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人生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运筹帷幄--人生篇-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者:图书堂

内容简介:    以方生圆是修身,做人方正必生智慧,智慧一开方法就多,处世也就圆润融洽。&;quot;以圆从方&;quot;是做事,&;quot;圆&;quot;是用智,&;quot;方&;quot;是行事,用智周圆是为了行事方正。只知&;quot;方&;quot;,少权变常碰壁,一事难成;只知&;quot;圆&;quot;,多机巧却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quot;方圆之理&;quot;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

==========================================================================================================================
【申明:本书由 久久小说(WwW。87book。com)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更多精彩好书,更多原创TXT手机电子书,我们因你而专业,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请登陆 久久小说……www。87book。com 】
==========================================================================================================================

运筹帷幄……人生篇 第一章有方有圆,事可成

    〃以方生圆〃是修身,做人方正必生智慧,智慧一开方法就多,处世也就圆润融洽。〃以圆从方〃是做事,〃圆〃是用智,〃方〃是行事,用智周圆是为了行事方正。只知〃方〃,少权变常碰壁,一事难成;只知〃圆〃,多机巧却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方圆之理〃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

    ■ 待人处世的方圆之法

    得意时早回头,失败时别灰心,这是人们根据长期生活积累而得到的经验之谈。俗话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为以不变应万变。刘邦便是忍一时之气而最终夺得天下是最佳明证。

    做人需内方外圆,太强必折,太张必缺。过于坚硬必被折断,过于扩张必会裂开。做人处世也是如此,不能过于倔强耿直。

    既知退而知进兮。亦能刚而能柔。

    安身处世要懂得进退,既有原则又要灵活。

    时势变迁,事物的发展也随之变化,因而对策也要随之改变。做人须内里端方正直,对外灵活圆通。笔直的树木不能形成阴凉,过于直率的人容易得罪人,就不会有朋友。与人相处要随和之中有耿直;处理事情要精细之中有果断;认识道理要正确之中有通达灵活。

    以正直克己持身,贵在处世有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的权变;处世缺乏变通灵活的心,就像木头人一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为碍手碍脚。

    由于种种原因,人有时不得不违心地处世待人,在此种情势下,亦应相应采取补救之策。

    (1)刘邦方圆处世,称霸天下

    刘邦的军队是秦末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是亡秦的主力,刘邦势力的发展,与他礼贤下士、活学巧用方圆之法是分不开的。

    一天,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献计献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便不高兴地说:〃假如你要消灭无道暴君,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刘邦听了斥责后,不但没有勃然大怒,而且还赶快起身,整装致歉,请郦食其上座,虚心求教,并按郦食其的意见去攻打陈留,将秦积聚的粮食弄到手。刘邦围困宛城时,被困在城里的陈恢溜溜地出来见刘邦,告诉他围城与攻城都不如对城内的官吏劝降封官,这样化敌为友,就可以放心西进,先入咸阳为王。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使宛城不攻自破。

    与刘邦容忍的态度相反,项羽则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发牢『骚』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结果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将那人杀了。楚军进攻咸阳时到了新安,只因投降的秦军有些言论,项羽就起杀心,一夜之间把二十多万秦兵全部活埋,从此残暴名闻天下,他怨恨田荣,因此不封他,而立齐相田都为王,致使田荣反叛。他甚至连身边最忠实的范增也怀疑不用,结果错过了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最后气走范增,众叛亲离,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刘邦也有自己的缺点。据《史记》记载:刘邦在沛县乡里做亭长时,也是酒『色』之徒。当汉军进了咸阳,宣布秦朝灭亡时,汉军纷纷争着抢着去找皇宫的仓库,往自己的腰包里揣金银财宝时,刘邦看到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和美若天仙的宫女,当时也有些心动,他面对眼前的金钱、美女不知如何是好了。部下樊哈立刻提醒道:〃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刘邦立时醒悟,忍住贪图享乐的念头,吩咐将士封了仓库和宫殿,带领汉军仍旧回到灞上的军营里,并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这就使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与刘邦相比,项羽就不同了,他一进咸阳,就杀了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收取了秦宫的金银财宝,掳掠了阿房宫的宫娥美女,带回关东据为己有,并美其言曰:〃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相比之下,他怎能不失人心呢?

    在楚汉战争初期,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已先入关,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的兵力扫除干净。当时项羽四十万兵马驻扎在鸿门,刘邦十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只相隔四十里,兵力悬殊很大,刘邦处于极其危险的情况下。而恰在此时,刘邦能做到〃得到则行,失时则幡〃。先是与张良一起去拜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多多美言几句。之后,第二天天刚亮,就又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见到项羽后,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终于化解了项羽的怒气,缓和了与项羽的关系。

    我们单从表面上看,刘邦低三下四,给项羽挣足了面子,而实际上刘邦以小忍换来的却是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为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刘邦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的痛苦,甚至在自己胸部受了重伤时,刘邦也能忍着巨烈的伤痛在楚军阵前故意弓着腰,『摸』『摸』脚,骂道:〃贼人『射』中了我的脚趾。〃从而来麻痹敌人,在回到汉营以后,他又忍着伤痛巡视军营,以此来稳定军心。他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暂时失败的坚忍,说明他在对敌斗争中,是很富有谋略的,也体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力,这是成就大业者必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与刘邦相比,项羽则能伸不能屈,赢得起而输不起,因此,在楚汉战争中连连失利。项羽生『性』为人多疑,当听到〃四面楚歌〃,就怀疑楚被汉灭,一败涂地,自己先大放悲歌;在项羽逃到乌江时,一亭长要用船送他过河,他却认为〃天要亡我,我渡过去有什么用?〃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动放弃了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唯一机会,最后拔剑自刎而死。这个勇猛过人,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最终输在了自己不肯圆转涉世上,如果他能懂方圆之法的奥妙,历史就不知道又该怎样写了。但可怜的是,他至死也没明白,他首先是输在了自己手里。

