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 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谁当晚得到临幸,那么这笔钱就归谁所有。

赌钱的游戏流行了一段时间,妃子们参与得不亦乐乎,也算是寂寞生活中的一点寄托,一点点缀。

平淡的生活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李隆基心中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就像经常喝的汤里忘记了放盐。

虽然只是一点点。

但差的就是那一点点。

神秘梅妃在现有的文学作品里,提到杨贵妃就会提起另外一个女人——梅妃,因为她是在武惠妃去世后、杨贵妃进宫之前最受宠的嫔妃。

梅妃是谁?她又是怎样一个女人?据《梅妃传》记载,梅妃名叫江采萍,福建莆田人,开元年间被选入宫中。

她生性不喜铅华,唯爱淡妆雅服,崇尚自然明秀,擅长歌舞,同时擅长诗赋,因为酷爱梅花,李隆基戏称她为梅精,梅妃之名由此而来。

原本在李隆基的后宫中,梅妃算是比较得宠的,然而随着杨贵妃的入宫,梅妃地位便一落千丈,往日恩宠一去不返,反而被迁到了上阳东宫,过上了残宫冷月的生活。

据民间传说,有一次李隆基想起了梅妃,便派宦官把她召来,当晚宠幸。

临近天明,忽然有侍从惊慌失措地进来报告:贵妃来了!李隆基顿时慌了,急忙将梅妃藏了起来。

杨贵妃一进门便问:梅精在哪里呢?请陛下叫她出来,今天我要跟她一同到温泉沐浴。

李隆基赶忙遮掩:她不是早就被驱逐了吗?我到哪里叫她啊?杨贵妃怒道:桌上都是酒菜,床下还有女人的鞋,昨夜是什么人为陛下侍寝呢?说完,杨贵妃便气呼呼地走了。

这件事的后果是严重的,自此,李隆基再也不敢与梅妃接近了。

不久,梅妃看到皇宫外不断有驿马走动,似乎是在往皇宫运送什么东西,便问左右:是给我送梅花的吗?左右支支吾吾,终于还是道破实情:不是,那是来自岭南的荔枝,专门送给杨贵妃的。

梅妃的心跌落到了谷底。

后来,备受煎熬的李隆基派人偷偷送了一斛珍珠给梅妃,令他没想到的是,梅妃拒绝了。

梅妃不但拒绝,而且还让人给李隆基带了一首诗: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无珍珠慰寂寥。

李隆基看罢,感伤不已,便叫乐工谱成新曲,曲名叫做《一斛珠》,此后成了流行的宫廷名曲。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梅妃死于乱兵之手。

李隆基重返长安后,找到了一幅梅妃的画像,他就在画像上题了一首诗: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后来,李隆基在温泉池畔梅树下找到了梅妃的尸首,伤感之后,便命人以嫔妃之礼将其安葬。

好一番儿女情长。

可惜都是编的。

历史上的梅妃是否真的存在,史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论。

不过多数人都认为梅妃并不存在,因为《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没有相关记载。

试想,一个能跟与杨贵妃争宠的女人,难道在正史中连个名字都留不下吗?后来,众人追根溯源,发现关于梅妃的传说,基本上都是从《梅妃传》衍化而来的。

《梅妃传》又是什么人写的呢?相传作者是一个叫曹邺的唐朝人,但证据也不充分。

至于《梅妃传》的抄录者,后人知之甚少,只知道此人是北宋、南宋之交的人。

综合种种蛛丝马迹,鲁迅先生和郑振铎先生都认为:梅妃其实是不存在的。

或许是因为李隆基太有名了,所以后人喜欢往他的身上编排。

坦白地说,《梅妃传》编排得不错,很唯美,很传神,如同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因为过于精彩,有些时候甚至被当成了正史。

