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血 作者:老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血 作者:老茅-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双金榜》、《牟尼合》、《忠孝环》、《桃花笑》、《井中盟》、《狮子赚》、《赐恩环》、《老门生》等10种,前4种今存,合称《石巢传奇四种》。诗文有《咏怀堂全集》。

  明末时人阮大铖(1578—1646)字集之,号园海,又号石巢。安徽怀宁人氏。万历丙辰科中会试,天启初,由行人擢给事中,不久因居忧还里。阮大铖曾经列籍东林,为高攀龙弟子,同乡左光斗是一位谠直敢言的御史,也是大铖倚以自重的朋友。天启四年春甲子,吏部都给事中出缺,左光斗通知大铖来京递补。而赵南星、高攀龙、杨涟等以察典近,大铖轻躁不可任,准备改用他人。大铖至北京,使补工科,因此心怀怨恨。于是暗中结交宦官进行活动。吏部不得已,重新任用大铖为吏部都给事中,遂得偿心愿。

  大铖自此投靠魏忠贤;与一班阉党结为死友,造《百官图》,以献媚于魏忠贤。因为畏惧东林党人的口诛笔伐,上任未及一月便自请归里。大铖回到故乡怀宁,难免心有不平,私下谓亲朋曰:“我犹善归,未知左氏何如耳。”已而杨涟、左光斗诸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捕入狱死,大铖不免面有得意之色。不久又被召至京城,为太常少卿。再次进京为官,大铖似乎预感到危机即将来临,与阉党的来往总是非常地小心。甚至每一次去拜见魏忠贤,都要以重金贿赂忠贤的门卫,要还其投递的名刺。仅过数月,便又侦知大事不妙,复上书乞归。崇祯改元,忠贤既诛。大铖准备了两本不同的奏章,一起送至北京的朋友杨维垣处。其一专劾崔、魏之阉党。其二“以七年合算为言,谓天启四年以后,乱政者忠贤,而翼以呈秀,四年以前,乱政者王安,而翼以东林”。把天启一朝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对东林和阉党各打五十大板。如此手段既为前史之未有,确实不枉史称有机敏贼猾之誉。崇祯元年,大铖三上京华,任光禄卿。可惜仅过数月,御史毛羽健劾其党邪,不久被罢官,又重回故里。明年更是被钦定为通番逆案,论赎徒为民。从此终庄烈帝世,废斥十七年,郁郁而不得志。

  既然无官一身轻,大铖于是游山玩水,作诗,娶妾,拍曲,演戏,也结交了不少东林名士,俨然晚明士绅的风雅生活。其实阮大铖天生不甘寂寞,暗地里一直心存投机钻营之心。针对阮大铖准备卷土重来的阴谋。崇祯十一年七月,复社人士会集南京,起草《留都(南京)防乱公揭》。作为明末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签名者多达一百四十余人。这篇檄文揭露阮大铖作为阉党余孽,迫害东林党的罪行;表达了复社志士为国除奸的决心。由于一时声势浩大,吓的阮大铖偷偷跑到南京城外的牛首山,在那里闭门谢客隐居了五六年。公元1643年周延儒复相,大铖亦曾出资相助,仍然期望能够谋得一官半职。延儒曰:“吾此行,谬为东林所推。子名在逆案,可乎?”大铖沉吟久之,曰:“瑶草何如?”瑶草,士英别字也,延儒许之。此举为大铖弘光时最后一次地出山,得以捞取光宗耀祖的政治资本埋下伏笔。崇祯十七年为躲避农民起义军,正式定居金陵居咏怀堂,位于今日江苏南京城南库司巷,此处即当年被百姓戏称为“裤子裆”的地方。大铖避居南京,颇招纳游侠为谈兵说剑,期望朝廷能以边才见召。

  明亡之际,南明弘光初立。在佞友马士英的筹划下,阮大铖进‘长江要害’一疏,终于谋得兵部尚书高官。然而举朝以逆案攻大铖,大铖憾甚。及见北都从逆诸臣有附会清流者,因倡言曰:“彼攻逆案,吾作顺案与之对。”以李自成伪国号曰顺也。遂与马士英密谋,干了不少残害忠良,卖官鬻爵,排除异已的勾当。可惜弘光政权仅仅存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随着清军攻占南京而灰飞烟灭。在有限的政治舞台之上,给有才的阮大铖表演的机会不免过于短暂。识时务的阮大铖在逃出南京不久,即偕一干帮闲等赴江干向清人乞降,以才子降清后,在清兵营中为清军将领唱曲,“即起执板,顿足而唱,以侑诸公酒。诸公北人,不省吴音,乃改唱弋阳腔,始点头称善。皆叹曰,‘阮公真才子也’。”后为王前驱,从清兵攻仙霞关,僵仆石上死。在他人生最后一幕的闹剧里面,完成了一个有才无德的文人所有地表演。

