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的中医- 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反正李中梓当年那绝对不是听着音乐看书的,他知道自己吃的每一碗饭、每一粒米,都是大伯摇着一叶扁舟,出没风波里捕鱼赚回来的,自己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成绩赶快考中,这样才能减轻长辈的压力。
  这读书的动力就甭说有多大了,再加上李中梓本来人就聪明,结果是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取得了秀才的资格。
  这下可好了,终于可以拿到奖学金了,而且这在当年那也是一个身份的象征啊,于是家里都欢欣鼓舞。
  在当年的秀才可真是不得了啊,于是很多人家就都开始惦记上了,都觉得这将来一定是个出人头地的人才啊,还不趁现在下手?
  下手干嘛呢?就是赶快把自己家的姑娘,嫁给这位前途广大的李中梓同学,这样将来万一李中梓同学进了朝廷做个官什么的,自己家的姑娘不就是官夫人了吗?
  现在可能无法想象当年的情景了,现在十几岁的孩子就是喜欢哪个女同学,也娶不了人家,只能恨自个儿年龄太小,但是古代可不这样,只要是两家商量好了,多大都敢结婚,没满十岁都有可能。
  显然当年竞争得很激烈,我们的李中梓同学,霎时间成为了蜻蜓们争夺的落脚点,一时间还真有点门庭若市的感觉,结果,最后终于有一只美丽的蜻蜓落在了李中梓的头上。
  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这是谁家的小妹了,总之是李中梓在十五岁之前,就结婚了(绝对的早婚)。
  江南的小妹当然是温柔体贴,吴侬软语,很是合李中梓同学的脾气,结果李中梓同学度过了若干幸福的日子。
  但是,老天爷非常的残酷,就在李中梓同学沉浸在温柔乡里的时候,他的妻子病了。
  结果大家可以预见了,还是找医生,医生来了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结果在李中梓十五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去世了。
  天啊,这太残酷了,李中梓在妻子的坟前,回想着两个人幸福的新婚时光,回想着妻子给自己做饭的情景,回想着妻子在灯下给自己缝衣服的情景,简直就是在昨天啊,然而此刻居然她就和自己隔开了这一层薄薄的黄土。
  李中梓很久都不愿意离开妻子的坟茔,因为他走了,担心妻子在那里是否会孤单?在这荒凉的郊外,把妻子一个人扔在这里,自己怎么能够放心?
  最后当别人把他抬回来的时候,李中梓的心都碎了。
  但是此时,李中梓只能悲叹命运的不公,他还没有想起拿起抵抗病魔的武器。
  可是,我们只能说命运太残酷,在李中梓还没有完全从丧失妻子的悲痛中走出的时候,两年以后,他十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病倒了。
  请来了几位医生,吃了药都不见效,李中梓简直焦急得要疯了,他开始自己买来了医书,尝试着找个方子,看能否把母亲给救回来。
  但是,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显然是没有效果的,在这一年,李中梓的母亲也去世了。
  我们没有什么话说了,要说老天爷要打击一个人,我估计没有比这个更残酷的了,一个家庭,从父亲到母亲,到妻子,居然全部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何其残忍啊!
  此时的李中梓,已经是欲哭无泪了,他和哥哥安葬了母亲,回到了空空荡荡的家里的时候,感到了彻骨的心痛,那是一种用最锋利的尖刀,刺入自己的骨髓的心痛!
  他的母亲,含辛茹苦,把自己和哥哥抚养成人,自己还没有一点成绩,还没有来得及尽一点孝心的时候,却离开了自己,望着屋子里母亲洗干净的衣物,望着灶台边母亲放好的碗筷,李中梓无声地哭泣着,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何等的痛苦啊!
  深夜里,李中梓很久都没有睡觉,他红肿的眼睛望着闪闪的烛光,整夜无法入睡。
  在安葬了母亲后,李中梓做出了一个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开始学习医学!
  其实,谁都不是神仙,我们在悲叹古代这些名医的悲惨遭遇的时候,也要知道,谁的父母都会离开人世的,但是,只不过是如果他们几十岁去世的,大家悲痛一下,也就算了,可能都不会因此而迸发学医的念头,但是,这些名医的父母却有很多是在他们正壮年的时候离开的人世,这让做儿女的太惭愧了,整个儿一个束手无策啊,难道自己就不能做些什么吗?难道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最后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孝敬父母的吗?
  在那个时代,好的医生太少了,不像现在,孝敬的方式可以是给父母安排一个最好的医院,那会儿根本就没这个可能,所以,才产生了自己学医的动机,这种动机,是出于孝道的。
  但是,一个名医之路又岂是那么简单的呢?从孝道出发,立下大愿,这只是一个开始,他们还要经过人生的艰苦磨砺,最后迸发出对整个人类的大慈大悲之心,最后才能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当然,李中梓也不例外,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正有千辛万苦在等待着他。




