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7岁党员周恩来。周也是浙江人,他和蒋很谈得来。长相英俊、有如默片电影明星的周恩来,风趣幽默、仪表堂皇、谦恭有礼、饱学多闻、自信满满,但又温文儒雅。在蒋眼里,他是个性情中人。国共两党历47年的竞争、斗争和激烈交战,两人之间发展出非比寻常的交谊,互相尊重,即使在两党激烈冲突之际仍偶尔会看得出来。

  ① 原来的苏联高级军事顾问巴伐洛夫(Pariov)将军,在加伦抵达后不久,意外溺毙。

  ② Liu(刘馥),Military History; p。20。

  黄埔军校倡导武士道精神,校训“亲爱精诚”,还有一套威武不屈、誓死不降的荣誉规约。这套价值的极致就是“坚守阵地到最后一兵一卒;不计牺牲、英勇攻敌;不容疑问、奉命唯谨”。它还订立“连坐法”,任何单位只要有一成员失败或犯规,全体接受惩罚①。战术课和武器操练只占1/4的受训时间。大部分的讲课是政治思想课程,在黄埔意即研修三民主义,但也教授马列主义对帝国主义的观点,以及中国沦为分裂、被压迫的半殖民地之历史。尽管课堂上课时间甚长,操练仍十分严格,需要全心全神投入。

  ① Michael Richard Gibson; Chiang Kai…shek's Central Army; 1924…1936; Ph。D。diss。;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1985; p。36; Dreyer; China at War; p。124。 Liu(刘馥),Military History; p。12。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183284。jpg〃/''/p'

  孙中山与蒋介石1924年6月合影于黄埔军校

  中共有权可推荐若干人进军校各期受训,但国民党召募来报名者占大多数——总共有7000人报名,大多是中等以上阶级的城市居民或地主仕绅之子①。蒋介石从名单中亲自挑选约500人为头几期的每斯学员②。每期3个月的密集训练——长度与美国收大学毕业生的陆军军官预备班相同——一年下来,培训了约2000名新军官。“黄埔系”成为未来25年蒋的核心支持者。

  ① Chen Lifu(陈立夫),The Storm Clouds Clear over China (Stanford;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94); p。64。

  ② 董显光,《蒋介石》第一册,p。46。

  前一年,国民党内有11名元老曾因共产党势力大增(包括在各阶层皆已布建秘密小组),首次向孙中山提出警告。到了1924年6月,其中多位大老又呈请下令清共。这些人拿出中共的秘密文件质问鲍罗廷;文件显示共产党密谋利用国民党以达成其革命目标。但是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广州国民党领导人并不以为意,蒋认为,“当此关键时刻……(同志)必须紧密合作,国民党员应与共产党携手对抗共同敌人。”①蒋在一次演讲中赞扬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为他们国家及平民之福利奋斗,不全为个人利益努力。”②同时,1924年10月7日,苏联答应给的第一批8000千枝步枪抵达广州,不久又送来15000枝步枪,以及若干机关枪和大炮③。到了当年年底,莫斯科派到中国工作的军事、政治人员已达1000人左右,并且提供国民党毎个月35000元,外加其他补助④。从这段时间起、至1960年为止,苏联是在中国最有决定性影响力的国家——例外的情况有二,一是日本做为侵略者及占领者,以及美国在1941至1945年抗战期间做为盟国。

  ① S。I。Hsiung(熊式一),Life of Chiang Kai…shek; p。199。

  ② 同上注。

  ③ Liu(刘馥),Military History; pp。14…15。

  ④ 同上注,p。6。引述1927年从苏联驻北京大使馆抄到的文件,见于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 (1927): 131所收之文章〃Sovier Plot in China〃。

  苏联武器源源而来、堆满广州码头之际,广州商团和国民党右翼人士组成一支9000人的民兵队,在英国人默许下,香港的保守派华人运送一船的武器给这支民兵队。蒋获报后,召集军校学生,组成作战队伍开进广州,没收这批武器。商团威胁要展开总罢工,香港的英国人炮舰也升火待发,孙下令交还武器,可是民兵和国民党军队仍爆发冲突。孙终于授权蒋平乱,短短几天蒋就完成任务。

