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血 作者:老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血 作者:老茅- 第1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尽管无论是大明,还是大清的太后都希望天下太平,只是双方地权力都不是掌握在女人手中,过了正月十五,大明境内,军队,物资开始频频调动,长江上船只舟楫相连,如此十几天后,弘光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大明皇帝正式下诏北伐,将再次御驾亲征,收复京城,直捣黄龙。

  

  以下免费:

  老茅码字称得上龟速,三千字的章节需要码四个多小时,为了加更,今天早上五点就起来码字,这是最后三天了,除去两部新书,进入前八才能稳入分类前六,第九,第十就要看最面两本是否会争气保住总榜前十,本月明血一直在七八名排徊,曾冲上过第六,最差也不过第九,如今离第九已经有愈来愈远之势,真如此,一个月的努力就要白费,老茅在努力,大家也加油支持一下老茅,投出手中的月票!后面的内容会越来越惊彩。

  第三卷大明再起 第三卷大明再起第三章初战顺利

  第三卷大明再起第三章初战顺利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大明太祖皇帝以布衣之身,起身草泽,驱除胡虏,恢复中华,自立国以来,享国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年,甲申之年,流寇入京,神州陆沉,大明思宗皇帝,宁死不屈,于煤山自缢,无损天子守国门之誉,此大明皇帝之峥峥铁骨。

  然满狄乘中原内乱之时,趁火打劫,乘机窃我北方数省之地,屠我大明子民,率兽食人,更妄想窥视神器,可乎?

  满狄者,何也,本我大明北方卫所辖下一蛮夷,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老奴以七大恨起兵,实仍狂勃不实,以下犯上,趁我中原内乱,侥幸胜过几场,遂以为我中原无人哉?

  昔年太祖伐元曾言,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今日之满清,正如昔日之蒙元,牌谕虏主、九酋,当思前元之覆,若及早退出中原,重奉中国为主,朕念及上天好生之德,或可保尔族不灭,若执迷相拒,兵至城破,天下再无满人葬身之所。

  朕继位以来,兢兢业业,两次亲征,皆以少胜多,何也,此天命不绝大明。  今日朕提五十万大军,当救百姓之水火,亲伐北方数省,为先牌谕文武官等,刻时度势,献城纳印,凡我汉民。  迷图知返立下大功者,可图爵禄;如执迷相拒,许尔绅民缚献,不惟倍赏!至时,悔之晚矣!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  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  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钦此!”

  这份象是檄文,又象是圣旨的文告登在大明最新一期邸报上,飞快地向四周传播,不出十余天就天下皆知,大明官绅百姓看到这份文告都欢呼雀跃,大有扬眉吐气之感。  而满清官吏则是胆战心惊,五十万大军,大清将用什么来挡?

  若没有上次明军对多铎数万大军的胜利,大明即使是有百万军队也不会放在满人眼中,可是有了上次的教训,谁又敢再轻视明军。

  这份邸报在大明境内供不应求,一再加印,而出现在满清境内。  则是单印的文告,山东各地官府惊讶的发现,城中许多显现地方一夜之间就贴满了这个文告,满清官吏即惊骇于文告上的内容,又暗惊自己的治下还有这么多大明探子。

  有了第一次文字狱地经验,这些贴出去的文告官府发现后就马上被处理。  只是官府依然阻止不了它地流传,每到晚上,新的文告就会冒出来,而且字迹不一,分明为多人书写,各地官府组织人在夜晚埋伏后,虽然抓到了不少贴文告之人,只是多是一些激于义愤,对清廷不满的读书人自发抄写,根本抓不到明军探子。

  若是以往。  这样的人被抓到。  马上就会被安上谋逆之罪,不但本人遭殃。  就是全家也会受到连累,只是现在这个情况下,这些人抓到手里反倒是成了烫手的山竽,大明皇帝马上就要御驾亲征,这山东是首当其冲,若是杀了这些人,明军一来,自己岂不是后退无路。

  只是要放人也不敢,若是传到满人耳中,明军还没来他们脑袋就要掉了,只得统统暂时关押,只要没杀人,他们还有看风向的机会,官府的软弱让更多人看清风向,一些地方文告地传播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当然,也有少部分冥顽不灵,一心为满人卖命之人,他们抓到人之后马上严厉判罚,甚至直接砍头示众,鲜血淋淋的头颅果然吓住了不少人,凡是这样的官员治下,文告的传播才得到禁止,不过,这少部分人也把自己放在了火山口上。

  二月初二,龙抬头、宜远行,主征战。

  这天,正是大明皇帝第三次御驾亲征的日子,与前两次御驾亲征匆忙不同,这次是大明主动对宿敌发起进攻,在之前,大明皇帝向满人宣战的文书已经通造天下,大明要用堂堂正正的方式将困忧了边境数十年,甚至还抢占大明京城地敌手击败,甚至完全消灭,所谓毕其功一役。

  以大明现在的实力,没有必要搞什么不宣而战,先行宣传起来,有助于瓦解满清官员的军心,又何乐而不为?