第209节

日期:2008…10…30 12:32:23

  磨炼之路

  此时的李中梓,虽然下了学医的决心,但是,他还没有投入全部的精力,因为还有科举要考,那个年头,考科举就跟现在的的高考似的,也是读书人的第一选择,李中梓采取的方式是一边看医书,一边看科举书,结果却很不乐观,显然是两者的进步都不大,科举考了九次,都没有中举,仅仅获得了副榜贡生,为什么呢?因为李中梓这个人很直率,写的文章很是高标,这和八股文中规中矩的文风不协调,所以批阅卷纸的老师们感觉很是不爽:这都写得什么啊?你以为你是韩寒啊,不及格!
  这让李中梓非常的郁闷,在这种不断的考试的生涯中,自己可就不再是个神童了,已经变成一个二十好几的留级生了,这反差也太大了点儿吧?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止是郁闷了,可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和刺激。
  在李中梓二十四岁的那年(公元1612年),他的哥哥李中植又病倒了,这下可把李中梓给急坏了,因为这个家里,现在就剩下这小哥俩了,两个人相依为命,渡过了这么多的岁月,那感情可不是一般的深啊,现在哥哥病了,直把李中梓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啊。
  怎么办?自己开方吗?还不行啊,自己学的这点儿医学知识哪儿够啊(这个时候看出来自己的学问不够了)?那怎么办啊?赶快找医生呗。
  最后,医生找来了,开了方子,服用以后,没有见到效果(仓促求医,半为药误),最后,哥哥李中植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他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望着自己的弟弟,流着眼泪说:“弟弟啊,我要到父亲母亲那里去了,留下你一个人在世上,你一定要自己保重啊!哥哥再也不能照顾你了……”
  李中梓此时简直是万分悲哀,他哭着说:“哥,你不会的,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但是,事实竟然如此残酷,慢慢地,哥哥的手在李中梓紧握着的手中,变得冰冷,他带着对弟弟的牵挂,离开了人世!
  李中梓此时肝胆俱裂,他用全身的力气紧紧地握着哥哥的手,无声地恸哭!
  难道自己这算是学过医吗?难道自己每次面对家人病危的时候,就是这种表现吗?!
  自己拼命考科举,是为了什么啊?是为了让家人更加幸福,可是,现在哪里还有家人了啊?!自己走的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啊!
  不要再犹豫了李中梓,下决心吧!选择自己正确的道路吧!
  李中梓痛定思痛,他现在了解了这种失去亲人的刺骨的疼痛,他明白,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遭受这种折磨。
  “我要尽我的全力,让周围的人不再经受这种痛苦!”他暗暗地发誓。
  从此,二十四岁的李中梓彻底地放下科举书,开始重新拿起医书,攻读起来。
  但是,这次的攻读却是那种“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了,因为,他的父母、兄长、妻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他的心里,他甚至都能够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目光。
  等着吧,我的亲人们,等着吧,病痛中的人们,我一定会成功的!
  拂晓的阳光,从窗纸透射过来,照在李中梓的案几上,空荡荡的房间里,李中梓笔直地挺着腰杆,还在看着医书。
  就在这样苦读的日子里,时光飞快地流逝了。
  十年以后
  徽州太学方鲁儒的家里。
  青瓦白墙,庭院深深。
  在内室里,很多人都屏息站立,围在床前。
  方鲁儒躺在床上,脸上表情痛苦。
  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人在给他诊脉,面容严谨而又从容。
  这个年轻的医生,就是一代名医李中梓,此时,他已经是崭露头角了。
  这位方鲁儒同志患的病是腰膝疼痛,精神疲倦。其实患这个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开始的时候,找了些医生,医生们一听,什么?腰膝疼痛?甭问啊,这是肾虚啊,一个字:补!两个字:补肾!
  于是就很顺手地开了些补肾的药物,尤其是当这些医生听说这位方鲁儒同志腰膝还感觉冷的时候,更是觉得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这明显就是一个肾阳虚嘛,来,愚弟给您多加些附子和肉桂!
  这药看着似乎挺对证的,可是在服用了两个月以后,我们的方鲁儒同志却感觉有些不对头,为什么呢?原来他就觉得自己怎么越服这药,就越觉得腰膝发冷啊,而且四肢痿软得也更厉害了。
  这位方鲁儒同志是搞教育的啊,对中医不懂,只好又把这些医生给请来了,这些医生一看,什么?腰膝更冷了?这说明药力不够啊,病重药轻啊,调集大部队,来进行总攻!
  于是又加大了温补的力度(遂恣服热药,了无疑惧),开始了大规模补肾活动。
  结果让老方同志很是遭罪,这个病就越来越重了。
  老方很是愤怒:谁,谁说中医好的?我看中医就是伪科学,太可恨了!越吃越重,我不瞧大夫了!
  别人就劝了:您别生气,回头等您身体好了,镇东头河边有帮人在那儿一边温酒一边辩论呢,您可以去参与一下,不过现在还是得看医生,这中医和中医啊,很不一样,有的医生一看就准,有的医生却不准,这区别就在……(这位挠挠脑袋没有想起来,我替他说吧,就是中医诊断的水平上,有的学好了,就看得好,有的上中医诊断学的时候光逃课了,所以一看就错)。
  老方同志经人这么一劝,本来想提起笔来写几篇揭露中医是伪科学的文章来着,想了想,也是,等身体好了再和中医战斗也不迟,就让下人接着请医生。
  结果就把李中梓给请来了。
  李中梓来了以后,没有理会老方同志的情绪,坐下来就开始给他诊脉。
  各位,李中梓擅长的是什么呢?诊断学啊,后来他的著名的《士材三书》(李中梓字士材)的第一本书就是《诊家正眼》,里面主要讲得就是脉法,李中梓痛恨于自己的家人被误诊了,所以在中医诊断上下了大功夫,他的脉法那是当时的一绝啊,要么人家怎么就把自己的侄子李延罡培养成了脉学专家,而且还写出了《脉学汇辨》这本专著呢,人家擅长的是脉诊啊。




