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下五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上下五千年-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反动政府,建立了新型的革命政权“永久会议”,闵采尔被推选为主席。为了实现建立人间天国的理想,闵采尔宣布:没收教会的财产;贵族与农民订立的一切契约全属无效;废除封建特权等。起义农民到处焚城堡,烧寺院,惩办罪恶的封建领主,声势越来越大。为了扑灭农民起义的熊熊大火,贵族和教会进一步勾结在一起,甚至曾经名噪一时的宗教改革家路德也站出来指责农民。由于他在农民军中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他的指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贫民和手工业者的斗志。
1525年5月,闵采尔率领的部队与前来围攻的诸侯部队,在弗兰肯豪森进行决战。当时闵采尔手下只有八千人,而菲力浦率领的诸侯军则有好几万。有人劝闵采尔先撤出弗兰肯森豪,与其他军队汇集在一起,再寻机与敌决战,可怒火中烧的闵采尔斩钉截铁地说:“豺狼已经从四面扑来,我们只好作殊死战斗。与其与恶魔们同活于世,不如与恶魔们同归于尽!”农民们都意气风发,振臂高呼:“誓与恶魔血战到底!”他们个个奋勇杀敌,打得敌人丢盔弃甲,死伤累累,但终因装备不足,训练不够,寡不敌众,经过一场血腥搏斗,起义军惨遭失败,闵采尔也因头部受伤被敌人俘获。
敌人对闵采尔施用了各种酷刑,但闵采尔宁死不屈,义正辞严地说:“如果我会投降,上帝也会向你们投降!”闵采尔终于壮烈就义了,当时年仅35岁。他死后,反动统治更加严酷,社会止步不前,而这也正是德国在欧洲发展史上之所以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章结束)…恒言电子书
日内瓦的教皇加尔文

  1509年的一天,法国北部的一个家庭中一个男婴出生了。
盼子心切的父亲乐得合不拢嘴。这位初为人父的主教秘书凝视着襁褓中哇哇大哭的小生命,心里甜滋滋的,“这小子!将来一定不会是孬种,听听,这哭声有多么宏亮!我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闻名遐迩的法律家,让他进全国一流的大学!”这位善于遐想的父亲虽然在为儿子设计辉煌灿烂的前程,但他说什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儿子在日后会成为万人景仰的新教教皇,他的名字和一个新教派“加尔文教”永远联在一起。小加尔文在父亲充满希冀的目光中渐渐长成了一个倜傥超群的青年。他顺从地依照父亲的意图进了当时著名的布尔日大学专攻法律。
在大学里,加尔文抓紧一切时间来充实自己。学法律的他又迷上了哲学。路德教的新思想如同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着他。大学毕业以后,教学工作之余,他便设法和新教团体保持密切联系。
那时候的法国,时局动荡不安,因为德法战争困拢着包括国王在内的每一个人。国王殚精竭虑焦头烂额挖空心思想寻到一个克敌制胜的妙计,突然他眼睛一亮,想到了在法国传播日广的路德教。“只要那些信仰新教的诸侯能够全力支持我,何愁战争不胜呢?”然而事实很令他失望,他眼里“那些狗娘养的”诸侯们都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面孔坐山观虎。“我让你们看我的笑话,我要给你们一点儿好看!”恼羞成怒的国王严令法国境内禁止传播新教,对新教教徒一律格杀勿论。笃信新教的加尔文不得不在1534年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先是德国,后是瑞士,他成了无根的浮萍。
此时的瑞士,虽然在名义上隶属神圣罗马帝国,但其实是许多独立的州际联盟。发达的工商业,充分的自治权,民主的市议会,这一切都使得宗教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苏黎世一个叫茨温利的神父开始领导东北各地进行宗教改革。他所倡导的新主张诸如:否认罗马教庭权威,反对赎罪券,解散修道院,教士可以结婚,民主选举牧师等等一系列惊世骇俗之举。这些完全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呼声。所以当时的市议会对此鼎力支持。
笃信天主教的封建贵族们害怕了,他们想方设法阻止新教的传播。
茨温利为了加快推行新教的步伐,动用了武力,结果引起了一场意外的内战,他自己也在一次战斗中不幸阵亡。新教失去了自己的领袖,正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当中。
正在这一紧要关头,加尔文流亡到了瑞士的巴塞尔。他的到来无疑给新教的胜利带来了希望之先。也许当时的新教徒们并没有马上意识到加尔文将是新教派战胜天主教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筹码,但两年以后加尔文有关宗教改革的经典工作《基督教原理》一发表,新教徒们便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大街小巷听到的是一片议论之声。人们普遍认为《基督教原理》在传播教义方面甚至要比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还透彻。尤其是其中关于人的等级之分,人们洁身自律的要求太对教徒们的胃口了。
