《利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利刃- 第1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机翼后缘内侧设有后退式襟翼,与米格…17 相同。这种襟翼除了具有单缝襟翼的优点外,放下时还可以增大机翼面积,进一步改善起降性能,但结构比较复杂,只能用于起降状态。后缘襟翼在起飞状态下偏角为 15°,着陆状态下偏 25°。机翼外侧为传统副翼,由于后掠角较大,副翼效率受影响。
  歼…6III 改进的时候,机翼是改进重点之一。从现在公开资料的描述看,当年我们是试图通过调整机翼的关键参数来获得更好的超音速性能,不过这个改进实际上改变了原始的翼型设计。现在已经无从判断,当初到底是对机翼外形的修改导致了翼型的改变,还是对翼型的修改引起机翼外形的改动。如果是前者,那么表明我们航空基础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如果是后者,则表明我们仍然处于利用试验手段进行改进的阶段(即先改动,验证了没有问题就沿用,有问题再修改)。从改进效果来看,歼…6III的高速性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幅度有限,除了基本布局的局限性外,发动机推力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对歼…6III 的改进还导致了另一个意外的后果??飞机静稳定性减小。由于歼…6 采用大后掠翼,歼…6III 减小了翼展等于减小了重心后的机翼面积,导致飞机焦点前移,减小了静稳定度。对歼…6III 的批评中有一条就是“纵向操纵过灵”,这实际上是静稳定性减小的表现??因其导致飞机纵向操纵力矩变小,飞行员只需很小的杆位移即引起飞机俯仰姿态明显改变。第三代战斗机多利用这种设计来减小配平阻力,提高敏捷性,但对于连增稳系统都没有的歼…6III 来说,操纵起来将令人非常头痛。后来歼…6III 改延长前机身,其目的就是为了调整飞机重心,使之与前移的焦点匹配,保持适当的静稳定性。而同样采用歼…6III 机翼的歼…6IV,由于其机头安装了截击雷达,起到了调整重心的作用,反而没有见到类似的批评。
  军械系统
  歼…6 服役的时候,也是空空导弹开始实用化的时候,因此在歼…6 的军械系统上也体现出过渡和混合的特点。进入 1970 年代后,随着国产霹雳…2 号导弹定型投产,后期生产的歼…6 也进行了改进,可以挂载该型导弹,增强对空作战能力。
  航炮是歼…6 的主要武器。由于作战要求的不同与性能的限制,歼…6 各型分别独立或混合装备了 23…1 型或 30…1 型航炮,数量 1~3 门。其中 30…1 航炮由于广泛装备歼…6 各型而最为人所熟知。
  23…1 型航炮系仿制苏联 NR…23 航炮,为管退式单管炮。NR…23 炮口径 23 毫米,初速 690 米/秒,射速 850 发/分,后座力 25。48 千牛,采用弹链弹带供弹,全重仅 39 千克。可用弹种包括杀伤燃烧曳光弹、穿甲燃烧曳光弹。与之相比,国产 23…1 航炮在射速和后座力方面有些微波动,寿命为 6;000 发。
  30…1 型航炮系仿制苏联 NR…30 航炮,仍属于管退式单管炮。NR…30 炮口径 30 毫米,初速 780 米/秒,射速 900 发/分,最大后座力 58。84 千牛,弹链弹带供弹,全重 66 千克。寿命 2;000 发。可用弹种为杀伤爆破燃烧弹。国产 30…1 航炮初速和重量略有波动,射速略低。
  导弹系统方面,最初只有引进的米格…19PM 和仿制的歼…6 乙可以挂载霹雳…1 号导弹。但该型导弹性能较差,发射限制多,并未得到广泛应用。贵州飞机厂重新仿制歼…6 甲时,增加了该机挂载霹雳…2 号导弹的能力。不过霹雳…2 号无法挂载于机翼内侧前伸挂梁,因此在副油箱挂点外侧增设一个挂点,用于挂载霹雳…2 号??苏联在其 K…13 导弹投产后,也曾以这种方式改装米格…19P,与新歼…6 甲非常相似。后来出口给巴基斯坦的歼…6 也沿用了这一改进(挂载的是美制“响尾蛇”导弹)。关于导弹挂载能力的改进,多见于出口巴基斯坦的歼…6 照片,而看不到新歼…6 甲或后期歼…6 挂霹雳…2 号导弹的照片,即使是歼…6III 改在翼尖挂霹雳…2 号的照片也是相当罕见的。
  作为一种前线歼击机,米格…19 的对地攻击能力相当薄弱,歼…6 也继承了这一特点。该机在不带副油箱时,可以在该挂点挂载 50~250 千克口径的炸弹;或者利用机翼内侧挂点携带 UB…8…57 火箭发射器(苏联型号,国产型号不详),所用的 S…5K 57 毫米火箭弹为对地攻击型,S…5M 为对空型。有意思的是这个机翼内侧挂点。苏联和大部分米格…19 用户均采用机翼后缘挂梁(位于主起落架舱后),而民主德国和中国则采用了前缘延伸挂梁,并为整个歼…6 家族所沿用。文革期间,中国空军为提高歼…6 的对地攻击能力,增设了外挂炸弹架,增强了攻击火力,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轰炸/攻击设备,歼…6 对地攻击能力并没有获得显著改善,仍然是一种只能执行简单对地攻击任务的歼击机。
  再见歼…6
  经过这么多年,歼…6 这一页终于要画上句号了。
  就歼…6 自身来说,它的技术水平对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影响相当有限。但是,歼…6 仿制、改进过程中出现的人为因素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值得我们深思。质量管理欠缺,技术储备不足,这是歼…6 发展过程中给我们留下的两个最大的教训。中国航空工业只有认真吸取歼…6 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坚实的基础上走向未来。
  最后,借用麦克阿瑟的一句话送给歼…6 这个已经退役的老兵?? 
