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 第1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荆王元景,高祖第六子,永徽四年,坐与房遗爱谋反赐死;

汉王元昌,高祖第七子,贞观十七年,卷入李承乾谋反,被勒令家中自杀;

酆王元亨,高祖第八子,贞观六年薨,无子;

周王元方,高祖第九子,贞观三年薨;

徐王元礼,高祖第十子,咸亨三年薨;

韩王元嘉,高祖第十一子,垂拱四年被牵连谋反,伏诛;

彭王元则,高祖第十二子,永徽二年薨;

郑王元懿,高祖第十三子,咸亨四年薨;

霍王元轨,高祖第十四子,垂拱四年,被牵连进李贞起兵事件,徙居黔州,坐着囚车行至陈仓而死;

虢王凤,高祖第十五子,永隆二年薨;

道王元庆,高祖第十六子,麟德元年薨;

邓王元裕,高祖第十七子,麟德二年薨;

舒王元名,高祖第十八子,永昌年,为丘神积所陷,被诛;

鲁王灵夔,高祖第十九子,垂拱四年,被牵连进李贞起兵事件,配流振州,自缢而死;

江王元祥,高祖第二十子,永隆元年薨,

密王元晓,高祖第二十一子也,上元三年薨;

滕王元婴,高祖第二十二子,文明元年薨。(江南名楼滕王阁正是由他所建)

如果把早薨也算作正常去世,李渊二十二个皇子中,有9位皇子非正常死亡。

再来看李世民的十四个皇子命运:

李承乾,太宗长子,贞观十七年太子身份被剥夺,两年后卒于黔州;

楚王宽,太宗第二子,早薨。

吴王恪,太宗第三子,永徽四年,被诬会同房遗爱谋反,被诛;

濮王泰,太宗第四子,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

庶人祐,太宗第五子,贞观十七年谋反伏诛;

蜀王愔,太宗第六子,永徽四年,坐与恪谋逆,黜为庶人,徙居巴州,后改为涪陵王。乾封二年薨;

蒋王恽,太宗第七子,上元元年,有人诬告李恽谋反,惶恐中自杀;

越王贞,太宗第八子,垂拱三年七月起兵失败饮药而死;

高宗李治,太宗第九子,登基称帝;

纪王慎,太宗第十子,垂拱年间被牵连进李贞起兵事件,被改姓虺氏,载以槛车,流放岭南,至蒲州而卒;

江王嚣,太宗第十一子,贞观六年薨;

代王简,太宗第十二子,贞观五年薨;

赵王福,太宗第十三子,咸亨元年薨;

曹王明,太宗第十四子,永隆元年,因与庶人李贤交往,降封零陵王,徙于黔州,后被逼迫自杀。

如果把争储失败郁闷一生的李承乾和李泰也算善终的话,李世民十四个皇子,非正常死亡6人。

再来看李治的八个皇子命运:

燕王忠,被许敬宗诬告与上官仪谋反,赐死,时年二十岁;

悼王孝,早薨;

泽王上金,载初元年,被诬告谋反,狱中自杀;

许王素节,载初元年,被诬告谋反,在洛阳城门南被缢死;

孝敬皇帝弘,上元二年,从幸合璧宫,中毒薨,时年二十三岁;

章怀太子贤,文明元年,武则天授意酷吏迫令自杀;

中宗李显,两次登基称帝,公元710年被毒身亡;

睿宗李旦,两次登基称帝,三让皇位,让母,让兄,让子;

对于李治皇子的命运,我的总结是七个悲剧加一个准悲剧。

当然相比于李显的皇子,李治还是有骄傲资本的,至少自己还有李旦这个儿子,至少自己还有李隆基这样的孙子。

李显呢?

四皇子命运如下:

长子李重润,因议论二张专权被武则天处死;

次子李重福,公元710年起兵失败,投河身死;

三子李重俊,公元707年起兵失败,被杀身死;

四子李重茂,公元710年被禅让,四年后卒于房州。

四个皇子,四出悲剧,经历不完全相似,悲剧的主题却一脉相连。

到这时,你还羡慕皇子的身份吗?

当个凡人挺好!





