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藏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字里藏医-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得自己的事情,那就等同于自暴自弃了。所以《黄帝内经》反复告诫人们要恬淡、寡欲,要内求,自得其乐。所谓处之泰然,就是上冷下热,四肢、小肚子温暖,头脑冷静。而焦虑的人无一不是处之否然,上热下寒,头脑发热,心急火燎,欲火焚身,手脚、肚子冰凉。

现在临床上很多人会以焦虑为主诉来求诊,也有人被诊断为焦虑症而来寻求中医治疗。患者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初期症状有点儿类似中医的脏燥。《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严重的焦虑会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紧张和不安,甚至产生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


焦 虑(2)



中医治疗应当首先分清是忧还是虑。大多数患者忧虑不分,而医生必须诊断明确,因为忧是虚寒,虑是虚火,忧和虑的中医治疗完全不同。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的,是忧。

根据中医身心相关的理论,焦虑患者的躯体、生理、精神症状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伴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消化功能紊乱。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性欲亢进、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晕厥等症状。很多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等症状。情绪激动,敏感,易激惹,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等等。

其次要查清患者是否有明确的标的。那个焦虑失眠的老人至少还知道自己在等靴子。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长期情欲不遂的积累,以至于到最后反而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焦虑。这就需要耐心细致、剥茧抽丝般地帮助患者理清思路、梳理情绪。

物质决定意识,生理决定心理。中医治疗焦虑,定位在心神,诊断为虚火,病因为妄想。通过针刺、艾灸、服药、按摩等手段,可以解除其生理症状,进而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心理状态。有的焦虑患者,解除了其生理症状以后,心理问题往往迎刃而解,不治而愈。当然,那些沉迷于功名利禄而不能自拔的人,也许中医治疗会缓解一时,但是价值观不改、生活态度不变的话,焦虑、躁狂还会复发,直至伤神殒命。所谓医生治病不治命,盖源于此。


烦 躁(1)! 



“烦”是会意字,从页(xiR),从火。“页”是人头,比如颈项,繁体字的“头”(頭)、“烦”(煩),都是用“页”作偏旁部首。头为诸阳之会,本身就热,加上火性炎上。“烦”的本义是发热、头疼。《说文》:“烦,热头痛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上火发烧,头疼脑热。

《灵枢·癫狂》说:“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意思是说,有的病人手脚冰凉,脚的颜色发青,但是胸满胀好像要裂开,肚子肝肠寸断,疼得好像被刀切。头疼发热吃不下饭,脉是涩滞不畅的。其中的烦就是头疼、发热的意思。临床上这种头胸发热,四肢冰凉的情况很多,中医称为上热下寒,或者热深厥亦深,是阴阳隔绝,痞塞不通的表现。

《素问·刺热篇》说:“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意思是说:“热邪传到心包和心的时候病人起初情绪低落,过几天出现高热,进而出现心痛的症状。头部发热疼痛,胸闷,老是干呕,脸色发红,但是没有汗出。”这里的烦也是指头脑发热。

由于脑为元神之府,火气上冲头,起初可以出现发热、头疼,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人的情绪、情感、精神。后来,人们逐渐把让人为难、头疼的情绪也称为烦,但是前面大多加个“心”字,以区别于生理的烦。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意思是说,脉管是血液的容器,脉象长,说明气是调和的,脉象短说明气塞不通,脉数跳得快,说明心中有热,脉象波幅很大,说明病情加重了。烦心是热扰心神,初期加快生理性的心率,进而影响情绪、情感、神明。

《灵枢·厥病》论“风痹死症”云:“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意思是说,游走性的关节疼痛,老是不好,一会儿自觉双脚冰凉,像走在冰雪上,一会儿又觉得发热,像泡在热水里面,病情进一步发展到小腿和大腿,病人会出现心中烦热、头痛。

