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丛林战争-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几经周折,我在美国佛罗里达埃格林特种战争训练基地见到了克里斯上尉——不,他现在已经是少校教官了。他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并且要带我到接受特种训练的丛林里去巡礼一番。我说,我经历过越南的丛林战争,对蚊蚋扑脸、烂泥遍地的丛林不感兴趣,我只希望他能与我倾心交谈。他愿意在一个休息日接受我的采访,我们是老相识了。
“我在越南丛林战争中,七进七出,是完全成功的!”克里斯少校不无骄傲地说,“我在学员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既然你不想跟我的学生进入丛林,那么咱们可交谈的也就不多了!……”他摊开两手,向我表示遗憾。
“在越南时,我还记得你曾告诉过我,你有一项保密的行动,我想现在已经不是秘密了吧?”
“你说的是那次营救战俘事件?”
“对,应该叫山西劫俘行动!”
“可是,这次行动新闻界已经谈得够多了。”
“新闻界都在嘲弄那次失败,我想你一定会有不同的见解。……”
“斯托里先生,你说对了,不是不同见解问题,而是与舆论相反的结论问题,应该说我们的计划是成功的,行动也是成功的,仅仅是出了一点意外,而这个意外的责任不在我们身上。……”
“我知道你会这样说。不过,你不想通过我的文章为你们的这次不成功的行动辩护几句吗?……”
“当然愿意!……那么,打开你的录音机,咱们就开始吧!”
在整理克里斯教官的谈话记录前,我想就美国特种部队的一般情况介绍几句:美国的特种部队,被许多小说家神化了,许多杂志为了吸引读者,也给特种部队涂上了一层神秘惊险的浪漫色彩,一次营救墨索里尼的偶然成功,成了特种作战部队的传奇。
具有一般历史常识的人,应该知道希特勒为了营救他的“宝贵的对象”实施的“橡树计划”。那时候,意大利的独裁者、法西斯首领墨索里尼被囚禁在亚平宁山脉的大萨索山巅之上。德国党卫军奥托·科尔兹内上尉,用一架怪鸟式飞机把墨索里尼带走。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冒险行动,感动了、启发了、也鼓舞了许多敢于冒险的军人,因为这个行动在特种战争史上闪射着奇异的光辉。
也许美国的特种部队更为源远流长,它可以追溯到欧洲人对北美洲殖民统治的最初年代。当时的印第安人就是游击战的能手,他们的突然袭击经常使欧洲殖民者受到严重损伤,欧洲殖民军用传统战法,根本就不是印第安人的对手,他们被迫改变战术:首先是利用投靠殖民军的印第安人组织几支能征惯战行动迅速的小分队,以精良的武器装备用游击战法来对付印第安人的游击战争。这些机动灵活执行特殊任务的突击部队,便被称之为“特别行动部队”——简称“别动队”!在美国特种部队来说,印第安人的游击战是他们的祖先。
这种特种部队,随着美国的独立战争结束而解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重新崛起。在1942年至1944年期间,这种特种战争为英、美同盟在北非和南欧战胜法西斯立下了汗马功劳:美国在北爱尔兰培训的第一支“别动队”于1943年3月空降到北非突尼斯德军后方,用突然袭击的办法攻占了重要交通枢纽。而后又在西西里岛的登陆战役和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都是连连得手战绩辉煌。
在“别动队”的发展壮大中,第二种特种作战部队又诞生了,这就是后来的“绿色贝雷帽部队”和海军的“海豹”部队。它在德军、日军的后方出现。由于队员个个握有多种战斗技能和富有牺牲精神,功勋卓著,威震敌胆,被称为“魔王之旅”!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特种部队也就结束了反法西斯斗争的光辉历史。在韩战中,它屡屡受挫,而后又用于越南战争。军方坚定地认为,特种作战部队是进行丛林战争或是半游击战争最理想的工具,结果又是连连败北,碰得头破血流,它说明美国特种部队战胜不了人民游击战争。山西劫俘的惨败就是一例。可是,克里斯上尉坚持他的观点,他向我侃侃而谈,丝毫没有失败者的惆怅和遗憾:
“营救战俘并不是我想出来的。我只是接到命令回国参加一次演习。我想,我去参加这次行动,很可能是由于安德森少校的推荐,他认为我是战争的幸运儿,是能够完成任何任务而不受损伤的一员福将。
