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人生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运筹帷幄--人生篇-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又舍不了那份功名权势。一部〃二十四史〃,也找不出几个像张良那样的人。后人对张良此举,只有感叹,做是做不到的。李一本《过留侯辟谷处》:

    一个尘埃士,兴刘仗秘猷。

    殊中超百代,蚤见异群候。

    借箸开基远,封留雅志酬。

    泛湖同比迹,远害去遐州。

    方圆人生:

    做人不要奢求太多,要知足常乐,有时激流勇退,也是福。善于进退,处方圆人生的重要守则。

    ■ 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事业顺利进展时,应该有一个抽身隐退的准备,以免将来像山羊角夹在篱笆里一般,把自己弄得进退两难;刚开始做一件事时,就要预先策划好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罢手,不至于以后像骑在老虎身上一样,无法控制局面。

    悬崖勒马、江心补漏固然是对危局的补救措施,但毕竟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骑虎之势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

    假如人凡事都弩马恋栈,不能在权势头上猛退,到头来难免像山羊触藩一般弄得灾祸缠身。做事要胸中有数,不要贪恋功名利禄,不要做无准备之事;做事要随机应变,随势之迁而调整。做事是为了成事,一股劲猛进不可取,犹犹豫豫也不可取,应当知进知退,有张有弛,居安思危,处进思退才是行事的妙法。

    在任何情况下都须具有坚忍的品质,你的职位越高,这条准则越有必要。流言蜚语总是在进退两难,事无成果之时飞来。稳扎稳打比赢得俗气的吹捧喝彩要好一百倍,即使后效来得迟。我们要养成一种事业的恒心,首先要培养自己一种对事业的嗜好,然后再培养一种不求速达的心理状态,循序渐进。

    良臣为国计必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刚刚执掌赵国的政权不久,秦国就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说:〃赵国必须用长安君作人质,我们方能出兵援赵。〃长安君是赵太后最宠爱的儿子,所以,赵太后不愿意这样做,大臣们都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左右说:〃如果再有人来劝说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我一定要当面唾他。〃

    此时,左师触龙言说想见太后,赵太后很生气地等待着。触龙言慢慢地走进去,到太后面前自己请罪说:〃我的脚有『毛』病,走不快,以致好久没有来拜望太后您了。我在私下里宽恕自己,但又担心太后的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很想来拜见太后。〃太后说:〃我现在是靠车辇走路。〃触龙言说:〃您每天的饮食没有减少吗?〃赵太后说:〃我只是喝粥而已。〃触龙言说:〃我近来食欲不振,于是,就去散步,每天行走三、四里路,饭量就稍有增加,身体也舒服了一些。〃太后说:〃我已不能这样做了。〃这时,太后的面容稍微有了好转,怒气也消了一些。左师触龙言说:〃我有一个不肖的儿子叫舒旗,他年纪尚轻,没有什么本领。但是我已经老了,很爱怜他,我希望让他来做一名宫廷卫士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来向太后说明我的这个意思。〃

    赵太后说:〃好啊,有多大岁数了?〃触龙言说:〃十五岁了,年龄虽然小,但我希望在我未死以前,能把他托付给大后。〃太后说:〃您也疼爱自己的儿子吗?〃触龙言说:〃疼爱之情胜过太后您。〃太后说:〃我也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的。〃触龙言说:〃我私下里以为您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完全错了,我爱燕后远不如爱长安君。〃触龙言说:〃做父母的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为他们作长远的打算,当燕后初嫁时,您老人家跟着她,为她远行而悲伤。到后来她出嫁了,您也十分思念她。但到祭祖的时候则祝福她说:'千万别让她回来。'因为您希望她的国家不要灭亡。这就是为她作长远的打算啊!您希望她的子孙能继承王位。〃太后说:〃很对。〃

    触龙言说:〃现在追溯到三代以前,到赵国的开国时赵烈侯的子孙被封侯的,今天还有人存在吗?〃太后说:〃没有了。〃触龙言说:〃不但是赵国没有了,其他国家子孙封侯的,到今天还有继续存在的吗?〃太后说:〃没有了。〃

    触龙言说:〃所以说,近者灾祸就降临到这些人本身,远者则降临到他们的子孙。难道国君的子孙一定都是坏的吗?不是的,原因是他们位高而无功,俸禄丰厚而无所事事,所拥有的资财又太多了。现在,您老人家一再提高长安君的爵位,把丰腴的土地都封给他,又把国家的许多重宝送给他,如果现在不让他为国立功,有一天您老人家去世之后,那长安君又怎能自己在赵国立足呢?我认为您没有为长安君作长远的打算,所以我说您爱长安君不如爱燕后。〃