  南京北城外一块巨大的空地上,竖起了一座高台,高台上已经摆放了三牲三畜等祭品,一个火炉正在熊熊的烧着,火炉旁边是一个香坛,上面香烛燎绕,高台四周密密麻麻的围满了一个个方队地羽林卫,羽林卫外围,挤满了更多看热闹的民众,这里就是皇帝誓师出发地。

  在文告中,王福称领军五十万北伐,实际军队差不多有二十万人,如果算上船工和动员的民夫,加起来说五十万也不为过,倒是没有什么虚言。  不过,大部分军队正分布湖广、徐州前线一带,六万羽林卫也已先期出发,真正参加誓师大会的只有三万人,另一万羽林卫则留守京城。

  眼下虽然后方稳固,只是当初多锋气势汹汹近十万人马南下,王福身边只有五万刚训练数月的羽林卫,依然留了一万人留守京城,这次率近二十万大军北伐,不需要留守更多,不过,一万人却不能少。

  在文武百官和数十万双眼睛的注视下,王福身穿皇袍,头戴皇冠,一步步走向高台,当王福的身影在高台上站立不动时,三万名羽林卫全部哗啦啦的跪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羽林卫跪下之后,十数万围观的人群也跟着跪了下来,万岁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所有人都拼命地喊出了自己最大地声音,耳朵里除了万岁的声音外,再也没有其它声音,经过先前地邸报宣传,大明现在无论军民士气都达到顶峰。

  欢呼声持续了数分钟之久还没有停息之意,王福伸出双手压了压,羽林卫的欢呼声先停下来,慢慢的其余民众的声音也停了下来。

  王福先来到祭坛前,将数根燃着的香插到祭坛,拜了数拜,默默祈告一番,然后从怀中抽出一份帛纸,展开看了数下,将帛纸丢入熊熊燃烧的香炉中,帛纸发出明亮的火焰,烈火很快将帛纸燃烧完毕,王福离开香炉,重新转向前台。

  皇帝做这些时,整个广场哑雀无声,仿佛十数万人皆成了哑吧。

  “诸位将士们,鞑子占我家园,杀我同袍,**我等姐妹,率兽食人,其罪行罄竹难书,今天,终于到了大明反击之时,朕在此立誓,此番北伐,不破鞑子老巢,毕其功于一役,朕决不收兵,我军必胜!”

  “必胜!必胜!”无数人呐喊同时响起。

  等到声音稍小,王福才用力向下一挥:“传朕旨意,大军出发!”

  前面的羽林卫听到皇帝的话一愣,不过,很快反应过来:“万岁!万岁!万万岁!”转身向后,一队队羽林卫动了起来,羽林卫上空,一股滚滚的烟尘升起。

  看到皇帝短短数句话就从高台下面,用了半个月时间才写好了一篇华丽之极出师表的吴梅村难受得差点要吐血,他连忙向旁边的钱谦益问道:“钱阁部,皇上的誓师大会这就结束了?”

  吴梅村被在弘光二年被皇帝招为翰林院侍讲,经常在皇帝身边,为皇帝起草各类文书,顿时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只是跟在皇帝身边的时日还短,难免有时摸不到皇帝的脾气,比如这次,他的誓师表明明通过皇帝的审核,只得皇帝却一句也没有念。

  钱谦益看了一眼就明白吴梅村的疑问,他这些年倒是摸准皇帝的脾气,拍了拍吴梅村的肩膀:“吴大人,皇上一向如此简短,你的出师表写得很好,只是太长,皇上只能烧给上天看,至于这些武人吗,越简短越好。  ”

  吴梅村若有所悟,看到皇帝的车驾已经移动,连忙跟了上去,他必须时刻跟在皇帝身边,而其余文武大臣跟了上去,却多半是为了给皇帝送行,他们大部分人都将留守京城。

  大军虽然行动,民众的热情却没有消退,与前两次皇帝御驾亲征时,许多人担心不已的心情相比,这次所有人却对皇帝亲征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担心,心情自然也就轻松。

  大军跋山涉水,一路行进,刚过扬州时,前方和清军的战事已经开始了,黄得功和阎应元两人各领数万人马,一路直扑交州,一路直扑青州,最后两路大军将在济南城下合围。

  各种情报流水一样向皇帝的行辕送来,几乎都是好消息,面对明军强大的力量,沿途各个府县大多数明智的选择了投降,少部顽抗的府县如同推枯拉朽一般被明军攻克,没有一个府县能挡住明军一天的攻击,明军几乎是以行军的速度拿下了一个个府县。

