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讲文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钱钟书讲文学-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禹锡的“花含欲语意,草有斗生心”下半句和李涉诗的意境相同。更精彩的还要算对山川岩石的描写,诗人们的慧心妙笔让这些凝重的景物也变得灵动起来了。北朝的诗人鲍照曾写过“南则积山万丈,负气争高”,钱钟书评价说,一般人都形容水能“鼓怒”,山川“负气”却是闻所未闻。《世说新语》里顾恺之形容会稽山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用“竞”字只是写出了重重高耸的山的外形,鲍照却一并写出了山峰的内在气势,一股冲天之气跃然纸上,真是精彩绝伦。后来杜牧的《长安秋望》写“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甫《青阳峡》写“蹊西五里石,愤怒向我落”,愤怒的岩石正像负气的山,气势森森地在峡谷两边向诗人压过来。韩愈《南山》写“或蹙若相斗……睹胜勇前购”,写山石好像打了胜仗咄咄逼人向前冲的样子,和“负气争高”的“争”字意境相同。

千姿百态的自然在诗人笔下往往与人情相通,不容易被摹写的抽象的人情被自然形象化,自然里盛满着人的情思。中外诗人常用波涛形容思念之情,鲍照写赋说:“思尽波涛,悲满潭壑”,汉武帝把对爱妻李夫人的怀念写成“思若流波,但兮在心”。钱钟书说,因为波涛是流动的,连绵起伏正像人牵扯不断的思念。西方人有“思波”之说,也因为抓住了思绪像水波一样汩汩滔滔,流淌不息的特点。“悲满潭壑”一句又把人的悲痛之情化做可以丈量的具体有形的东西。钱钟书说,用潭壑二字是取其容量,只有潭壑才能容纳幽深广大的悲痛。“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哀愁像海水一样茫无边际,和“悲满潭壑”是化用了同一个诗境。波涛是没有边际的,说:“思尽波涛”,其实是说思念无穷无尽。深深的潭壑不易填满,说:“悲满潭壑”其实是在感叹悲痛竟然把深潭山涧填满了,由此可见诗人深藏的匠心。

用云来形容梦,也是诗人们的一个创造。钱钟书广览中外,用云和梦说明人情无古今、无中外。北朝人张融在《海赋》中写道“浮微云之如梦,落轻雨之依依”,是以云写梦的先例。因为云和梦都有来去飘忽,形状模糊的特点。云的不同形态又能形容不同的梦境和心境。后来又有“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写往事如梦如烟中透出的惆怅。“春入四肢浓似酒,风吹孤梦乱如云”,写春风醉人,小睡时做些凌乱的梦,好像天边一两朵白云,流露出惬意之情。“长日如年,可堪恨雨丝丝,梦云漠漠”,细雨霏霏,昏暗的云层笼罩天空,阴郁的天色使白天也像是在梦中,反映出羁旅江湖、度日如年的愁苦。“时有鹧鸪啼一两,墨云如梦淹千家”,则画出开封城萧瑟的冬景。前人的一篇《游山日记》更具体地描写了云和梦的关系:“旦暮如呼吸,云如梦思:朝云之变化,则闲情妄想也;夜云之变化,则香衾好梦也。”早晨的云轻盈多变,所以像闲情妄想,夜晚的云沉静厚重,所以像香衾好梦。西方文学家更直白地说,云就像天的沉思、遐想和噩梦。或者说,天正做梦的时候,浮云结伴,在人家的屋脊上走过。诗句中洋溢着浓浓的情趣。德国一名诗人说黄昏时缓缓移动的云就像沉重的梦。可见体物会心中西相同。其他还有用大笑来比喻天空的闪电也是非常生动的。





俯瞰世界


面对广阔的宇宙,人向来有生命渺小脆弱的感觉,而登高望远却显出人的胸怀视野可以比天地更宽广。站在高处俯瞰世界,天地变得微小,诗人胸中却添了指点江山的气概。钱钟书聚敛了历代写凭高远望的诗文,略加指点,使诗中的曲折精妙之处一一展现,给我们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荀子》中说“故从山上望牛者若羊”,《吕氏春秋》也有类似的说法,把大的事物简单缩小,钱钟书认为这是意境描写中最平庸的。像“遥看野树短,远望樵人细”,“今上关山望,长安树如荠”,“野阔牛羊如雁骛”,都属于这种“看牛像羊”的境界。

登高远眺要写出气势,下面的诗句则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李白的《大鹏赋》“块视三山,杯看五湖”,“谪仙人”的狂放呼之欲出。杜甫诗“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黄州”,把大景物打破,又用视觉加以模糊,在一片苍茫之中突然发问:黄州何在?再次用清晰的景物打破模糊的视觉,几个转折过后,见出大开大阖的大手笔来。李贺《梦天》“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洲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又把空间感和时间感贯通,以苍茫的视觉写无常的人世变迁。苏轼《送顿起》“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回头看彭城,大海浮一粟,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一面是瑰丽的落日,一面是对比之下越发渺小的城池,故人的身影完全被淹没在滚滚红尘里,诗人送别故人的情谊是既留恋又豁达的。

