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的中医-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这样的生活中,时光飞逝,转眼到了宋哲宗即位的时候,这位宋哲宗皇帝不知道受到了什么刺激,突然又想起了钱乙(估计是皇上家又有哪位太尉小朋友病了),于是宣钱乙进宫,到太医院任职。
  钱乙这个烦啊,可不情愿归不情愿,新皇帝的面子还是要给点儿吧,于是就又返回到太医院,又做起了太医丞。
  宋哲宗这个皇帝虽然性格软弱了点,但还是个好皇帝,所以钱乙这次在任上呆的时间比上次长了些,可是,由于心里一直惦念着家乡的百姓,所以最后还是托病递交了辞呈。
  皇上看这可真是无法留住这个钱乙的心啊,万般无奈之下,同意了钱乙的辞呈。
  于是钱乙得以再次回到故乡。

  简单的庭院。
  一个简洁的榻铺,钱乙坐着,躺着都在这个榻上(坐卧一榻上)。
  此时的钱乙,已经老了,须发皆白。
  他不戴帽子,不穿鞋子,穿着宽大的衣服,几乎不出门(杜门不冠屦)。
  榻的边上堆满了各种书籍。

  手边还有一壶好酒。
  当夏天的风吹过的时候,庭院里的树荫带来阵阵清风。
  到了饭点儿的时候,老伴会炒一两个香气扑鼻的菜,端到榻上来。
  这就是钱乙回到家乡后的生活。
  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看病。

  周边的患儿家属会抱着孩子,从各地汇集到这里,请钱乙诊病(病者日造门)。
  有的就是周围的邻居,有的是从百里以外赶来的,每天院子里都排着一溜的患者。
  钱乙会为他们认真地诊断,然后付药而去(皆授之药,致谢而去)。
  看着那些病愈后的小娃娃露出可爱的笑脸,钱乙会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诊病的生活是很相似的,没有什么波澜起伏,但是每个患者又各自不同,都需要仔细地分析考虑。

  这不,曹家的儿子才三岁,本来挺可爱的孩子,现在却日益瘦弱了下来,脸上泛着黄色,经常莫名其妙地发一阵寒热,也不想吃东西,平时最爱吃的炸糕都懒得理了,也不爱喝水,奶也不喝,这可把家里人给愁坏了。
  他们把孩子领到钱乙这,他的父亲难过得眼泪都要下来了,对钱乙说:我这个孩子是三十岁才得的啊,您不知道生他的时候他的爷爷奶奶乐成了什么样,现在老人愁得都快病了,钱先生您一定要救救我们家啊!
  钱乙看着孩子,说:“不要担心,我一定会尽力的。”
  “钱先生,可全拜托您了!”
  钱乙用手拍了拍孩子父亲的肩膀:“放心吧,孩子的病,交给我,你负责好好照顾老人吧。”

  孩子的父亲含泪点着头。
  于是给孩子做了全面的诊断,然后问孩子父亲:“别的医生给他服用过其他的药吧?”
  孩子父亲:“是啊,我们镇里的医生给他用过牛黄丸、麝香丸,没有见效,还用过干葛散,服了以后反而吐了。”
  钱乙叹了口气:“现在要泻下,先用白饼子(按:内含巴豆,为泻下药),让孩子把肠胃里的积滞糟粕去掉,然后补脾,期间在稍微配合用一点消积丸(以消积丸磨之)。”
  孩子父亲:“孩子这么瘦弱,泻下能行吗?”

  钱乙:“不要紧,相信我,积滞去掉人才能健壮。”
  孩子父亲:“我相信钱先生。”
  没过多久,他就领着变得白胖的孩子来谢钱乙来了。
  钱乙望着孩子健康的面容,仿佛看到了一家人的笑脸,自己的心里也开心起来。
  段家的孩子病了,一家人哭着来到钱乙家。

  这个孩子病的是咳嗽,身上发热,有痰,可是几天前突然开始咳血,精神状态也突然下降,脸已经白了,家里人吓坏了,把孩子抱到了这里。
  孩子的母亲哭得眼睛已经肿了。她说一看到孩子在受苦就流眼泪,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有病。
  孩子的父亲不善言辞,紧咬着嘴唇,双手绞在一起,手指都红了,在见到钱乙后,倒头便拜,然后拿出个布包,放到钱乙面前:“钱先生,这些银子,做为诊费,请您救活我的孩子吧!”
  钱乙把布包推了回去,诚恳地说:“不用这样,放心吧,我会尽力的。”




第53节

  孩子父亲:“钱先生,全靠您了!”

