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的中医-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烧而伤了胎儿。
  当然,现在这味药基本不用了,因为城里已经都自来水了,没处挖这个东西了。
  遇见一个叫王肯堂的人
  缪希雍是个侠士般的人物,这种人义肝侠胆,当时的人说他是:如果听说谁有危急病痛,那是毫不犹豫地承诺,“七尺可捐,千里必赴”。所以朋友也特别的多。
  在这次游历中,缪希雍还遇到了一个朋友,那就是,明代著名医学家王肯堂。
  这位王肯堂到底是什么人呢?原来,要提起此人,那在中医历史上也是位响当当的人物。
  顺便介绍一下这位王肯堂吧:他出生于官宦人家,起初并不是医生,小时候因为母亲有病,才开始攻读医书,后来妹妹曾经病危,就是他自己给治好的,但是家里仍然让他去博取功名,他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后来做了翰林院检讨,由于上书抗倭寇事,不知道怎么的得罪了上面(那阵儿上边乱着呢),被降了职,于是一想,嗨,不跟你们混了,还是回家舒服啊,于是称病还乡,开始为人治病,后来他写下了著名的医书《证治准绳》,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可见,这位王肯堂也是个高人啊。
  他们相见的那一年是万历七年(1579年),彼时缪希雍三十三岁,王肯堂三十岁。
  两人都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相见的地点是在白下(今天的南京)。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详细地记载了两个人的见面过程。
  一个是白面书生,一个是电目戟髯的侠客般的人物。
  但是,两个却一见如故。
  因为像这种人,只要聊上几句,便会知道对方的学问功底,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立刻可以感受到对方那颗普救众生的心。
  这种心里的共鸣,立刻使他们抛除了一切,迅速地订为知己。
  从此,两个人成为了一生的朋友,造就了中医历史上一段朋友的佳话。
  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给大家聊聊。
  在两人畅谈医药的时候,王肯堂就注意到这缪希雍有一个习惯,什么习惯呢?就是有事儿没事儿的,总是从袖子里拿出一个东西,放进嘴里咀嚼(见袖中出弹丸咀嚼),王肯堂就奇怪了,这位老兄偷着吃的是什么好东西啊?怎么也不给我来点儿?
  一开始还忍着,不好意思问,甭搞得自己挺嘴馋似的,后来架不住缪希雍总是在吃,就实在忍不住了,于是就开口问:“缪兄,你那是什么好东西啊?”
  各位此处注意了,我们大家也都很好奇吧,这位缪希雍到底都在怎么保养自己呢?原来他是一身子骨挺弱的孩子啊,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大侠般硕壮的人物了,说话声音大得连墙壁都要震坏了,甭问,中气很足啊,那他到底是吃什么把身体弄得这么好的呢?
  正好,王肯堂同志替我们问了,我们听听缪希雍是怎么回答的吧。
  缪希雍说:“这是我在游历中得到的一个秘方啊,叫资生丸(这药现在药店有卖的),是调理脾胃的,在饥饿中的人,服用了它就会感觉不饥饿了,吃饱了的人,服用了它,就会很快地消食啊”(估计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双向调节的作用)
  然后,缪希雍一点也没犹豫,立刻把这个方子写了下来,送给了王肯堂。
  一般人,有个秘方什么的都是藏枕头底下,谁也不告诉,但是到了缪希雍和王肯堂这个层次上,人家一点都不保守,有什么心得都主动告诉对方。
  王肯堂拿来这个方子一看,不禁拍案称奇,好方子啊!于是就收了起来。
  然后,缪希雍还送给了王肯堂一些资生丸。




第119节

  但是,此时王肯堂虽然觉得这是个好方子,但却没有相信它有那么大的功效,也就是说,很怀疑它能够有那么好的消食效果。(颇不信其消食之力)
  终于有一天,试验药效的时刻来到了,那天,朋友找王肯堂饮酒,王肯堂多吃了点,酒足饭饱以后,问题却来了,他不敢睡觉了,因为古代医家都比较懂得养生,吃得太饱后立刻睡觉,是很伤脾的(这个各位注意了,现在很多人这么干),怎么办呢?嘿,这不正好试验一下这个资生丸的功效吗?
  于是,王肯堂同志就本着负责任的精神,亲身体验了一下资生丸的功效,服用了两丸。
  结果,还真没想到,消食效果非常好,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点积滞的感觉都没有。
  于是王肯堂对此方特别的信服(始信此方之神也),并把这个方子做为父亲晚年的保健用药。
  王肯堂的父亲由于年龄大了,“年高脾弱,食少痰多”,后来晚年的保养,基本上就靠着这个资生丸呢。(余龄葆摄,全赖此方)
  顺便提一句,王肯堂的父亲活到了九十多岁,这在古代是十分罕见的,可见此方的功力。
  而王肯堂,也很快就让缪希雍见识到了他的实力。
  原因是,缪希雍自己有一次也病了。
  您该奇怪了,手段这么高强的一个医生,自己也有病啊?