同一年里(1536),加尔文的足迹延伸到了当时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日内瓦。
当时的日内瓦宗教改革运动已进行得如火如荼:废除弥撒、拜圣像、售赎罪券;改进礼拜仪式,改进教会组织,然而当地天主教的势力依然强大,封建贵族们当时不甘心放弃手中的神权,他们不顾历史的潮流,妄想蝗臂挡车,所以在当时,新旧两教进行答辩是件司空见惯的事。新教的另一个教派再洗礼派力量比较强大,主张也要比加尔文教激进得多。他们不断组织平民起事,破坏天主教堂,拆毁修道院,这一切过激的行动吓坏了当局,为了不闹出大乱子,当局先是禁止辩论会的召开,接着开始迫害再洗礼派,平民运动遭到了严酷的镇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加尔文教派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加尔文不得不再一次惶惶而逃。
时光斗转星移,政局变幻无常。宗教改革的主张毕竟属于进步的呼声,历史的大潮汹涌而来,无人可挡。宗教改革派在日内瓦终于掌握大权,立稳了脚跟,这时他们开始想念加尔文,因为这些新教徒们迫切需要加尔文的宗教理论,需要一个加尔文式能领导群众的人物。日内瓦市政当局于1541年向流落在外的加尔文发出了正式邀请。
多年飘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使加尔文放弃自己的理论主张,他要进行更大规模宗教改革的信心日益坚定。一接到日内瓦当局的邀请函,加尔文便踏上了重回日内瓦的归程。一路上,他在心中盘算了不下千次的是怎样进一步把宗教改革推向深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一个宏伟的改革计划在他的心中逐渐完善、清晰起来了。
一回到日内瓦,加尔文便开始了自己的改革。首先,把教会从罗马教皇的麾下解脱出来,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也不再受制于诸侯。教职是选举产生的。信奉加尔文教的组织,完全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成为同盟军,由高级宗教会议统一领导。以此为基础,日内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国家法律和宗教纪律,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两条准绳。时至今日,加尔文已成了日内瓦城高高在上的主宰。不论是城内的教会,还是行政当局都要拜伏在他的法杖之下。日内瓦已成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了“日内瓦的教皇”。
一朝权在手,眼中的世界都改变了颜色。加尔文开始变了。他变得自私、残暴、唯我独尊。新教中的其他派别统统被他指斥为“异端”,其境况不比天主教好多少。想当年略占上风的再洗礼派此时成了加尔文的眼中钉,不知出于一种什么样的阴暗心理,他下令将这一派的信徒全部驱逐出境,否则格杀勿论。
加尔文自负、狭隘的本性,在另外一件当时影响很大的事情当中也可略窥见一斑。1553年西班牙极负盛名的科学家凯尔·塞尔维特(人体血液循环的发现者之一)来到日内瓦。塞尔维特作梦也没想到日内瓦会成为自己生命的终点。也许他已忘记了自己当年曾批评过加尔文的教义,但是加尔文没有忘记。加尔文借口塞尔维特是再洗礼派的支持者,将他处以极刑,尽管当时舆论哗然,但加尔文毫不手软,干净利索地处理了塞尔维特,出了胸中一口恶气。
加尔文教的走红在于它符合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更在于加尔文对新教的信心和贡献。加尔文的名字和“加尔文教”永远地联系在一起。


(本章结束)…恒言电子书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6世纪时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立者是穆罕默德。
阿拉伯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因此,这里的居民在肤色上也兼有三个人种的某些特征。由于它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上,因此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几乎被沙漠和草原所笼盖的阿拉伯半岛特别适合于游牧,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一地区在古代农耕业不发达时期,一直比其它地区先进。
在世界各地普遍进入定居的农耕时期以后,阿拉伯地区的优势地位便开始消失了。到公元5至6世纪之后,世界上许多地区早已进入文明时代三、四千年了,然而阿拉伯地区,尤其是贝多因人居住的地区,却仍然未能摆脱原始的落后状态。经济文化停滞不前,部落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人们经常为争夺牧场和水草而展开血腥的撕杀,狭隘的宗族观念日益顽固,贫困与愚昧无情地吞噬着那里的人民。
但是,靠近红海的汉志地区的情况却比较特殊。这里虽是不毛之地,但却是从南部沟通欧亚的商业要道。东方的商品要从印度洋运到也门,然后再由阿拉伯商人用骆驼驮着北上,通过汉志地区到达地中海,再在那里转送到欧洲各地。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为汉志地区带来了繁荣,其中麦加和雅特里布城最出名。