“战俘问题,一直是美国政府的沉重负担。那是越共在谈判桌上的一张王牌;在国内,反战势力却利用它来紧揪住千千万万母亲的心!我归国时,在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街上反战大游行的队伍里,看到妇女们高举的标语牌上写着:‘还我被俘的丈夫和儿子!’……我从电视屏幕上看到这一情景时,热血直向脑海里冲涌,我想,我克里斯愿意把他们被俘的儿子和丈夫从战俘营里拯救出来。……
“负责这次武装劫救战俘计划的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下属的特别行动顾问室。根据多方证实的情报,我们的500名被俘的飞行员被关押在河内周围的几所战俘营里。这也是我们的‘宝贵对象’,必须像营救墨索里尼一样营救,但是劫救计划遇到了三个难题:第一,河内周围高炮和防空导弹如林,如果劫救不成或刚刚升空就被击落,那就偷鸡不着反蚀米了;第二个难题是劫救哪一所战俘营?这个战俘营有多少战俘?如何配合?有多少警卫?能不能降落直升机?我们去多少人?先后需要多少时间?此外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搞清而且找出对策;第三,就是从什么方向进入?从什么方向撤出?有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一切都要计划周密,精确到分秒不差,而且预想到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以及应付意外的方法。……
“这个极为繁杂的冒险行动,大大激发了研究者的兴趣,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劫俘本身,而成了一种特种作战的试验,就像医生给一个特殊病患者开刀,治好患者成了次要目的,取得医疗经验却成了注意的核心。……
“策划者经过种种测算,分析了上千张高空侦察机拍回的照片,最终确定突袭山西战俘营。……”
“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个战俘营吗?”
“当然可以,不过,这是我后来回到埃格林空军基地才知道的。……因为我们所有参加这次劫俘行动的突击队员,对一切细节必须了如指掌而且铭记在心。
“最先确定为山西战俘营的第一个因素,是从高空无人驾驶战略侦察机拍摄的高分辨率的照片上,发现山西战俘营在晾晒衣服的场地上,多次出现用衣服排成的‘K’字形,当然,你知道,这是呼唤营救的标记。这就说明,战俘们有迎接营救的思想准备。……”
“当时,你们有没有想到这可能是越共玩的一种花招?从整个越战期向,我得出的结论是,越共非常精明,几十年的以弱对强的军事斗争磨练了他们,中国革命斗争经验启迪了他们,丰富了他们。……”
“至今我都不认为是越共耍的花招,那次失败仅仅是出于偶然,确定山西为劫俘对象的第二个因素,是那里的战俘最多,据地面特工侦察,大约有80名。甚至花名册已经搞到,不会有假,很值得冒一次风险,更何况其中有赫尔曼中尉,他是我的同乡,我一心救他。
“第三个因素对劫俘最为有利,那就是战俘营孤立于一片水田地带,相距城镇两公里,因为附近没有营房,也就没有越军大部队驻扎;战俘营里有个供晨操用的篮球场般大的空地,可供两架直升机降落,看守战俘营的越军只有一个排,连管理食堂的勤杂人员在内,只有50多人。
“为了进一步把情况搞得精确无误,负责这项计划具体实施的卡林特中校到达了西贡,因为从中央情报局的档案里得知南越副总统阮高其就是北越山西人,他应该知道家乡周围的地形和其他情况。阮高其副总统对高空拍摄的照片作了形象的解说,但对此大胆的劫俘计划却不抱信心,卡林特又将此计划征询威斯特莫兰将军的意见,可令官听过之后要他再去找对丛林战争有特别研究的安德森少校。安德森认为此计划可行,并推荐我参加这项行动,他说:‘克里斯具备斯科尔兹内的一切素质:勇敢、机警和特强的临时应变能力。’于是,我应召直接到埃格林基地来报到。
“这项接近异想天开的行动计划使我激动不已,它的成功,将使我闻名世界,恨不能立即一试身手。卡林特中校对我七进丛林特别欣赏,对我抱有极大的信心。突击队下设三个分队——突击分队、警戒分队、支援分队。我被任命为突击分队队长,卡林特中校说:‘这是关键的关键!’其实三个分队密不可分,哪个分队出了毛病都会全功尽弃。我回答说:‘绝不辜负重托!’