  同时,北洋军阀新的联合政府(段祺瑞出任执政)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的健康情形已经大坏,但觉得这是他和平统一中国的最后机会,仍决定抱病北上。他一到北京即病倒,医生诊断他的癌症已经无法治愈。孙在1925年3月12日去世,享年58①。直到这一刻,蒋从来没想过短期内要成为政治领导人,不过他一定考量过总有这个机会的可能性。两年前,他在日记里曾引述过19世纪湘军领袖曾国藩的话:“看曾公尺牍,至覆陆立夫书,有‘事机之转,其始赖一二人,默运于渊深微莫之中,而其后人亦为之和,天亦为之应。’”然后他咬文嚼字地说:“信乎,吾可不以迁移默运之人,自任乎。”②

  ① Sharman; Sun Yat…sen; pp。303…310。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14; 1922; box 3; folder 15。

  孙逝世时,蒋还不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大部分的内圈人士也不认为他足堪竞争领导地位。蒋也有敌人(此时他常身怀手枪)①。但是,他强悍的军事指挥官形象已经英名在外。这个阶段他在低阶军官及一般党员之内的追随者,可能已经大过任何其他的国民党政治领袖。在他们心目中,蒋不仅是个战功彪炳的军人,还是孙中山首屈一指的学生,是个坚强又有独立主张的左派分子,不贪腐且“坚定不拔”地追求目标②。蒋亦被公认是个熟悉苏联的军人,受到苏联的信赖。苏联在中国的新兴角色对蒋于国民党窜起,起了极大作用,而他也明白在未来几年内,苏联的影响将更加重要。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rch 23; 1925; box 4; folder 8。

  ② Liu(刘馥),Military History; p。10。

  第二章:北伐与内战

  1925年春天,列强在中国依然横行无忌,但中国人民已越来越不愿容忍这些侮辱。5月间, 孙中山逝世之后2个月,上海某日资纺织厂外守卫开枪打死罢工工人;等到学生示威活动爆发,英国人带领的警察又打死11名示威者。武汉方面,英国志愿队架起机关枪对付“数千名滋事苦力”;但当滋事者火烧九江日本、英国领事馆,连英、法陆战队都紧急赶来驰援①。

  ① New York Times; June 5 and 12; 1925。

  警方把上海的骚乱归为“中国布尔什维克”活动,尤其是“国民党激进派”①。《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国民党)决心废止“所有的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它又叹息列强对如何处理此一挑战并无共识,不像当年对义和团事变的回应。《纽时》记者警告,就连日本也可能“和黄种人站在同一边,对抗西方”②。

  ① New York Times; May 31; 1925。 上海《申报》1925年5月31日报导,有7人遇害。关于蒋经国的角色,见Chiang Ching…kuo(蒋经国),〃My Days in Sovier Russia;〃 in Chiang Ching…kuo Remembered ed。 Ray S。Cline (Washington; D。C。: U。S。Global Strategy Council; 1989); p。153。

  ② New York Times; June 5; 1925。

  由春季迈入夏季,动乱愈演愈烈。1925五年6月23日,包括童子军和黄埔军校学生在内的一支反帝国主义游行队伍行经沙面岛的外侨居住区。有人开了一枪,岛上英军开火反击,击毙52人,另有上百人受伤①。蒋介石闻报有20名黄埔学员丧生后,其对英国的仇恨升至新高。他写下:“英贼凶暴……不以华人之性命为事。”他每天在日记中写下一些反英意见,如“汝忌阴番之杀同胞乎”,他也一度记下:“法、美可恨。”②蒋介石反帝国主义的心,跟他的爱国精神一样强烈,因为他视两者为共生关系。

  ① Jonathan D。Spence(史景迁),The Search for Nodern China (New York: W。W。Norton; 1990); p。340。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ne 23; July 29; September 16; 1925; box 4; folders 11;12;14。

  7月1日,国民党宣布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推举汪精卫为主席。另两名重要委员是党内大老中最左倾的廖仲恺,以及高阶将领许崇智。为强化他高尚、无私的军官形象,蒋氏婉拒出任政府委员一职,因他觉得军人不宜参与政府运作①。不过,他再度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委员;在他的建议之下,所有的军事单位,包括联盟的军阀部队,今后都统称为“国民革命军”。此外,他替主张及早发动北伐以统一中国的若干国民党领袖站上最前线,要求建立7个军、在广东建立若干军火库,并将广西纳入革命阵营。最后一个目标是把广西新兴主力部队“广西陆军第一军”纳入国民革命军。由34岁李宗仁所率领的这支部队在1925年底已镇服广西省内所有军阀。经过冗长交涉,李宗仁和他的两大亲信同僚黄绍竑和白崇喜,正式同意加入国民革命军,但是事实上他们对广西军队和省政仍保持有效的控制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ne 21; 1925; box 4; folders 11。

