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驸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第一驸马-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且还要有一些军事的训练。18岁开始,就正式就要将他们进行分科,文科主要学习商业、农业管理。武科分为军事技术和军事管理。军事技术主要培养军工人才,军事管理则只要培养基层军官。

    眼下的海阳卫学,只是一个雏形。宋友亮打算在未来条件成熟的时候,设立专门的商业、农业、军事院校,为国家培养实用的新型人才。眼下,海阳卫学培养的学生都要归自己使用几乎就在同时,海阳卫第一所公立医馆也落成开张了。他直接归海阳卫指挥使府管辖,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费由海阳卫拨款,同时也接受社会捐助。哪位士绅、掌柜在这家医馆里捐了钱,医馆便会敲锣打鼓、拉着横幅致谢。医馆坐堂郎中都是从各地请来的,虽然不一定都是名医,但也绝对不会是走江湖的赤脚医生。这家医馆除了为海阳卫的百姓解决日常疾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新生婴儿进行天花接种,谓之“种痘”。

    几乎与此同时,海阳卫第一家养老院也开始建造,名叫安乐堂,专门收养一些贫苦无依的孤老,每月发给口粮和布匹,过年过节都会有人看望慰问,让他们能安享晚年,其乐融融。和海阳卫学堂一样,安乐堂也接受私人捐助。这种古代养老院,又被称为“福田”,向福田捐款,就等于是在为自己的家族和子孙积德,一时间商贾富户纷纷慷慨解囊。

    中国敬老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人们就讲“老有加惠”,即国君对老年人的赏赐是特给的,并不要求他有什麼功劳。

    唐代长安设有养病院,又名“悲田院”,收养贫病无依靠的老年乞丐,政府派专人负责其事,由佛教寺院具体管理。

    北宋政府最初在汴京设立东、西两个福田院。同时令各地方以绝户的房屋财产充当供养鳏寡孤独老病残废无依靠者的经费,如果不够用,就以官房和常平仓的利息钱作补充。

    元代则由朝廷下令各路设立济众院,收留鳏寡孤独残废不能自养的人,给口粮,另给柴薪。孤老一人一匹布、一匹帛。

    到了明朝政府,也专门有收养孤老地法律,《明律?户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洪武十九年规定,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每年给予六石米;建文元年改为三石米,令亲戚代养,无亲可投的入养济院。天顺元年开办大兴、宛平二县养济院,每县一所,供给收容人员一天两顿饭。成化二年下令把所有京城贫民收入养济院。十六年以前,京城历年赡养孤老7490馀人,供给米26900多石,布7400多匹。

    嘉靖元年下诏收养京城贫民,六年命令在北京五城各设养济院一区,尽数收养贫民,巡城御史发现乞丐,凡民籍的送顺天府交养济院,军籍的送幡竿、蜡烛二寺供养。九年饬令各地方官认真办理养济院,十年又令收养京城贫民。二十年开始,每年一月份在京城散赈,每天以200石米煮粥发放,领的人给一杓,够三四个人吃的。

    养济院在大明初期,执行得比较好,不过到了大明中后期,由于国家财力及腐败的原因,这个制度,多为名存实亡。不说各地府州,官员们大力侵吞养济院的钱米。就是眼下京城的一些养济院中,那些鳏寡孤独,一年也领不到三石米。

    前身作为卫所,且是个穷卫所的海阳卫,自然没有什么养济院之说。但是眼下海阳卫越来越富足,赡养老人一事也就提上议程了。而海阳卫安乐堂的设立,也使得宋友亮等人更是博得了好名声,增强了海阳卫军户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也使外人对海阳卫的生活更为向往。果然,消息一传出,登莱一代的人,无论百姓还是士绅,提起宋友亮都是赞不绝口。

    已经被任命为山东巡抚的宋学朱很快也知道了宋友亮的义举。一向标榜自己做事问心无愧的他,此刻心里有些迷茫了。虽然用守济南的时候,宋友亮用的法子有些阴毒,但那是“非常时,行非常事”,是逼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如今宋友亮大兴教化,设立安乐堂赡养老人,开垦荒地安置流民,这都是历史上那些忠良贤臣做过的事。如今官场黑暗,有心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官吏越来越少。这样一个年轻的军户,自己那么言辞激烈地参劾他,是不是太过求全责备了呢?是不是要求太苛刻了呢?万一真把他给参个落罪下狱,是不是自己为大明扼杀了一个青年才俊呢?

