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财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名人的财富-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正是因为你们原有的信誉积累、人格积累,才有后来几年企业的高速发展?〃

    杨卓舒:〃是的。1997年,我们开始步入普通民居建设。凭着当年我们所赢得的社会信誉,我们所锻炼的队伍和财富的积累,我们具备了竟争开发的能力。河北省第二监狱在石家庄曾经处于荒郊野外,到u97年却成了市中心,所以历任领导都希望改造这个地方,有不下200家房地产公司竞争这个项目,只有我们成功了。我们首先拿下了第一批300多亩地。这其中除了我们拥有大量的固定资本外,原有的信誉积累、人格积累帮了大忙。〃

    六问:如何把握德与业?

    记者:门998年集团把'追求卓越,德达天下',作为企业精神明确提出来。这在中国企业是前卫的。请问,您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杨卓舒:勺998年,卓达成功开发、建设了几个各类房地产项民平均每年开发建设达20余万平方米。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是由于我们守望住了一种德行,一种社会责任,使周围许多人受益,我们自己也壮大起来,这是卓达'德达天下'的第一阶段。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把它从理论上明晰起来。'追求卓越,德达天下'是卓达的奋斗目标,更是精神标识。〃

    记者:〃这是出于高尚,还是对自身利益的关怀?〃

    杨卓舒:〃我觉得更多的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怀。也就是你想对自己好,就先对别人好;你关怀自己,首先关怀别人;对自己负责任,先对别人负责任;你想过得舒服,先让别人舒服;你想幸福,先让别人幸福。让别人愉快,让别人发达,让别人挣钱,让别人得到好处,于是好处自然就有你一份。如果说卓达有点成功,那么'倒行逆施,无中生有',大规模易货,艰苦奋斗,不舍昼夜等起了重要作用,但都不是绝对的,绝对的是我们的'德行'。〃

    记者:〃这是您最公开的成功秘诀吗叩

    杨卓舒:〃是。真正的秘诀都是公开的,最秘密的秘诀也是最公开的,这是最公道、最平等的。你想要立刻就有,你不想要,告诉你也白搭。盖房子就像给父母盖,这只是半个秘诀;另半个秘诀是要像给自己盖一样。于是你就千方百计地节省材料,保证质量,加快速度,精益求精,就有了信誉:有了信誉,人家就会多给你活干,于是就挣了钱,盘子就会越来越大,你不就由公司而集团而到大产业了吗?你再有关系也帮是暂时的、谁也不可盥阻刚一写于。我讲给别人,我也正是用这些教化我自己和我的员工,这就是我们活着、卓达存在的全部秘诀。有一天我们做不到这一条了,我们就散摊子,不散也得散;如果我们坚持这一条,我们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您觉得'追求卓越,德达天下',在未来的世界竟争中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杨卓舒:们追求卓越'就是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更快、更强,这与奥运精神在一定意义上是一致的;'德达天下'就是对社会承担一种责任,关怀社会,为社会『操』心。'追求卓越,德达天下'的企业理念,就是将企业放在世界级的竟争中,引导企业逐步由市场经济向道德经济和人格经济层面提升。〃

    七问:如何把握之间与虚?

    记者:〃卓达从小有资本就开始办教育,直到办大学,8年来,文化教育总与主产业形影相随。请问您是如何把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的产

    杨卓舒:〃中国企业现在普遍缺少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不是一般的管理,也不完全是体制问题。中国的部分企业缺的是'德'。'德'可以解释为一种文化,缺的就是文化。举手之劳就可以把产品处理得更加精致一些,造得更好一点,但是他绝不这样做。而且一旦有了市场,就立刻坑消费者。你说这是缺钱吗,是缺技术吗?缺的是'德'。我们企业的务虚,就是要把'德'内化为一种文化,内化成绝无技巧的'人『性』'内化成发自内心的宗教情怀。把'德'作为一种美、一种享受、一种心灵的需要。我们所以尽微薄之力办教育,是深感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心灵鸡汤'。没有这种'鸡汤'的滋养,久而久之人必然变得贫乏,贫乏之人事业必然垮台,而这种滋养必须从学生时代开始。人到一定境界,创造力、灵感是触类旁通的,所以哲学和文化给予的是一种激情、一种创造力、一种方法,这是高于一般技术的东西。〃