  钱乙看着他们,说:“孩子的病交给我了,你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孩子父母都流着眼泪点头。
  钱乙诊了孩子的脉,慢慢抬起头,说:“前面的医生用的什么药啊?”
  孩子父亲:“用的桔梗汤和防己丸,没有效果,反而喘了。”
  钱乙叹了口气,说:“是这样啊,他们把治疗的次序错了,现在要先去痰涎,然后补肺。”

  孩子父亲:“啊?”
  钱乙:“先用褊银丸服用一次,不要多服,然后用补肺汤、补肺散服用,不要担心,很快就会好的。”
  “真的啊!”孩子家长望着钱乙,感激的不知说什么好。
  果然没有多久,孩子的父亲亲自跑来了,向钱乙报了喜讯,说孩子已经好了。
  钱乙望着喜悦中的孩子父亲,笑容也洋溢在脸上。

  在大家感谢钱乙的时候,钱乙是笑容满面的,可是人们不知道,在背后,老人也被病魔折磨着。
  在年轻的时候,他为了寻找父亲,多少次饿着肚子在大海中与海浪拼搏,这样落下了个风湿的病根,现在开始找上门来了,他的周身开始疼痛,四肢的运动也开始出现了障碍。
  钱乙自己给自己诊断了以后,心中暗惊:这是可怕的周痹的病证啊(按:周痹,一种以全身持续疼痛为特点的风湿病,现代的一些风湿、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疾病可以参照此病),如果这种病邪侵入到内脏,则是要致命的啊,怎么办呢?我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啊!
  在考虑了很久之后,他终于决定,用药力把病邪逼到四肢去,这样可以保住性命,于是他自己配了药物,开始服用。
  在服用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自己的左胳膊和左腿开始慢慢不能动了,身上的其他部位却恢复了功能,这才放心了:终于成功了,病邪被移到四肢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致命的疾病,在古代的中医文献中有很多记载,现在很少有人会了。
  在恢复了以后,他仍然继续他的没有一天闲暇的诊病生活。
  老黄家的孩子病了,才两岁,这回的病可重,本来是拉肚子,医生们给用了止泻药,结果十余天后,孩子的病突然加重,泻下的大便是青白色的,喝的奶都不消化,身上也凉了,每天开始昏睡,医生们都说这个孩子要危险了,已经病危了。
  老黄此时欲哭无泪,看着孩子平时玩的玩具,心如刀割,面对自己老婆的时候不敢哭,在没有人的时候曾放声大哭一次,晚上一闭眼,就是孩子平时的可爱的笑容,他的精神都要崩溃了。
  孩子还有救吗?问了几个医生,大家都纷纷摇头,不敢接手。

  一家人的心都凉到了谷底。
  在走了很远的路以后,他们抱着孩子来到了钱乙的家。
  钱乙让家人安顿他们住下,然后看孩子的病。
  仔细诊断后,钱乙慢慢叹了口气,说:“再晚确实就来不及了。”
  大家都摒住了呼吸,听他接着说:“这个病治疗要复杂些,他们用的止泻药把病邪留在了胃肠之中,本应该给排出去,可孩子的身体弱,就要先补一下。”

  于是开了益脾散、补肺散,一天服用三次,服了三天。
  三天后,孩子的身体温暖了。
  此时又开了白饼子,让孩子大泻一次,将肠胃里的毒邪排除,然后马上用益脾散每天服用两次补养脾胃(这是其治病诀窍,肠中毒邪不去,如果进补则是关门留寇,疾病永无愈期,一定要排出毒邪后才进补)。
  在经过了这三个层次的治疗后,小孩子的病很快就好了,脸上又出现了逗人的表情。
  老黄一家感激涕零,跪在钱乙的榻前,说:“让我们为您些杂事吧,希望能够照顾您的生活!”

  钱乙挥挥手,慢慢地说:“我已经是老朽一个了,哪里还用人照顾,你们去好好过你们的日子吧,你们的日子还长着呢,回去照顾好孩子吧!”
  望着一家人远去的背影,钱乙慢慢地叹了口气,心里想:不知道还能照顾这些孩子多久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钱乙慢慢地老去,时光像是河流中的水,在无声无息中流走。
  已经记不起回到家乡后这么多年,到底治疗过多少个患儿了,只知道自己每天都是在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患者中渡过的。
  人总是要老的,总是要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慢慢地,钱乙走到了他生命的最后的日子。

  这天,他起床后,坐了一会儿,给自己诊了一下脉,然后告诉自己的家里人,今天不出诊了。
  他让家人把自己的朋友请来,早饭后,大家坐着聊天聊了一会儿。
  在大家告辞时,钱乙特别起身相送。
  然后,他告诉家人,给我换一身干净的衣服吧。
  家人很奇怪,这个老人,大白天的换什么衣服。