另一篇古文中说,立在五峰绝顶,“风定云开,俯视下土,一目千里……湖光一片,康郎、大姑似螺着水盘,万点风帆若蝇矢集镜;绕山诸郡县尽做碧烟数点,历历可数”。康郎、大姑是两座山的名字,青山坐落在湖中,远望如同青螺放在水盘里,像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翠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青螺、镜子、碧烟都带给人清澈透明的感觉,俯瞰的风景有了光影的变化,诗歌又别有境界了。钱钟书特别指出,“蝇矢”比喻风帆别出心裁,微小鄙俗的事物越发衬托出整体视野的高远明净。

西方诗人写俯瞰情境也颇有新意。钱先生驾轻就熟地引用外文资料的能力真是让我们叹服。他举例说,但丁咏唱从星空俯视地球看到地球如此渺小,而人类为了一些蝇头小利纷争不休,实在是可怜可笑。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诗剧中,借月色中腾空飞翔的女巫的眼睛俯视人间,只见松树像针一样大,宫殿的屋脊如同人脸上的皱纹,州郡如同女子脸颊上的红痣,其比喻与中国古诗中的描写很不一样,充满了神奇的异域风情。





大雪无痕


白雪覆盖大地,世界银装素裹。诗人们又是怎样从雪景中写出新意呢?北朝人刘У摹堆└场沸吹馈盎於嵌⑸餐蛴卸钥眨衩缓由街希皱居钪小榷嶂於伤兀到靡於薄R馑际牵笱┠ッ鹆颂斓氐难丈诟橇耸兰涞囊磺校故澜缟纤械牟钜於枷Я恕U庋┒匀思渚陀辛怂匾庖濉<戎秆诟橇耸导蚀嬖诘氖挛铮挚梢砸晡ッ鹆诵榛靡庖迳系牟畋穑热缑莱蟆⑸贫瘛⑵陡弧⒐蠹取J诵囱唤鍪且环翟诘墓け驶故且环馕渡畛さ男匆饣1热绻攀抖匝贰叭缃窈蒙细呗ネ蔷∪思涠衤菲纭保肮糜教斓匾涣常蚁彩澜缥薨纪埂保疤钇绞郎掀獒罚涞饺思涓还蠹摇保盎蚴舛患锴橹笸保唤鲂闯鲅┑奈锢硇翁剐闯隽搜┑木裥亟螅导噬鲜墙柩┦惴⑹说睦硐牒突潮А�





美女的描写


中西文艺作品里都有很多描写美女的文字,但是描写的角度各不相同。体态、表情、举止……虽然各有异趣,却都给人美好的享受。如何欣赏和描写美女是文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各门学科共同探讨的话题。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此进行了独到又不乏幽默的解说。





以胖为美


现代人以瘦为美,可是现代的美女如果生活在古代,却会被看做不折不扣的丑女。以胖为美的传统在《诗经》里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卷”是容貌美好的意思。“俨”是指举止矜持端庄。看来,古人心目中一定要体形丰满高大,举止庄重的女子才算得上美女。由于东方人的身材特点是骨骼比较小,在中国的审美传统中,小骨架的丰腴美人儿便格外受人喜爱。《楚辞》里的美女是“丰肉微骨”的,同时还要“曾颊倚耳”,就是要有丰满的双颊。唐宋的仕女图以及唐代坟墓中出土的泥人都是这种形象,当然,大家都熟知的杨贵妃就是一个胖美女。南宋诗人刘过写《浣溪纱》说“骨细肌丰周肪画,肉多韵胜子瞻书,琵琶弦索尚能无”,把美女比做苏东坡的书法。苏东坡写的毛笔字肥润妩媚,还微微向右耸肩,很有韵致,正像周肪侍女画中的人物。明代杂剧作家徐渭的剧本里也曾说过“粉肥雪重,燕赵秦娥”,可见,直到明代以胖为美的传统还保留着。而西方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3'也曾说过美女应当“肉丰肌满”,德国20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小说中也有这种看法。钱钟书写《管锥编》的时候,“以瘦为美”的标准大概还没有出现,但是,这种转变中的社会文化原因值得人们思考。





也谈丑女


和对美女的关注相映成趣的是,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描写丑女的文字,描写手法十分巧妙,读来可以让人们会心一笑。写丑女,不直接写其丑,却写其嫁不出去,嫁不出去的女儿自怨自艾,也是众人的心事。《周易》里说“东家中女,嫫母最丑,三十无室,媒伯劳苦”。女孩儿长得太丑,媒婆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仍然替她找不到婆家,“媒伯劳苦”四个字就把丑女的焦虑、大家的同情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嫁不出去的姑娘自己也会伤心孤独,“涂行破车,丑女无媒,莫适为偶,孤困闲居”,反衬出丑女求偶的迫切心情。“邻不我顾,而望玉女,身多癞疾,谁肯媚者”,和美女对比,更衬托出丑女心中的凄凉。

