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澳洲史-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这是中澳关系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从此中澳两
国政府和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经济、贸易诸方面展开了广泛的
交流与合作。
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澳大利亚政府总理惠特拉姆于1973 年10 月
31 日至11 月4 日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所到之处受到了中国政府和人
民的热烈欢迎。
1976 年,澳政府总理弗雷泽访华,使中澳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从1972 
—1977 年,中澳两国民间友好访问接连不断。
中澳关系友好发展是亚太地区进一步繁荣与稳定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第九章
澳大利亚的少数民族与多元文化
澳大利亚民族是由许多民族构成的,但以不列颠人为主体。在少数民族
中,既有白人,亦有有色人种。长期以来,澳大利亚推行歧视有色人种,尤
其歧视土著黑人的民族政策,建国以后,又推行“白澳政策”。这种政策阻
碍了澳大利亚社会发展。
二战以后,澳大利亚逐步政变了种族主义的民族政策,到70 年代又废除
了“白澳政策”。这些政策上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政治和文
化的发展。
以文化言之,澳大利亚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但从其整体来看,不列颠
文化和土著黑人文化是构成澳大利亚民族文化的主要因素。澳大利亚著名史
学家曼宁·克拉克指出:“迄今为止,澳大利亚有两种文化,一种是土著居
民的文化,另一种是欧洲人的文化。①” 
自1901 年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4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民族文化随着
政治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亦有了巨大的进步,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
一。
① 曼宁·克拉克:《澳大利亚简史》,中文版第3 页。

第一节澳大利亚的少数民族
一、少数民族的构成
澳大利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英裔移民占总人口的90%
以上,是最大的民族,其余都属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主要有土著黑人、意大
利人、希腊人、德国人、中国人、印度人、日本人、犹太人、南斯拉夫人,
等等。这些少数民族对澳大利亚社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土著黑人原是一个拥有30余万人口的民族,由于白人殖民主义的虐杀政
策,其人口日益大量减少,详见下表:
1788—1933年土著黑人人口减少状况
年代人数
1788314000
1861179400
1871155 300
1881131 400
1891110 800
190193 500
191179 100
192168 000
193366 000
资料来源:J。C。R。Camm and John Mcguilton,Australians,A Historical
Atlas,Broadway,1987,P。141。
就是说土著黑人在一百四十六年中人口减少了24。8万人,即减少了
79%,其中塔斯马尼亚人全部被虐杀殆尽。澳洲大陆上的黑人在一些地区也几
乎绝迹,如过去黑人人口最稠密的东南沿海地区,诸如南澳大利亚南部地区、
整个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的东部沿海地区。这里原有的土著居
民或被屠杀掉,或被虐待而死,或无法生存而向内陆荒漠地区迁徙。据1941
年对纯血统的土著的统计,在新南威尔士594人,在维多利亚仅有29人,大
部分黑人住在西澳大利亚、昆士兰和澳北区。
在西澳大利亚的的土著黑人,大部分住在沙漠地区,这里被称为“澳大
利亚的死心脏”。还有一部分住在金伯利高原北部的炎热地区。在昆士兰和
澳北区的土著黑人被挤到白人不敢去的荒漠和赤热地区。
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人口众多的还有意大利人、希腊人和德国人。意大
利人是19世纪50—60年代由“淘金热”吸引而来。在1891年以后,又有许
多意大利移民到来,来后,大部分人在昆士兰北部沿海地区从事甘蔗种植业
和制糖业。西澳大利亚发现金矿后,不少意大利移民又去那里从事采金业和
经营农场,主要是在佩思郊区经营农业。
在1921年以前,意大利移民人数一直不多,是年人口为8135人,到1933
年猛增至26756人,成为白种人少数民族中较多的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于澳大利亚极度缺乏劳动力,加之意大利本国经济崩溃,大批意大利人移
入澳大利亚,其在澳人数直线上升,1954年达到119897人,1971年高达
289476人,遂成为澳大利亚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一般说来,二战前,
意大利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北意大利;二战后大部分来自南意大利。

