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方法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成功的方法1-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智育
智力的要素是整个要素教育的核心,儿童智力的最初萌芽是对事物的感觉和观察能力,这种能力的萌芽由于眼前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外部特征相统一,这就是 事物的数目、形状、名称。儿童要认识这三个要素,必须具备相应的三种能力,即确定事物数量的计算能力,区分事物形状的测量能力,表达事物数、形及名称的语 言能力。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学科是算数、几何与语文。
(2)体育
体力的萌芽在于儿童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因而关节活动是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体育教学必须依据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最简单的动作进行。劳动中的许多简单 的动作要素都与身体运动分不开,通过这些动作训练发展儿童的体力,也可以让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并且这些训练应该与感觉训练和思维训 
练结合起来。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爱,而儿童的爱最初表现为对母亲的爱,即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后由爱母亲扩展到爱父亲、爱家人、爱周围的人,乃至爱全人类。儿童都受到教育。
裴斯泰洛齐如此相信教育的作用,还在于他深信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他认为人生而具有各种内在能力,只有经过教育才能得到发展。由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身上潜藏着的各种能力得到外现充分发挥。
裴斯泰洛齐进一步指出,教育在发展人的天性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各种潜能的发展,使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平衡和谐的发展,否则,儿童的发展就会出现偏差。基于此,裴斯泰洛齐赋予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以重要的意义。
5。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观点出发,分析了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素是词,而词的最基本要素是声音。语文教学应当分三步进行:首先是发音教学;其次是单词的教学;最后是语言教学。
(2)测量教学法
测量教学的基本要素是直线。测量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实物和图形,先让儿童形成直观的印象,然后再进行测量,最后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3)算术教学法
 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儿童对数目形成感觉印象,利用手指、石子、豆子等实物学习计数。在掌握了初步加法之后,再学习乘法、除法、减法。裴斯泰洛齐指出,以感觉印象为基础,算术教学就会变得异常容易。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裴斯泰洛齐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但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这一思想。
(1)新庄“贫儿之家”时期 
初步实验 
裴认为这是帮助未能进学校接受教育的农村贫民子弟提高劳动能力、学会谋生本能、改善生活状况的最好途径。
性质: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间无内在意义的联系 
2。斯坦兹孤儿院时期 
实验,这次实验具有以下特点:
(1)明确的把学习与手工劳动,学校与工场相联系,作为办斯坦兹孤儿院的实验内容之一,意味着更有意识的将教劳结合视为探讨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2)以安排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但又强调二者的联系与结合;
(3)“学习和手工劳动能够结合之前,二者必须分别打好基础”:重视学习基础性文化知识,掌握基本的手工劳动技能;
(4)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时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并认为这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途径。
评价:
①主要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和手工业时代对教育和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
②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
④由于时代性质为能找到真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就无法作出纯碎的历史意义。
⑤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教育实践活动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1776年5月4日出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一个律师家庭。在耶拿大学读书期间,由于对哲学的兴趣浓厚,他放弃法律学习而专攻哲学。后中断学业到瑞士一个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为他后来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在瑞士期间,赫尔巴特有机会与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相识,参观了他的布格多夫学校,受到了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化”观点的影响。1800年回到德国后,既研究哲学又在一所教堂学校任教。1802年,赫尔巴特通过格庭根大学的博士学位的考试,稍后又获得教授备选资格,从而开始了他的大学教学生涯。1809年,他赴哥尼斯堡大学继康德后担任哲学和教育学讲座教授。为了使教育学理论能与教育实际联系起来,他于1810年创办了教育研究所、师范研究所和附属实验学校。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是赫尔巴特学术生涯的高峰。1833年,他又回到格庭根大学任教。1841年8月11日在格庭根去世。主要的教育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科学的心理学》(1824)、《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2。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赫尔巴特论理学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提出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它们是维持现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
特点:强调知识和认识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
(2)赫尔巴特心理学
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并建成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统觉、兴趣、注意。
统觉(apperception)一词最早由莱布尼兹提出,赫尔巴特对其批判独立的吸收并借鉴康德、罗克等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思想并用于教学中。
统觉的条件是兴趣。
新 S→意识阈+已有观念→统觉团 
3。道德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包括“训育”和“儿童管理”两方面,训育是要形成美德,儿童管理是要防止恶行。
训育可分四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一是限制。二是赞许(奖励)。三是责备。四是惩罚。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
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
4。课程理论
(一) 经验、兴趣与课程
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2。统觉与课程
赫尔巴特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程设计原则:
相关: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集中: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历史和数学)
3。儿童发展与课程
文化纪元理论是儿童与课程维度设计选择课程的基础。
