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战笔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观战笔记-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样“轻而易举”地取胜了。   
  一场胜败参半的战争(3)   
  三 美军在战场上快速取胜,快得出乎世人意料,让许多军事评论家目瞪口呆。一方面,这说明美军在这场信息化战争中确有不少新招,效果不错。但另一方面,也由此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认知陷阱:它极容易使人夸大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对它产生盲目迷信,由此陷入“信息战崇拜”的认识误区。 
  应当清醒地看到,美军胜得“轻而易举”,不全是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的神奇效果,而是至少还有另一半别的原因。 
  首先,美军这些年打的几场战争,无论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是这次伊拉克战争,都是实力悬殊的非对称战争。美军取胜完全是正常范围内的事情,它并没有创造什么战争神话。美国的策略是一贯的,对于同它实力相当或不相上下的对手,它是只敢冷战,不敢热战。对于同它实力悬殊的对手,它则热衷于热战、不屑于冷战,动不动就想开打。这就应了兵家熟知的一条军事原则:先打好打之敌。美国用这种打法可以对世界起到极大的心理威慑作用:“看看吧,谁敢不服?” 
  其次,美军打败伊军,所花的时间不止是21天,而是整整12年:先是老布什于1991年发动了一场海湾战争,打断了萨达姆的肋骨,将他打趴在地。接下来,对伊拉克实施长达10余年的制裁、核查。到2003年,再由小布什发动一场伊拉克战争,才最终把萨达姆彻底扳倒。 
  在美国这些年打的几仗中,萨达姆算是最强的一个对手,打败他真是费了大劲啦。美国运用的是吃柿子法则。一篮柿子,先吃哪一只?把手伸到篮子里一捏,先挑软的吃。生柿子涩嘴,吃不得,怎么办?把它放进草木灰里,焐软了再吃。经过海湾战争,又经过十余年制裁、核查,反复折腾,美国还能焐不软萨达姆这只涩嘴柿子吗?一焐焐了12年,一直焐到2003年春天,老布什在一旁对小布什使眼色,告诉他柿子已被焐熟了、软了,可以吃了,再不吃烂了,这才终于把萨达姆搞掉。 
  因此,对于美国之“胜”,至少可以有三种不同评价。其一,单从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的战场效果看,可以说美国是快速取胜。其二,布什父子两代美国总统,先后发动了两场战争,整整花了12年时间,才最终把萨达姆搞掉,从这一点看又可以说美国是艰难取胜。其三,从美国如今深陷伊拉克泥潭拔不出腿来的尴尬处境看,甚至可以说美国是胜犹未胜。就看你是从哪个角度去看、去说了。 
  因此,美军打的这场信息化战争,又“神”又不“神”。 
  四 现在,让我们再来剖析一下美军在这场信息化战争中所暴露的诸多问题,它又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启示我们对信息化战争保持一份清醒,不至于被它搞得神迷目眩。 
  一看美军“斩首”神话之破灭。 
  美军打信息化战争,最具震撼力的全新战法莫过于“斩首”行动了。从理论上说,美军拥有世界一流的信息获取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精确打击能力,这些都是它采用“斩首” 
  战法的物质技术基础。美军如果真的能在“斩首”行动中将锁定的核心目标一举歼灭,那么,它也许真的会创造出一场战争刚刚打响就已结束的“神话”。可是,美军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两度吹出“斩首”气泡,都先后破灭了。在阿富汗战争中,它未能将本·拉登“斩首”;在伊拉克战争中,它也未能将萨达姆“斩首”。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为了抓到本·拉登,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又是高额悬赏,又是卫星侦察,又是间谍刺探,又是DNA化验,又是对相关国家外交施压、军事威胁。可是,时至今日,本·拉登仍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曾有过一条最富刺激性的消息说,小布什其实已经抓住了拉登,但他为了达到连任目的,要将本·拉登“冷藏”到美国大选投票前夕才会正式公布。天大的鬼话。假如小布什在得克萨斯老家的克劳福德农场里真有这么大一只冰箱,可以将本·拉登像一爿冻猪肉似的“冷藏”这么长时间,那才真正叫作活见鬼了。政治家可以耍些权术,却切不可对大众耍阴谋。对大众耍阴谋,不但不能得分,反而会丢分,小布什还不至于昏到这种程度。 
