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澳洲史-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内两名部长发生公开的争吵。反对党领袖惠特拉姆对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
自由党立即召开决策会议,会上两名来自维多利亚的议员提出对戈登信任动
议。这样加剧了党派斗争。在决策会议表决信任动议时因一名坚决支持戈登
的议员因病住院,结果33 票对33 票,而戈登作为会议主席也投了反对票。
这样他只好下台。接着决策会议推选麦克马洪为党的领袖,戈登为副领袖,
从而麦克马洪出任联邦政府总理,而戈登被任命为国防部长。麦克马洪生于
1908 年,曾在悉尼文法学校和悉尼大学圣保罗学院学习,毕业后任律师。1939 
年二战爆发后参军。1949 年当选联邦众议院议员。1951 年在孟席斯政府中任
海军和空军部长,1966 年任财政部长,后一度任外交部长,曾任自由党副领
袖。
麦克马洪政府面临着很多困难,诸如对华政策、国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
率猛增、本国土著居民问题、越南战争问题、政府和执政党威信下降、党内
矛盾等困难问题。在这样背景下,以麦克马洪为首的自由党迎来了1972 年
12 月全国大选。这次大选,工党取得了巨大胜利,连续执政达23 年之久的
自由党和乡村党联合政府宣告结束。工党领袖惠特拉姆出任总理。爱德华·高
夫·惠特拉姆于1916 年生于墨尔本,其父系联邦政府高级官员。曾在堪培拉
和悉尼读书,毕业于悉尼大学,获法学学士。1941 年参军,任空军中尉。1952 
年当选联邦国会议员,1967 年被推选为工党领袖。他是工党第七次执政的总
理。
副总理为兰斯·巴纳德。总理和副总理均系工党党员,故反对党称工党
政府“双头政治”(dwumvivate )。工党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废除
了自由党和乡村党政府颁布的征兵法,释放了被监禁的抗兵役者,撤销了对
三百多名悬而未判的起诉,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推行女工同工同酬政策,
废除英国贵族头衔,取销销售税、娱乐捐,废除白澳政策,。。。惠特拉姆
政府在执政头18 个月里通过国会颁布大量立法,仅在1973 年秋季就提交众
议院114 个法案,被通过达103 个。这样引起党内外的不满。反对党乘机进
行破坏,收买政府高级官员,因此在惠特拉姆执政期间相继发生一些机密文
件被外泄给在野党的事件,使政府多次处于尴尬境地,工党政府威信急剧下
降。加之,当时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大约每季度以3—4 %速率递增,政府虽
采取种种措施,但效果不大。据估计,通货膨胀率到1976 年可能达到15 %。

民意测验表明支持政府人数下降到最低点,低于40 %。
1975 年12 月举行全国大选,工党惨败,政权又回到自由党和乡村党手
中。

第二节澳大利亚社会经济的第三次起飞
一、农业与牧业
50—70 年代初这二十余年,是澳大利亚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即历史
上的第三次经济起飞。正是在这一时期内,澳大利亚变成了一个高度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这可从其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的增长看出来,按当年价格计
算,国民生产总值,1946 年为30。06 亿澳元,1956 年上升为106 亿澳元,上
升两倍多。1973 年高达409。83 亿澳元,比1946 年上升12。3 倍多。到1969 
年,澳大利亚国民经济总值已居世界第10 位。按人口计算,是年国民生产总
值人均2520 美元,居世界第8 位,被列入富裕国家之列。以增长速度言,居
世界第四位,仅次于日本、加拿大和法国。从1949 年到1970 年,澳大利亚
增长速率在4。1—6。6 %间。
从广义上讲,农业、牧业以及渔、林、狩猎等业均统称之为农业。但种
植业(狭义的农业)和畜牧业是澳大利亚广义的农业的主体。澳大利亚的种
植业和畜牧业在国内外一向占有重要地位。
在1949—1980 年初这段时期里,澳大利亚种植业发展比较快,如战后小
麦播种面积1949—1950 年度为495 万公顷,1969—1970 年为949 万公顷,
1979 年—1980 年为1115 万公顷,同期产量大幅度提高,分别为593 万吨、
539 万吨和1619 万吨。再以甘蔗为例,1949—1950 年种植面积为11。4 万公
顷,产甘蔗为696。9 万吨,1959—1960 年为12。7 万公顷,产甘蔗为914。7 
万吨,到1979—1980 年分别为26。7 万公顷和2397。6 万吨。
畜牧业在同期也有较大幅度发展。1949—1950 年有牛1460 万头,羊为
1。13 亿只,1959—1960 年,牛1650 万头,羊1。15 亿只,1979—1980 年分
别为2620 万头和1。36 亿只。
促使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第一,首
先扩大农牧业用地,1950 年农牧业用地已达3。76 亿公顷,到1980 年已近5 
亿公顷,增长1/3 。第二,扩大了灌溉面积,到1976 年灌溉面积约有150 万
公顷。第三,扩大人工牧场,推广了合理施肥,尤使用化肥,使水草丰盛,
1950 年人工牧场仅为740 万公顷,到1975 年高达2860 万公顷。第四,战后
国际市场羊毛和小麦价格上涨,需求量增加,尤其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
后,更加刺激了国际市场对羊毛和谷物的需求量。第五,农牧业技术和农牧
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第六,政府对农牧业
的支持和干预,如政府对小麦和羊毛价格的补贴,对农牧业提供贷款,仅1971 
年提供农牧业的贷款达1。54 亿澳元。此外,对农牧业提供资助,1977—1978 
年提供援助金额高达1。62 亿澳元。
澳大利亚农牧业经济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但它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却日
益降低,从事农牧业的劳动力亦日益减少。战前,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
值的1/4 ,到80 年代仅占6 %,而劳动力由战前的50 万人,即占全国总劳动
力的近20 %,下降为6 %。这显然是由于澳大利亚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既
导致了澳大利亚经济结构的变化,又导致了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牧
业产品对外出口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直到80 年代,农牧业产品出口仍占
总出口额的近45 %。
澳大利亚的土地制度,经过19 世纪30 年代和60 年代的改革已基本确
立。澳大利亚绝大部分土地名义上为国有,即所谓英王所有,实际上早已私