  ② Diana Lary; Region and Nation: The Kwangsi Clique in Chinese Politics; 1925…1937 (Cambridge; Ean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58…61。

  李、黄、白三人不仅是军阀,还是当时少数有能力的军事领袖,矢志投身恢复中国的统一和富强。他们率领的桂系拥有当时中国所有部队当中领导统御最佳、效率最高,并且藉由对经过广西省的鸦片课税,成为粮饷最充裕的军队。桂系对社会或经济改革没有太大兴趣,绝不会放弃维持本身的独立①。

  ① 同上注。

  蒋介石表示准备北伐有一主要目标,即肃清军中的贪腐。他下令:“自某月起,各团饷项,向军需局直接支领,师部军需长,只于发饷时负监督稽核之责任,各部更不得于驻防地自行筹款。”①他打算把国民革命军打造成为不仅高度守纪律且现代化的组织,像日本的皇军或苏联的红军那样诚实、有效率的部队②。这正是他高度重视政工干部角色,也愿意接受政工干部大部分为共产党员的原因之一;显示早在此时他已承认中共党员通常比国民党干部更有纪律、专心致志和诚实。政工干部另外的功能是确保部队指挥官以及其他军官的忠诚和诚实,并且要保证征召来的士兵和平民得到相对人道的待遇。

  ① 1925年12月15日,军事委员会改革军政建议书,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一,p。109。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23; 1925; box 4; folder 12。

  不幸的是,蒋氏手下大多数将领根本拒绝他集中军中财务的方案——蒋介石不久就发觉,他必须把反贪腐的优先度降低,着重保持他手下品流复杂文武官员之团结和忠诚。他别无选择。然而很重要的是,虽然1926年他取得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位之后,此一基本财务改革立刻流产,但却显示其实他了解大陆此一贪腐毛病(及其可怕的后果),即使他直到1949年撤退台湾前都未能成功反贪腐。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出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甫下车即有几个人从暗处跳出来,开枪把他打死。蒋介石获讯后,当天夜里在日记写下,英国人一定是幕后主使①。在鲍罗廷建议下,国民政府由汪精卫、许崇智和蒋介石组成一个特别委员会,负责调査。蒋氏以后生晚辈之姿突然跃居党内三大要角,而党内高层领袖中大家公认最为保守的胡汉民则被排除在外。事实上,不久后就发现原来刺杀廖仲恺的一个主嫌竟是胡汉民的堂弟,此人在被传讯之前就逃离广州。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20; 1925; box 4; folder 13。

  调査亦发现,国民党和粤军之内有一群保守派阴谋铲除广州的左派分子。中央政治委员会下令将许崇智——负责调查工作的三大员之一——手下几名高阶军官处以极刑。许崇智本人并未被认为涉及廖案,但是另一项指控旋即浮上台面——他涉嫌和陈炯明有秘密接触。9月20日上午,蒋介石率领少许士兵包围许崇智住处。蒋要求名义上仍是上司的许崇智,离开广州3个月①。许崇智的名声腐败人尽皆知,中央政治委员会同意他立刻前往上海。汪精卫和蒋介石也在中央政治委员会的通过下,派反共的胡汉民前往莫斯科,并且讽刺的是,旋即提名胡汉民为国民党驻共产国际代表②。

  ① Te…Kong Tong(唐德刚)and Li Tsung…jin(Li Congren; 李宗仁),The Memoris of Li Tsung…Jen (Boulder; Colo。: Westview; 1979); p。148。

  ② C。Martin Wilbur(韦慕廷),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p。27。

  决定国民党方向的权力现在落到两个人肩上。汪精卫是政府领导人、革命军首席党代表,也是昔日反清革命党人最知名的一位。蒋则是地位较低的军事首长,兼黄埔军校校长、广东卫戍司令。两人似乎都坚定地站在国民党的左翼。汪外向、好说大话,蒋则内向、一板正经。根据鲍罗廷的说法,汪善体人意而且“能闻一知二”。可是,若被要求“负起责任,他一向退让不遑”①。

  ① Zhang Guotao(张国焘),The Ri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72); p。480。 引述鲍罗廷如此说。

  汪能言善道,但“重权力、好出名”。鲍罗廷、李宗仁和其他人认为汪不能信任,也不够坚定。鲍罗廷反而觉得蒋虽才学有限,却“勇于承担责任”。李宗仁和蒋第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