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茅盾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首歌的歌词是杨度所写,沈心工谱曲,是当时的一首校园歌曲。沈心工,名庆鸿,号叔逵,字心工,上海市人,生于1869年。1903年曾东渡扶桑,考察教育,回国后一边在南洋公学执教,一边创作了大量校园歌曲,为当时学校传诵一时。
这首歌,反映出来的气势,十分契合茅盾当时的心态,但少年茅盾对歌词内容却不甚了了。于是放学回家,他去问母亲,请母亲作详细解释。
 
几乎和在立志小学时一样,茅盾的作文仍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赏识。
 
他在作文《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论》中,老师称赞他“思想深沉”,认为他写此文“确是史论正格”。在作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中,老师在批语中称赞少年茅盾“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在《祖逖闻鸡起舞论》中,老师给予评语是:“慨祖生不遇其主,壮志莫酬,确有见地。行文之势,尤蓬蓬勃勃,真如釜上之气。”
 
在作文《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中,老师的评语是:“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国文至此,亦可告无罪矣!”这些史论作文,大都是写有作为的英雄;而这些英雄,又大都是从磨难中来。
 
因此,当少年茅盾了解了这些史事以后,同情,感慨,仿效,构成了少年茅盾内心世界的一部主旋律,形成了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所以老师对他寄以厚望。在议论《学部定章学生毕业以学期为限论》中,老师兴奋无比,评价茅盾“生于同班年最幼,而学能深造,前程远大,未可限量!急恩升学,冀着祖鞭,实属有志。”
 
在史事议论中,对时事也十分感慨,其中一篇《青镇茶室因捐罢市平议》道出了少年茅盾对清王朝政府的不平和不满,这篇作文是这样写的:
 
警察,有益之事也;茶室,消耗之所也。以消耗无谓之钱,办有益地方之事,亦其宜也。吾青镇茶室,因捐罢市,论者汹汹,以为茶室乃无谓空费之地,本应出捐以助公款,何其无良狡猾,一至于此?然余以为茶室业小资薄,一日所赚之钱几何,既担任城镇学堂之捐,今再益之以警察费,宜其不能任其职矣。且加一捐,其茶之价亦必增一倍,吾恐吸茶少而益致亏矣。吾故谓警察之抽茶捐,事出苛求,而茶室之罢市不从,不得谓以私念而败公事。且办警察非一二千元不能,则区区茶捐,何足敷用?况警察非所以卫大商及富家耶,则此款宜大商家出之,又何必与小民缠扰不已哉?(眉批:不错!不错!)
 
老师在文后批语道,“办地方之事,必宽以筹之。作者谓与小民缠扰不已,至论至论!”当时学校里的民主空气由于受老师维新思想的影响,还是非常浓厚的。
因此,针砭时事能有此深刻,实属难得。有一次,卢学溥主持乌镇各学校的童生会考,题目是老气横秋的《试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觉得这个题目正好抒发自己的宏愿大志,最终以“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结尾。卢学溥见了,十分认真,立刻批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生发一番自己的感叹。
 
茅盾在植材小学时,不仅对史事作文娴熟深刻,而且对记叙述事也已十分老到,这期间写的《选举投票放假纪念》、《悲秋》两篇作文,无论叙事状物言情,都达到生动和新颖的水平,不能不说其文学天才初露端倪,这里不妨把这两篇作文辑录下来以共赏:
 
其一是《选举投票放假纪念——四月十五日浙江咨议局初选举投票日期》:
 
四月十五日,天晴气朗,风气宜人。有绅士数辈,奔走慌忙往来之人,皆喜色满面,欢声雷动。嘻!今日何日,而士民之喜若是?今日乃咨议局初选举投票日也。
学堂某门洞开,龙旗高悬,学生出入,问之,则放假日也。问何以放假?则亦因选举投票而然也。有学生数人,晤言一室之内,谈论雄豪,其兴转浓,春风满面而喜气扬,欢溢眉宇而谈愈雄。移时一学生自外来,举手道喜曰:“恭喜今日资议成立矣!今日咨议局之成立,即他日我党享自由之幸福,敢为诸君贺。”于是众人益喜,互相庆贺,有曰:“今日实行预备立宪,选举投票,实乃我国四千余载未有之盛举。
从此我国民可以脱离苦海,而跳出专制范围,享自由之福,可庆!可庆!“有曰:”恭喜!恭喜!我国黑暗已至极点,而近日实行预备立宪,乃我侪所额手相贺。今日之放假,乃选举投票之纪念。“
 
一时庆贺之声,不绝于耳,良久始各散去。余睹此情状,不觉大悦。深念近日之咨议局,即他日之议院可知。如是,则民情可张,舆论必重矣!思己更喜,时已至家,乃默坐复思,愈觉可喜。乃援笔记之,以为纪念。
 
