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即常纭端镫鞅ā返摹溆谔斓刂洌笥谌耍ā段剧宰印返摹ㄌ旃偈比眨蝗羧耸拢ā独钗拦识浴返募捌涑晒Γㄔ谌耸露选ǎ短滓蹙返摹ǚ蔡斓拦砩瘢又患晃牛髦坏谩ǖ鹊取5牵橹屑确炊悦孕牛种髡爬妹孕乓宰羰ぁ!读骸芬幻娣炊晕鬃2敷撸阉形匦虢沟钠吆χ唬幻嬗种髡爬霉砩裰圃旒傧螅ㄒ劳泄砩瘢曰笾谛摹!ā独钗拦识浴芳鞘龅奶铺诤屠钗拦亩曰敖驳母魅罚禾谖剩骸ㄒ跹羰跏现珊酰俊ㄎ拦穑骸ú豢伞1撸畹酪玻兄砸跹羰跏蚴固笆褂蓿炔豢煞弦病!ㄔ缭诤捍抑芯统鱿至艘桓鲆砸跹舨敷呶畹乐醯牧髋桑此奖跹艏摇H魏旮庖患蚁碌亩ㄒ迨牵骸ㄋ呈倍ⅲ菩痰拢娑坊鳎蛭迨ぃ俟砩穸咭病!ǎā逗菏椤ひ瘴闹尽け槁浴罚┍跹艏沂枪糯业囊桓鲋匾髋桑渲饕恢绷鞔较衷凇
  七、善用比喻,通俗易懂。兵书是用来指导战争、夺取胜利的,不能写得让人看不懂,尤其是不能让那些粗通文墨的将士看不懂。所以,从孙武开始,历代兵书作者们都非常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振筑在《论〈孙子兵法〉的修辞艺术》(《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一文中,曾对《孙子》的明比暗喻特点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如以〃镒〃和〃铢〃比喻 〃胜兵〃和 〃败兵〃,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比喻形,以〃水〃比喻〃兵形〃,以〃五声、五色、五味〃之变比喻〃奇正〃的变化,以〃弩〃比喻〃势〃,以〃率然〃比喻〃阵〃等。其他兵书中的例子,如《孙膑兵法》以剑、弓弩、舟车、长兵比喻军事上的阵、势、变、权,以首、腹、手、足、尾比喻义、仁、德、信、智,《尉缭子》以支干和根基比喻文和武的关系,《三略》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比喻义兵战胜不义之兵。明清兵书尤其善于以医喻兵,从书名到内容都能看到这种比喻,如《洴澼百金方》,是用《庄子·逍遥游》记述的能治因〃洴澼絖〃(漂洗棉絮)引起的皮肤坼裂的一种良药,比喻该兵书是国家进行防御的灵丹妙方。《医时六言》是说该书是医治时局的六篇军事言论,比喻以兵法之医药,治疗社会之弊病,挽救危亡之时局。《白毫子兵》用良医疗病比喻军事上的〃变〃:〃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厥疾弗能瘳也。〃郎文在《武备志·序》中以中医的诊断医治比喻茅元仪的兵书:〃首兵诀者,如医之探腑脏,论脉理也;次战略者,如医之举旧案,宗往法也;次阵练者,如医之辩药性,讲泡制也;次军资者,如医之分寒温,定丸散也;终占度者,如医之考壮弱,断死生也。〃有的讲训练的兵书不仅善用比喻,而且用将士熟悉的语言,如《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其词率如口语,不复润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用医方比喻兵法,教育将士学习军事理论,〃兵之有法,如医之有方,必须读习而后得。〃(《练兵实纪·练胆气》)兵书的这种特点增强了兵书的可读性,便于将士理解和掌握军事上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深奥道理。
  这也是兵书能够得以发展和流传的一个原因。然而,后世一些辩伪家往往以〃文辞浅陋〃为由,判定某书为伪书,甚至指称《孙子》亦为〃山林处士所为〃(《古今伪书考补正》)。
  考古发掘已证明辩伪家们的有些判定是错误的,同时也反映了这些辩伪家对兵书缺乏深入了解。
  八、深受经学影响,注疏之作甚多。儒家经典著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被称为经书。对于〃经书〃只能学习、照办,不能改变。为了让后人看懂,或为封建政治的需要,于是大肆对这些经书进行训解和阐释,这就是所谓经学。
  随着经学的发展,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愈来愈繁。中国兵书受到这种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首先为兵书作注的就是东汉经学家许慎(约58--约147),他著有《六韬注》。接着沈友、曹操开始为《孙子》作注。南北朝以后,尊称《孙子》为兵经,宋元丰年间正式将《孙子》等七部兵书颁定为《武经》,并以这些经书作为武学和武举试士的教材。因此,为这些〃经书〃作注的人越来越多。据《中国兵书知见录》统计,历代注释类兵书达625部之多。这些注释有个很大特点,几乎都是对所谓〃经书〃的注释,即集中在《武经七书》、《握奇经》、《阴符经》等理论色彩浓的兵书上。其中尤以《孙子》的注释为最多。