    太后说:〃您说得真是有道理啊!就听凭您安排使用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百辆车子,到齐国去做了人质,接着齐国发兵救赵。赵国贤士子义听到了这一消息后说:〃国君的儿子是至亲骨肉,同样也不能依靠无功的尊位和先人的俸禄而守住财宝,更何况做人臣的呢?〃

    今天看来,触龙言所讲的道理并不复杂,但触龙言所用的方法却是十分高明的。首先,触龙言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对象,即一位十分钟爱自己儿子的母亲;其次,她又不是一位一般的母亲,而是执掌赵国大权的太后;第三,已经有许多人劝谏过了,太后不听,而且要对劝谏的人〃唾其面〃,对触龙言也是〃盛气而揖之〃。所以,触龙言如果要想用一般的方法去说服太后是不可能的。触龙言说赵太后的过程可分为三步:一是〃套近乎〃,使太后在感情上转移了注意力,减少了对触龙言的抵触情绪;二是表示要把自己的小儿子送到太后的身边当侍卫,表明自己爱护子女的态度;三是由此引出太后爱长安君不如爱燕后的看法,引大后人彀,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父母爱子女当为之计深远〃的结论,使太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言的观点,送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

    方圆人生:

    〃居安思危,处进思退〃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它会让人在商场中能进、能退,进退自如,游刃有余。而人之爱子女,要为之计深远,这恐怕就是大爱和小爱的区别了。

    ■ 退己进人,谦让处世

    欹器因为装满了水才倾覆,扑满由于腹中空无一物才得以保全。所以君子宁愿处于无争无为的地位,也不要站在有争有夺的场所,日常生活宁可感到欠缺一些,也不要过分美满。

    处处让人,处处谦退,处处居下,这就是老子先人后己、下己上人、损己益人、退己进人的广博教化。

    吕东莱的《官箴》说:〃做官的法则,只有三件事:一叫做清廉,二叫做谨慎,三叫做勤俭。懂得这三件事的人,就懂得节制自己了。然而世间治理的人,临财当事,就不能自我克制,经常自认为不会败『露』。世间贪污『奸』诈的人,大多这样而失败。持着不会败『露』的观念,就会无所不做了。然而事情往往会败『露』,并由不得自己。所以设身处事,警戒在于当初,不得不省察。即使利用权势和智慧,进行百般补治,幸而得免,损失已经太多了,还不如当初不那么做的好。〃

    治理贪的『毛』病,领导在于严刑,在于严罚,在于诛杀罪魁祸首。查出一两名权贵显赫、亲近宠幸的大官僚诛杀他,就会使卑贱疏远的人自我禁止了。这是作为最高领导综合治理政治官道的要法。身在百官之中的人,要以明大体、少欲望为要点。明大体,就有为有守;少欲望,就知足知止。做官要善于安守清廉,不受富贵的侵害。看重自己,懂得自己身重于天下,就会把外物看得轻淡,功名利禄,都不能动摇我的心志了。在得到利益的时候,不仅要将自己看重,外物看得轻些,而且要把真正的名利看得清楚些。

    贪小名的人,大名难立;贪小利的人,大利不到;贪小富的人,绝对没有大富的气象;贪小贵的人绝成不了大贵人。自己处处不为名,将名声让给他人,然后大名能立;自己处处不要利,把利推让给他人,然后大利到来。大富大贵,大功大德,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对待别人要宽厚,当别人犯错误时,像他没犯过错误一样原谅他,这样才能使他心平气和地走向正路;要求自己则要严格,应在自己无过错时,设法找出自己的过错,如此才能使自己的品学精进。无论是审察别人,还是审察自己,都必须坚守一个〃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原则。所以说,待人要圆,律己要方。

    郭子仪宽以待人,受诬不辩

    唐朝汾阳王郭子仪受诬而不辩。一次,他父亲的坟墓被人盗了,有人怀疑是太监鱼朝思叫人干的,皇上召见郭子仪时,谈起这件事。

    郭子仪只流眼泪,不提抓盗墓人或鱼朝恩涉嫌之事。他说:〃我长时期带兵,不能完全禁止部下做些不好的事,比如士兵就有挖人家坟墓的。今日我的父墓被人偷了,这乃是老天爷的报应,不关别人的事情。〃这样一件事就这么算了,朝廷内不起一点波澜。

    还有一次,鱼朝思邀请郭子仪游章敬寺。宰相元载当时专权,怕他们联合起来攻击自己,就先进行离间。他暗中派人告诉郭子仪说:〃鱼朝恩将要对您做不利的事了。〃言下是叫郭子仪不要去赴约。郭子仪不听,坚持要去。他手下的将士们要求全副武装随从,郭子仪也不答允。

    他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他没有天子的命令,敢害我吗?若有天子的命令,那你们这样做是干什么?是想违抗圣旨造反吗?〃