意大利侨民多生活在农业地区,一部分人住在大城市,如墨尔本、悉尼
和阿得雷德。他们主要从事采金业、甘蔗业、加工业、采矿业。他们来澳是
带家属来的,因此千方百计取得澳大利亚国籍。那时澳大利亚政府推行移民
歧视政策,对意大利人要求加入国籍,往往多方刁难。
希腊人在人数上是仅次于意大利人的少数民族。他们最初大批移民来澳
大利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前十年,美国曾推行限制移民入境政
策,希腊人移民来澳人数大增,1933年已达8337人。二战后,移民人数亦
迅速增多,1947年为12291人,1961年达77333人,1971年增至160200人,
一跃而为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少数民族。
希腊移民主要分布在新南威尔士、昆士兰、维多利亚,亦有少数人生活
在西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业和北澳。在1971年,住在维多利亚州的希腊人占
在澳希腊人总人口的48%,而墨尔本市是集中希腊移民最多的城市。他们主
要从事加工业、商业、饮食业、服务行业,还有不少的希腊人担任公职和充
任律师。
德国移民及其后裔也是澳大利亚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1954年,其人
口已达65422人,1961年超过10万人大关,为109315人,1981年达110758
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南部和昆士兰南部,
多从事农业,也有部分人经营制糖业、加工业和采矿业。
在欧洲移民中突出的还有犹太人和南斯拉夫人。犹太男人同非犹太女人
结婚者颇多,他们主要住在悉尼和墨尔本这两大城市内经营商业。
在澳大利亚少数民族中,亚洲移民及其后裔有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
马来亚人、印尼人、阿富汗人。中国人在19世纪50年代最多时达5万余人,
但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华人在澳人数日趋减少,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澳
殖民当局采取排斥华人政策;二是来澳华人多是单身,积蓄了一些钱后往往
返回祖国。关于人口减少情况,详见下表:
1861—1901 年在澳华人口状况
年代/人数
1861 / 38 258
1871/28 351
1881 / 38 533
1891 / 35 821
1901 / 29 627
资料来源:J。C。R。Camm and John Mcguilton, Australians,
A Historical
Atlas,
Broadway,1987,P。156。
1901年,澳大利亚统治阶级公开推行“白澳政策”,采取种种措施限制
华人入境,排斥以至迫害华人,致使华人在澳人数有减无增,到二战前夕仅
余1。7万人。在19世纪下半叶,华人主要居住在维多利亚,进入20世纪后
主要分布在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两州境内。二战后,澳大利亚逐步放弃种族
主义政策,在70年代又公开放弃“白澳政策”,华人在澳人数有所增多。他
们主要经营菜园和果园,部分人充当洗衣工人和经营小本生意。还应指出的
是,还有一部分华人同欧洲人通婚,因而出现混血种,在二战前约有4000
人左右。
日本人来澳是在19世纪末,多从事珍珠采捞业,因为他们以勇敢和采捞

技术高超而著名,故澳大利亚珍珠采捞业主喜欢雇佣日本采捞工人。澳大利
亚政府也对日本人采取种族歧视政策,故在澳日本人人数亦日益减少,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仅余2700 人左右。他们多住在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还
有一部分日本侨民住在昆士兰地区,或经营农场,或充当农业工人。
在澳印度人,在二战前约有2000 人,他们多系海员,少数人经营农场和
甘蔗园。此外还有少数人是流动小商人,到穷乡僻壤做生意。
在澳马来亚人同日本人一样充任珍珠采捞工人,约有2000 人。
总之,澳大利亚的少数民族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少数民族一样,处于
极其艰难的地位。
二、对土著黑人的政策的演变
澳大利亚对黑人推行的所谓“保留区”和“教会区”制度,这种制度一
直推行到二战时。
保留区(Reserves )开始于19 世纪30 年代“黑战”后期。当时社会舆
论谴责英国殖民者对塔斯马尼亚黑人的屠杀政策。殖民当局在压力下停止了
“黑战”,打着保护土著的旗子把他们驱赶到一个小岛上,从而开始保留区。
到1852 年在澳洲大陆上又建立了两个这样的保留区。到19 世纪末,保留区
便多了起来,各州都有许多。保留区有大有小,以当地的土著人数多寡来定,
其实质是一样的。面积最大的保留区是位于西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和澳北
区交界的地方。这里是著名的吉布森沙漠地区①。
在保留区里,政府为土著黑人建造了住宅。保留区设有行政事务机构和
官员,他们全权管理土著黑人事务,官员均系白人,然而具体工作都由土著
黑人去干。土著黑人在保留区内充当工人、牧业工人、家庭仆役、樵夫。法
律规定土著黑人工作日期,只有在完成规定的工作日期和具体工作后,才发
给生活必需品,主要是口粮。食品极其粗劣,没有营养高的食品,如鸡蛋、
肉类,甚至口粮也给不足,土著黑人经常挨饿。有时也发给一点衣物,但不
经常,质地又低劣。总之,保留区生活条件极差。
由于生活条件很坏,在保留区经常发生疾病,如结核病、皮肤病、麻疹、
眼病。这里又没有足够的卫生设备,加之保留区多在干旱的沙漠地区,经常
缺水,因此这里死亡率很高。
在许多保留区里,土著黑人被禁止离开,要想离开,只有写书面申请,
并经土著事务局批准方可,如硬要离开,被捕后给以严厉处罚,甚至把擅自
离开者流放到更加荒凉的保留区去。
基督教各教派,尤其是英国国教为了“保护”土著黑人,在全澳传教士
理事会的指挥下在各州建立了许多管理土著黑人的传教区,亦称传教站。土
著居民在传教区里的生活状况雷同于保留区。传教士除向土著黑人提供一些
劣质食物外,同时还向他们宣传基督教义。土著居民在教会区里的劳动亦是
极为沉重的。由于土著黑人在这里没有得什么实惠,反而遭受到饥饿和欺凌,
因此到19 世纪末,大部分教会区解体了。
有一部分土著黑人并没有被驱赶到保留区或教会区,而被农牧场主或其
他资本家雇去当工人,如牧羊工人、林业工人或农场工人。他们虽然工作努
① 1847 年,旅行家吉布森陪同探险家詹利斯试图横穿这个沙漠地区,不幸吉布森在途中死去,故后来以他
的名字命名此沙漠。