  瞧您说的,医生也是人啊,是人哪有不得病的呢?
  有句古话说的好,叫:医不自治。意思是说医生自己有病的时候,自己治疗的效果不好。
  其实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医生在给自己看病的时候,通常考虑的因素会很多,会把自己的诊断思路给搞乱,有时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个时候缪希雍就是这样,他此时的症状是身上发热不已,他把它当作外感来治疗,服用了辛凉解表之药,但是没有效果,反而使病情“沉困之极,殆将不支”。
  怎么办?不能自己开药了,在附近自己能够相信的医生里,只有王肯堂了,于是就把王肯堂给请来了。
  王肯堂一诊断,嗨,缪兄你搞错了,这不是外感,这是瘀血啊!
  看来这位王肯堂同志也有自己独特的诊断方法啊。
  于是,开了治疗蓄血的药物,等药煎好了,端到缪希雍的面前,缪希雍一闻这个药味,大声叹道:“一何香也!”
  于是一饮而尽,当天,热就退了,第二天,泻下了许多黑色的大便,然后病就好了。
  王肯堂兄弟果然有独到的地方啊!
  从此,两人更加互相敬重,经常在一起切磋,还一起治疗了一些病症。
  其中一个医案就还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喝童便的于中甫同志,他的大儿子病了(这家人认识缪希雍真是太幸福了,一家人的病全都给包治了),什么病呢?是出了水痘,同时兼血热与气虚,先服用了解毒药,服用以后毒气下泻,开始泻肚子,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危急的症状,那就是水痘开始瘪了,这叫内陷,中医认为是正气不支了。
  怎么办?小孩子禁不住这么泻啊,于是请来了缪希雍,缪希雍一看,就用了一点点的鸦片(用了五厘,大家别害怕,现在不用鸦片了,都用罂粟壳了,中医叫“米壳”),加上炒莲肉五分,用米汤给送了下去,结果泄泻就立刻止住了。
  这时,王肯堂也在旁边,就说,还要补气,于是接着用人参二两(量够大的)、黄芪三两、鹿茸三钱,煎服,服下去以后,元气就足了,再看水痘,“浆顿足”,然后,很快就痊愈了。
  这个小孩子能够得到中医历史上两位大家的联手会诊,够有面子的啊,这在中医历史上都少见,一般都是单枪独斗来着。
  另外一位如此有面子的人叫康孟修,是云间人(在现在的松江),这位康老兄患的病也很奇怪,是身上忽冷忽热,吃不下饭,已经很长时间了,病重得几乎要挺不住了。(久之,势甚危)
  缪希雍听说以后,就跑去给人家诊病,我们的缪希雍诊病有个特点,就是喜欢主动上门,虽然现在看这是好事,那在当年确实不容易的。
  过去医疗界有句话,叫“医不扣门”,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太主动了,您自个儿跑到患者那里,冲患者说,我来给你治治吧,患者会觉得你特不靠谱,他绝对会拒绝你,然后凌晨跑到大医院去排大队挂号去,然后好容易轮到专家给自己看了,专家说:你这个,没什么大毛病,再观察观察看看。一分半钟,就出来了,得,白起早了。
  这是患者通常有的一个心理,但是,缪希雍却不管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谈到,缪希雍是经常听说谁病了,没等人家来请,就主动上门,而且,有时经常是大老远的跑去,给人看病,在许多医案里,这路途还通常不是一般的远。
  话题说回来,就在缪希雍给康孟修诊断完了以后,却犯了难,为什么呢?因为他这诊断指征太少了。
  平时我们要诊断,需要望闻问切,然后找出诊断的特异性指征,进行判断,可这位,除了忽冷忽热,其他的诊断指征却很少。
  您别看缪希雍这个人长得像个豪侠似的,一定心粗,其实不是的,他在诊病的时候,当时的人评价他是:“其察脉审症,四顾踟蹰,又甚细、甚虚、甚小心”。
  面对这个康孟修患者,缪希雍并没有马上开方子,而是回头静下心来仔细地思考,然后“遍检方书”,就是把家里的医书都给翻了个遍,反复地分析。
  最后,自己分析还不够,还拉上了王肯堂,两个人一起分析,然后,一起定下了使用的方子:五饮丸。
  这个五饮丸是《外台秘要》里的方子,成份是干姜、茯苓、白术,就三味药,是治疗因为长期喝冷饮或者喝茶导致的体内停饮之证,可见缪希雍把古书是翻了个遍。
  缪希雍和王肯堂这二位高人一同出手,效果如何呢?