有化。皇家土地(国有地)约占整个土地面积的85 %,其中62 %租借给私人
使用。其余38 %,由政府直接控制,或由政府占用或作为保留地,这部分土
地在全澳约有1 亿公顷。
私人租借的土地是从旧殖民时代沿袭下来的。租期分年租借、长期租借
和永久租借三种。租金因此有长期固定租金、定期(十年)租金和载畜量租
金。租借土地事实上是私有土地,因为租金很低和租期长。
私有土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5 %。该类型土地大致分为两种:①所有权
已让渡的土地,约占私有土地的79 %。②其余是所谓“在办理让渡手续中”
的土地。前者是指那些自由持有程度很高的土地,换言之,是指那些任意转
让持有权和任意使用的土地。后者是指那些有条件持有的土地,或者说不能
任意转让持有权的土地。根据澳大利亚法令规定,购买土地是有条件的,诸
如限制购买土地的面积,必须在购买的土地上经营五年,要改良土壤、垦殖、
围栏,并保证不把土地所有权转让给拥有一定土地面积的人。
无论是国有土地,或是私有土地,无论是租借持有的土地或是自由持有
的土地,事实上没有多大区别,因为绝大部分土地持有权和使用权都掌握在
私人手中,土地持有者都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不存在专门出租土地的
地主,也没有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因此,澳大利亚土地制度是西方国家土
地所有制的一种类型。这是由于澳大利亚是从一个流犯移民殖民地并且长期
又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的经济体制演变而来的必然结果。
二、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
自5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工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制造业为
例,在1941—1966 年间,工厂雇佣工人由65 万人上升到130。9 万人。普通
用的产品过去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而现在绝大部分是本国制造的,这对
澳大利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加工制造业总产值由1941 年的12。9 亿英
镑上升到1966 年的146。9 亿英镑,即增长了11 倍。
到70—80 年代澳大利亚的制造业达到了发达工业国家的标准,计有12 
个大部类:1。 食品、饮料、烟草;2。 纺织;3。 服装、鞋类;4。 木材、木制品、
家俱;5。 造纸、纸制品及印刷;6。 化学品、石油、煤炭产品;7。 非金属矿产
品;8。 基本金属产品;9。 金属加工产品;10。 运输设备;11。 机器设备;12。 
其他制造品。
制造业营业额在1979—1980 年达653。55 亿澳元,固定资本支出达21。87 
亿澳元,雇佣工人高达115。4 万多人。制造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1∶2, 
即1/3 为重工业,2/3 为轻工业。1981—1982 年度,生产铁711 万吨,粗铜
727 万吨。1981 年产原铝37。8 万吨。同年生产电机385 万台,内燃机26。2 
万台、电冰箱35。2 万台、彩色电视机35 万部;小汽车38。4 万辆、大轿车和
卡车3。8 万辆。
与此同时,石油工业也发展起来。1953 年2 月在西澳大利亚首府佩思以
北1110 公里的海湾处打出一口试验性喷油油井,从此开始了澳大利亚本国的
石油开采业。1961 年在布里斯班以西300 公里处采掘出质量很高的石油,并
很快形成了穆涅油田。此后在各地相继发现石油和天然气,其中最著名的有
巴罗岛油田(西澳)、埃尔湖以东荒原油田(南澳),以及昆士兰境内的莫
尼油田、奥尔通油田、康内油田。后来又在维多利亚州东部沿海地区发现特
大油田,该油田从1971 年开始喷油,其产量占全国总产原油量的80 %以上,