力,从事的劳动十分苦累,但是所得到的报酬却十分低下,并处处受到歧视。
以工资而言,同样当牧羊工人,英裔工人每周工资20 英镑,而土著工人却只
有3 英镑,相差近7 倍。有些地区,如金伯利,资本家借口钱对土著工人无
用竟然不发给工资。在西澳大利亚,甚至土著工人人身属于企业主,不允许
他们离厂去高就,竟然那里的法律也这样规定。由此可知,歧视土著黑人何
等严重。土著工人生活十分贫苦,在饥饿线上挣扎。
土著黑人处处遭到歧视。例如在电影院里竟然给土著居民设“专座”;
还给他们设专门购物商店,其他商店禁止土著居民进入;一些公共场所,如
游泳池、舞厅、酒巴间完全禁止土著居民进入。
政治上,澳大利亚政府公开推行种族歧视政策。不仅不给土著居民以选
举权,而且人口统计也不把他们统计在内。法律规定禁止土著居民在澳大利
亚旅行,禁止他们从一个保留区迁移到另一个保留区,否则就是违法,予以
逮捕。政府和教会在土著居民中强行推行同化教育,强迫他们放弃宗教信仰,
改信基督教。
种族主义的歧视和迫害必然引起土著黑人的反抗。随着土著黑人不断进
步和知识面的扩大,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开始了反抗。1946 年5 月,
西澳大利亚的几百名土著农业工人举行了罢工。这次罢工既提出了经济要
求,又提出了政治要求。经济上要求确定起码的工资定额;政治上要求选举
权与被选举权,还要求自己的代表进入政府机构。政府虽然用武力镇压了起
义和逮捕了罢工领导人,使罢工失败了,但是从此土著黑人开始了有组织的
经济和政治的斗争,其意义是深远的。
1851 年1 月,澳北区一个保留区的土著工人宣布罢工,在罢工中还提出
了权利平等的要求,反映了土著黑人的政治觉悟又有进一步的提高。他们在
罢工中还提出了迁徙自由和自由进入达尔文市的要求。更值得注意的是,社
会进步人士组织了声援他们罢工斗争的抗议活动。最有力地支持土著黑人斗
争的是澳大利亚共产党。不仅保留区里的土著黑人进行了反种族主义歧视的
斗争,教会区里也发生了这样的斗争。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社会舆论界,甚至国际舆论也纷纷谴责澳大利亚政
府所推行的种族歧视政策,要求改变这种反动的政策。这时澳大利亚战后经
济建设极需劳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澳大利亚政府对土著黑人以及对其他少
数民族的政策做了一些改变。

第二节澳洲黑人的原始文化
一、土著人的语言
澳洲黑人的原始文化,首先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他们的语言已经发展
到形成语言体系的高度,不仅有相当数量的词根和词彙,而且有了完整的语
法结构以及不同地区不同部落的方言,但尚无文字。
根据语言学家、天主教神甫施米特和现代澳大利亚语言学家卡佩尔的意
见,澳洲黑人语言可分三大类:南澳语、北澳语和塔斯马尼亚语。施米特认
为南澳语分为:西南语族、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