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血 作者:老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血 作者:老茅-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今年更是他顺风顺水的一年,庞大的大明王朝终于倒塌了,尽管屡次取得了对大明作战的胜利,满人对于大明这个庞然大物还是有不少敬畏之心,大明太大了,大到所有满人加起来还不及汉人的百分之一,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把他们淹死。

  除了蒙古人,历代不知有多少强盛的草原民族想进入中原都没有取得成功,最终胜利的还是汉人,即使是蒙古人,也不是在百余年后被汉人灰溜溜的赶了出来吗。

  只是天大的机运就这么摆在满人面前,大明王朝竟然被流寇所灭,死敌关宁军竟然向自己求助,有了这样的机会,若还是抓不住,那多尔衮就枉称睿亲王了,在吴三桂的引领,大清铁骑顺利的踏进了大明京城,更具讽剌的是,大清占据了明朝的京城,原明朝的官吏却没有象往常一样指责大清是禽兽,是蛮夷入侵,反而把大清当成了救星,争先恐后投降,还有比这更美妙之事吗?

  “诸位,本王已接到英王阿济格报告,我大清已拿下山西全境之地,李自成缩回陕西,虽然潼关急切不可下,只要红衣大炮运到,流寇也不可能守住潼关,何况陕西大旱并没有得到缓解,关中疲惫,流寇在陕西无法补充到足够粮秣,纵使仍有大军在手也不足为惧,我大清一统天下的契机已经到了。”

  “恭喜摄政王,贺喜摄政王。”一干大臣连忙贺喜。

  “同喜,同喜。”多尔衮大笑起来,向人群中扫了一眼,问道:“范文程怎么不来?”

  一名满脸胡子的将领道:“回摄政王,豫亲王殿下回来了,这范帽子恐怕缩在家中抱着自己的小妾不敢出来吧。”

  此言一出,满堂文武大臣差点笑得打跌,众人更是朝豫亲王多铎看去,多铎满脸无辜的摊了摊手,众人的笑声更欢。

  范文程一向受皇太极看重,皇太极死后,范文程自以为是忠臣,竭力主张帝位必须由皇太极的嫡子继承,惹恼了一心想让多尔衮登上帝位的多铎,在帝位已定,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的情况下,多铎直接从范府抢走了范文程新纳不久的小妾,尽管经过范文程奔走哀求,多铎得到罚银一千两的处罚,小妾也还了回来,范文程头上那顶绿油油的帽子却摘不了,被人取了一个范帽子的外号。

  连多尔衮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不过,他马上收取了笑容,向那名武将斥道:“苏克萨哈,不要胡闹。”

  多尔衮只所以愿意维护范文程,是因为范文程才能确实不错,尽管遭受到如此打击,范帽子对于大清还是忠心耿耿,就在今年四月,听到流寇攻占了大明京城,范帽子不顾自己病体,立即上书摄政王,奏请出兵伐明,夺取天下。

  在这封奏折中,范帽子给出了四点意见,一是大明必亡;二是大清以后要与流寇争天下而不是与残明争天下,确定了主要矛盾;三是良机难得,稍纵即逝;四变方针,创大业,大清进入中原后必须改变以往只抢掠人口财富的作法,申严纪律,秋毫无犯,并纲要性地提出四条原则: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

  正是因为范文程的这篇奏章,进入北京后,多尔衮才会在八旗军水土不服的情况下派吴三桂对李自成穷追猛打,从现在的发展来看,范文程这篇奏章无疑有很大的先进之明,李自成毫无喘息之极,而南面弘光朝虽立,多尔衮已经接到其内部数次火拼之事,他对于南明朝廷已不放在心上,只要将流寇打垮,大清入主中原就成了定局。

  被多尔衮责备了一通,苏克萨哈毫不在意,范文程再有能力也是汉人,而他可是摄政王的心腹爱将,远近亲疏摄政王肯定分得清。

  多尔衮轻咳了两声,刚才闹哄哄的局面顿时不见,多尔衮满意的点了点头,说出自己的打算,道:“本王有意兵分两路,一路从山西进发,协助英亲王阿济格,平西王吴三桂剿灭李自成,一路由山东南下,将明人新立朝廷荡平,诸位以为如何?”