    再看看陈虞允从海阳卫运回来的粮食,宋学朱越想越后悔,最后竟然向北遥拜,说道:“多亏圣上英明,没有听我这小老儿的昏话,非但没有降罪与他,还提拔为游击。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学朱立刻找来分管山东教育的学政邓谦,商议如何助宋友亮一臂之力。邓谦说道:“不如咱们挑选一批家境贫寒、屡试不中的落第秀才,推荐他们到海阳卫去教书。但是万一人家宋友亮不要,那岂不尴尬?“宋学朱的倔脾气上来了,他立刻修书一份,派人送到海阳卫,请宋友亮务必接受自己的心意。并说道:“要是邓学政送教书先生来,你不要,那老夫就亲自跑一趟!”

    十天后后,邓谦圆满完成任务,送了二十个秀才去海阳卫,还带回了宋友亮的回信,信中表达了对宋学朱的谢意。言辞恭敬有礼,一点也没有记仇的意思。而且还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有才之士充实到海阳卫的学堂中来。

【75】聘请讲师

    实际上,出了公开招募之外,宋友亮还列出了一张清单,派人专程去请名单上的人来海阳讲学,能够留下来任教那是更好。这张清单的人物有:

    综合科学类第一位是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8岁,他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第二位是王徵,明代科学家。字良甫,陕西泾阳县王家村人。天启、崇祯年间,任直隶广平府推官、南直隶扬州府推官及山东按察司佥事等职。从政后留心经世致用之学,后以经算教授乡里,致力于传授西方学术,为最早的陕籍天主教徒之一。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文化交流卓有贡献,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

    第三位是方以智,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画家、哲学家、科学家。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机械类薄珏,字子珏,苏州人。幼家贫,好钻研,因屡试不第,又目睹官场腐败,决心改学天文、数学和机械制造等。注重实践,自设实验室,配置各种工具设备,反复研制。崇祯中,巡抚张国维令他造铜炮。经过多次试验,所制铜炮精密度高,构造先进,炮上装有千里镜,提高了命中率。又制造水车、火铳、地雷、地弩等器。其高超的机械制造技术,对后世苏淞一带制造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医学类吴有性,字又可,苏州人,其生活时代正值明末战乱,饥荒流行,致使疫病流行。他潜心钻研,认真总结,提出了一套新的认识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于1642年著有《温疫论》。

    农学地理类徐弘祖,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

    宋应星在崇祯十一年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他任期未满,于崇祯十三年(1640)辞官归里。这时的宋应星恐怕虽然身在官府,但是早已心有去意。所以宋友亮派出两路人,一路去江西奉新北乡雅溪牌坊村寻找,一路去福建汀州寻找,应该希望很大王徵崇祯四年二月在登莱巡抚孙元化的荐举下获授辽海监军道,协助同为天主教徒的孙氏练兵。是年,孔有德率部在吴桥叛变,五年正月,且陷登州城。孙元化在自刎未遂后,与王徵等官同遭叛军所掳。二月,孔有德用耿仲明之计,尽放孙元化和王徵等人还朝。七月,孙元化遭弃市,王徵则很幸运地因友人来于廷加意为其昭雪,而仅发送附近卫所充军,于廷其时适以刑部山东司员外郎的身份审理此桉,稍后,王徵遇赦还家。王徵赦归之后,因流寇猖獗,乃在地方募乡兵以自卫,王徵此时对天主教的信仰益发虔诚,四处募款营建景天阁(即教堂)。宋友亮自己已经是受洗的天主教徒,再加上海阳卫学有教会学校性质,相信宗教的纽带能把彼此拉得更近,请到王徵希望很大方以智将在明年,也就是崇祯十三年,他三十岁时考中进士。年少得志,就算找得到,人家也未必肯来。不抱希望薄珏在流寇欲劫掳安庆时,巡抚张国维令调薄珏入城制造铜炮,防御流寇,又制造了千里镜,已观察流寇的远近,还制造了水铳、地雷、地弩等武器,当流寇进犯安庆府时,城内兵民固守,发挥了各种武器的作用,大败流寇,保护了全城兵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薄珏立了大功。张国维就把薄珏推荐给朝廷任用,但薄珏不愿做官,要求回归故里,后来病死于家。此刻薄珏应该在苏州老家,宋友亮以教学的名义请他来,应该希望很大吴有性和薄珏老乡,应该也在苏州,找到并请来讲学的希望也不小。