    记者:y000年在北京创办卓达大学,今年又在三亚创办了卓达旅游学院,您的办学宗旨是什么?〃

    杨卓舒:〃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大批创新人才!世界步入新经济时代,上什么样的学,读什么样的书,办什么样的大学,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思索的。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有着名牌大学的文凭却在为就业疲于奔命,有人甚至抛弃了苦学多年的专业,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这是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仅仅为了生存而活着,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社会'是卓达大学全部的办学思想、办学bio,。不曰a

    〃应当承认,我没办过学,但是我是一个消费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就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

    〃办学的目的不是为公司积累多大的财富,而是为了完成一种人生的表达。一个大学不足以改变什么,只要去努力,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记者:〃您的大学特别强调哲学,在人文科学相对走低的情况下,您为什么又来了一次'倒行逆施'?〃

    杨卓舒:〃中国企业、中华民族需要能力型人才!全世界有一万个行业,更高层次的是哲学。哲学使隔行变得不隔理,使人达到一个新的层面、新的境界。哲学让人更准确地把握世界,哲学可以调节人的心境,提升人的品位、人的修养、人的价值取向。〃

    〃哲学可以完成一个人由知识向能力的转换。生命存在的形式是蛋白质,鱼是高蛋白,吃了一条鱼能长出肌肉吗?身上哪块肌肉是鱼?这如同一个人的知识向能力转换一样,需要转化。要想完成转化,离开哲学、离开方法论、离开对社会的普遍认识和把握也是不可能的。哲学不能具体告诉你怎样去卖房子,也不能告诉你怎么开汽车,也不能告诉你怎样画图纸,但是哲学教你方法论、给你智慧、认知能力。有哲学头脑的人素质就高,适应的范围就广;没有哲学头脑的人,一旦离开灌输进来的那一点东西,就像鱼离开了水。〃

    八问:如何看待才与财?

    记者:〃卓达发展到今天,您觉得是什么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杨卓舒:〃我们提出'三本论',以德为本,以人为本,以法为本。其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我认为卓达能有今天,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有一支好队伍,正像很多人说的是一支玩命的队伍。这种向心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记者:〃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一具体到某个企业或部门,常常会出现'武大郎开店'现象,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杨卓舒:〃我们真的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共同利用公司条件,共同创造财富!'武大郎开店'现象是世界上所有企业都难以避免的通病。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在观念上提升自己,眼光向上,寻找更强的人。如果眼光向下,寻找比自己矮半截的,这样一路找下去,结局是毁灭自己。好比一个金矿,把开采权给了你,给你配了素质极差的队伍,你的力量不仅开不了矿,最终可能连自己也得埋进去。眼光向上寻找的结果,也许是老总有一天会由老大变成老二,最后变成老九,但老九开出来金矿也比开不出来强。当然,改变企业'武大郎开店'现象,更需利益的激励与分享。〃

    记者:〃在企业运作中,您是怎么把握才与财的关系的产

    杨卓舒:〃对于一个民族、一个企业来说,第一资源是人。思想才是真正的财富工厂。我时刻都在学习做一名学生,要求自己真正用求贤若渴的态度去尊重人才,平等地与他们合作。欢迎更多的人才加盟卓达事业。〃

    从知识中来,到知识中去,用知识去经贸,用哲学用理去缴税分析,里一个企业出实吴的能力,杨主势正因如此,他取回了成功,带营医个本达走向王美好的明天。创富历程

    1953年,杨卓既出生于黑龙江省。

    口8o年大学毕业后当记者。

    u93年进入房地产行业。

    目前,杨卓既已经是河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家之一,在房地产、旅游和教育方面都有所建树。该集团还新建了一所私立大学,学生人数达1000人。

    最近,卓达正在着手发展内蒙古和海南的旅游业。

    200年10月,杨卓舒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0年中国内地100富豪第15位。

    

名人的财富 五、每一丝机会都能嗅到……记华达集团总裁李晓华

    2001年,在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出的中国50位富豪中,李晓华列第16位;拥有个人资产达20亿。他曾经在北戴河海滩卖过冷饮,放过录像。1979年,因为贩卖16块电子表,被判处了h年劳教。1993年,他成为中国第一个买法拉利跑车的人。

    李晓华

    财富:20亿元

    年龄:sl岁

    。出生地:北京

    。教育背景:大学《东京商学院)