麦加城位于整个阿拉伯地区南北交通的中枢,那些长途跋涉的商人通常都要在这里歇脚。因为这里有一口诱人的清泉井,这在视水如油的阿拉伯人眼中是很不寻常的,况且,过往的客商们有谁不想在这里痛钦一杯这甘甜清凉的泉水呢。这里还有一块巨大的不知什么时候从天上落下来的黑色陨石,阿拉伯人将它看成是一个圣物。为了供奉这块圣石,还建了一座庙,名字叫克尔白神庙。远近的阿拉伯人常常成群结队地专程到此拜祭。同时,他们往往还随身带来一些货物互相交换。久而久之,一个大规模的交易市场就在麦加形成了。
公元6世纪,为了争夺也门,波斯和埃塞俄比亚发生了战争,这就使原来经过汉志的商路被切断了,麦加城由此也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公元572年,波斯人占领了也门以后,没有恢复原来的商路,而是把运到这里的商品改道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然后再运抵地中海。
商路断了,财路同样也就断了。麦加人收入因此急剧的减少,变得越来越穷。为了争夺财富,阿拉伯人各个部落之间加紧了互相的掠夺,战争由此而更加频繁。
汉志地区的大多数阿拉伯人都感到十分的痛苦,但是又没有人给他们指出一条出路。绝望中,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希望神能解救他们出苦海。伊斯兰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570—632年)。穆罕默德出身于麦加古莱西部落中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六岁时母亲也病死了。他是由祖父和伯父养大的。
他的童年很苦,从小就得自谋生路。他当过放牧人,后来又跟随伯父经商,到过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和许多地区。在经商期间,穆罕默德增长了见识,对阿拉伯人民的各种痛苦也有了很深的了解。在随伯父在巴勒斯坦经商期间,他又研究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义,知道了许多神话传说,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另外,他还学会了观测天气、预测风沙和治病的本领。这一切都为他以后创立伊斯兰教打下了基础。
但是他太穷了,他的抱负没有金钱和地位的保证,无法得到施展。在25岁时,穆罕默德和一个比他年龄大许多,名字叫赫蒂彻的麦加富商的遗孀结了婚。从此,他在经济上一下子有了保障,并开始进入上层社会。
穆罕默德的才干逐渐显露出来。一次,克尔白神庙由于年久失修倒塌了。古庙修复后,却发生了由谁来把黑色陨石再放回原处的争执。麦加的一些大贵族都争着由自己把陨石放回原处,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大家谁也不肯谦让,在庙里便大吵起来。这时穆罕默德走了出来,他把自己的上衣脱下铺在地上,再把陨石放在上面,然后请争执的人各派一个代表,分别提起上衣的一角,一起把陨石放回原处。争执平息了,大家都说穆罕默德真是一个聪明和识大体的人。此后,穆罕默德的声望和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在麦加城外,有一座幽静的小山,当地人都称它希拉山。穆罕默德经常独自一人到山里的一个小山洞里冥思苦想。他一直在考虑创立一个可以被大多数阿拉伯人接受的宗教,使那些整天处于痛苦之中的同胞得到解脱。他参照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典,将其中他认为阿拉伯人能够接受的教义和阿拉伯原始宗教中的一些教义设法结合起来。但是这个工作太艰难了,穆罕默德为此常常在山中呆上许多天。终于,在610年的一天,他豁然开朗,想通了最关键的道理。不久,他从山上下来,便开始传教,这就是后来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一词在阿拉伯语中原意为“顺从”。穆罕默德宣称,世界上只有一个神——安拉,他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人的创造者,世界万物,都是按照安拉的意志安排的。人的一切也都是安拉赐予的,只有生前服从安拉,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死后就会被打入地狱。
穆罕默德自称为安拉的使者,由于自己是安拉的第一个信徒,所以他就是信徒的先知,是安拉派到人间的使者,传达安拉的意旨。信仰安拉的人被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和服从先知。
伊斯兰教有着严格的教规,教义的核心就是服从安拉,服从先知。所以在传教伊始,穆罕默德的地位就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也是伊斯兰教的显著特点。穆罕默德强调教徒绝对服从教义,主要是为了统一人们的信仰和思想,用这种办法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着的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