  但这条消息却在无意中泄露了天机,一心谋求连任的小布什,已把赌注全部押在了“反恐”上。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对萨达姆多次采取“斩首”行动,却次次扑空。萨达姆破解美军“斩首”行动之谜,采用的方法也并不复杂。他怀疑是某位知道他行踪的人向美军出卖了情报,为了验证,他又一次乘坐一辆不起眼的车子来到这个人的住所,稍坐片刻便从后门离去。 
  不一会,美军的精确制导炸弹就向这座房子打了下来。萨达姆只轻轻说了一句:“宰了他。” 
  就这样,萨达姆在美军的眼皮底下一次又一次地成功逃过了劫难,东躲西藏8个月之久。 
  但极具讽刺意味的一点是,美军藉以最后抓住萨达姆的可靠情报,并不是来自它打信息化战争的高科技侦察手段,而是来自十分原始的手工作业式的情报分析方法。起先,美军是指望高科技手段在追杀萨达姆行动中“大显神威”的,除了窃听电话,还在萨达姆可能藏身的敏感地段布放了大量声光传感。9。 149 器,不仅有“电子眼”,还有专门用来采集萨达姆身上特殊气息的“电子鼻”。这些高科技手段,高则高矣,却统统一无所获。于是,只得动用大量人力,成立了专门负责抓捕萨达姆的“121特种部队”、“第20特遣队”、库尔德人特种部队,组织了大批情报分析专家,从分析萨达姆权力基础入手,将提克里特“五大家族”中的所有人员画成图、制成表,然后逐人分析、抓捕、审讯、过筛子,再逐步缩小圈子,圈定重点。最后,从中发现了一位名叫穆斯利特的萨达姆保镖,经过多次严酷审讯,终于将他的嘴撬开,挖到了萨达姆的藏身地点。就这样,美军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一个地洞里将萨达姆擒获。美国官员不得不承认,他们是“通过人力情报而不是卫星情报找到萨达姆”的。这件事,倒也促使美军自己多多少少破除了一些一味依赖高精尖装备的迷信,重新懂得“人力情报、语言、图像和技术技能都十分重要”。   
  一场胜败参半的战争(4)   
  “斩首”行动一次次扑空,美军事后有分析、有解释:对“时间敏感目标”的打击效果受影响,主要是“从传感器到射手”的时间间隔仍然太长。 
  原因之一,说是战场信息量实在太大了,像山洪暴发似的汹涌而来,尽管指挥所旁边的信息中心内有一支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在昼夜不停地通过电脑处理这些信息,以最快速度将“时间敏感目标”这类重要信息分拣、核实、上报、批准,又以最快速度传向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却至少已相隔了几分钟甚至几小时,这个时间间隔还是太长了。看来,下一步还得搞更多更敏感的传感器、更高速的计算机、更强大的网络、更宽的频带,以进一步缩短从发现目标到发射导弹的时间间隔。美国钱多,搞吧。 
  原因之二,说是目前美军的大部分精确制导炸弹还只能打固定目标,而且大部分精确打击都是提前周密计划好的,下一步要研究打活动目标。据英军伊战总结透露,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美英“已在伊拉克进行了十年情报工作”,摸清了伊军的主要弱点和伊拉克境内各类重要目标的坐标位置,“因此在战争初期就能实施精确打击”。美军这种按计划进行的精。10。 150 确打击,都是提前将轰炸目标的坐标点输入到精确制导炸弹的芯片里,发射后用GPS制导它瞄准目标的坐标点打过去,精度很高。可是,遇到萨达姆这样的“活”目标,问题就来了。 
  指挥所刚接到情报说,萨达姆正在某座房子里,一枚精确制导炸弹刚发射,萨达姆却离开了。这枚精确制导炸弹死死盯住那座房子的坐标点打下去,准是准,却成了马后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据说下一步要给精确制导炸弹安装数据链,使它能接收信息流。这样,再遇到像萨达姆这样的“活”目标就好办了,导弹可以根据连续接收的信息流随时改变方向,跟上去盯着他的屁股打,不信打不着。美国人是天生的技术崇拜者,他们即使一头撞到了南墙上,也不信世界上会有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有本事就继续搞吧。 
  原因之三,说是目前的指挥控制机制仍然不太适应打击“时间敏感目标”的要求,要继续改进。早先规定,像袭击萨达姆这样的重要目标,要上报美国高层批准后才能执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已“下放权力”,战区指挥官获悉情报后就有权快速作出决策、快速打击“时间敏感目标”。即使这样,萨达姆还是没有打着。于是,他们似乎还想进一步“下放权力”。要是那样,又由谁来保证战场不失控?弄得不好,像科索沃战争中美军随意轰炸中国驻南使馆这类恶性事件,岂不是更容易发生了吗? 