钱钟书独创出一个“第三时间”来,更准确地抓住了丑女的心理。那么什么是“第三时间”呢?古人常说:“嫫母畏昼”,丑女讨厌白天,因为夜晚可以掩盖起丑陋的容貌,清代戏曲作家李渔的一出戏曲中,有个丑人说:“恶影不将灯做伴,怒形常与镜为丑”,容貌丑陋的人痛恨一切明亮的东西,正和上文意思相同。但是,丑女不仅害怕白天,更讨厌独守空床的漫漫长夜,因为夜晚容易让她想起自己的孤独凄凉来。钱钟书说,如此一来,世界上可有既不是白天,也不是夜晚的时间吗?有既不光明也不黑暗的空间吗?这种矛盾心理正表现出作者揣摩人情,别具匠心。最后,钱先生又补充道,法国古诗人颂赞耶稣诞生的夜晚为“非昼非夜的第三时间”,点明了“第三时间”的来由。用西方的话头儿来说中国的文学是钱钟书比较文学观的重要方面。这个说法也透出钱先生一贯的睿智、幽默,甚至有些顽皮来,往往引起读者的会心一笑。把学问做出个性来,只有大师才能做到吧!





反面描写


诗人赞美美女,不直说其美。却偏要从侧面说,从反面说,调动起读者的想像力,又像说书人故意卖关子,这样反而能加重刻绘的色彩,诗人对美女的向往赞美之情也比平铺直叙时表现得更有力。从反面写美女的祖师爷是楚人宋玉,他的《登徒子好色赋》说邻居家的女儿“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好像画美女只画出绝美的轮廓,剩下的内容就任你自由填充。英国诗人拜伦写美人“发色增深一丝,容光减退一忽,风韵便半失”,用“一丝”、“一忽”、“半失”等表示程度微小的形容词,表明美丽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瑕疵,和宋玉的“太长”、“太短”的说法如出一辙。后人又从“着粉施朱”一句中引申变化,像班固的妹妹班昭的“调铅无以玉其貌,凝朱不能异其唇”,白居易的“不朱面若花,不粉肌若霜”,苏轼的“素面常嫌粉莞,洗妆不褪唇红”等,虽然都是沿用反面描写手法,比起宋玉来,又多了几分艳丽的色彩。





临去时秋波一转


美女不仅美在静止的五官外貌,还表现在她的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万种风情。钱先生说,美女临去时秋波一转,其美不可方物。大学问家专心来研究美女,也是一件趣事。让我们先来看看诗人笔下的美女。《登徒子好色赋》里写道:“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转。”意思是姑娘恍惚在相望而未曾前来,似乎想前来而又不敢接近,一俯一仰生出仪态万端,微微一笑,透出心中喜欢,偷眼暗视,眼波流转。《神女赋》“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似逝未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盼,精彩相授”,写神女好像要过来亲近,举动却又远离,似乎要前来,却又反身离去……欲去未行,心有所向,秋波微动,神采传情。美女对意中人若即若离,似迎还拒的情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后世的很多诗文都化用了宋玉的诗句。尤其是描写美女临行前的一瞥,意味深长。像宋代史达祖'4'的《祝英台近》:“见郎和笑拖裙,匆匆欲去,蓦忽羁留芳袖”,见到情人走来,提着裙子笑语盈盈匆匆离开的女孩,却突然甩袖回身,一个真情流露的顽皮少女形象呼之欲出。王实甫《西厢记》'5'里的崔莺莺“临去时秋波那一转”,留下痴痴的张生站在那里想入非非。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牧歌》中写风情宛然的女郎见到爱慕的青年,急忙跑向柳树林里躲藏,但跑开之前必定要向青年回眸一望。通过男女的爱慕之情写美女,往往能抓住女子最动人的一面。这样的美女既充满风情,又有着少女的娇羞和灵动,和外貌体态同样动人的是她们的内心世界。像唐代诗人韩偓的《三忆》“忆去时,向月迟迟行,强语戏同伴,图郎闻笑声”,抑制住心里恋恋不舍的心情,和伙伴们欢笑打闹,只是为了让情人能多听见一点自己的笑声,恋爱中女孩的心境是最可爱最美丽的。唐代诗人元稹'6'做传奇《会真记》,写道张生对崔莺莺迷恋已久,一天突然收到莺莺的书信,让他晚间在房里等候。张生又惊又喜,坐立不安地等待着,以为这下大功告成了,没想到莺莺到了之后,面色严肃,义正词严地把他数落了一通。其实,莺莺对张生也早有情意,但是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