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黄河岸边的小镇上品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坐在黄河岸边的小镇上品饮-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阳谷县还有海慧寺、天主教大教堂等建筑群落,皆是原版,如同上述村落一样,是阳谷县繁华历史的见证。阳谷也出过义和团的,杀过一位传教士。天主教堂后来做了中学,阳谷县城30岁以上的读书人,多在这个教堂中学读过书。我来这里的时候,教堂已经很荒凉,有一位老太太住在此,她喜欢不动声色地站在门口,一双深陷的眼睛好像能洞穿悠远的时光。
阳谷建县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由原东阿县管辖,取原东阿县界阳谷亭为名。阳谷亭春秋时期为齐国之阳谷邑,地址在黄河以东平阴县南端,因地处谷山(又称谷城山、黄山,在今平阴县东阿镇驻地之北)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之间,故称阳谷。阳谷县隋属济北郡,唐、五代属郓州,宋属京东西路东平府,元时属山东东平路,明、清皆属山东省兖州府,民国初年改属山东省东临道,后划入聊城。相传阳谷是孙膑的出生地,又据说,旧时进开封会考的秀才喜欢聚集在阳谷啃炊饼,读诗书备考,那些落榜的人为等待来年再考也不离去,像今天北京云集而成的考研街,学子无聊时编故事,编出个《水浒》和《金瓶梅》。我觉得是个悖论,为什么这两部书居然出在孔孟之乡而不是别处?回答是,阳谷是齐文化的影响地,齐文化好战,重商,与现代西方的文化理念相近,于是释然。