第210节

  李中梓手一搭脉,没有什么感觉,各位,中医在诊脉的时候手指的用力是有讲究的,一开始要轻轻地按,这是取的浮脉,如果有些外感病,此时的脉就非常的明显了,然后用一半的力,这是中取,一般人的脉位应该在这里,这里的脉象是很关键的,再使劲,就是沉取了,这是诊断里病的,一些病位较深的病,要从这里看出。
  这位老方同志的脉是“脉伏于下”,什么意思?就是李中梓沉取都没有取得,是再使劲,推筋按骨,才摸到的脉象,这种伏脉说明了什么?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说:“故其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他还说有的病是“火邪内郁,不得发越”,有的是“阴气壮盛,阳气衰微”,因此要分清楚阴阳和寒热两个极端。
  那么李中梓的手指在伏脉中感受到的又是什么信息呢?是振指有力。
  大家这回该清楚了吧,这么有力的脉象,绝对不是阳虚,阳气快没有了的脉象,这是火郁于内的脉象,火在里面出不来了,此时外面的冷都是假象啊,中医的术语说这是“真热假寒”“阳盛格阴”啊,千万别被蒙蔽了。
  李中梓当时就提出,这要使用泻火的药物来治疗。(欲用苦寒之药)
  老方同志一听,更晕了:我说什么来着?是伪科学吧,我身上都这么冷了,还要泻火?你有没有点科学的精神啊?知道不知道在我们科学领域里寒和热是对立的啊?不服药。
  结果愣是挺着,没有服药。(骇而弗从)
  李中梓也没有办法啊,只好退回。
  等到半个月以后,李中梓又被请来了,原来是老方同志受不了啦,身上是越来越冷,这么下去太难受了,干脆,我也不管了,还是你来看吧。
  李中梓再次诊脉,果然热势越来越旺了,他就问老方,说:“我说你体内有热,你不相信,但是如果有热,应该有两个征兆,一个是你的小便,一定是非常的黄,另外一个是你不喜欢喝热水(因为体内太热,人体本能地排斥热的饮料)?”
  老方同志仔细一琢磨,对啊,我的尿是很黄,我也的确不喜欢喝热水,看来还真有可能?
  于是这才同意让李中梓开方试试。
  李中梓开的方子是:黄柏三钱、龙胆草二钱、黄芩一钱五分、黄连一钱五分、栀子一钱五分、生姜七片。
  这个方子里面都是些苦寒的药物,是清三焦之火的,黄柏清下焦之火,龙胆草清肝胆之火,黄芩清肺经之火,黄连清心经之火,栀子是泻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李中梓说是用生姜做药引子,为向导之药。
  这种方法是朱丹溪等医家的路子,李中梓是寒热两大学派都吸收,在他这里没有什么派别,该用什么就用什么,他是中医历史上非常全面的一位医家。
  这个方子趁热服下去之后,没多大一会儿,老方同志就觉得腰间开始松快了,服了三付以后,那些很痛苦的腰膝疼痛,就消失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