  “摄政王英明!”众人都露出兴奋之色,大京城休养了数月,终于又有仗打了。

  满清虽然入关已有数月,但除了入关的十万左右军队和吴三桂的关宁军外,满清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多大增加,为了弥补八旗兵力的不足,多尔衮下令将大明京城投降的军队都改编成绿营,增加了近十万兵马,可是这支京营本来就不堪战,改编成绿营也丝毫没有起色,除了可以维持一下地方外,根本无法作战。

  吴三桂的关宁军已经全部出动,多尔衮能够动用的军队依然只有入关时的八旗兵马,这八旗兵约有一半需要留守京城等地,事实上多尔衮能拿出手的军队只有五万人左右,就是这五万人,多尔衮还提出兵分两路,一路攻打李自成,一路攻打南明,却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本来只是编出来吓唬汉人用的,只是随着满人对大明的节节胜利,不但汉人深信不疑,就是满人自己也认为如此,虽然他们与明军的交战从来没有只靠一万人打仗,皇太极在世时,与明军的每次交战双方的兵力都相差不大,甚至有时比明军还多,只是入关以来一连串的胜利使他们早已忘了这一点。

  崇祯十七年十月初,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下达南下的命令,八旗兵分两路,一路由亲信苏克萨哈,谭泰等人统领,率二万余人往陕西,对李自成进行围剿,另一由多铎统领,率孔有德、耿仲明等满汉军两万余人准备由山东南下,直扑南明。

  

  第一卷完,今天只有二更,明天开始第二卷的更新;血战中原,敬请支持。

  第二卷血战中原 第一章军器局(一)

  南京工部军器局,往日各种暄闹的声音全然不见,变得异常安静,军器局的大大小小头目毕恭毕敬的站在门口,伸长着脖子向前张望,好象要迎接什么大人物。

  一队骑着高头大马的骑士出现在军器局门前的大道上,各个大小头目连忙整了整衣裳,等这队骑士来到面前时,一起跪了下去:“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前面的骑士连忙一分,露出一名身穿便衣,神色威严,身材有些福态的中年人,这名中年人无疑就是现在的大明弘光皇帝朱由崧,前世叫王福之人。

  穿越数月来,王福一直忙碌不停,先是组建羽林卫,接着诛杀刘良佐,刘泽清,又御驾亲征,击败了左良玉,如今刚凯旋归来,终于抽出时间来军器局视察。

  王福的身材比起以前来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了,身上的肥肉减少了不少,脸上也显得年轻了一些,只是比起常人来说依点肥胖,他跨下那匹全身雪白,找不到一根杂毛的白马汗液明显比其他人的马要多,要知道只有王福身着便衣,其他人为了保护皇帝,已经穿上了盔甲。

  两名侍卫跳下马,小心的将王福扶下来,王福一下马,驮着他的那匹白马口中打了一个响鼻,仿佛一下子高了不少。

  看到皇帝下马,其他侍卫明显松了一口气,皇帝好好的马车不坐,非要骑马去军器局,虽然皇宫中御马不少,而且皇帝前一段时间也有练兵骑马,可是一路上侍卫们还是提心吊胆,生怕皇帝骑不稳或者马儿受惊,好在一路都平安无事。

  还是头一次骑马这么长时间,王福只觉得大腿内侧火辣辣的痛,这完全是自己自找苦吃,可是骑马自己是必须学会的,打量了跪了一地的军器局处大小头目,才抬了抬手:“都免礼吧。”

  “谢皇上”一群人已经快跪得发麻了,心中当然不敢埋怨,一个个堆起了笑脸,大明工匠地位低下,连他们这些管事也没有多大地位,别说是皇帝,只是工部大员也难得来到这里。

  “哪位是宋应星?”

  一名五十多岁的干瘦老头迈了出来:“回皇上,微臣是宋应星。”

  宋应星已经被锦衣卫找到了,不过,当时王福正在御驾亲征,听到锦衣卫的汇报后心中大喜,马上将宋应星任命为工部员外郎,员外郎为正五品,宋应星担任过毫州知州,也不算越级提拨。

  只是这个工部员外郎却和羽林卫的陈瑞一样,喜欢待在军器局,要知道军器局的大使也不过是正九品,宋应星更是管着军器局。面对两个级别远高于他们的官员,军器局的大小头目只能当祖宗一样供着。

  王福点了点头:“那由你带朕到军器局转转吧。”

  “是,微臣遵旨,只是微臣也是刚来军器局不久,许多地方并不熟悉,臣想请陈瑞陈大人也一同陪行。”宋应星与陈瑞两人志趣相投,虽然刚认识不久,很快就打得火热,加上他确实对军器局不熟,才会作出推荐。

  宋应星这么一提,王福顿时想了起来,这个陈瑞好象对火器很有研究,点了点头:“准。”

  对宋应星,陈瑞两人能伴驾,其他军器局的大小头目只有羡慕的份,却没有人敢争抢,看着两人带着皇帝走进军器局大门,其他头目也赶忙跟着。

  大明工部所辖四司、二所、一院、五局、其中五局包括皮作局、鞍辔局、宝源局、杂造局、军器局,其中最重要的两局就是宝源局和军器局,宝源局是制钱,军器局制兵器,单以人数计算,军器局比其余四局的人加起来还要多数倍,占地当然更是广阔,整个军器局的房屋一片连着一片。