第一百一十四章 暗礁


公元710年十一月二日,皇帝李旦将兄长李显安葬于定陵,奉上庙号:中宗,自此,李显盖棺定论,无论是委屈还是不服,他的一生就定格在“中宗”这个庙号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心比天高的韦皇后并没有随葬定陵,她已经被废为庶人,没有资格陪葬,混了一辈子,到最后连陪葬的资格都混丢了,这辈子真是白混了。

那么谁来顶替韦皇后的空缺呢?大臣们想到了当年被武则天活活饿死的王妃赵女士,她可以光明正大地陪葬。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没有人知道赵女士埋在哪里,就像李隆基不知道自己生母埋在哪里一样。

没有办法,大臣们只能用衣服替代,他们找出了赵女士当年参加祭祀时穿过的衣服,然后举行了招魂入棺仪式,中宗李显就这样与赵女士的衣服长眠于地下。

从这时起,李唐王朝完全走进李旦的时代,太子李隆基也在享受着自己的太子生活,对于眼前的一切他很满意。

如果不是祖母武则天打乱了李唐王朝的正常秩序,父亲李旦这个排行最小的儿子怎么会继承大统呢?如果不是祖母颠覆了正常的纲常,自己这个排行第三的皇子怎么可能成为太子呢?看来生活中的变化也未必是坏事,至少自己和父亲就是生活的受益者,只是受益的背后,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过去了就过去了,人还是要活在当下。

在李旦和李隆基的努力下,李唐王朝的秩序基本恢复,而李旦起用的姚崇和宋璟已经表现出良相的潜质,短短几个月他们就已经清退了大量的“斜封官”,官场风气大为改观,看来还是事在人为。

一切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李隆基只是有些隐隐担忧,父亲这个皇帝当的还是没有底气,每逢宰相向他汇报,他居然先问跟太平商量没有,然后再问与三郎(李隆基)商量过没有,一点都没有自己的主见。

想到这里,李隆基叹息一声,看来性格真的是与生俱来,靠后天的改变实在太难。

李隆基不再去想父亲,他转而想起了姑姑太平公主,自从父亲登基以来,姑姑在朝中越来越红,朝中宰相甚至都由她指定七个宰相有五个出自她的推荐,她是不是对朝政太热衷了?

或许姑姑身上有祖母的遗传,所以她想学习祖母,然而毕竟时代不同了,祖母和韦皇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难道姑姑还想还原那个时代?

不行,绝不行!

天下是李家的天下,天下是高祖太宗底定的天下,李唐王朝的皇权绝不允许他人染指。

或许,我应该做点什么了,李隆基暗自对自己说。

请看下部《开元盛世》。





唐史并不如烟第四部:开元盛世





第一章 姑侄恩怨


姑侄恩怨六味地黄丸中国大历史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位神奇的人物:他本人当过皇帝,他的父亲当过皇帝,他的儿子当过皇帝,他的弟弟当过皇帝,他的侄子当过皇帝,最要命的是,他的母亲居然也当过皇帝!于是乎,善于联想的人们就送他一个称号:六味地黄丸(六位帝皇)。

这个神奇人物是谁呢?唐中宗李显是也。

不过,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理的话,其实这个荣誉称号同样适用于唐睿宗李旦:本人当过皇帝,父亲当过皇帝,儿子当过皇帝,哥哥当过皇帝,侄子(温王李重茂)当过皇帝,母亲(武则天)也当过皇帝。

综合评定:六味地黄丸。

如此算来,李显、李旦哥俩就成了中国大历史中硕果仅存的两粒六味地黄丸,除了他俩,再也找不出第三位!绝版!一辈子能得到绝版的评价,看起来是多么幸运,然而具体到李显和李旦这哥俩身上,幸运二字又显得那么沉重。

在很多人看来,李显和李旦哥俩就是一对苦命TWINS,人生的过程虽不尽相同,人生的苦涩却一脉相连。

先说哥哥。

中宗李显先是受制于母亲,后又受制于自己的皇后。

人生评语:憋屈。

弟弟呢?他也好不到哪去:先受制于母亲,后受制于妹妹,最后居然又受制于儿子。

人生评语:更憋屈!记得上高中时曾经做过一道语文题。

题面:吃不到苦的苦比吃到苦的苦还要苦。

问题:请解析题目中几个苦字的具体含义。

这不是绕口令,而是一道分析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下。

如果把上面的句式套到睿宗李旦的头上,就会形成这样一句话:看不见憋屈的憋屈比看得见憋屈的憋屈还要憋屈。

写到这里,估计很多人会问,睿宗李旦真的有那么憋屈吗?这个真的有!关于李旦的第一段憋屈,在上部《武后当国》中已经提到过,在此按下不表。

让我们将镜头摇到公元710年六月二十七日之后的一天吧。

场景:长安皇宫之中中年男人问下属官员:这事跟太平商量过了吗?官员回答说:商量过了!中年男人又问:跟三郎商量过了吗?官员再答:商量过了!中年男人不再言语,提笔签字。

镜头推近:龙飞凤舞的两个大字——同意。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这个中年男人便是李旦。

这样的场景,想必他是无比熟悉的,因为他的皇帝生涯几乎就是此场景的不断重复:跟太平商量过了吗?跟三郎商量过了吗?在他的心中,第一个当家的是太平公主,第二个当家的是儿子李隆基,而他自己,只不过是一架签署同意意见的机器罢了。