这一篇记述乌镇选举的作文,写得活灵活现,神态毕至。状物状情,已相当娴熟了。
 
其二是《悲秋》
 
紫燕去,鸿雁来,寒蝉互噪,秋虫凄切,衰草遍野,木叶尽脱悲夫!何秋声秋色之伤怀欤?忆夫!艳李红桃,芳草绿荫,春光明媚,藻丽可爱之际,忽焉秋风萧萧,荔丹蕉黄。曾几何时,万物肃杀之秋至矣。呜呼!人孰无情,谁能遣此!而况万里长征,远客他乡,又何能禁秋风雨之感其怀抱。(眉批:
 
语可动人)伤矣哉!秋之为秋也。夫秋,天地肃杀之气也。故国家行刑,而草木残凋,雷始收声,阳气日衰,天道循变,人亦何悲乎秋乎?然万物寂寥,满目凄楚,对此秋日,能不伤怀?虽然,人生过客耳!幻梦耳!有悲于怀者,岂惟秋哉!
秋之悲,其小焉者也!
 
这篇作文显示了少年茅盾把握状情摹景,生发感慨的本领。其中的谋篇布局,立意引题,都显示出一般少年无法达到的水平。茅盾小学时的同学沈志坚曾回忆说:当时植材小学老师张济川看了茅盾作文后,曾拍着茅盾的项背鼓励道:“你将是个了不得的文学家呢!好好地用功吧。”有一次,茅盾和沈志坚两人互诉抱负,茅盾表示,将来能著一伟大小说,成一名家,于愿足矣。沈志坚也表示同感。
 
1909年冬,茅盾从植材小学毕业。毕业后去哪里升学?茅盾母亲颇费思量。
杭州、湖州、嘉兴都有中学。就当时的家境,街坊熟人曾劝茅盾母亲,让他去念杭州的师范,那里不收食宿费,还发制服,但毕业后得回乡当教员。
 
茅盾母亲觉得这样一来,钱是省了不少,但茅盾父亲曾有遗嘱,让茅盾兄弟俩念工科,学实业,如果念师范,有悖于沈永锡遗愿了。所以,茅盾母亲决定让芋盾念中学,正好一个姓费的亲戚在湖州中学堂念书,便让茅盾去湖州读中学,插班三年级。
 
1910年春,茅盾第一次离家,去湖州过寄宿生生活。母亲、弟弟沈泽民、舅母陈宝珠都到小火轮码头为他送行。舅母是个聪慧而又十分漂亮的少妇,在其夫陈长寿逝世后,一直与茅盾母亲共同陪奉婆婆,并视茅盾兄弟俩为儿子一般,常常帮助茅盾母亲教育茅盾兄弟俩。陈宝珠美貌而善良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少年茅盾的脑海里,直到晚年,还清晰地记得陈宝珠那音容笑貌。
 
茅盾在小火轮舱窗口,望着自己的母亲、弟弟及舅母陈宝珠,小火轮离岸了,茅盾的双眼有些湿润。
 
突突突的小火轮把茅盾送到湖州。原想插班中学三年级。结果到校经过插班考试,他的算术完全做错了,只好插入二年级。从此开始了他的中学生生涯。
 
湖州府中学堂坐落在市中心,这所中学堂建于1902年,利用原来的爱山书院旧址改建。于同年6月17日开学。到茅盾进校读书时,先后有姚学仁、朱廷燮、王树荣、俞宗濂、沈谱琴等担任过校长。茅盾进湖州府中学堂时,校长是沈谱琴。
校长是清末举人,又是秘密的同盟会会员,与孙中山等人有交往。由于校长有革命思想,所聘的教师也都有学问,其中国文教师杨笏斋,给少年茅盾很大影响。杨老师特别推崇恣肆汪洋的庄子,常对学生说,“庄子的文章如龙在云中,有时见首,有时忽现全身,夭矫变化,不可猜度。”
 
对《庄子》,茅盾受杨笏斋老师感染,觉得读过以后,天地顿时开阔,明亮。
 
除国文课以外,茅盾在湖州府中学堂里,对地理课也感兴趣起来。原来,地理老师善于把自然地理和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糅合在一起向学生讲授,因此听起来生动有趣、易记。所以,在湖州府中学堂里,茅盾的国文成绩名列第二,仅次于一个叫陈辅屏的同学。当时,杨笏斋给茅盾他们讲授中国文学史,讲解《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从此茅盾开始接触许多古典名著,如《楚辞》、《昭明文选》,也知道了建安七子,知道了陆机、陆云两弟兄,知道了嵇康、傅玄、鲍照、庚信、江淹、丘迟等文学史上有名的人物及其作品。而且,茅盾在杨笏斋老师的指点下,练习写骈体。杨笏斋老师向学生灌输“书不读秦汉以下,文章以骈体为正宗。”的观点。杨老师的做法,使茅盾得到了系统的学习。茅盾有一次用骈体写一篇作文,题目叫《记梦》,讲自己回家去,见了宝姨和母亲,宝姨考茅盾一副对联。正考问之中,外祖母在堂上叫“来吃西瓜。”于是宝姨拉了茅盾跑去,在门槛上绊了一下,就跌醒了。此时“檐头鹊噪,远寺晨钟。同室学友,鼾声方浓。”这篇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的习作,可以看出茅盾作为小说大家的端倪。杨笏斋给予“构思新颖,文字不俗”的评语。
 