  二看美军误炸误伤事件之频发。 
  打信息化战争,各种数据信息是各种先进武器系统的“生命”。一切先进武器的高性能,都是被聪明人事前做“死”的,它们全凭相关的数据信息做出各种动作。设计时就规定它接收到什么数据信息就做出什么动作,并为它规定了“铁的纪律”,严防它做出“违规动作”。这样,先进武器往往在某一方面越“灵”,在另一方面就越“笨”。战场上一旦出现什么紧急情况、特殊情况,想让它来个“脑筋急转弯”,它绝对转不过来。举一个例子,美军的“爱国者”导弹系统,是美军的“撒手锏”装备,海湾战争后经过改进,性能更先进了。 
  但“爱国者”在伊拉克战争中又暴露出一个致命弱点:敌我识别能力差。它的雷达系统只要发现空中目标,不问青红皂白就启动发射系统立刻发射。有一段时间,连续发生“爱国者”“自己人打自己人”的事故。一次,美军的“爱国者”导弹击落了一架英军的“旋风”式战斗机,弄得英国军界、政界很不痛快。另一次,美军的一架F—16战斗机正在空中执行战斗任务,飞行员突然发现自己的飞机已被地面雷达锁定目标,千钧一发,F—16的武器系统反应更快,先机开火,一发导弹打下去,摧毁的竟是美军自己的“爱国者”导弹系统的一部雷达,大水冲了龙王庙。又有一次,美国陆军的“爱国者”导弹击落了美国海军的一架F/A—18战斗机,上尉飞行员怀特当场丧命。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事故重演呢? 
  据说,下一步要给所有飞机、导弹安装性能更先进、更可靠的敌我识别系统。可是,即使全部更新了敌我识别系统,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了吗?不见得。所谓敌我识别系统,无非是一些识别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关系。一方发现目标,立即发送一组识别数据过去,对方的识别装置反馈一组数据过来,对上了就是自己人,对不上就是敌人,开火。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条永远重复的规律。这些识别数据一旦被敌方破译了怎么办,受到敌方干扰又怎么办? 
  三看美军情报信息之重大失误。 
  情报信息,是信息化战争之“源”。离开了情报信息这个“起点”,指挥控制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的放矢。情报信息正确与否,对信息化战争的成败十分关键。可是,从“9·11”事件到伊拉克战争,美国的情报信息工作一再出现大纰漏、大失误。2004年7月,美国正式公布了长达500多页的“9·11”事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由于美国情报机构的重大失误,美国政府至少坐失了十次可能挫败“9·11”恐怖袭击的机会。   
  一场胜败参半的战争(5)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又是凭什么样的情报信息去打人家的呢?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第一条情报信息就出现了大错误。它煞有介事地说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子虚乌有。但美国这部庞大的战争机器却凭这样一个虚假情报点火。12。 152 发动了。这就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它使人们看到,美国仅凭一个虚假情报,就可以对别国发动一场“灭国之战”,这个世界还能有多大安全性? 
  美国的情报信息失误在战役层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样很严重。美军为什么选定在2003年3月20日清晨向伊拉克开战?因为它忽然得到一个情报:萨达姆正在某所房子里开会。美军决策层认为这是他们创造战争“奇迹”的天赐良机,于是迫不及待地把他们苦心研究的“斩首” 
  战法一举推向实战。结果,萨达姆没有打着,巴格达却已一片火海,伊拉克在瞬间陷入了灭项之灾。一个国家的存亡、一位总统的生死,竟然都系于一条虚实难辨的情报信息。这说明,美军打信息化战争,已把越来越大的赌注押在情报信息上。即使获得的是一些真假不清、虚实难辨的情报信息,只要美军认为重要,它就可能据此展开重大战争行动。太轻率了。这使人觉得,美军打信息化战争就像神经紧张地端着一支不关保险的枪,它总感到世界上到处都存在着针对美国的威胁,哪怕黑暗中有一只老鼠蹿过,它也会朝发出响声的地方放一枪。 
  虐俘事件更是美国情报信息工作存在严重问题的一次大暴露。美军虐俘事件的调查报告显示,它的幕后操纵者是美国情报部门,情报部门的幕后策划者又是五角大楼主官拉姆斯菲尔德。早在阿富汗战争中,拉姆斯菲尔德就批准了一项所谓“特殊获取计划”,怂恿美国情报人员“抓你必须抓的人,做你想要做的事”,虐俘在那时就开始了。伊拉克战争中,当美军迟迟查不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抓不到萨达姆,又遭到伊拉克武装组织激烈抵抗,被搞得焦头烂额之时,拉姆斯菲尔德为了摆脱困境,急于得到他想要得到的情报,便将“特殊获取计划”移用于审讯伊拉克战俘,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