  九、发展不平衡。中国兵书虽然历代都有著述,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各代兵书差别都很大。兵书的整体发展呈马鞍形,两头高,中间低;各个发展时期也时高时低。春秋战国时期兵书迅速达到高度成熟,出现第一次发展高潮,成为兵书著述的黄金时代,可是秦汉以后又迅速跌落。这固然与封建王朝的统一、战争减少有关,但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名将辈出,也没有产生多少有价值的兵书。两宋兵书刚刚复兴,但到武功卓著的元代,又出现断层。造成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和平时期的国防观念淡薄、战乱造成的破坏、政府禁毁或提倡,以及民族文化的影响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十、伪托之风盛行。古书中伪托之作不独兵书,但兵书中的伪托现象尤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原因之一是对兵书迷信。以为兵书所言皆神机妙算之策,不应出自凡人之手,只有神人秘传的才是真经,故多伪托神人大仙,如《三略》托名神秘老人黄石公;李筌的《太白阴经》伪称〃遇骊山老姥,指明秘要〃而撰成;《火龙神器阵法》伪称由仙人止止道人所秘授,等等。原因之二是崇古非今。中国古代曾出现崇古思潮,以为兵法越古越高妙,所以兵书中出现伪托先圣先贤的风气,如托名黄帝、风后、姜尚等。原因之三是为抬高兵书身价,扩大影响,借用名人以自重。在封建社会里,长幼尊卑等级森严,人微言轻。一些地位低下的有识之士,为了使自己的兵书发挥社会作用,得以流传,便借重名人圣贤的名字,企望能收一言九鼎、一字千金之效,如托名诸葛亮、刘伯温等名人。原因之四是受兵家诡道和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兵家中的阴阳学派所行的就是假借鬼神的诡道之术,所以这个学派的著作也多托名先圣神仙,如神农、九天玄女等。一些兵书的作者还从诡道出发,编造种种神话,给兵书蒙上更加神秘的色彩。
  兵书中伪托现象有个特点,就是被伪托的人物比较集中,上古主要是黄帝、玄女、风后等,周代主要是太公,秦汉主要是黄石公,三国主要是诸葛亮,唐宋主要是李靖,明清主要是刘基。这些人物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传奇色彩,而且是家喻户晓,所以这些人成了被伪托的主要对象。伪托兵书一般是后代的兵书伪托成前代的,但也有的将前代的兵书伪托成后代的,如《百战奇法》本来是宋代作品,可清代人将其伪托为明刘基撰。不过这种现象并不普遍。
  伪托兵书由于隐瞒了真正的作者和成书时间,确实给兵书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不便把它拿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但是,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伪托兵书的价值。伪托兵书产生在不同的时代,都反映了它们所处时代的军事思想,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军事遗产。当然,伪托兵书和非伪托兵书一样,有价值大的,也有价值不大的,我们既不能一概否定,又不能一概肯定,需要认真研究,加以区别。
  以上粗略的介绍了中国兵书的十大特点,其中有优点,也有缺点。对优点不可夸大,对缺点也不必讳言。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研究我国兵书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以为现代军事学术研究的借鉴。


  第五章兵书的整理和流传

  第一节历代对兵书的整理

  对兵书的整理始于西汉,盛于西汉。据史书记载,西汉政府对兵书进行过三次整理。
  第一次是张良、韩信序次兵法。西汉初年,由于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乱,天下图籍散乱,西汉政府组织人力广泛搜集,进行整理。其中命令张良、韩信专门搜集整理兵书。他们当时共搜集到一百八十二家,经过筛选审定,删去他们认为没有价值的,或重复的,选出三十五家,供西汉政府和军队学习参考。
  第二次是杨仆纪奏《兵录》。汉武帝即位后,发起了一场搜集图书的运动。公元前126年,他命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并且〃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当时负责搜集整理兵书的是军政官杨仆。他在对现有兵书整理的同时,还多方搜集遗失兵书,最后将其整理成果编成我国最早的兵书目录--《兵录》,上报给了汉武帝。
  第三次是任宏编纂《兵书略》。汉武帝大规模整理图书以后,昭、宣、元、成四帝,继续奉行文治政策,各类图书得到进一步聚集。但汉成帝仍感到搜求遗书的工作〃犹未能备〃,图书〃亡佚尚多〃,再一次遣陈农〃求天下遗书〃。同时,命令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等各科专家分别研究各类图书。其中步兵校尉任宏是军事方面的专家,负责整理兵书。他对每部兵书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提要,分类排撰,区分兵书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种,编成了最早的兵书分类目录--《兵书略》,收入刘歆的《七略》。
