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抓好基础、突破尖端



  我国是一个基础差、底子薄、人口多的大国。在这样的国情条件下发展科学技术决不能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应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形成拳头,重点突破,由全局劣势变为局部优势。1956年,周恩来在听取科学规划汇报时强调指出,要尽量采用世界先进技术,瞄准当时的新兴科学、新兴技术,不失时机地“迎头赶上”,同时也要根据国力有限的客观实际,“重点发展”,避免力量分散,拖延时日。党的八大会议上,周恩来说:“由于这些任务十分繁重,现有的科学研究人才不足,而现代科学和技术又在一日千里地发展着,也由于当前我国科学研究的重点,大多数是我们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甚至是缺门,因此,我们应该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重要方面的问题,防止百废俱兴,平均使用力量的偏向。”同上书,第318页。
  周恩来领导制定的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重点任务有12项,原子能和导弹等尖端科技被列在榜首,视为重中之重。为什么要把突破尖端视为重中之重?其一,只有突破尖端才能带动和促进我国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新发展中的最高峰是原子能的利用。原子能给人类提供了无比强大的新的动力泉源,给科学的各个部门开辟了革新的远大前途。”其二,只有突破尖端才能带动和促进我国整个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其三,只有突破尖端才能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不断缩小差距。如果跟在人家后面把所有的程序都走一遍,那就永远赶不上人家。“我们要记着,当我们向前赶的时候,别人也在继续迅速地前进”。《周恩来经济文选》第234—235页。
  突破尖端,就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联系而言,必须以一定的理论科学的研究作基础。在这一方面,周恩来又一次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表现了他不同凡响的战略眼光。他认为“技术科学上的落后同理论科学基础的薄弱是分不开的”。他说:“为了有系统地提高我国科学水平,还必须打破近视的倾向,在理论工作和技术工作之间,在长远需要和目前需要之间,分配的力量应该保持适当的比例,并且形成正确的分工和合作,以免有所偏废。”振兴科学,不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他强调指出:“如果我们还不及时地加强对于长远需要和理论工作的注意,那么,我们就要犯很大的错误。没有一定的理论科学的研究作基础,技术上就不可能有根本性质的进步和革新。”《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66、 183页。在周恩来直接指导与支持下,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增列了《现代自然科学中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并且把它列为12项重点任务之一。周恩来的主张是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例如,研制原子弹,我国原来几乎没有专门搞这方面工作的人员,正是由于我国有了邓稼先等一批具有较深造诣的理论物理学家,使原子弹理论设计这个“龙头”的三次方工程难关被攻克了,从而使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又如,从原子弹到氢弹的飞跃,关键是理论上的突破。1965年2月,二机部在《关于加速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中,把原理探索作为突破氢弹技术的首要措施提出来时,立即得到了周恩来的赞成与支持。后来,正是由于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才使氢弹设计方案形成和付诸试验,取得了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2年7月2日,周恩来会见杨振宁时说:“你说我们的科学理论弱了一些,现在不大注意了,出国交流太少了,恐怕你看到我们的毛病了”。他还询问杨振宁:“你有什么办法吗?”同月,他指出要把综合大学的理科办好,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并强调有什么障碍就要拔除。9月5日,周恩来会见巴基斯坦总统科学顾问萨拉姆再次强调了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9月11日,周恩来对张文裕等18位科学工作者的来信作出了重要批示:“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抓起来,同时又要把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预制研究,应该成为科学院要抓的主要项目之一。”《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73页。在周恩来关心下,中国科学院建立高能物理研究所这件事就决定下来了。
  在抓好基础,突破尖端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不仅取得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两弹一星”的光辉成就,而且在理论科学研究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影响更加深远。




尊重人才、造就人才(1)