此即著名的巴斯海峡大油田,从而澳大利亚工业开始了特大飞跃。
外国公司纷纷来澳建立石油公司,大办炼油厂,石油产量大幅度增长。
1964 年产原油仅124 万桶,以后逐年成倍增长,1968 年产量已达1388 万桶,
较1964 年提高10 倍多!1970 年更增至3064 万桶,1971 年因巴斯海峡油田
的建立而猛增至9395 万桶,1972 年高达1。1975 亿桶。1972 年比1964 年年
产量增长了95 倍多,时间仅仅8 年!到70 年代,澳大利亚石油自给率达70 
%以上。
澳大利亚石油工业的发展还表现在炼制汽油上,除能炼制燃料油和汽车
用油外,还能炼制航空用油。到1981 年澳大利亚汽油工业已具有极强的年产
能力,是年全澳生产汽油180 亿公升,航空汽油25 亿公升,燃料汽油34 亿
公升。正当全世界在70 年代石油价格大涨时,这个一向依赖外油的国家,竟
然石油工业大发展。这对于推动澳大利亚经济的全面高涨有重要意义。
由于国内天然气和石油工业的兴起和竞争,煤炭工业在50 年代一直处于
停滞状态,长年保持在年产2000 万吨左右。但澳大利亚原煤蕴藏量甚丰,煤
炭工业潜力很大。据60 年代估算,原煤蕴藏量在680 亿吨左右。进入60 年
代后,因向日本输出原煤数量日益扩大,煤炭工业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1965 
年产煤5210 万吨,1973 年高达8067 万吨。
其他工业也相应地得以高速发展,如1981 年产磷肥355 万吨、水泥609 
万吨,黄油7。7 万吨,奶酪13。7 万吨,精炼糖74 万吨、棉纱2。1 万吨、毛
纱2 万吨,毛料1137 万米,纸和纸版130 万吨。
澳大利亚一向被认为除煤和黄金外是一个矿产资源不丰富的国家,只是
到了本世纪60 年代经过大规模的勘探,陆续发现大量矿藏,这种观点才有所
改变。从60 年代起,澳大利亚矿产也迅猛发展起来,如以铁矿石论1960 年
产量为440 万吨,到1972 年年产量达6300 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三
位。再如铝土,1969 年到1970 年度产量890 万吨,1979 年—1980 年度达2804 
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 %,仅次于苏联,居世界第二位。其他如锌和镍,
1969 年到1970 年分别为52。1 万吨和1。8 万吨,1979—1980 年50。7 万吨和
7。2 万吨,居世界第四位。这样,澳大利亚到70—80 年代之交已成为矿产的
重要国家。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73 
年拥有铁路4。0474 万公里,1969 年公路长度达90。1143 万公里。
三、对外贸易的扩大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世界市场为重要市场的国家,换句话说是一个大进大
出的国家,因此,对外贸易一向十分发达。二战后,由于工农业经济的高速
发展,尤其是国家的高度工业化,对外贸易便出现了成培增长的局面。1949 
—1950 年出口总值11。84 亿澳元,到1981—1982 年上升为190。89 亿澳元。
1981—1982 年上升为224。89 亿澳元,扣除上涨因素,进口总值最低增长1。9 
倍。
从出口商品构成看,1949—1981 年间,农产品所占百分率逐步下降,相
反,矿产品百分率在成倍扩大。1949 年,澳大利亚出口总额中,农牧产品占
83。3%,1970 年降到52。74%,1981 年又降至45 %。矿产品,1964 年出口
额占出口总额的7%,1970 年则上升为24%,1981 年又升至30 %。此外工
业品出口随着国家工业化也急剧扩大,由1950 年的5 %,增至1981 年25 %。

农牧产品出口比重虽然下降,但出口总值和出口数量却日益增长,如
1949 年农牧产品出口总额为10。38 亿澳元,1970 年则上升至23。39 亿澳元。
羊毛是农牧产品中出口的大宗品,可以从它的出口额增长看得十分清楚,如
1946 年出口羊毛7。11 亿磅,1969 年为14。71 亿磅,1973 年为15。26 亿磅。
直到80 年代初,羊毛仍是澳大利亚出口商品中最重要的商品,如1980—198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