    主要公司:华达集团

    总部所在地:北京

    首次证券市场出资:未上市

    主要行业:投资、高科技、生物科技在苦难和挫折中积淀人生

    苦难和挫折是一种经历,但它更是一种财富,这是李晓华的人生创业感壑。大多数创业者都有这样的感受。

    苦难和挫折是一种经历,但它更是一种财富,李晓华正是在苦难和挫折中积淀着自己的人生。

    李晓华在吉祥胡同小学和北京22中读书时,学习成绩并不优异。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也照样参加红卫兵造反,上街游行,写大字报,忙得不亦乐乎。

    1969年,他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浩大洪流,参加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奔赴北大荒,在荒林沼泽地开荒种地。那时候,只有18岁的他,真的认为自己是在干革命大事业。他和大家一样住帐篷和土坯盖的〃干打垒〃房子,一块干庄稼活,当过炊事员,开过拖拉机,一起在寒冷的北大荒洒下思乡泪。

    在北大荒,李晓华还谈过恋爱,但因家庭条件太差而告吹。

    1975年,回城无望的李晓华费尽周折转到与北京为邻的河北省琢县农村『插』队。幸运之神与磨难也许就是从此开始的。

    在派县,李晓华当上了公社企业的推销员,如果说起他经商的经历,倒可以从这时候算起。凭着属兔者的机敏与天生的经商才能,李晓华使企业产品的销量上升了10倍。

    一次,李晓华的父亲病了,他匆匆忙忙赶回北京。经人介绍,他要到西直门外的海军医院找人买『药』,要找的人是位姑娘,叫张吉苦,父亲是中央警卫局的首长,住在中南海。张吉会出身将军门第,而李晓华是工人的儿子,只身『插』队,仍在农村。他们之间的出身门第与社会地位差距太悬殊了。但这一对青年男女,却不顾一切地真诚而热烈地相爱了。社会的偏见,家庭的阻力,使他们的爱情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谁听了都为之动情的故事。为了爱情,张吉美甚至以死抗争……

    1978年,李晓华终于返回北京。托人帮忙,在灯市口一家银行科研所找到一份烧锅炉的差事。小锅炉不大,只供十几间房子取暖,活儿还不算太累,但冬天一过,只好失业了。后来,又在经贸部出口大楼食堂当炊事员。每天的工作是『揉』面做馒头,虽然是累点,倒也驾轻就熟,因为他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过炊事员。

    1979年,头脑灵活的李晓华在『揉』馒头之余,开始偷偷『摸』『摸』地做起了生意,像成千上万白手起家致富的人所经历的那样,干点倒买倒卖的事。李晓华出师不利,只因贩卖16块电子表,就被判处了3年劳教,尽管因为胃病,李晓华并没在团河农场呆上多久,但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他被单位除名。

    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利益都挣满,挣该挣的钱,让利于人,见好就收,这是他的经商原则。

    李晓华寻找各种发展的机会,由做买卖到经营大产业,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呢?

    他第一次到广州进货,正值t恤衫、变『色』眼镜走俏,虽然利润丰厚,但他并未为之所动。他来到广州商品交易会陈列馆,站在一台美国进口的冷饮机面前凝视了许久,然后问道:〃小姐,冷饮机怎么卖产服务员说:〃没有货。〃

    李晓华灵机一动,找到了经理,先交朋友,请他吃了顿饭,又送了几条名牌香烟,这才把冷饮机买下。当他把冷饮机运回北京时,几乎囊空如洗了。

    没有多久,就进入夏天了。他把这台新鲜玩意儿,运到北戴河海滨。他向当地人介绍说:〃这是新玩意,在中国是第一台。如果你们同意,你们出场地、人员,办营业执照,我出设备。赚钱各拿一半。〃

    于是这个临时的冷饮〃合资公司〃开张了。来避暑的人们,游完泳了、玩累了或在太阳光底下走乏了,看到这个清爽冰凉的大玻璃罐,都被吸引住了,冒汗排起了长队。五角钱的饮料一杯接一杯,那种清凉甘甜劲儿直沁心脾。这成了北戴河海滩浴场一大景观。

    那是一个难忘的夏天。已届而立之年的李晓华实实在在地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商业敏感和决策能力充满了信心。

    这个夏天他净赚了十几万元。

    秋风乍起,北方寒冷i冷饮机终于可以休息了。李晓华的心思又活了起来,他想,今年在北戴河独领风『骚』的冷饮机,明年肯定不会那么新鲜了。于是他决定改弦更张,另辟爆径,准备将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