  “老战士不会死,只是他们的身影在渐渐消失” 
 

 中国歼…7战斗机 '本章字数:7988 最新更新时间:2009…08…12 11:00:00。0'
 
 前言
  米格…21“鱼窝”以其多用途、高效率,尤其是惊人的寿命,在战斗机发展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一页。这种飞机,经不断改进,以从容的发展步伐,从一种轻型昼间战斗机,发展成为一种重量较重;功用较多的全天候攻击战斗机;同时,其机动性和其它优良性能却从未降低。米格…21在前苏联停产一段较长时期以后,经许可在印度生产,并在该国HAL的Nasik工厂离开了生产线。印度制造的最后一批米格…21飞机,是在1987年完成的。
  今天,仍有大量后期改进型米格…21战斗机在世界各地一线服役。而且,在东德和西德重新统一后,有许多国家热衷于购买去掉东德标志的“鱼窝”战斗机。第一代米格…21F,即“鱼窝…C”, 现在已成为罕见之物。最初,虽然有少量这种飞机作为一种高级教练机在一些国家服投,如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但是由于该型机的续航能力和战斗载重量都很有限,所以很快就得到了一个“超音速运动飞机”的名声,这使得大约在2O年前,就导致了用来代替它的具有前线作战功能的型号的诞生;在这种背景下,米格…21被引进到中国,并得到许可一直持续生产到今天,的确颇使人们感到意外。中国改进生产的主要型号就是仿制“鱼窝…C”(米格…21F…13)的产物。
  更令人惊奇的 也许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在20年前就被大多数西方国家拒绝的米格…21,却被中国用来向巴基斯坦出口。并且在巴基斯坦与F…16战斗机一起,用来对抗诸如印度的高级战斗机米格…29、“幻影”2000和“美洲虎”的威胁,以保卫自己国家的领空。 中国现称的J…7,即歼七,是歼击机七型的简称,J是歼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用于出口的编号为F…7,F即英文战斗机Fighter的第一个字母。中国能够生产歼七,还得归功于中国和前苏联这两个共产主义国家有着紧密关系的那段日子。
  实际上,苏联是在1961年同意允许中国制造米格…21F…13及该机所用的图曼斯基R…11F…300发动机。并且有少量的苏制该型机作为示范飞机交付中国使用。随同这批飞机一起交付中国的还有一些拆除了武器的该型机,具体数量不详。但是两国关系的破裂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制造该机的计划,因为苏联没有交给中国该机的任何技术文件和资料。苏联曾给过中国优先制造米格…19, 即歼六的权利,所以所提供的有关技术文件和资料也比较完善。苏联许可中国生产该机之后不久,中国就开始着手生产歼七。
  为此,中国沈阳飞机设计所接受了要充分研究米格…21的任务,以便制定歼七飞机的生产计划。米格…21的原型机于1964年初开始生产,1965年l1月完成机体静力试验。第一架生产型歼七,象早期制造的歼七一样,由沈阳飞机工厂制造,并于1966年1月17日,由试飞员葛文塘驾驶进行了首次飞行。到当年4月底,中国就制造了12架歼七战斗机。在这段时间,试飞中的原型机,前后共完成了29个起落,飞行速度达到了M2。02。中国最初生产的歼七,由一台涡喷…7涡轮喷气发动机驱动。该发动机是在苏联R…11F…300发动机的基础上,经多方面改进制成的。他们采用了 新加工方法来制造发动机的涡轮叶片和其它重要零部件,但加力燃烧室和压缩器是重新设计的。后期的发动机,涡轮叶片从31片减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性,减少了发动机对喘振和失速颤振的敏感性。歼七原型机于1967年获得生产许可证。 生产转移初期的歼七型机,全部由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

歼七家族族谱
  (以英文编号的代表出口型)
  
  MiG…21F…13…>;歼七I…>;F…7A…>;F…7B
  MiG…21F…13…>;?>;歼七II
  MiG…21F…13…>;?>;?>;歼七IIA…>;F…7M
  MiG…21F…13…>;?>;?>;歼七IIA…>;?>;F…7MP
  MiG…21F…13…>;?>;?>;歼七H
  MiG…21F…13…>;? ?>;歼教七
  MiG…21F…13…>;?>;?>;原称歼七III
