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血 作者:老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血 作者:老茅- 第2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力有限,小小礼物,还望皇上万勿介意。”说完,将随身带着的木盒高高举起。

  王福点了点头:“呈上来吧。”

  “是,奴婢遵旨。”田成应了一声,走下台阶,将木盒接过,。查看了一下才将木盒呈到皇帝手中。

  王福接过木盒,先将朝鲜的国书取起翻看了一。下,朝鲜人的国书写得极为谦卑,先是解释了一余年没能朝贡的原因,又是痛表了一番对大明的忠诚,末尾才提到向大明借兵,希望大明能够帮助朝鲜从满人统治下摆脱出来。

  将国书看完,把。盒子推到一边,对于那份礼单皇帝却瞄也没有瞄一眼,这让偷偷观察皇帝的李濬和李世绪两人失望不已,这次他们送出远胜于以往朝贡的礼品,结果大明皇帝看也不看,无疑有一种献宝后,对方却当成没看见的样子,这让两人极为郁闷。

  “你们要借兵对付胡虏?”

  听到皇帝的问道,两旁的大臣脸上却没有什么惊讶之色,毕竟有万历年间的旧例在,朝鲜要向大明借兵也不是什么难猜之事,文臣默默思索此举的利弊,不少武将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向皇帝请求出征。

  李世绪连忙回道:“禀皇上,胡虏以武力强迫敝国为属,需索无度,使敝国上下如处水深火热之处,又迫使太子和两位大君为质十年,敝国虽然为胡虏之属,只是与胡虏之仇不共戴天,只是敝国国小力弱,无力独自驱除胡虏,听闻皇上大胜胡虏后,敝国上下都欣喜若狂,皇上仁慈,必会派兵解救敝国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王福听得眉头轻皱,李濬一直在观察皇帝的表情,见到皇帝脸上有不愉之色,心中不由七上八下起来。

  “不知贵国需要借兵多少?”

  李世绪一直低着头说话,没有看到皇帝的脸色,听到皇帝问话,以为大明皇帝有答应之意,连忙道:“回皇上,如今朝鲜所驻满人只有五百人,如果皇上能派数千人足予。”

  王福摇了摇头:“数千人太少,如今满人仍有上万骑,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贵使想必也听说过,若是出兵数千,实难保胜利。”

  李世绪和李濬两人都听得一愣,大明皇帝这是什么意思,要出动更多的军队,这当然更合他们之意,李世绪连忙道:“皇上英明,小使考虑不周,不知皇上要出兵多少?”

  “不是朕要出兵多少,而是对付满人要用多少兵马,朕以为,非二万人不可。”

  李世绪和李濬两人听得大喜:“小使感谢皇上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慢,两位贵使暂慢感谢。”王福抬了抬手,制止了两人的继续磕头:“朕可并没有答应出兵。”

  “那皇上之意”两人顿时糊涂起来,刚才皇帝主动由数千兵马提升到二万,怎么又说没有答应,心情也由刚才的狂喜中跌落。

  “朕说要替贵国驱除满人,至少要动两万人马,可是眼下大明刚经历过一场大战,耗资千万,国库早已经空虚,若要出兵,却是力有末逮,这样吧,贵国暂且忍耐数年,最多三年,大明休养生息完毕,再出兵不迟。

  兵肯定是要派的,没有朝鲜的请求,王福也说不定会主动向朝鲜提出要求,毕竟若是从朝鲜出兵的话,对于扫平满洲,追剿残余的满人,可以省时省力不少,不过,眼下朝鲜人还在满人的统治下,既然朝鲜派出使臣前来请求,王福打定主意不能白白出力。

  万历年间,为了抵挡日本人对朝鲜的侵略,出兵数十万进入朝鲜,事后,大军撤回,虽然收到朝鲜上下的一片感谢,只是将国库耗尽,却没有实质的好处,实在得不偿失。后世那场战事,出力的是中国人,为此更是死伤数十万人,只是一撤军,对方就将亲中国人员清除,全面倒向苏联,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若是没有来大明看到海关之前,对于皇帝这番话,两人肯定会相信无疑,只是光是一个海关收入超过了千万两白银之多,虽然大明刚经历过一场大战,若是连二万兵力也无法出动,他们肯定不信,只是皇帝如此说,他们却不能够反驳。

  休养几年再出兵,这绝对不行,在满人的统治下多一年,朝鲜就要多受一年压榨,再说他们前来大明朝贡之事总有一日会传到满人耳中,一旦让满人知道此事,不知满人又会有如何反应,两人对视了一眼,李濬一咬牙,连忙道:“禀皇上,既然是为了敝国出兵,敝国自然愿意承担两万大军的一切费用。”

  “这”王福仿佛迟疑了一下才道:“虽然如此,只是二万大军每日所费颇巨,朕担心朝鲜无力负担,若是如此,反而不美,不如暂待数年。”