    他只带了几个家童仆人去见鱼朝思。鱼朝恩见他这样轻车简从,连警卫人员都没有,惊奇地问他为什么,郭子仪说:〃外边有人告诉我,您要趁这个机会干掉我。所以我特地不带警卫人员,免得您花费心思,等动手时多添麻烦。〃

    鱼朝思感动得流着眼泪说:〃如果不是您这样一位忠厚长者,能不产生疑虑的准备刀枪回去吗?〃

    郭子仪能宽以待人,更能严以责己。还有一次,郭子仪的家仆在靠近皇家墓的地方杀猪宰羊,违犯了皇上的禁令。金吾将军裴讠胥马上报告皇上。当时郭子仪正被皇帝封为〃尚文〃,等于承认他是〃父辈〃,地位高得不能再高了。

    有人劝裴讠胥说:〃你这样做就不为郭令公的处境想一想,这不是要使他难堪吗?〃

    裴讠胥说:〃我这样做,正是为郭令公的地位着想呀!郭令公功劳大声望高,皇上年轻又刚即位,没有什么威严,朝中大臣都去巴结郭令公了。我这是故意揭发他的小错误,让大家明白郭令公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做了错事,照样可以上告、揭发、批评。我这样做上可以尊重天子,下可以安定大臣,难道还不应该吗?〃

    对这样一个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小军官『毛』孩子,肚宽胆大的郭子仪既不怪他,也不害他,这真难得!所以明朝李赞认为,裴讠胥也是郭子仪的知己、郭子仪的忠臣,这是很有见地的评价。但他偏重于裴讠胥,殊不知没有郭子仪的肚量,哪会有裴讠胥的胆量!裴讠胥9分成全了郭子仪,而郭子仪却10分成全了裴讠胥。裴讠胥要不是碰上郭子仪而是鱼朝恩、元载的话,脖子上早〃喀嚓〃挨了一刀了。像郭令公这样挨过整而不整人的人,真可以称得上是宽宏大量的〃仁人〃。

    方圆人生:

    退一步往往可以进二步,三步甚至更多,做个像郭子仪那样的人,方能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运筹帷幄……人生篇 第六章罚为方,赏为圆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度就是规矩,赏罚则是方圆。

    法度为本,赏罚须公正严明,是〃方〃;〃赏〃能够鼓励众人、〃罚〃能够杀一儆百则是结果,是手段,是高手出的招,是〃圆〃。

    ■ 法不可戏,刑不可赦

    只有严刑才能让人知道畏惧,重罚让人知道可恶,从而不想让刑罚加于己身。所以圣人陈述所畏惧的道理,以禁止人们的衰落,用他所憎恶的以防范于『奸』诈,这样就使君主得到安稳,而『奸』诈、衰落就不会出现,国家安定而暴『乱』就不会兴起。这的确是领导使用官员而防范『奸』诈最简易的办法。

    韩非子认为治理官员主要在于明术数,审参验,正法度,核功罪,遵名实,施刑罚。他说:〃凡是『奸』臣都想顺从君主的心意,以取得宠幸的势力。这样君主有欢喜的人,做臣属的就跟着称赞他;君主所讨厌的人,做臣属的就跟着诽谤他。凡是人的大体,取舍相同也都认为对,取舍不同就认为错。现在人们所诽赞的,是君主认为对的,这就叫做同取;人们所毁谤的,是君主认为错的,这就叫做同舍。取舍相合,而相互违逆的,从没听说过,这就是做臣子得到宠幸的道理。所以『奸』臣就乘机得到宠幸的权势,来对群臣进行诽谤、称赞。君主没有术数来利用,没有考验来审视大臣,必然会只听信于自己的人,信任他们的话,这就使所宠幸的臣子能够欺骗君主,成就私利。因此君主蒙蔽在上,而臣于必然重势在下。〃

    韩非子主张严刑罚,让官员与百姓都能得到勉励,有所禁止,而大众也能相互勉励而善于邀功请赏,防止罪行而免于刑罚。他极力主张要以威严的势态面对天下,本着明察考核的制度,以严厉的法度制止人们去做恶,严刑赏罚去矫正『奸』邪;法不可玩弄,刑不可赦免;罪不可放纵,贪不可滋长。以这个存在心中,就是慈悲;以这个为政治,就是仁政。如果一昧对官员们宽容、放纵,任凭他们违法『乱』纪,任凭他们去贪污作弊,任凭他们篡权夺位,任凭他们作『奸』犯科,而不杀首犯以振朝纲,不以赏小为明哲,不以重刑为警戒,不以究罪为防范,就会使他们始终认为是小事,终究有堵绝不住,杀不完的痛处,这样不灭亡,还等待何时?

    赏罚二条,乃是国家的利器,领导的法宝。就像鸟儿的翅膀,兽的爪牙,是不可偏废的东西。或轻或重,或宽或严,这是统治者应用的分寸。

    钢说:〃君主的德行就是要没有过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