  衣服换好后,老人让大家都忙自己的事去吧,然后自己就默默地端坐在榻上,望着院子里的孩子们。
  院子里,六七个孩子正在玩着游戏,小男孩剃着小光头,欢天喜地的跑着,他们拿着个小布口袋,正互相丢着。
  阳光下小孩子的脑袋发着闪亮的光,他们笑声阵阵传来。
  钱乙眯着眼睛看着,渐渐地,他仿佛觉得自己也变得年轻,融入孩子们欢快的游戏中去了。
  然后,慢慢地,他的眼睛闭上了。

  钱乙,享年八十二岁。
  钱乙,字仲阳。在他童年的时光里,并没有享受到父母给他的爱,但是,他却把这种缺失化成了大爱,并把这种大爱给予了天下无数个痛苦中的孩子。他一生救人无数,并写出了现在能见到的首部中医儿科专著,奠定了中医儿科的专科地位,为后世儿科治疗大开法门,其功德无量。他所创立的六味地黄丸等方药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他所论述的部分理论内容,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但是他心中的信念却永远流传了下来,流传在医生们的职业操守里,流传在孩子们健康快乐的笑脸中。
  在钱乙去世后的某一个秋天。
  钱乙的坟前来了一位年轻人。

  他就是曾经得到过钱乙指导的年轻儿科医生董及之。
  他在钱乙的坟前点上香,烧了些纸,然后跪倒,磕了三个头。
  树叶从旁边的树上纷纷落下,散满了一地。
  他默默地站立了一会儿。
  然后,他拿起出诊用的雨伞和药箱。

  转过身,继续出诊去了。
  六味地黄丸的保健作用
  六味地黄丸在中国基本上可以是尽人皆知了,如果做个调查,估计就可以发现它是中医方剂里面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方子,但是虽然名气这么大,可老百姓还是不大清楚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服用它,我经常接受这样的询问:“您说我身体现在这个状况,能不能吃这六味地黄丸啊?”此类问题历年积攒下来,不下有上百人问了。




第54节

  所以好好写写这个六味地黄丸吧,让大家自己心里更有个数。
  六味地黄丸就是我们的钱乙创的方子,在他的书里叫“地黄丸”,后来由于使用地黄的方子太多了,于是就叫了六味地黄丸,因为这方子里的药一共有六味。

  这方子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个方子也不是钱乙凭空想像出来的,这方的原型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崔氏八味丸,这崔氏八味丸由于出现在《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要略》中,所以后世称它为金匮肾气丸,又叫桂附地黄丸。(注意,这个金匮肾气丸可不是现在各个药厂生产的“金匮肾气丸”,现在药厂生产的是在原来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车前子、牛膝两味药,实际上这个方子的名字叫济生肾气丸。)
  我们的钱乙是儿科专家,他觉得小儿是纯阳之体,不需要再补阳了,所以就把这金匮肾气丸中的桂枝和附子给去掉了,结果就剩下了六味药,它们分别是: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他把这个方子命名为肾气丸,就是现在的六味地黄丸了。
  古人开方的思路是非常的清楚的,讲究的是君臣佐使,就是像治理一个国家一样,要有个政府部门的合理结构,同时也像打仗一样,要把各位将帅安排得当,兵力的部署也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打胜仗,而六味地黄丸恰恰是这方面的典范。
  一个熟悉兵法的人,只要一看到对方在各个战线的兵力部署,就会知道对方想要打哪里,重点是哪里了。
  中药的方子也一样,让我们来通过六味地黄丸的份量安排来看看,它到底是调整人体哪部份的吧。

  六味地黄丸方子里面的每味药的份量的分配是相当讲究的,它们分别是:熟地八钱,山萸肉四钱,山药四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三钱(此比例通常不轻易改变)。
  这么一看,这个战阵的队列排布就清楚了,首先,站在中军位置的是大将:熟地,他长得黑黑的,大块头。它领的兵那是最多的,有八钱之多,也就是说,这里部署的兵力最多,那么这个熟地是干嘛使的呢?
  我们的大将军熟地是入肾经的,它对肾经的地理位置最熟悉,可以直接进入,它滋阴补血,益肾添精,这对肾经的正常运转是十分重要的。
  先要和大家介绍的是中医的肾的概念,中医里的肾并不完全说的是西医的肾实质(就是那对泌尿系统的肾脏),中医的肾还包括生殖系统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中医通常说该人“肾虚”,可是如果到西医的泌尿科对肾脏进行检查却毫无问题的原因,有的时候,“肾虚”的患者做一些西医的生殖系统检查反倒能检查出问题来。
  我们的大将熟地带着兵进入肾经后,可以对肾进行营养补充,也就是说,它及时地把粮草饮水等战略补给提供给了肾,这就是它滋补肾阴的作用,在中医里,阴属物质,阳属功能。

  由于我们熟地提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