    中国有一句古训,叫做〃言必信,行必果〃。但孟子却针锋相对地提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孟子当然不是教人胡说八道,他是说为了〃大义〃可以放弃所谓的〃信〃和〃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所谓〃智欲圆而行欲方。〃

    (2)魏征方圆相济,劝谏君王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决定修建洛阳宫,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劝阻,言辞激烈。唐太宗发怒,要治皇甫德参的罪,魏征连忙拿汉朝的贾谊为皇甫德参辩护,证明自古上书言辞不激烈就不能打动君主的信,唐太宗这才作罢。后来,河南、陕西一带大雨,泛滥成灾,偏在这时,唐太宗又要修建洛阳的正山宫,魏征听说了,赶忙上奏说:〃隋朝所以很快灭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隋炀帝大修亭台楼榭,百姓不堪役使,才起义反对他。如今,现有的宫观楼台已经足够居住的了,如果想到隋朝的灭亡,甚至还应该拆掉宫殿。如果舍不得拆掉,起码不该再修大的宫殿了。如果不想到得天下的艰难,不断地扩大宫殿建筑,追求华丽和享乐,增加百姓的劳役,那就会像隋朝一样的灭亡。〃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停修宫殿,把材料运到了水灾区,帮灾民建造了房屋。

    贞观十二年(638)年,公卿大臣都请求太宗登泰山封禅,只有魏征认为现在举行封禅仪式不妥。太宗对魏征说:〃我希望您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难道是我的功劳不高吗?是我的德行不淳厚吗?是国家还没有平定吗?是远方的异族人不仰慕大唐的高义吗?是吉祥尚未降临吗?是农业没有丰收吗?为什么我不能封泰山呢?〃魏征说:〃陛下的功劳虽然是极高的,可是百姓并未感受到陛下的恩惠;陛下的德行虽是淳厚的,但陛下的德政尚未传及全国各地;全国虽然安定,但并不能为兴办事业提供足够的资财;远方的部族仰慕陛下的高义,但朝廷却没有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吉祥的征兆虽然出现,但法网仍然密集;虽然连续几年农业丰收,但粮仓仍然空虚,这是我认为目前不宜封禅的原因。我不能用遥远的东西打比方,姑且用人作比喻。现在有个人患了十年的重病,到将要治愈时,已经瘦得皮包着骨头,马上让他扛起一百米,每天走一百里路,他一定不可能做到。隋朝天下大『乱』已经不止十年,陛下平定了全国的混『乱』局面,虽然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但国库尚不充实,在如此情况下,向天地报告事业已经成功,我暗自对如此作法持怀疑态度。况且陛下若东封泰山,各国的使者都要聚集到那里,周边各国人,无不奔走相告。现在西起伊水、洛水流域,东到泰山、东海、荒草滩、沼泽地,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之声不闻,道路萧条,行进艰难,岂可招来城外部族之人,把我国的虚弱状况展示他们?即使我们用尽财物赏赐他们,也不能满足远方之人的愿望;即使连续两年免除役,也不能抵偿百姓的劳苦。如果遇到水旱灾害,风雨之变,服役的民夫横加议论,即使后悔,也无法挽回损失。岂只是我一个人恳请陛下免去封禅之事?成千上万的百姓都乞望陛下恩准。〃太宗听了魏征的一番话,也深感国家虽然初步安定,但生产远未恢复,国库仍然空虚,如此严峻的形势,有何功德以告慰天地?遂将封禅泰山之事搁置了下来。

    对于唐太宗个人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有一次,魏征直言不讳地对唐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魏征还引用苟子的话对唐太宗说:〃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牢记在心,并用这句垂诫太子,让他永志不忘。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能做一个〃明君〃,而不要成为一个〃昏君〃,魏征就给他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隋朝的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之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最著名的,是魏征关于忠臣和良臣的辩论。有一次,唐太宗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征辩论,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魏征趁机说道:〃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唐太宗听后很吃惊,就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么?〃魏征说:〃区别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声誉,子孙相传,流传千古;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了以后,十分感动,他连声称赞魏征的话很对,并送给了他好绢五百匹。

    当然,唐太宗是人不是神,对魏征的劝谏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地接受,有时是既恨又怕,甚至还想干脆杀掉他!

    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好的鹞鹰,自己非常喜欢,就把它驾在手臂上玩。远远地看到魏征来了,十分紧张,赶紧把鹞鹰捂在怀里,怕魏征看到或是听到。其实呢,魏征早就看到了,他为了不让唐太宗贪恋声『色』犬马,就故意没完没了地禀奏公事,估『摸』着鹞鹰差不多憋死了,他才离开。等魏征走了,唐太宗赶忙从怀中取出鹞鹰,拿起一看,早已闷死了。这使他觉得十分窝火又说不出来。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使者相望于道路,来往不绝,太宗还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念,并为之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对他思念不已,他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

    雄图大志,是伟大事业成功的基础。世上没有缺乏雄图大志而能成其伟大的人。一切才智、自信与勇敢,均须以雄图大志为根本。可见古往今来的圣人、英雄,做人均是以方方正正的志向为根本,以圆融无碍的方法来实现其志向的。

    (3)吕不韦亏血本两封侯

    历史上有这么一些人,仓促产生的言行异乎常人,他们敢冒别人不敢冒之险,做别人不敢做之事。当他们开始冒险的时候,在一般人的眼里,他们无疑是傻子、是疯子,是注定要吃大亏的。可是,一旦他们成功了,芸芸众生就会惊叹:他们会怎么竟会如此之高明!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累积了上千金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了。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