其实,演义不等于正史,而正史必定不是演义。

贵妃出场杨贵妃该出场了,不然就没有醉酒的机会了。

杨贵妃,名玉环,隋朝国子祭酒(国立大学校长)杨汪的四世孙。

其父名叫杨玄琰,曾经担任过开元年间的蜀州司户。

虽然杨玉环在天宝年间受尽了恩宠,但总体说来,她的前半生是比较苦的。

杨玉环很小的时候,父亲杨玄琰便去世了,失去依托的她被叔叔杨玄珪收养。

杨玄珪时任河南府士曹,在洛阳上班,因此杨玉环是在洛阳长大的。

如果没有奇迹发生,杨玉环这种寄人篱下的女孩是很难有出头之日,毕竟她幼年丧父,而她的叔叔杨玄珪也只是河南府的一个小官。

可能命运觉得之前对这个女孩太不公平了,因此杨玉环十五岁时,命运垂青,她幸运地成为了寿王李瑁的王妃。

寿王李瑁是当时李隆基最宠爱的儿子,荣立太子的呼声非常高。

杨玉环这个小门小户出身的女孩能嫁给他,算是天大的幸运了。

据说,寿王李瑁是在一次婚礼上发现的杨玉环,从此一见钟情。

经过他的不断央求,李隆基和武惠妃终于同意了这门亲事。

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李瑁与杨玉环喜结连理。

此时的李瑁做梦也想不到,仅仅在几年之后,他的王妃将成为父皇的贵妃。

结婚之后,杨玉环与李瑁便开始了琴瑟和鸣的幸福日子,他们以为这次牵手会是一生一世。

然而,随着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的离世,李瑁和杨玉环的婚姻生活开始潜伏危机,因为从那时起,李隆基开始四处寻找武惠妃的替代品。

李瑁知道父皇在寻找,但是他没有往自己头上想。

天下那么大,父亲又贵为皇帝,怎么可能盯上自己的儿媳呢?不可能!由于史书的隐晦,我们不知道李隆基从何时起盯上了自己的儿媳。

我们只知道,开元二十三年杨玉环成了李隆基的儿媳,这一年两人有了第一次见面。

有人说,李隆基与杨玉环第一次见面是在开元二十八年以后,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按照皇家礼仪,亲王的王妃结婚后是要拜见公婆的,这是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的。

杨玉环这个寿王妃,自然不会缺了这个礼数。

因此早在开元二十三年,她就肯定见过李隆基。

第一次见面时李隆基是否动了念头?史无明载。

开元二十八年起,李隆基喜欢上了洗温泉,这一改变或许与杨玉环有关。

关于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结合,史书是这样写的: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

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

既进见,玄宗大悦。

(《旧唐书》)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

(《新唐书》)以上两条记载,《旧唐书》说的是假的,《新唐书》说的是真的。

按照《旧唐书》的说法:李隆基召见杨玉环时,当时身为寿王妃的杨玉环穿着道士服,并且还有法号。

那么据此推论,召见之前杨玉环就已经出家当道士了。

这肯定是在胡扯了:杨玉环与李瑁琴瑟和鸣,出的哪门子家呢?相比而言,《新唐书》说的基本是实情:有人跟李隆基说,寿王妃杨玉环资质很好,值得纳入后宫。

李隆基召见之后,对杨玉环一见倾心。

为了掩人耳目,李隆基决定先做一个缓冲,便安排杨玉环自愿出家当道士,法号太真。

也就是说,在李隆基倾心于杨玉环后,杨玉环才从寿王妃摇身一变变成了法号太真的女道士。

严格说来,从寿王妃到女道士,也不是一瞬间完成,中间可能隔了将近一年。

开元二十八年正月,李隆基前往骊山温泉。

从这时起,杨玉环可能已经到了李隆基身边,此时她的身份还是寿王妃,而她陪伴的不再是她的丈夫,而是她的公公。

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初二(陈寅恪先生考证),李隆基向天下发布了《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圣人用心,方悟真宰。

妇女勤道,自昔罕闻。

寿王瑁妃杨氏,素以端懿,作嫔藩国。

虽居荣贵,每在精修。

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

以此求度,雅志难违。

用敦宏道之风,特遂由衷之请。

宜度为女道士。

李隆基的大体意思是说:正值他的生母窦太后忌辰,杨玉环愿意出家修道为窦太后祈福,特此批准,昭告天下。

话说得冠冕堂皇,事做得无比龌龊。

这道敕书,说白了就是李隆基自说自话的一块遮羞布,同时也是先上车后买票策略中的补买车票。

这一年李隆基五十六岁,杨玉环二十二岁,一段跨越三十四岁年龄差距的旷世畸恋,就此拉开了帷幕。

恩宠无双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宁王李宪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享年六十二岁。

对于大哥的去世,李隆基非常悲痛。

悲痛的同时,他接到了一封奏疏,看完后,他的脸一阵红,一阵白。

奏疏是寿王李瑁上的,他说,想为养父宁王李宪守孝三年。

守孝三年,是儿子应尽的义务,然而寿王李瑁只是李宪的养子,按道理没有这个义务:如果能够守孝三年,那是孝心可嘉;如果不能,也无可厚非。

偏偏李瑁提出了守孝三年!这是仁孝的表现,也是让李隆基难堪的表现。

或许在经历了竞争太子失利、王妃被撬一系列打击之后,李瑁在心中已经宣判了作为父亲的李隆基死刑,只是他不能表现出来,只能用为养父守孝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李隆基同意了,同时也非常恼火,因为这样一来,李瑁就将了他一军:想要跟杨玉环名正言顺,至少还得再等三年。