五行之中,心与心包属火,肾属水。人与天地相应,正常的状态应当心火下降,肾水蒸腾,就像天气下降为雨,地气上升为云,往复循环。这就是所谓的水火既济,天地交泰,也就是《易经》中的泰卦。如果人体产生郁结,就会导致上下隔绝不通。这些郁结有的是无形的邪气,有的是痰饮,有的是淤血,久而成患。郁结的部位一般都在任脉上,有的在咽喉,比如梅核气;有的在胸中,比如胸痹;有的在心下,比如虚痞、结胸;有的在脐周,比如水气病;有的在关元,比如奔豚。这会使火气不降反升,熏灼头脑,寒水无法蒸腾,凝滞于下,热者愈热,寒者愈寒。这就是《易经》中的“否”卦,中医称之为“痞”。

经脉郁结,导致心中有热,上攻于头,就是烦的内因。消散郁结,疏通经脉,就是治疗烦的方法,也就达到了成语“否极泰来”的目的。

烦的外因,一是由于暑热邪气外袭头脑,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言:“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思是说:“由于中暑出汗,头上发烧,病人不停地喘气喝水,身体不动的时候却好说话,体温高得像烧着的火炭,通过发汗的方法就好了。”我在临床上一般用辛凉解表,针刺风池、大椎疏散热邪,缓解疼痛。

二是处事繁杂纷乱,搅闹心神。在古代“烦”与“繁”同音同义,经常通用。比如“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烦。”(《商君书·算地》)“世浊则礼烦。”(《吕氏春秋·音初》)“列五王之德,烦烦如繁诸乎。”(《大戴礼记·少间》)类似的词汇不胜枚举,比如“不厌其烦”、“要言不烦”、“麻烦”、“烦琐”,等等。《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意思是说,过度频繁动用阳气,就会耗伤精血,到了夏天没有精血的滋养降温,就会导致人热昏过去。


烦 躁(2)



中医诊断经常要分清楚是邪气实还是正气虚。有的人外界事务过多,突破了心理承受极限,导致心中焦躁不宁、厌倦,这是外繁导致内烦,是邪气实,应当适当减少应酬、工作。通过服药清解郁结在心中的毒火,也是积极有效的方法。一般用苦寒泻心的药物治疗,比如黄连解毒汤等。

而有的人并没有做多少事情,但是心中总是焦躁不宁,这是心虚不能任物,是心气、心血虚。中医称之为“虚烦”。治疗应当静养,恢复心气心血。《金匮要略》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用酸枣仁补养肝血,让人沉睡安眠,解除心劳过度导致的烦躁。《伤寒论》说:“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悔,栀子豉汤主之。”说的是如何治疗人们说不清、道不明的烦躁、心中发热、胃中泛酸烧心等症。《伤寒论》载:“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主之。”介绍的是心血耗伤到了极点,舌质干裂,沟壑纵横,舌苔剥脱,根本无法入睡的心阴血不足的治疗方法。

当然,人在做不喜欢、不情愿的事情时容易产生抵触,进而出现烦躁、厌恶情绪,甚至会毁物伤人。我看现在玩网络游戏的孩子们都是不厌其烦,乐此不疲。一旦父母规劝,说到学习工作,那个烦劲儿就上来了。治疗网络成瘾根本在于开心窍、调心神,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近乎帮人戒毒。

“躁”是手足乱动,不得宁静的意思。“躁,疾也。”(《说文》)“躁者不静。”(《管子·心术》)巽为躁卦,风火相扇,如同朱雀公鸡,急切好斗。

现在临床常见多动症的儿童,他们坐不住,小动作多,惹恼同学,咬铅笔,咬指甲,不能静心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东走西跑,忙忙碌碌。还有的孩子晚上睡觉躁动不宁,在床上翻身调个,睡前朝东,醒来冲北,蹬开被子,床单都拧成麻花。有的还有入睡困难、流口水的问题。

成人焦躁也为数不少,他们大多四处出击,整天忙得四脚朝天,但是对每件事情都无法保持持久的热情。坐下来抖动腿,躺下来辗转反侧。有的手脚心烧灼,不知道该放在什么地方。更有甚者,几近躁狂,情绪高涨,意念飘忽,莫名欣快,激惹暴怒和好斗攻击。