第一部分 黄河故道鱼汤第4节 开封灌汤包子

“摞城”开封位于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东部,方位在东经113°52′至115°16′,北纬34°12′至35°01′,开封城埋着中国好些隐秘的历史尚未开封。开封全区由黄河冲积形成,城市低平坦荡,北依黄河,南接黄淮平原,东连鲁苏皖三省,举世无双的是开封城的摞,自魏武侯五年(公元前391年),魏败楚于大梁、榆关一带,占领大梁,国势日盛。为争霸中原,魏惠王于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这是开封最早的建都,也是摞城之始。考古学家已经确证,开封城地底下3米到12米,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3座国都,两座省城,魏大梁城在地下10余米深;唐汴州城在地下10米深;北宋东京城在地下约8米深;金汴京城在地下约6米深,明开封城约5米—6米深,清开封城约3米深。开封城段的黄河,是著名的地上悬河,河高于城,在河沙淤积的平原上,恐会每晚都在梦的头上流,清朝那时候的人是这样记载的:开封城“城在釜底,仰视黄河”。
开封城最早的水灾发生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派大将王贲攻魏国,攻不进,就引河沟水猛灌大梁,大梁城就被淹掉了,魏国亡了,秦国在大梁置浚仪县。开封城以后与水相关的故事,不是挖河修渠,就是饱受水淹,人却偏要在开封修城建都,水淹一回,河沙埋城一回,后人接着在原址再造一城,这就摞了6个城,加上地面一个,开封是七个城,若像切西瓜那样横剖了看,肯定要惊醒了好几个朝代的梦。
七朝古都的开封府,最辉煌也北宋,最落魄也北宋,因为金人一击把它打成了南宋。宋朝的词人,抒愁情时必拍栏杆,拍却雕栏无数,词人还往南渡,金兵大举入关,此恨千古悠悠。我读宋词,多感内中有脂粉气弥漫,读宋代科技史,始知北宋重理工。唐是失之太监,野史家如是说。科技兴盛,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北宋何有灭之天理?盖一词以蔽之,兵临城下,王朝更迭,贯穿华夏五千年文明史。
我是从郑州出发去开封的,坐的火车。联系了开封宣传部、团委及旅游局,便已至午时,该操练美食课目的时候了。人不好吃,天诛地灭,我以为比其正宗说法来得正确。有关自私,确乎不能完全成立,至少人还能为爱情牺牲自己吧。开封有两大名吃,鲤鱼焙面和灌汤包子,皆为皇家经典美食。或许是东道主未知身边坐有一民间美食家,居然没有上鲤鱼焙面,给我留有印象的是蟹黄鱼丸与灌汤包子。关于蟹黄鱼丸,我另篇讲述,此说灌汤包子。
灌汤包子,就是包子里面有汤。应该说,我是先认识武汉的四季美汤包而后结识灌汤包子的,去开封以前,我尚不知有灌汤包子一说。席间摆谈,知为灌汤包子是皇家食品,估计灌汤包子还是在前,四季美汤包在后。皆因四季美汤包落脚大武汉,享誉武汉三镇,商业大埠,南北东西交通枢纽,占了一个好地盘。看起来包子也一样,置身于好的位置,就能声名远扬,成为掌门包子。
吃开封灌汤包子,看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灌汤包子皮薄,洁白如景德镇细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绉折32道,均匀得不行。搁在白瓷盘上看,灌汤包子似白菊,抬箸夹起来,悬如灯笼。这个唯美主义的赏析过程,不可或缺。吃之,内有肉馅,底层有鲜汤。唯要记住,吃灌汤包子注意抄底,横中一吃,未及将汤汁吸纳,其汤就顺着筷子流至手上,抬腕吸之,汤沿臂而流,可及背心。吃灌汤包子烫着背心,在理论上是成立的。所以,吃灌汤子必须全神贯注,一心在吃,不可旁顾。
灌汤包子有了形式美,内容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将北国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一种整合的魅力。吃灌汤包子,汤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次次之。汤如诗歌,肉馅为散文,面皮为小说。因为小说什么都包容,散文精粹一点,诗歌乃文中精华了。故此,吃罢灌汤包子,率先记住了汤之鲜,肉馅随汤进入味觉感知面,肉馅球状,饱浸汤汁的鲜肉泥。面皮除去嚼感,几乎可以忽略。南人吃北国之体验,面退居末位,未知北人是否列面为第一。
从吃而领悟到哲学的意境,在我们人界从思想始祖至今均无二样,心灵美是为重要,设若内容与形式主义同美,当是至美境界,美人与霓裳相得益彰,造化万千世界,恰给了人间恒久记忆,不可以分离。诚然,灌汤包子是精致主义佳构,如宋词的精细化写作,已然脱离了民间的粗鄙化虎咽牛饮,与翰林院为同宗,翰林院,应类同今时的社科院吧。
吃罢灌汤包子,再游览开封城的山陕甘会馆、铁塔、龙亭和清明上河园。铁塔实为琉璃塔,甚是精湛,美食美景美人,与古城开封同在。