三年之期从何而来?从李瑁的守孝三年而来。

杨玉环之前是寿王妃,李隆基让她自愿出家,这样就成了李隆基的女人,而寿王妃的位置却空了出来,极其扎眼地空在了那里。

当务之急,必须尽快把寿王妃的空缺补上,不然普天下都知道李隆基撬了自己的儿媳。

李瑁守孝三年,三年内便无法娶妻,寿王妃的位置便会一直空缺,碍于最后的颜面,李隆基和杨玉环也只能跟着等。

这三年中,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名分,有的只是见不得光的地下情。

这三年中,三个人都在煎熬:李瑁顶着父亲给的绿帽子煎熬;李隆基顶着扒灰的帽子煎熬;而杨玉环则在两个男人的夹缝中煎熬。

在煎熬中,李隆基决定改元,决定从明年起,放弃已经使用了二十九年的开元年号,改元天宝。

为什么要改为天宝,李隆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或许是因为使用开元的年号太长了,或许是出于道教养生的考虑,或许是帝国日益强盛取物华天宝的含义。

总之,李隆基毅然决然地改了元,从此开元成为过去,天宝的时代开始了。

改元之后,日子在一天天的煎熬中度过,虽然杨玉环已经能陪伴左右,但名分一直是最大的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两人总有偷情的感觉。

就这样熬啊熬,煎熬的三年终于过去了,李隆基和杨玉环迎来了曙光。

守孝期过后不久,天宝四载七月二十六日,李隆基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为李瑁又娶了一位王妃。

新王妃是左卫军郎将韦昭训的女儿,她就是杨玉环的替身。

至于李瑁喜不喜欢这个替身,李隆基已经顾不上了。

二十天后,他给了杨玉环梦寐以求的名分:贵妃,待遇与皇后相同。

杨贵妃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尽管杨贵妃和李隆基结合的方式有些荒诞,但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有缘,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共同爱好。

李隆基生性浪漫,爱好广泛,通音律,懂歌舞,机智过人。

杨玉环呢?她资质丰艳,擅长歌舞,通晓音律,智算过人,每每与李隆基相处,总能迎合他的心思,即便武惠妃再生,也无法与她相提并论。

如果武惠妃地下有知,或许还得暗暗庆幸自己早生了几年。

说起李隆基的文艺才能,值得说道说道。

早在公元690年,六岁的李隆基便有过一次赢得满堂喝彩的表演。

当时他男扮女装,表演了一曲古代舞剧《长命西河女》,令武则天叫好不已,当场加以赏赐。

长大后,李隆基的音乐才能与日俱增,甚至与同时代最有名的音乐家李龟年相比也不遑多让。

李龟年擅长打羯鼓,他问李龟年:你打断过多少羯鼓槌?李龟年回应说:臣打断过五十根!按照常理,打断五十根已经不少了。

李隆基摇摇头,说:才这么点?跟我差远了,我打断的鼓槌已经有三竖柜了!数年后,李龟年向李隆基汇报:臣打断的鼓槌已经有一竖柜了!李隆基这才点点头,随即赏赐李龟年一枚精致的羯鼓槌。

羯鼓不是中原本土的乐器,而是外来的,据说是羯族常用的乐器。

它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

羯鼓发出的音主要是古时十二律中阳律第二律一度,龟兹、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居民都使用它来助兴。

在李隆基看来,羯鼓是八音的领袖,其它乐器不可与之相比,他自己便创作了鼓曲《秋风高》,每逢秋高气爽,即奏此曲。

值得一提的是,宰相宋璟也是羯鼓发烧友,而且很有心得。

宋璟对李隆基说:击鼓时,如果能够做到‘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便是击羯鼓的能手。

宋璟的意思是说:击鼓时头不能动,而手要下得急促,就像急雨一样,估计打断三竖柜鼓槌的李隆基应该已经到了这个境界。

有事实为证。

有一年,正逢二月初,李隆基心情大好,在小殿内庭准备举行宴会。

此时宿雨初晴,景色明丽,柳树将要发芽,杏树将要开花,略显遗憾的是,都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离完美差了一点点。

李隆基微微一笑,令高力士取来羯鼓,亲手演奏了一曲《春光好》。

待演奏完毕,回头再看,柳树发芽,杏树开花。

于是李隆基笑着对嫔妃们说道:仅此一事,你们不叫我天公行吗?后来李隆基的羯鼓便有了催花鼓的美誉。

说完羯鼓,再来说戏曲。

说起戏曲,李隆基与戏曲有着不解之缘,我们现在经常提起的梨园行,李隆基是名副其实的梨园老祖。

梨园起初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等并存的一个普通果园,经过李隆基的改良,梨园有了特别含义。

在李隆基主持下,三百余名具有音乐才能的子弟进入了梨园,他们在这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