  MiG…21F…13…>;?>;?>;?>;歼七D(原称歼七III改或歼七IIIA)
  MiG…21F…13…>;?>;?>;歼七E…>;F…7MG
  MiG…21F…13…>;?>;?>;歼七FS
  歼七I 早在1964年,中国就已决定将其转移到成都和贵州生产。歼七I昼间防空型是由成都飞机公司制造的歼七飞机的第一种型号,该机的基本方面与沈阳制造的歼七型机相似。1976年6月首次试飞,试飞员景正华。与原型(MiG…21F…13)相比,主要改进有:机身左侧增加一门航炮(原型的主要武器为一门右侧机身行炮和两枚外挂导弹),加强了近战火力;进气道调节锥由3级调节改为无级机调节,改善了平飞加速性能;近期道唇口的圆弧半径由0。5毫米增加到2毫米,改善了低速飞行时的气流流动特性,提高了起飞推力。 主要技术数据:机长:14。89米 翼展:7。15米 机高:4。1米 机翼面积: 空重:5275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8655千克 最大使用速度:2。0M 升限:8000米 爬升率:180米/秒 最大航程:1400公里
  F…7A 歼七I的出口型,也由沈阳飞机厂制造,并有少量出口到阿尔巴尼亚和坦桑尼亚。与歼七I比较其改进有发动机由原来的涡喷…7型改为涡喷…7乙型,加力推力从56。39千牛增加到58。8千牛,发动机寿命延长;着陆阻力伞舱由机腹移到了垂尾根部,这样就可以提前放伞,以进一步缩短着陆滑跑距离;改装部分机载电子设备;后期产品为外挂近距导弹敷设了电缆。 F…7B 专为出口设计的F…7B,已向埃及和伊拉克出口。歼七的这些早期型号,与后期的米格…21F…13型机相同,具有宽翼弦垂直尾翼,并且保留了早期米格…21F飞机装备的两门30毫米口径航空机炮。伊拉克的F…7战斗机,在该国与伊朗长期进行的两伊战争中,发挥了主力作用。其中,有一批飞机还参加了前几年进行的那次海湾战争, 但当时有不少都损失在地面,其它的也被多国部队的战斗机击落。象伊拉克其它所有的战斗机一样,能飞的F…7也少得可怜。而且,事实也证明,即使它们参战,也只不过是多国部队那些在数量上具有压倒优势的、性能优良战斗机的牺牲品。 初期的歼七,在中国使用并不普遍,主要是由于米高扬设计局独特的座舱弹 射救生系统造成的。这种系统,其铰接式前座舱盖是与驾驶员座椅连在一起的,在弹射救生过程中,可对驾驶员起到屏蔽保护作用。由于这种联动系统比较复 杂,加上加工质量粗糙,所以中国制造的这种救生系统弹射很容易失败。尽管如此,也一直未能提供一种新的弹射救生系统。直到1978年,新的救生系统才装备 在歼七飞机上使用。 事实上,用于歼七II型飞机的新型II型弹射座椅于1975年就开始研制。这种弹射座椅安排在两块可抛放座舱盖座舱之中。
  歼七II 在歼七I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型(曾称歼七I改),1978年12月30日首飞,试飞员余文明。主要改进有:以自行研制的火箭弹射座椅代替了原来苏联设计的带离式弹射救生装置,新型弹射座椅装有一枚大推力弹射火箭,弹射时,它不仅加速平稳,使飞行员脊柱受伤的可能性较小,而且还能使其具有更高的弹射轨迹。飞机在地面零高度,时速超过260公里的条件下,该系统也能进行弹射。在空中弹射时,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到890公里/小时。有意思的是,这种新的弹射座椅直到1984年才被使用。受到中国空军青睬的这种弹射座椅,在1985年所进行的5次弹射均告成功。其中最后一次弹射除座椅的常规性能不错外,其它也很顺利。座舱盖由整体向前开启改为向后开启,前风挡固定;着陆阻力伞舱上移至垂尾根部,缩短了飞机的着陆滑跑距离;在机腹内沿纵向中心线,还设有 一个容量为720升的燃油箱,增加了载油量,以扩大作战半径。 更重要的是,歼七II采用了一台涡喷…7乙(WP7…B)新型祸轮喷气式发动机,静推力为61O0公斤。原来的涡喷…7发动机在整个生产寿命期间,只进行过一系列小的改进,但涡喷…7乙则标志着中国已在发动机研制上已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由于涡喷…7乙发动机利用了已在涡喷…7A发动机上应用的一些改进材料、结构和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优势,所 以使其维修间隔时间得到成倍增加,达到200小时,而且发动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