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
5。赫尔巴特的思想的传播
五、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1)统一的原则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了整体的观念。福禄培尔认为一切事物最终都统一于上帝。
教育的实质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2)顺应自然的原则
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是保护性、防御性的。
儿童生活中不良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二:人的本质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被完全忽略;发展过程遭到不良干预。
(3)发展的原则
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人性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系的。人的成长与万物生长一样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对立与调和。
(4)创造的原则
对儿童需要及早地给以从事外部工作和生产活动的训练,使其能从外部表现本质。
2。幼儿园教育理论
(1)幼儿园地位(工作意义与任务)
幼儿园教育应当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
幼儿园工作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社会性、道德,使之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智力、体 
力,为下一阶段的发展作准备。
(2)幼儿园教育方法
福禄培尔关于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动性。自我活动帮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因此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并把游戏看做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游戏不等于儿童外部活动,而更多地是指儿童的心理态度)。
基于认识人性的需要福禄培尔把社会合作、互助参与作为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方法,要求儿童充分适应小组生活,并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的复演。
(3)幼儿园课程
游戏与歌谣;恩物(福禄培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运动游戏;自然研究。
恩物的条件:
第一,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不能表示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第二,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预示后续的恩物。
第三,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有趣、透明的观念。或者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整体
(4)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
 福禄培尔认为,儿童在离开幼儿园进入普通学校前应有所准备。这中间的“中间学校”任务就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折。
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无变化)
1。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2。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3。论教育与社会生产
4。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
5。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6。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19世纪末至20 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一、新教育运动
1。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1889 年,英国人 C。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1898 年,法国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作法,在法 国开办了罗什学校。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利茨认为教育应包括品格教育、宗教道德教育、身心官能力量的发展、公民 教育、民族 
文化教育,使儿童在身体、精神、宗教、道德、知识、情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此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 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随着新学校在欧洲各国的建立,1912 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联盟。1919 年,联盟主席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撰文总结新学校的基本经验与理论原则, 
共 30 条,成为新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1921 年法国的加雷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代》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1922 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 7 项原则,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
新教育运动传入美国后,因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相通,从而形成与传统教育对垒的更大势头。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英国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尼尔的夏山学校等;法国德莫林的罗什学校等;德国利茨的乡村教育之家等;瑞士克拉裴雷德的日内瓦卢梭学院;意大利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的亚斯纳亚?波良纳学校
3。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
(1)梅伊曼、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德国,梅伊曼,首先提出的“实验教育学”,另一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教育学的系统论述。主张学生的学习,首先通过观察,获得印象,构成知觉感受;其次是把所获得的印象和知觉进行加工整理,最后付诸于行动表现。
(2)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1)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国家职能思想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文化法制的国家”。为实现这个理想,现有国家有着双重任务:①维护国家内在与外在的安全以及公民的身心健康;②向伦理化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人道国家的理想。
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在他看来,所谓“有用的公民“应具备三样品质:
其一,具有关于国家任务的知识;
其二,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其三,还要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祖国的品质。
关于公民教育的对象是所有阶级,特别强调对农民和女子的公民教育,认为忽视对这两者的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两大缺点。
2。劳作学校理论
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第一,是身心并用的活动;第二,既有客观目的,又须受艰辛,富有教育意义;第三,“劳作”应能唤起个人客观兴趣,使学生有内心需求,按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去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 (A)“职业陶冶的准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B)“职业陶冶的伦理化”, (C)“团体的伦理化”要完成以上任务,要对 人进行性格陶冶,具体措施是:(A)把“劳作教学”列为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