  结果是:“立瘥”,就是很快就痊愈了。
  这位康孟修简直感觉太幸福了,这个恼人的病竟然一夕而去,而且,还是人家主动上门来给看的,对于如此与自己肝胆相照的人,还有什么话说的呢,于是他就和缪希雍也成为了好朋友。
  日后,他们的关系直如亲兄弟,而缪希雍的母亲也是在康孟修家里去世的,令人唏嘘,这是后事,我们接下来再聊。




第120节

日期:2008…8…2 11:21:40
  有一种朋友,可以生死相托
  要说我们缪希雍四处云游,寻访高人,提高医术,大家可能想他这十来年就没回家,一直在外面来着,其实不是,他在江南一带云游的时候,是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的,因为江南就那么大的地方,哪儿到哪儿都不远。
  不用我说大家也看出来了,这十来年对缪希雍简直是太重要了,由于他为人豪爽,谦虚好学,结果广阔大地到处都是他的课堂,每天他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这些内容那可都不是我们在书本上能够学到的啊,这些知识在他那勤于思考的大脑中酝酿、激发,那可就无法估量其份量了。
  在缪希雍将近四十岁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预想的成果,就准备结束游历的生活,就在这个时候,他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可能会让他遗憾终生。
  事情是这样的,缪希雍这个人博学多才,大家不要以为他只是学习医学这些内容,实际上他在好多领域都有所建树,比如,他精通水利(他和清朝的徐灵胎估计特有共同语言),对如何兴修水利有些见解;他还精通堪舆(就是现在说的风水),堪舆界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葬经翼》就是我们的缪希雍写的;前面说了,他在酿酒方面还有点绝活儿,总之,这位缪希雍大侠是个多面手,总喜欢思考点问题,关心一下国计民生。
  我发现过去的医生都有这个问题,按照我们的想法,您把自个儿的病瞧好了,就算是为人民多做贡献了,可这帮古代的医生似乎总是觉得这样还不够,总是想在本职工作之外,再折腾点儿什么事儿。
  这不,我们的缪希雍没事儿的时候就想了,这每年北方的粮食都不够,都要从南方通过漕运运到北方,这船夫也要吃饭,等一路运到北方,这粮食可就消耗很多了(这是实际情况,每运一石粮食,需要消耗数石船夫的口粮),应该在北方也开垦水田,这样就可以解决大问题了,南方百姓的负担也不那么重了,这岂不是大大有利于国家?
  您瞧瞧,他都想到粮食部、交通部的工作领域去了,这就好比我在这里看着病呢,突然就想到京广铁路那里那里需要改进,这的确是精力太旺盛了。
  他不但这么想了,还查阅资料,认为这非常的合理,于是就写了份报告,这份报告就交给了一个叫徐贞明的官员。
  这位徐贞明是谁呢?原来,他是隆庆五年进士(和那位赵用贤是同学),中了进士后,担任浙江山阴县令,若干年后,他将成为倡导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在中国水利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当时,缪希雍就把自己的看法和这位徐贞明聊了,徐贞明也特有责任感(其实这事儿皇上一点都不上心),认为这个想法合理。
  恰巧,这位徐贞明同志工作努力,没多久就被提拔到了北京任工部给事中,他到了北京以后,详细地考察了北京周边的地理状况,他发现,北京周边驻军的军粮这样从南方运来,不但损失大,如果水路受阻,那么军粮供应就会中断,这样极其危险,应该在北京周边开垦效仿南方,开垦水田,兴修水利,以保证粮食供给。
  于是他就不断地上书给上面,后来,皇上就命令他和一些大臣一起进行实地勘测和考察。
  这个时候,他想起了缪希雍,于是就给缪希雍来了信,说这是个为老百姓做事的大好机会,希望你能过来帮我。
  缪希雍接到信以后,心里却开始矛盾了。
  为什么呢?原来,缪希雍在这次回到家乡后,发现自己的母亲明显的衰老了,自己整天在外面给人家看病,其实自己的母亲也需要照顾啊。
  于是,缪希雍就决定结束这长达十年的游历,守在母亲身边,照顾母亲,不再远离。
  其实,人在青年的时期都是喜欢远行的,但是一到了中年就会发现,你能够和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光就只有那么多年了。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缪希雍收到了徐贞明的邀请函。
  怎么办呢?缪希雍很犹豫,自己有心去做这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可是,自己的母亲身体衰老了,也需要照顾啊。
  就在这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