和“烦”一样,“躁”本来是形容躯体症状,后来引申用于描写情绪、性格、精神。其本质大多也是由于内在心火、胃火,由于食品安全不能保证,摄入大量的含激素的动植物,再加上喂养不当,营养过盛,非常容易导致儿童心火、胃火亢盛。外部环境存在紧张激烈的竞争,无限的攀比和欲望膨胀,也使得人们内生心火,不能自持。

我看禁止多动症孩子吃鸡肉、巧克力、羊肉串、碳酸冷饮是绝对必要的。成人学会静坐、站桩,对克服焦躁情绪是有帮助的。

悲 哀



“悲”不仅是形声字,而且还是会意字。要想知道“悲”,也就是“非心”的确切含义,就先得说说“非”。

“非”在金文作“兆”,像相背展开的双翅,双翅相背,表示违背。《说文》注:“非,违也。从飞下翅,取其相背也。”本义是违背、不合。比如《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说能说出来的道,就违背了永恒的道,也就不是道了。其他的词汇还有“非礼”、“非法”,等等,都是违背的意思。古人以顺应自然为是,违背自然为非。后来的“非”也就有了不、不是、不对、错误的意思。

悲的第一层意思,就是遭受违背心愿的事情以后人的心理感受,也就是违心、不顺心的感觉。人常说事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谋划的失败,情感的挫折,所愿不得,所欲不遂,往往让人产生悲的情绪。

非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是相互违背;背道而驰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分离。人常说的非分之想,其本义是劳燕分飞、即将分离的打算。

因此,悲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分离时人的心理、情绪。古人以聚合为喜为欢,以离别为悲为哀,所以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中药有百合、合欢,可以治疗悲苦的情绪。佛曰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其中的爱离别所产生的情绪,就是悲。

非的最终结果就是分裂、断绝。悲到了极点就是心碎,也就是撕心裂肺、肝肠寸断、伤心、伤痛的感觉。忧愁使人气结,而悲伤则使人气断。人生大悲莫过于生离死别,悲莫悲兮生别离,在与恋人、爱人分手时,会产生悲凉的情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亲人去世,会产生悲伤的情绪。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断肠人在天涯,等等,说的也是类似的感觉。

后来悲也被演绎成了怜悯、慈爱,所谓悲天悯人、出家人慈悲为怀、大悲咒,等等。在此不多讨论。

“哀”与“爱”同音,有时通用。《释名·释言语》:“哀,爱也,爱乃思念之也。”《管子·侈靡》言:“国虽弱,令必敬以哀。”郭沫若等集校引李哲明曰:“哀读为爱,古字通。”《吕氏春秋·慎大览·报更》说:“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高诱注:“哀,爱也。”

但是哀与爱的区别在于,哀是欲爱而不能,欲爱而不得的意思,由此派生出了怜惜、怜悯、悲伤、遗憾、不快的意思,也就是佛门七苦中求不得的感觉。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其中的哀,就不乏为之遗憾、觉得可惜的意思。

哀和愁都是面对无奈,无能为力的心态,不同的是,愁是还在较劲,而哀是放弃、示弱、可怜的心态。唉声叹气就是这种表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悲和哀都有伤痛的意思。悲是心情、心意因违逆、分离、决裂而痛苦,而哀是因为心愿不能实现满足而痛苦。一实一虚,感觉不同。悲有肃杀、割裂的意思,所以在五行之中归类于金,应秋气,属肺志,以哭泣能缓解,以宣散清降肺气能治愈。而哀是虚证,心气足则能爱,心气虚则只能示哀,看见什么都可怜、遗憾、伤感,日子久了则为疚,治疗需要静养心神、补足心气。《金匮要略》:“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描述了人的理想生活:“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人们高下不相慕,不攀比,不竞争,人的欲望就少一些,所欲不遂的几率就少。如此生活,悲哀又从何而来呢?

《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如果我们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内心总是生活在动荡、风雨飘摇之中,怎么会有气定神闲、心安理得的时候呢?


愧 疚(1) 



愧和疚是抑郁症患者的常见情绪和心态,严重时会导致患者自残和自杀。作为医生,本着“上工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精神,很有必要精细研究和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给予妥帖的关爱和治疗。

人的精神和情绪状态有积极、好动、向上、进取、乐观等阳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沉沦、安静、畏缩、悲观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