皇帝当到这个份上,惟有长叹息!谁是主角明明自己是皇帝,却要听命于自己的妹妹和儿子,这是为什么呢?答案还得从唐隆政变找。

众所周知,李旦之所以能再次登上皇位,是因为在之前发生的唐隆政变中,原本手握权柄的韦皇后被诛杀,而被韦皇后推上皇帝宝座的李重茂则被拉了下来,这唯一的皇帝宝座才有了空缺。

那又是谁把李旦推上了皇位呢?《旧唐书》和《新唐书》将主要功劳归到了李隆基身上。

根据这两本史书的记载,是李隆基率先萌发了政变的念头,然后经过一系列运作之后,最终政变成功,李旦才得以登上皇位。

正所谓儿子栽树,老子乘凉,李隆基的确功不可没。

这一幕是不是有点眼熟?是不是跟李渊、李世民父子有些相似?都是儿子运筹帷幄,老子坐享其成,最终老子沾了儿子的光。

真是老子沾了儿子的光吗?谁信谁天真!历史的真相是:开创唐朝,李渊居功至伟;睿宗李旦登基,最大的功臣则是他的妹妹太平公主。

李隆基和曾祖父李世民一样,他们亲自过问了国史,并且授意篡改了国史:在李世民的笔下,他是开创唐朝的第一功臣;在李隆基的笔下,他是拥立父皇的第一功臣。

他们是功臣不假,但都并非第一功臣。

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他们把自己塑造成第一功臣,而原来的第一功臣自然被拉下了马,一抬手便被扔到了历史的故纸堆里。

吹开历史故纸堆上的灰尘,让我们看一看到底谁是唐隆政变的主角。

公元710年的李隆基,年龄二十岁,职位卫尉少卿,身份为相王第三子;公元710年的太平公主,年龄四十多岁,身份为本朝权势最大的公主。

在这一年,发生了唐隆政变,我们要问谁是主角?在中国历史上,发动政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权;第二,有钱。

这两个条件太平公主都具备了,而李隆基却两手空空。

论职位,他只是卫尉少卿,掌管军事器械的从四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副司局级;论财富,他的父亲李旦一直不受待见,先是受武则天排挤,后是受李显排挤,因此注定自己的财富水平非常一般。

何以见得?可以从一顿生日寿面说起。

有一年正赶上李隆基过生日,他正巧来到了老丈人王仁皎家。

眼看女婿上门,又赶上生日,王仁皎就准备给李隆基做一顿生日寿面。

然而,此时的王仁皎,是罗锅上山——钱紧,窘迫得很。

说出来你可能都不相信,这位王岳丈虽说也是皇族贵戚,可家里却一贫如洗,穷到了什么程度呢?家里连面粉都没有了。

万般无奈之下,王仁皎只好从身上脱下了自己的紫色半袖衣服,到外面把衣服卖了,然后买了一些面回来,这才给女婿做了一顿生日寿面。

试想,如果李隆基手里有钱,何至于让老丈人家窘迫到做顿寿面都得卖衣服的地步呢?总结陈词:李隆基当时没什么钱。

让这么一个两手空空的青年去发动一场改朝换代的政变,这不是创业,而是自杀。

然而,偏偏这个两手空空的青年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他得到了一个人的支持。

而这个人就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

原本太平公主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无论是在母亲武则天的时代还是哥哥李显的时代,她都是炙手可热的显贵人物。

然而在李显死后,太平公主的日子便没有了阳光:皇后韦氏揽走了所有的大权,并在各个要害部门都安插进了韦氏子弟,这让太平公主的心情跌落到谷底。

显而易见,只要韦皇后执政,太平公主就得靠边站,想恢复往日的辉煌,门都没有。

就在这个时候,李隆基找上了门,姑侄二人在政变的问题上一拍即合。

在这之后,太平公主派自己的儿子薛崇简跟李隆基一起策划政变,四处联络。

此时的李隆基不再是孤家寡人,他的背后,站着根基深厚的太平公主,他的身边则常跟着表弟薛崇简。

只要薛崇简跟他一起出现,便意味着行动得到了太平公主的支持。

单单一个李隆基闹腾,或许也能引发一些震动。

而一个背后站着太平公主的李隆基,却能让大唐王朝天翻地覆,最后的政变,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来重新审视一下唐隆政变吧:如果把唐隆政变比做一场战役,那么李隆基就是冲锋在前的敢死队长,太平公主则是坐镇后方的总司令。

当一场战役取得最后胜利,你说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在总司令的头上,还是敢死队队长的头上呢?李隆基,你说呢?失算公元710年六月二十四日,小皇帝李重茂还傻乎乎地坐在自己的皇位上,他已经听说了昨夜皇城中的刀光剑影,只不过他并不知道接下来将发生什么。

这时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走了上来,拎着他的脖子,一把将他拽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