  纵观大铖一生的官宦生涯,先后累计在一起,也只有大约二年左右的时间。因一时之贪欲,而留百代之骂名。当为不择手段,钻营鬻官者戒。然而大铖其人虽然人品极差,却是着实有文采。而且结交广泛,在放意归田的一段时间里,如史可法、文震孟、张岱、范景文等一批名士,皆曾是大铖游宴倡和的朋友。这在阮大铖的《和箫集》和《咏怀堂诗》之中,都收有大量唱和之作。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大铖《咏怀堂诗外集》乙部中;有十四首作于天启甲子的还山诗,其中有:“星占处士山中卧,影弄婴儿世上名,但使榆关销战斗,何妨花坞有深耕”。又有:“拂袖行呤归去来,草堂猿鹤莫相猜,云霄自愧无修翮,雨露谁为弃不材”。虽然是描写归隐一类的诗歌,虽有怨气,但却不多,确是深得还山诗之三味。诗不但写的漂亮,也并不脱离实际,倒是完全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大铖不但在诗歌作上的确是文采斐然。而且于戏曲创作上,也显示出过人之处。如《燕子笺》、《春灯谜》等陈寅恪先生认为尤推佳作。不过利用戏剧来进行政治宣传,也是大铖的一种创造。如大铖在戏曲《双金榜》中以戏中人,分别影射东林,东厂和自己。为自己进行无罪地辩解,再三表白自己的清白。大铖的另一本传奇《牟尼合》中,其中《伶(讠同)》一折,在传世的刻本之中,甚至有两种不同的内容。当是大铖为取媚于权贵,所玩出的新奇花样。

  今日评论前人功过,当应不以人废言。所以陈寅恪在遗作《柳如是别传》中曾有一段谈论阮大铖的文字:“圆海人品,史有定评,不待多论。往岁读咏怀堂集,颇喜之,以为可与严惟中之钤山,王修微之樾馆两集,同是有明一代诗什之佼佼者”。章太炎先生亦曾有评语曰:“大铖五言古诗,以王孟意趣,而兼谢客之精练。律诗微不逮,七言又次之。然榷论明代诗人,如大铖者少矣。潘岳宋之问险诈不后于大铖,其诗至今尤存。君子不以人废言也”。更有胡先(马肃)先生甚至称大铖为“有明一代唯一之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之《中国文学分卷》中,在“清传奇杂剧作家”中,也列入了阮大铖的名字。

  自古小人有才者亦多矣,如唐朝诗人沈(亻全)期、宋之问,宋代有孙觌、方回,蔡京,明时有严蒿、赵方华等。而每逢社会发生疾遽变革时代,尤其多见如此人品虽差,但是文采斐然的“精英”。此类人物过去有之,只是不知未来还会有怎样的变故。在每个人短暂的一生之中,总是会在历史长河留下自己踪迹。综观阮大铖的一生,就因为利欲熏心之故,而辜负了大好的文采。鲁迅先生曾经指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今人读之,当以史为鉴也。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

  崇祯年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9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十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崇祯十四年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兵入关后,曾主张与之议和,共讨李自成的农民军。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于是督师淮扬,竭力协调江北四镇将领,以抵御清兵。

  顺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诎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良玉呕血死,全军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兵。顺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副将史德威史可法追随有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在围城期间,多尔衮劝降,史可法写就著名的《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另著有《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学生,方苞曾写《左忠毅公逸事》,述说史可法与其师左光斗之间的提携情感,自是铮铮铁骨、有血有泪。

  附《左忠毅公逸事》全文及《复多尔衮书》全文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复多尔衮书

  史可法

  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

  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私交,《春秋》之义。今倥偬之际,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讽读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成尚稽天讨,为贵国忧,法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中臣民偷安江左,顿亡君父之仇,故为殿下一详陈之。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真尧舜之主也。以庸臣误国,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法待罪南枢,救援无及,师次淮上,凶闻遂来,地坼天崩,川枯海竭。嗟乎,人孰无君,虽肆法于市朝,以为泄泄者之戒,亦奚足谢先帝于地下哉!尔时南中臣民哀痛,如丧考妣,无不抚膺切齿,欲悉东南之甲,立剪凶仇。而二三老臣,谓国破君亡,宗社为重,相与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今上非他,即神宗之孙、光宗犹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顺,天与人归。五月朔日,驾临南都,万姓夹道欢呼,声闻数里。群臣劝进,今上悲不自胜,让再让三,仅允监国。迨臣民伏阙屡请,始于十五日正位南都。从前凤集河清,瑞应非一。即告庙之日,紫云如盖,祝文升霄,万目共瞻,欣传盛事。大江涌出柟梓数万,助修宫殿,是岂非天意哉!越数日,即令法视师江北,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假兵贵国,破走逆成。殿下入都,为我先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阙,抚戢群黎,且免剃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振古烁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谨于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乃辱明诲,引《春秋》大义来相诘责。善哉言乎,然此文为列国君薨,世子应立,有贼未讨,不忍死其君者立说耳。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宫皇子,惨变非常,而犹拘牵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统之义,中原鼎沸,仓卒出师,将何以维系人心,号召忠义,紫阳《纲目》踵事《春秋》,其间特书如莽移汉鼎,光武中兴;丕废山阳,昭烈践祚;怀、愍亡国,晋元嗣基;徽、钦蒙尘,宋高缵统,是皆于国仇未剪之日,亟正位号,《纲目》未尝斥为自立,卒以正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