  西汉以后,历代王朝都很重视包括兵书在内的图书搜集和整理。东汉光武帝以及明、章诸帝都大力开展征集遗书活动,〃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裘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
  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卷一)《汉书·艺文志》中的《兵书略》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目录,共著录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①四十三卷。
  西晋立国不久,便在搜集图书的基础上编出公藏目录《中经新簿》,著录图书达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兵书被收录在乙部的兵书类和兵家类。进入东晋以后,大著作郎李充又检校政府藏书,编出《晋元帝四部目录》,著录图书三千零一十四卷。兵书改归丙部。
  …
  ①据原书著录数字,今计56家,806篇,图50卷。

  隋朝初年,文帝采纳秘书监牛弘关于扩充政府藏书的建议,于公元583年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隋书经籍志》卷一)隋炀帝即位后,在继续征书的同时,并组织力量修撰图书,内容包括经书、兵书、农书、地理书,以及捕搏鹰狗之类的书籍。他还令人将政府藏书各缮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进行典藏。
  唐代,高祖时就已开始聚书,以后太宗、高宗继续征集遗书。史馆在修史的过程中,也对前代图书进行整理,编成《艺文志》。唐魏徵等编《隋书经籍志》时,就搜集到兵书一百三十三部,五百一十二卷。
  宋初,兵书被列为禁书,政府组织整理兵书较晚。但是,由于边防吃紧,战争频繁,宋军连连败绩,从仁宗朝便开始重视整理兵书。第一个举动是成立书局,采集古代兵法、历代及本朝用兵史实、阵法兵器、计谋方略等,编撰《武经总要》。接着是三次整理兵书。第一次是郭固编校兵书。据《类苑》记载,嘉祐六年(1061年)四月,大理寺丞郭固奉命编校兵书,至治平四年(1067年)二月始校毕。但这次编校是在保密情况下进行的,其成果没有公开。第二次是王震、郭逢源等校正《李靖兵法》等兵书。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诏令枢密院检详官与学者王震、曾收、王白、郭逢源等一起校正《李靖兵法》等兵书,并指出,唐《李靖兵法》当时完整的书已经没有了,杂见《通典》,离析讹舛,又官号物名与宋人称谓不同,武人将佐多不能通其意,要求在校正的同时,进行分类解释,以便刊行使用。第三次是校定《武经七书》并雕印颁行。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诏令国子监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雕版刊行。这次校定兵书的工作,在国子监司业朱服的主持、武学博士何去非等学者的参加下,经过三年,直到元丰六年(1083年),才告结束,并正式将《七书》颁定为武经,作为武学教学和武举试士的标准教材。至此,宋代对兵书的整理达到高潮。
  明清两代,对兵书最大的一次整理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对兵书的搜集、审定、缮写和编目。公元1772年,乾隆下征书上谕,要求将所有民间藏书,汇送京师,〃以彰千古同文之盛〃。到1774年,各省运抵京城的图书已达万余种。
  根据清王朝的标准,对这些图书进行审定,或收入《四库全书》,或列入存目,或抽毁,或销毁。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著录,当时,被收人《四库全书》的兵书有二十部,一百五十三卷;列入存目的有四十七部,三百八十八卷(内二部无卷数),合计共六十七部,五百四十一卷。仅占历代兵书的极少一部分。乾隆修《四库》既是对兵书的一次大整理,也是一次大禁毁。
  历代整理兵书的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五种:(1)搜访遗书。如西汉杨仆〃捃摭遗逸〃,陈农〃求天下遗书〃,就是搜访遗失在民间的兵书及其他图籍。(2)审定删削。如汉初张良、韩信把收集到的一百八十二家兵书,按照汉朝廷的标准,删去了一百四十七家,只保留下三十五家。清乾隆修《四库》,经过审定删削之后的历代兵书只剩下二十部,一百五十三卷,审查之严,删削之重,为世所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