第一部分 黄河故道鱼汤第5节 合记烩面

郑州在历史上叫郑县,远不及开封与洛阳有名,自有了京广铁路以后,郑州便成为东西南北的水陆交通枢纽,一跃而为豫省城市新贵。郑州人说话是为简洁,以惯使用独字著称。所以,郑州的合记烩面也是简洁得不行,大碗是四两装,有面二根,小碗是二两装,有面一根,长度皆为三公尺。
郑州这个城市,饮食有些粗鄙化倾向,据说信阳人是会搞吃的,他们发明了一道红焖羊肉,郑州没有发明什么,没有独立的菜系,合记烩面差不多是郑州的饮食标志。合记烩面宽有1、5公分,厚度如百合瓣,外滑内韧,咀嚼有张力,分为一段段地吃。吃去尺长,再喝汤。吃合记烩面,菜是一种多余的事物,面有富碱,和面之时,佐以鲜汤,羊肉烩面便佐羊肉汤,海鲜烩面便佐海鲜汤,以此类推。烩面也是以汤,羊肉烩面的羊肉汤里有羊肉若干,辅以粉丝、千张皮丝、海带丝、枸杞、香菜,辣椒是食者自己掌握投入,菜、面、汤俱全了。合记烩面也是手工拉制的,我猜想面案是十分长的。
这是在2000年的夏天,坐在合记烩面总店的三楼,感觉把烩面摆起来能够延长成京广线。此情长长,马上就要进入黄河的中上游,行走的日子还贯穿着整个生命。遥想那黄河源头的蓝天白云,心潮也是那样的波伏不安。许是这吃合记烩面的片刻,知晓着郑州人的质朴与畅达。诚然,郑州人也有一点可爱的小吹,他们标榜合记烩面为“天下第一面”,如是天下第一,就必须做一番环球考察,那是要付出一些成本的,江南有泉,多彪炳天下第二,就令人感觉留有伏笔。
吃合记烩面,当以敞怀大吃,吃却一尺,喝汤三口,出一额头如豆大汗,好抚肚感叹吃烩面是如此畅快。细打听,合记烩面还另有一名,曰之为“抗日面”,这个典故未经正式考证,相信野史传说有它的合理性。据说是合记老板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店,一天八路军来面馆吃面,恰逢日军飞机来轰炸,在躲避轰炸过后,面就凉了,老板灵机一动,将凉面投入沸滚的羊肉汤里面稍煮片刻,盛起,吃之令抗日将士大悦。老板始知,用羊肉汤来烩面,其境甚佳。于是,合记烩面就诞生了。
一碗面条联系着一部抗日战争史,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得知这个典故时我就想,合记烩面可以去东京开个分馆,让今天的日本人多吃合记烩面,然后告诉他们合记烩面的来历,它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见证食品,给日本人民一个和平教育的机会。吃合记烩面是能体验人生美妙的,发动战争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它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我在郑州人民路合记总店吃的是羊肉烩面,现在合记烩面已经开发出许多品种,唯羊肉烩面才是正宗。正宗是中原文化的内核,它在一方面维系着漫漫五千年华夏传统,也多多制约中原区域朝现代化迈进,利弊皆存,倒是感觉,吃正宗的羊肉烩面不一定就会阻碍创新思维。所以,我决定来一次郑州,就吃它一次羊肉烩面,这是对郑州人民和中原文化的认同罢。