  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文化建设都需要人才。1951年8月22日,周恩来在18个专业会议代表和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上指出:“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不论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还是在巩固政权方面,我们都需要人才。”《周恩来教育文选》第34页。1952年10月,周恩来在政务院第156次会议上指出,我国要建设,人才就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1953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周恩来说:“现在,我们国家最需要的是建设人才。”《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60页。
  尖端科技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行业。振兴科技,从抓基础性的科学理论研究到突破尖端,都需要具备高深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说:“掌握尖端技术,关键在于人才。”《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05页。在经济建设上周恩来重视技术手段,反对搞“人海战术”。在发展科学技术、突破尖端上,周恩来强调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工作者。1962年3月2日,周恩来说:“科学研究不是靠突击和群众运动能解决问题的。”《周恩来选集》下卷,第366页。
  国家各方面的建设需要人才,发展科技突破尖端更需要人才。然而事实上是人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怎么办?周恩来的指导思想是尊重人才、造就人才。
  尊重人才,就是要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现有科学技术专家、现有知识分子的力量,使其学有所用、有职有权,各尽其才。怎样去做?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第一,应该改善对于他们的使用和安排;第二,应该给他们以应有的信任和支持;第三,应该给他们以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适当的待遇。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要求加强科技界人士的主人翁责任感;集中和加强科学技术力量;改进各方面的关系;适当改善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他说:“我们已经有了一支比旧中国大许多倍的知识分子队伍和科学技术力量。从清末派出留学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止,全国一共只有二十多万大学生。新中国建立后到去年为止,我们有了九十六万大学毕业生,几百万中级知识分子。”“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支不小的技术力量和一批科学研究机构,这是国家的宝贝。”同上书,第414页。
  对于尖端科技人才,周恩来更是视为宝中之宝,倍加珍爱。“文革”动乱中,周恩来多方保护“两弹一星”的科技专家。1966年9月,周恩来得悉二机部有的专家被抄家,家属受牵连,引起科技人员的严重不安,影响科研工作。他立即要求中央军委严肃处理。这年国庆节,周恩来安排了60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上天安门观礼,起到了特殊保护的作用。其中二机部、七机部就有10人,他们是朱光亚、张沛霖、彭桓武、邓稼先、王承书、钱学森、李世培、杨南生、丛树国、任新民。1968年6月8日,火箭专家姚桐斌被造反派活活打死了。周恩来气愤极了,他当即命令粟裕带兵去逮捕凶手,决不允许此类悲剧再演。1968年12月5日,核科学家郭永怀乘飞机从罗布泊返回北京着陆时不幸罹难。周恩来惊悉这一噩耗,立即命令有关部门,彻底查清发生这次事故的原因。对七机部等单位,周恩来要求列出必须重点保护的科技专家和技术骨干的名单,经他批准后,由各单位保证他们的安全和能够正常地从事科研工作,并要经常向他报告执行情况。大连工学院结构力学专家钱令希教授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斗时,核潜艇研制部门需要请他参加审查核潜艇结构设计和编写结构设计规范,周恩来立即同意请钱教授参加这项工作。参见《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上),第90页。
  尊重人才,不仅要珍惜和爱护专家,而且要“用而不疑,疑而不用”,给专家以充分的信用。周恩来说:“我们讲重视科学、重视知识、重视实践,是说每个人不可能懂得所有的事情,因此要尊重科学人才,请他们办某些专门的事情。”《周恩来经济文选》第501页。周恩来、聂荣臻领导尖端科技的发展,规定了总设计师制度。每一次核试验或导弹、卫星发射试验,都由出色的科学家担任的总设计师从技术上最后把关。总设计师听取各种意见,审查总体设计部的报告,经过分析平衡,最后下决心拍板。在1986年前我国进行的32次核试验中,核科学家邓稼先在技术上最后签字,亲自在现场主持的有15次。任新民、屠守锷、谢光选都是搞导弹的总设计师。周恩来担任中央专委会主任,主持中央专委会议讨论两弹一星研制、试验中的技术问题时,十分尊重专家的意见,尊重总设计师的最后决定。
  面对人才缺乏,不仅要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现有科学技术专家、现有知识分子的力量,而且要下大力造就人才,大规模地培养新生力量来扩大科学技术专家队伍。1950年8月,周恩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上提出要争取海外科学家回来,“欢迎他们回来”。同时,周恩来说:“我还希望现有的科学家能培养出更多的青年科学工作者,让他们跟着你们一道前进,这样,中国的科学事业才有前途。”《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7页。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一开始,周恩来就阐明“培养技术人才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关键”。《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42页。他指出:“培养大批的建设人才,是我们现在最中心的问题”,是摆在党的各级组织部门面前的第一项任务。同上书,第160—161页。怎样造就人才?“要从各方面培养人才。除各种专门学校外,还要在工厂中培养技术工人,要使干部学习业务,学习技术。”同上书,第142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造就人才需要加强教育工作。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提出“抓好科学、教育这一环”。“发展科学、教育,也是现在一个中心的任务。”同上书,第407页。




尊重人才、造就人才(2)



  造就人才,对于突破尖端尤为迫切。1955年1月15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作出发展原子能、研制原子弹重大决策的同时,周恩来强调这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是今后的一件大事。钱三强认为周总理的话说到了点子上。此后,在周恩来关心与过问下,北京大学创办了技术物理系,清华大学创办了工程物理系,1958年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又分别办了近代物理系和近代化学系。这对培养我国原子科学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的决策。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独立和富强是相互关联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只能是贫弱的中国。只有独立的中国才能实现她的富强,而富强又是独立的根本保证。发展科技、突破尖端,既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途径,也是捍卫国家独立的重要条件。
  在发展科技、突破尖端的过程中,怎样处理好国际合作的关系?在这方面,周恩来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第一,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不能依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去实现富强,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富强。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必须拥有自己的镇国之宝——原子弹和导弹,必须自己掌握高科技,这是任何一个别国所不能替代的。“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周恩来经济文选》第339页。针对苏联的所谓“国际分工论”,周恩来指出:“苏联同志不了解,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搞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不成的。”同上书,第330页。针对国内有些人完全依靠苏联的想法,周恩来说:“我们要靠自己,有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当然很好,没有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我们也要建设社会主义。”同上书,第329页。“我们这么个大国,不可能设想一切要靠苏联帮助来解决问题。如果靠到苏联身上,苏联根本不能担负。”同上书,第403页。
  第二,任何损害中国独立的外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赫鲁晓夫到中国访问,要中方答复不久前苏方提出的“关于建立联合舰队与长波电台的建议”,妄图控制中国,当即遭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严正拒绝。此后,中苏关系渐趋疏远。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1957年10月15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的协定》。对此,1959年7月,周恩来指出:不理他那一套,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1960年7月11日,周恩来批示,发展科技,突破尖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国内”的方针。在一要、二学、三买、四钻的四个方面,他特别强调“钻”:“不管要到、学到、买到与否,或者多少,主要还靠自己钻研,自己不钻,不仅不能有独特的创造发明,而且也不能把要到、学到、买到的用于实际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