  眼下的军器局简直是包罗万象,什么都生产,冷兵器的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各种铁甲、棉甲、弓箭、盾牌;热兵器的火枪、火炮、弹药

  陈瑞泡在军器局已经三个月了,对军器局了若指掌,哪里生产刀、枪、剑、戟、哪里生产火枪、火炮都清清楚楚,带着皇帝一路行来,先从生产刀、枪、剑、戟等冷兵器的地方看去,往日这些地方都有无数的工匠劳作,此刻却是空空荡荡的,各个位置上只有稀稀疏疏的人影,隔着老远就跪在地上。

  皇帝要过来,军器局的头目难得给工匠们放了一次假,王福虽然更想看工匠们打造兵器的情景,下面的人却不敢造次,这里到处是兵器,而且工匠们平日劳作繁重,所得又不足养家糊口,难免有人心中有怨气,若是有人乘着皇帝过来趁机闹事,这些管事们的脑袋就别想要了,宁愿皇帝有可能生气,还是保住自己的脑袋要紧。

  王福在军器局外面没有听到什么声音就猜到了,对于这种行为也是颇为无奈,毕竟下面的官吏也是为自己的安全作想。

  各个制作台上还摆放着没有完工的各种兵器,只是炉火却熄了,留下来的都是一些白花苍苍的老工匠,这些老工匠有儿有女,年龄也大了,相对来说也说军器局的头目放心,王福本来想询问一下他们一些事务,只是几人说话根本听不清,王福只能作罢。

  “到生产火枪的地方看看吧,这里朕就不看了。”

  “是。”陈瑞应道。

  火枪生产处的人员更稀少,只有五个年迈的工匠在那里等着,见到皇帝和一群侍卫过来,连忙下跪。

  “都平身吧,去,拿一枝火枪给朕。”

  一名侍卫很快将一支火枪递过来,这是一支刚完工不久的新枪,整个枪身油光鉴亮,枪管厚薄一致,无疑是一支质量非常好的火绳枪。

  “这样的火枪一月能生产多少?”

  陈瑞回道:“回皇上,大约二千支左右。”

  一月二千支,一年就是二万四千支,以这个速度即使是要给羽林卫全部配上火枪也需要二年多的时间,这期间火枪还不能损坏,王福摇了摇头:“太慢了,有多少人制作火枪?”

  “回皇上,共有三千一百五十人。”

  三千多人一个月才制造出二千支火枪,平均一人一月不足一支,这个速度让王福更加无语。

  第二卷血战中原 第二章军器局(二)

  看出皇帝的不满,陈瑞解释道:“皇上,火枪构造精巧,共有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稍有偏差,整支火枪便报废,要先产出十支合格的火绳,光是报废的火枪差不多也要十支,这还是要有五年以上经验的老工匠,如果不足五年,报废的火枪更多。”

  王福打量着手上的这支火绳枪,确实是非常精巧,光滑的木头侧面上光是铜部件就有七八个:机座、待发面、击锤轴、火绳击锤、击锤弹簧、套帽每一样都打磨的如同艺术品,加上前面的枪管,一个多月时间就能生产出一支合格的火绳枪来,确实不能算慢。

  “为什么不把每道工序分解出来,一人只负责一道,这样再组装起来就可以了。”王福淡淡的道。

  流水线生产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早在秦朝就开始使用,秦军纵横天下,将六国数倍于几的大军击败,除了秦军的骁勇善战,和背后有一支高效率的兵器生产线是分不开的,秦军连年作战,兵器的消耗远大于六国,人力却只要六国加起来的几分之一,以六百万人左右的国力支撑着百万大军的作战,秦军却从来没有为兵器发过愁,除了用流水线,别无办法。只是不知为何,这样的流水线生产在秦之后却消失了,再也没有人提起。

  在场的人都听得一呆,皇帝简直异想天开,陈瑞苦笑道:“皇上,这怎么成,各个工匠生产的都有差异,要想将不同工匠生产的部件组装起,谈何容易,若真这样生产,微臣估计一月也生产不了一千支。”

  “既然有差异,那就让他没有差异,给每一个部件都定一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才合格,只要所有的部件都可以通用,组装怎么会有问题上,这叫标准化生产。”王福略带得意的道。

  “这”陈瑞结结巴巴起来,给每一个部件都定一个标准,真能如此,当然可以大大加快速度,可是火绳如此精细,每一个部件都要反复打磨,直到合上去严密无缝,怎么能定出标准来:“皇上,微臣愚昧,无法做到。”

  陈瑞的话让王福听得一愣,他转头向宋应星看去,宋应星也是一脸茫然,王福又将头转向那五名已经白发苍苍的老工匠:“你们呢,有没有办法做到?”

  “皇上。”数位老工匠见到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