  对于抵抗的清军,明军采取了坚决镇压的态度,每一个攻下来的城池,为首之人都难逃一死,即使是一般的士兵,等待他们的至少是数年的苦役生涯。

  第三卷大明再起 第三卷大明再起第四章大难临头心思异

  第三卷大明再起第四章大难临头心思异

  兖州为古时天下九州之一,可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这里流传着许多民间喜闻乐见的故事,柳下惠坐怀不乱、孔子师项橐

  兖州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境内道路四通八达,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美誉,为了控制兖州,这里成为大明鲁王的封地。

  如今兖州驻扎着一支四千人的满蒙官兵,统领正是大清饶馀郡王阿巴泰第三子,已封多罗贝勒的博洛,博洛已年过三旬,正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强,又不象毛头小伙子热血冲动,处于人生之中最美好的年龄。

  在谭泰、鳌拜、叶臣、塔瞻、豪格等一大批满人中的杰出将领随多铎南下或死,或降的情况下,博洛和他的弟弟岳乐两人脱颖而出,成为山东各守一方的统领。

  原大明鲁王府正厅,这里已经改为博洛的贝勒府,此时博洛身着便服,正坐在一张原鲁王坐过黄花梨木所制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一份薄薄的书册正在翻看,他脸上神色平静,根本看不出喜怒哀乐。

  博洛不远处站着一名身穿大清官服的中年人,此人四十余岁,身体肥胖,正是兖州知府金宜升,二月的天气虽然不比正月时那么冷,可是也绝对不热,金宜升胖胖的脸上汗水却是一直流个不停。

  兖州府辖四州、二十三县,如今在他手上已经丢了十一个县了。  而且过了今天,说不定又有几个县要丢了,知府有守土之责,如果论起过来,他这个知府当到头是小事,被满人咔嚓一刀杀了才冤枉。

  丢了十一个县,无论如何也是大罪。  可是这能怪他么,大明皇帝御驾亲征。  据说有五十万大军,这可以和大明土木堡之前相比了,现在的大明皇帝却绝不是土木堡时不通军事地英宗可比,两次御驾亲征都是以弱胜强,这次却是挟强军气势汹汹而来,光是前锋人马就不下十数万,满人将兵力全部收缩在大城。  前面每个县连一千兵力也凑不齐,怎么挡?

  若不是在府城,他早就准备要降了,只是这里不但驻扎着四千满蒙联军,还有将近一万五千绿营兵,与后世的绿营兵几乎是脓包的代名词不同,现在的绿营兵战力并不差,甚至后来成为满人征战的主力。  他不要说投降。  就是一丝一毫想法也不敢流露出来。

  “啪。  ”的一声,博洛将手中正看的书册丢到了一边,金宜升瞥了一眼,心中砰砰直跳,这份册子竟是大明邸报,大明邸报通常对满人政权和各个宗室勋贵都挖苦地体无完腹。  满人对大明邸报恨之入骨,没想到眼前的这位贝勒爷却在明人大军压境之下若无其事地看着大明邸报。

  “五十万,哼,好大的手笔。  ”博洛象是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才抬头向金宜升问道:“金知府,你不在衙门办公,到我府中干什么?”

  金宜升脸上的肥肉一挤,马上变成哭丧着脸:“贝勒爷,伪明的军队已经快到邹县了,卑职想问一下贝勒爷。  府城该如何防守?”

  “你是文官。  军事之事不用你操心,只要准备好钱粮就行。若是钱粮不足,让本贝勒爷的手下将士挨饿,本贝勒爷不介意拿你的脑袋平息将士怒火。  ”

  “是,多谢贝勒爷,卑职一定不敢缺了将士们地钱粮。  ”金宜升仿佛御下一幅重担一样松了一口气。  从博洛话中听出,他不会因为连续失去多个县城而受罚,至于钱粮,虽然难办,总是要想办法完成。

  金宜升还想说几句讨好一下博洛,博洛不耐烦的挥了挥手:“你退下吧,本贝勒爷要与各个将军商议军事。  ”

  “是,卑职告退。  ”金宜升施了一礼,退了下去。

  从贝勒府回来,金宜升刚回衙门,马上让衙役去叫自己的师爷,金宜升的师爷姓卢,名叫卢谦,有名的心思玲珑之辈,或许正是因为心巧,反而数次科举不第,无奈之下只得委屈为师爷。

  卢谦来后,连忙向金宜升拱手一礼,道:“府尊大人,不知多罗贝勒如何布置守城?”

  金宜升摇了摇头,将博洛的话转了一遍,卢谦低头思考了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