在湖州府中学堂,茅盾向同学学习篆刻,操刀弄笔,陶冶性情。尤其给少年茅盾产生影响的,是钱念劬先生来湖州府中学堂临时任校长后,亲自教茅盾他们作文课。钱念劬先生学识渊博,清末曾随薛福成出使欧洲,先后在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等使馆任职,因而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在教育上倡导平等自由。这时,他返故里湖州小住,沈谱琴便恭请他代理校长,于是他当起临时府中校长,并走进课堂,亲自执鞭教学生作文。其时,作文大都是命题作文,而钱念劬先生教作文,只叫大家就自己喜欢做的事,或想做的事,或喜欢做怎样的人,写一篇作文。一时,班上做惯史论的同学都茫然不知所措,而茅盾想起用寓言体,写了《志在鸿鹄》的作文,五六百字,借鸿鹄自诉抱负。钱念劬先生在茅盾作文后面写了“是将来能为文者”
的评语。
 
大概钱老先生从茅盾的作文中,看出茅盾的文学天才。预言成了事实。这恐怕连钱老先生都没有想到吧。钱念劬先生代理校长期间,还邀请茅盾等同学去陆家花园游玩,并给这些莘莘学子观赏他自己出使外国的照片。这些,给茅盾大开眼界,感到在钱念劬先生面前,有一种平等感。而钱念劬先生聘来教茅盾的钱夏先生,年纪很轻,但胆子很大,亲自教茅盾他们史可法的《答清摄政王书》,教《太平天国檄文》,教黄遵宪的《台湾行》及梁启超的《横渡太平洋长歌》,灌输反清思想,使茅盾他们这些学生感到天地为之一新!
 
也十分兴奋。
 
在湖州府中学堂,茅盾不仅接触了大量文学史上的名作名著,也直接感受到反清力量的影响,一种革命的萌芽,在湖州府中学堂里悄然生发。1910年秋天沈谱琴组织师生去南京参观中国最早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南京,茅盾又一次感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教育,领悟到父辈们的苦心和真诚。
 
也知道了故乡浙江的名产名物。这个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于1910年6月25日开馆以后,参观者空前。内容有教育馆、工艺馆、农业馆、美术馆、卫生馆、武备馆、机械馆、通运馆、水族馆等,而且各省也布出16个省馆,专门介绍本省特产,浙江馆除丝绸织品外,也展出绍兴黄酒,金华火腿,杭州剪刀,天竺筷等。所以,当初南洋劝业会轰动全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学校,专门组织学生去参观。茅盾看过展馆,大开眼界,“大为惊喜。”
 
在湖州府中学堂,最为少年茅盾头疼的功课是体育,因为沈谱琴把府中作为他反清革命行动的据点,因而他有意强化学生的体育课,列队、操练、远足,都是有意为之的活动。但身体单薄的茅盾,无法适应学校这种强度很大的体育训练,闹了许多笑话。但更使茅盾烦恼的是,比茅盾迟一个学期进校的一个姓张的新生,因为与茅盾友善,而遭到其他同学的奚落。这个新生年纪比茅盾大,但声音似乎尚未发育一般,女腔音很重,所以与别的同学难相处,而与寡言少语的茅盾却投机。因而连累了茅盾,使茅盾在学习上有分心,十分苦恼。
 
后来,茅盾与母亲商量,决计转学嘉兴。1911年暑假,茅盾转学嘉兴,进嘉兴府中学堂,插入四年级继续读书。嘉兴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地处沪杭铁路中间,物产丰富,风光旖旎。城南有湖名“南湖”,又名“鸳鸯湖”,风景之美,可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相媲美。沿湖垂柳依依,秋风掠过,婀娜多姿,十分妩媚;宽阔的湖面,碧水红舟,粼波荡漾;时而,一对浮在碧波里的鸳鸯惊水而起,传来啪啪啪的击水声。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过嘉兴时,曾作诗:“鸳鸯湖边月如水,孤舟夜傍鸳鸯起。”诗人吴梅村也有“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溪烟”的诗句赞美南湖。
湖中有岛,岛上有建于五代的烟雨楼,楼上红栋飞檐,楼旁古树参天,显得灵秀而幽静,是江南名胜之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每不忘到此小憩,留下“六龙曾驻”
的匾额和两块镌刻着他题诗的御碑。从此,南湖名声大振。
 
嘉兴府中学堂坐落在嘉兴城里小西门内,规模有百亩之大,分南北两院,南院为旧鸳鸯湖书院故址,北院为旧秀水县署故址,当时学堂宿舍在一河对岸,中间有一石桥,名“齐云桥”。嘉兴府中学堂校长方青箱,年轻有为,早年在上海中西书院毕业后,曾游历美国、加拿大、日本,受世界潮流影响,秘密加入光复会,立志反清革命。他所聘教师,也都年轻和有学问,并都倾向革命。当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