  两人唯恐皇帝反悔,李濬连忙道:“皇上放心,敝国虽小,可是供应两万大军所需,还可以免强应承,只是小使还有一件事向皇上请求,请皇上务必答应。”

  听到两人答应负担两万大军的费用,王福心中大爽,道:“贵使请讲。”

  两万大军,全部派羽林卫前往,光是每月军饷就是十几万两,加上吃穿用度,各种军械损耗,一月费用不下二十五万两,一年就是三百万两,真不知朝鲜能支付得起几个月,到时自然可以迫使朝鲜作出更大的让步,

  李濬自然不知大明的军队会如此昂贵,他沉浸于另一个想法中,只要朝鲜开海,想必可以支付两万明军的费用,如此一来,可谓是一石两鸟,激昂的道:“小使请求皇上允许敝国仿大明例,在平壤设立海关,还望皇上允许。”

  第四卷帝国东升第九章讨价还价

  第四卷帝国东升第九章讨价还价

  朝鲜人想建海关?王福脸上闪过一丝惊讶之色,讶然的望着下面的李世绪和李濬两人,心中迅速盘算朝鲜人建海关的利弊,海关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无庸致疑,不但可以增加国家的收入,而且可以利用关税控制进出的物资,随着海关的建立,相应的必定会发展出一支水师,朝鲜的实力随之也会有一定的增强。

  当然,朝鲜实力增强对于大明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一个贫穷落后封闭的朝鲜,虽然不会对大明构成威胁,可是同样不会给大明带来任何好处,相反,眼下大明虽然对朝鲜毫无所求,只是等到以后大明商品发展到一定时期,一个军事弱小,但相对富裕的属国,无疑是绝佳的商品倾销地。

  这些念头在王福脑海中转了数下,已经有了决定,缓缓的道:“贵国要效仿大明设立海关,这是好事,朕当然不会反对,只是海关牵涉甚广,不但要修建码头、仓库,最好还要有银行支撑,关员必须对各种商品的价格了如指掌,才能不至于高征,使得商人无利可图,也不至少低征,让税收流失,不知贵国可使可有精通海关的人选?”

  “多谢皇上。”皇帝前面的话让两人大喜,只是后面一句又难倒了两人,朝鲜从来没有开设过海关,又哪来精通海关的人选,对于银行更是不了解,想起自己在上海时的情景,心中知道大明皇帝说的不假,若是由不熟悉的人去搞,这个海关说不定一年半载也搞不起来。

  李濬还打着用海关关税来支付大明派遣大军的费用,海关当然是越快建立起来越好。他心中有一个想法,又不好开口,犹豫再三李濬还是一咬牙道:“皇上,敝国确无精通海关的人才,还请皇上能对敝国支援数人,敝国上下感激不尽。”

  “也罢,这样吧,朕安排一支熟。悉海关运作流程的官员跟随两位使者回去,同时大明户部银行也将在贵国开设分部,牵涉到银行这一部分,贵国都可以交给大明户部银行处理,不知两位贵使意下如何?”王福笑盈盈的道。

  “小使谢过皇上,皇上此举,对敝国。实在如同再造,敝国愿世世代代,永久臣服大明。”听到王福的话,两人感激的差点要热泪盈眶,浑不知道此举等于把朝鲜的金融、海关两项交付到了大明手里。

  看到两人感激的表情,王福心。中大悦,对于朝鲜的恶感也消减了许多,其实想想,朝鲜这样的小国,天然要找强国依附,若不是以后的满清不争气,朝鲜也不可能独立,更不可能不时蹦哒一下来恶心中国,有大明作依靠,也是朝鲜的运气,否则早被灭了。

  回到居处后,两人都是一脸兴奋,可以说这次来大。明,不但达到了目的,还超出了预期,想到大明军队踏上朝鲜领土后,朝鲜就可以从满人统治下摆脱出来,有了大明帮助,建立海关完全轻而易举,朝鲜以后必定会走上一条强盛之路。

  正当两人兴奋间,一名随从来报:“两位大人,大明户。部侍郎和户部银行掌柜来访。”

  “快请。”李濬连忙道,同时两人也连忙起身相迎。

  两人刚出来,就望见一名五十余岁的老者和一。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并排走了过来,老者身着官服,正是三品文官官衔,那名年轻人也是一身官服,李濬和李世绪两人连忙先行行礼:“小使拜见两位天朝上官。”

  “贵使免礼,老夫。解学龙,仍是大明户部侍郎,这位是贺荣华,仍是大明户部银行京城的大掌柜,在户部亦兼任郎中之职。”老者抚须微笑道。

  此时的户部银行毫无疑问完全是一个官办的机构,每一级别的人员也有相应的朝廷官职,如户部银行第一任行长樊跃现在在朝中的官职就是户部侍郎,其实他这个银行行长的位置远比一般的户部侍郎要重要,只是樊跃最看重的恐怕还是户部侍郎的头衔,贺荣华作为户部银行在京城的大掌柜,挂一个户部郎中衔自然也是合情合理。