    至于最后一位——徐霞客,按照历史记载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51岁(1636)至54岁(1639)的阶段,徐霞客正在游览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那么大个地方上哪里找他去?宋友亮干脆派人到徐霞客老家江阴县留下一封书信,请他什么时候空闲就来海阳卫游览一番这一天,崇祯皇帝性质特别高涨。散朝以后,他来到坤宁宫,“性”致勃勃地与周皇后云雨一番,然后神色舒畅地仰面看着帷幕顶。

    “陛下~”周皇后白嫩的手掌从崇祯的小腹滑到他的胸前,“什么事情让陛下这么高兴?”周皇后温情脉脉地问道“还不是那个小军户!”崇祯笑答,“他又在海阳卫开垦荒地了。去传旨的兵部员外郎桂清和礼部员外郎周定中禀奏说宋友亮不光是招募安置流民开垦荒地,还出资兴办学堂,聘请书生当教学,让整个海阳卫7岁以上的孩童统统免费入学。”

    周皇后听了也是十分赞赏,“想不到一个粗鄙军户,也会斥资大兴教化?”

    “何止!”崇祯笑道:“他还大办医馆,让百姓免费看病;兴办安乐堂,安置鳏寡老人。”

    周皇后笑道:“这不都是古时候那些贤良忠臣做的事吗?”

    “就是啊!!”崇祯得意地说道:“自朕即位以来,一直以为凭朕的勤勉可以中兴大明。可之后天灾、兵灾不断,那些文臣治国无方,却把罪名全部推给朕。说天降灾祸,是人君德行有亏。今天在朝堂上,朕拿这个小军户又把那般文臣狠狠地鞭策了一番,真是痛快!”崇祯笑得很高兴,那种高兴是发自内心的可周皇后觉得君臣关系闹成这样,总是有些不合适,可如何解决,自己又没有办法。于是周皇后一翻身,用自己温软的胴体压住崇祯,她只能用一个女人的方式来抚慰自己的丈夫,帮助他消解压力。在周皇后的挑逗下,崇祯很快雄风再起,梅开二度。

    门外的王承恩也露出一丝欣慰的笑,陛下难得有了发自内心的笑和高兴。于是王承恩将手里的一份奏折塞进袖袋里,匆匆离开

【76】榆园军

    且说山东东昌府老范县西街的梁敏是个武师,他开了几个场子传授武艺,并借此访友聚众,结交英雄豪杰,准备拉杆子起义。他听说金堤岸上有个屠户张七,武艺好且直爽好友,就去找他。这天,梁敏来到张七的肉案前要买二斤肉,张七一刀割给他一块肉,并伸手要钱,梁敏掏了半天,给他一枚铜钱。

    张七火了:“你割二斤肉,为啥只给一文钱?”

    梁敏故意找茬:“我买二斤肉,你怎么只给割一刀?”

    “金堤河两岸谁不知老子外号张一刀,从来不砍三刀。”“天下谁不知俺梁一掏,决不二掏这叫一刀一掏,两下抵销。”

    张一刀一听火冒三丈,开口骂道:“你是那方野种,敢到你张大爷跟前亮威,叫你尝尝老子的厉害!”话音未落,拳头就到,梁敏举拳相还,双方互不相让,打了几个回合。张七的伙计纷纷相助,梁敏一手敌俩,两脚斗仨。

    正打得热火,忽听有人喊道:“两位贤弟,都是自家人,不必撕打!来,到我店里来喝酒吧。”

    二人停手一看,是一位五大三粗的红脸汉,二人都认得他,是榆园村的刘绍武,便随他去喝酒。恰巧武秀才马应试、李青山也路过此地,五个人就聚到一块喝起酒来。

    “掌柜的,把上房、上桌清理出来,我要饮酒取乐。”说话的是当地的恶霸,姓铁名九,人送外号“土秦桧”。

    掌柜刘绍武笑道:“铁公子,上房已有朋友在饮酒,请公子另选取房屋吧。”

    “不行!让他们快快闪开,慢了我要他的脑袋!”土秦桧大吵起来。

    梁敏、张七早对土秦桧恨之入骨,又见他口出恶言,忍无可忍,便说:“爷爷来得早,占上桌理所当然。你小子耍什么无赖。”土秦桧骄横惯了,怎能吃亏,吆喝一声“打!”家丁一拥而上。他们哪是条好汉的对手,不大一会儿一个个栽倒在地,哭爹叫娘。土秦桧躲来躲去,被梁敏一板凳砸倒,张七上去,一刀结果了他们性命。

    梁敏、刘绍武、张七、李青山、马应试一起商议:“这种世道,穷人难混,咱杀了铁九闯祸不小。与其东躲西藏,不如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