第一部分 黄河故道鱼汤第6节 黄河鲤鱼

生在苏杭,死于邙山,据说是幸福人生的写照。苏杭自不必说了,死于邙山与幸福何干?盖邙山风水好,葬身于此,后代能出博士,或者部长。邙山在郑州黄河铁桥上游,依河而立,峰峦波迭,奇异突兀,从水上看,峭如刀削。现在的邙山上,在建炎黄二帝的雕像,据称会是世界最高的山体雕塑,镇守黄河滔滔东流去。
我是在邙山下吃到郑州黄河鲤鱼的。豫省境内,有龙门,黄河鲤鱼,皆要跳一次龙门,与人界相比,旧时学子人必须会试,现在则为高考。鲤鱼跳龙门,是升华一个境界。邙山在龙门的下游,鲤鱼在此觅食养憩,间或操练,以健体魄。所以,郑州的黄河鲤鱼,都极其肥硕健壮。吃之,不枉到郑州一游。
郑州的朋友领引我到邙山看黄河,毛泽东于1952年也是在此看的黄河,那时候的水大,黄河水与公元纪年的数字成反比,浩浩黄河激流飞旋,它已然奔流了350万年。奔流的黄河,冲积出世界闻名的华北平原。有的地方我们叫它黄泛区。黄河是搬运工,年年岁岁搬山不止,填海造地,造出一块平整的北中国版图。
一个热爱故土的人,自是会盛情领她的朋友吃黄河鲤鱼。我们乘坐快艇饱览与抚摸了黄河之后,就来到了一个河畔酒家,吃黄河鲤鱼。去的时间尚嫌早点,来此小饮的酒客不多,我们去后厨考察,但见池中养着一条鲤鱼,其腰尾有鳞脱落,似乎已经失却大河激情,就让厨子另请来一条黄河鲤鱼。
黄河鲤鱼有多种做法,我们要厨子做成两种,一红烧,一白煮。一分为二地吃黄河鲤鱼,就可以杜绝对黄河鲤鱼的认识产生片面性。郑式红烧,初次领教,它是在鱼背上划花,裹以面粉,油炸之,再勾芡,略焖,搁置盘中,一目朝天,仿佛在遥想久远的水中岁月。
鱼肉是中度鲜嫩,却爽,泛甜,一一剥食黄河鲤鱼,身边是浩浩东流的黄河,有柳茑的鸣叫和波涛的絮语,阳光在水波上零碎地闪耀,就入了情境。恰是有清照式的酥手斟酒,和风吹拂,把盏黄河畔,日子就变成了橙色的,一如金阳的涂绘。
汤是在鱼肉快要吃光时上的,汤呈乳色,白雾袅袅,清芬的气息营造桌上小小的氛围。就喝汤。汤是黄河边的池水煮的,我估计用渗透原理汲取的黄河水,那池清亮如镜。汤在我毛细血管中渗透,黄河进入生命中,清汗淋漓,如饱满珍珠,蔚为大境。
吃罢一尾准备去跳龙门的鲤鱼,肌体就力量丛生,登小顶山,与毛泽东雕像合影,再过悬索桥,上浮云阁,远跳邙山群峰,一河永逝,黄河铁桥上南北穿梭的列车钢轮击打铁轨,再透过65倍的望远镜看远边的大禹像,黄河少年,心里面就悠悠,从山雾上腾起,畅想在岁月里,人会有至美的时光,吃黄河鲤鱼,游邙山,听风细走于耳边。今回味唯有二憾,一未跳入黄河游泳,二是感觉那红烧黄河鲤鱼的醋有点点跑味,必是封存不严,醋之正气溢去不少,造成人之审味境界略有缺失。但却超过我沿黄行走历次美丽的品尝,我将它在心中珍藏。


第一部分 黄河故道鱼汤第7节 黄河口文蛤蜊

许多海域都产文蛤蜊,据说唯有黄河口的文蛤蜊最鲜,出口量也最大,这种比大拇指指甲盖大一倍,外壳有褐色斑纹的蛤蜊,黄河口本土人叫它文蛤,没有斑纹的白蛤蜊就叫白蛤。
我在黄河口接邻的孤东海边看见过采蛤人,他们在齐胸的海水中行走,海水是咸的,所以渔民的肌肤都呈酱肉色,这是源于腌制效应么?那天见得多的是白蛤,有网眼的袋装白蛤,白成一道堤坝。问价,1元人民币3斤,此为批发。我拍了几张照,未见文蛤。
蛤蜊是一种硬壳软体动物,海水淡水皆有生长。以前主要吃淡水蛤蜊,淡水不叫蛤蜊,叫蚌,或贝。有名言蚌鹤相争渔翁得利,其实这种事跟守株待兔差不多,三代人难碰一回,渔翁要想得这个利,比驾独木舟横渡太平洋还难,因为蚌鹤并不总是相争。
文蛤的吃法主要是煮。吃文蛤之前,必将其养于清水,投盐,以便其吐去腹内泥沙。清净以后,清水煮之,略佐盐,或直接蘸配好的调料。调料计有致美斋酱油、镇江香醋、小磨芝麻油、蒜蓉、葱段、姜丝等,文蛤肉质柔软,鲜嫩,腹内有鲜味水体。吃文蛤应喝白酒,因为不可不喝文蛤汤。文蛤汤鲜,无以其右,汤是蛋清色,有热气袅袅,吃肉喝汤,世事忘光,足以沉浸生命于美食境界。
文蛤可以单纯做汤。养净文蛤,以开水烫之,贝壳展开,取出肉质,搁瓷钵里用竹木筷子旋转搅动,使其体内微沙脱出,再沉淀之,微沙便积淀于钵底,用其汤煮蛤肉,搓细小面疙瘩投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