  王福当然知道后世官办机构的种种敝端,只有户部银行是一个完全的垄断机构,又处于新兴阶段,现在正处于迅猛发展的时候,敝病完全没有显露出来,再说,不管有什么敝病,户部银行也只能官办,不可能交给民间。

  “原来是解大人和贺大人,小使久仰,里面请。”李世绪和李濬更是恭敬,解学龙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历任太子太保、都察院副都御史、江西巡抚,曾因反对魏忠贤专权而名扬天下,两人说久仰,倒不是客气,对于贺荣华,当然就是附带。

  “请。”解学龙也拱了拱手,四人一起来到厅中,由四名朝鲜使女端上茶,每人都轻缀了几口后,解学龙才开口道:“两位尊使,皇上已经决定一月后出兵,到时我朝水师战舰可以一次性运送二万大军及所需物资到达平壤,皇上考虑到朝鲜力弱,先期出征的费用就由大明承担,只是到达平壤之后,一切还请贵国作好准备。”

  “小使谢过皇上宏恩。”两人连忙站起来,向大明皇宫的方向拱了拱手,李世绪才道:“解大人放心,俗话说,兵马未动,粮食先行,这点小使和麟坪大君都懂,今天本使就会发出快信给王上,天朝大军到达平壤后,小使保证能让天朝大军供应不缺。”

  解学龙有点同情的看着眼前两名朝鲜人,让大军供应不缺,他们还以为现在大明的军队还象十年前叫花子军队不成,一点米面,窝头就可能打发。

  “两位贵使不必答应这么快,还是先看过清单再说,若是无力供应,皇上可代为另想主意,否则若是到时大军因为粮饷短缺哗变,大明与贵国都要同受损失。”说完,解学龙将一名清单交了过去。

  李世绪接过清单,只是瞄了一眼,手忍不住抖起来,忍不住惊呼道:“这么多?”

  看到李世绪的样子,李濬知道有所不妥,连忙从李世绪手中接过单子,看得也是目瞪口呆,半响回不过神来。大米、豆类、草料每日所需和他们猜想的差不多,只是除了这些,他们还要给大军每日供应肥猪百头、鲜鱼二万斤、肥羊一千头、蔬菜数万斤、其中特别指明,若是猪羊有缺,用鸡鸭等补上亦可,若照这样供应,不出一个月,平壤城中的肥猪、肥羊、鸡鸭就非绝迹不可,朝鲜哪拿得出来,尤其是后面的军饷,每月更是高达十六万五千余两,各类弹药预计损耗五万余两,两者加起来超过二十二万两,相比来说,那些物资反倒是小头,虽然多,数万两也足够。

  “怎么,可有问题?”解学龙问道。

  李世绪和李濬两人互相看了一眼,他们很想说没有问题,只是知道,若是短时间支应数月还可以勉强办到,若是大军在朝鲜待上一年,即使是把王宫的家底都拿出来也支付不起,虽然有海关这笔收入指望,只是眼下海关还没有成立,两人心中没底,谁知道海关每月到底能收到多少银子。

  “这这天朝大军所费巨大,敝国实在无力负担,是否可以让皇上酌情减少一些军队。”李世绪不好意思的道,说完这句,李世绪恨不得一头钻到地下,大殿上,自己与麟坪大君承诺了二万大军的一切军需,如今又要大明削减军队,万一这两名官员大怒挥袖而去就遭了。

  李世绪甚至想过大明是不是故意夸大军费开支来压榨朝鲜,只是心中马上否决,大明皇帝一直对朝鲜友好,不可能如此对朝鲜,何况天朝一向以仁义箸称,岂会作出如此下作之事,白白损坏自己的名声。

  解学龙并没有如李世绪那样想的大怒,更没有挥袖而去,仿佛早已知道的问道:“那贵使以为要缩减多少军队?”

  要缩减多少军队,这一下又把李世绪和李濬两人难住了,原先两人提出只借数千人马,可是皇帝拒绝了,再减也不可能减到万人以下,即使是负担一支万人队,两人依然嫌重。

  见到两人为难,解学龙道:““两位使者其实不必担心军费负担不起,眼前就有一人能解决两位的困难。”

  “谁?”李世绪茫然的问道。

  “自然是这位贺郎中,两位不是忘了贺大人是做什么的。”

  经过这一提示,李世绪和李濬两人都不是傻蛋,马上就想到了解学龙话中之意,李世绪试探着道:“大人的意思是让敝国向天朝银行贷款?”

  解学龙点了点头:“正是,否则贺大人就不用跟过来了。”

  “可是敝国每年收入有限,恐怕无力偿还。”李世绪道,向天朝借钱,这倒不丢面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