“策划这次行动,不啻于策划一次大战,下从突击队员上至国防部长和尼克松总统本人,都全神贯注。每一个细节都呈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审议,直到事后,我才知道这个计划曾被各种障碍阻挡,几近搁浅。……”
“今天想来,的确很玄,”我有意启发他的谈锋,笑笑说,“好像已经超出了正常思维的范围。……”
“不是这样,在制定计划过程中,有过各种缜密的思考,只是理智屈从于一种带有迷醉的热情——把战俘救出来。甚至还会给北越造成一种威慑:由此可以联想到我们可以把他们的首脑机关摧毁或是老鹰叼小鸡一样,把他们抓来当作交换战俘的人质!……”
“这种思维方式纯粹是美国式的!过分浪漫!”
“是的,当时美国的决策层提出了几点质疑,还有几点必须作到万无一失:一,从哪个方向进入北越的问题,也就是进去和出来的空中通道,安全系数如何?二,武装直升机和突击队进入北越,这不但破坏了美国政府停炸19度线以北地区的声明,而且武装突袭北越营地,已属于开战性质,将会给巴黎谈判、越战形势和国际舆论带来什么影响?三,有无百分之百的把握?一旦迟延,守卫者会不会先把战俘杀害?四,战俘营中用衣服摆出的‘K’字是否有诈?有什么证据说明是真?……”
“这的确是些难以逾越的鸿沟!”
“还是越过了,又经过几番周折,像拉选票似地到处请求支持,而且这几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一,山西战俘营不是北越防空的重点,防空的重点是在河内;所谓山西,是指该城东部有一半月形的山丘,而西面却是一个可以低空出进的山口,这样,从西部进入就成了最佳的选择,所以决定不从东部海上进入,而从泰国基地出发,穿越老挝从西山口低空进入,可以取得出敌不意的效果。而太平洋舰队可从东部佯攻海防港,以转移越军的注意力,等他们醒悟过来也就晚了!”
“这自然是理想的方案,可是,为什么越共把许多战俘营都安在河内周围?据我所知,河内最大的花炉监狱关押的美军战俘最多!……”
“这是越共的狡猾之处,他们迫使我国空军在轰炸河内时有所顾忌,免得炸了自己人;在确定进入方向后,我就感到成功了一半。至于破坏停'奇‘书‘网‘整。理提。供'炸声明乃是迂腐之见,在我们经过几十分钟的突袭之后,任何人都知道我们是营救战俘而不是战争升级,因为事实已经作了证明;至于战俘是否安全地登机而不被杀害问题,全靠迅猛二字。我们提出可以通过模拟训练加以解决,只要在半个小时之内完成一切营救程序,守卫者就来不及杀害俘虏。……至于‘K’字,我们认为是真,因为战俘都是飞行员,他们深知我们的军事卫星和高空侦察机天天飞过河内附近上空,他们发出这样的信号当然合理。……”
我暗自笑笑,这些鬼迷心窍的家伙,凡事总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想。难道越共就不会这样想吗?
“我们根据模型,像好莱坞的布景现场一样用钢架和木材搭起了一座山西战俘营。我们按着实战的一切细则——登机、进入、降落、突击、救援、登机、撤离,不断地进行演练,越来越熟练,开始需要一个小时零七分钟,一直演练到只用25分钟就能完成。……这样,就能保持驻扎在山西附近的越军大部队来不及赴援,即使有赴援的部队,我们的空中支援分队,也能把它阻拦在中途。……
“当卡林特中校掐着秒表,五次测定完成一切营救程序都在25分钟以下时,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小伙子们,你们干得不错,不久,我们惊天动地的行动就可以传遍世界了!’我们全部突击队员振臂欢呼,好像已经把全部战俘营救回来了似的!……
“国防部长莱尔德、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穆勒都来参观过我们的演练,也都具有了信心,尼克松总统就职以后也曾保证把战俘早日从魔鬼手里解脱出来,这个行动自然被批准实施了!……斯托里先生,结果你已经知道了,还要再谈吗?……”
“当然要谈,我正希望你来证明此次行动并非失败呢!”
“那就明日再谈吧,还是在这个时间,在这个教室……”
“你不希望我请你到服务中心去喝上一杯吗?还有法国奶酪。”
“不,我吃军官食堂已经习惯啦,我曾说过,你的手艺会败坏我的胃口,谢谢!”
(二)天灾人祸
——斯托里的《美国巡札》节录之二
第二天,克里斯上尉带了一张手绘地图给我,并不精确。他说:
“你来看,这里是位于泰国南部的达卡里空军基地,我们所有人员和装备从这里出发,乘大型运输机到达泰、老边境和乌隆基地。再换乘直升机,途经老挝上空,在进入越境前空中加油,而后低空进入越境直扑山西战俘营。这是1970年11月20日深夜的情景。
“这一夜,天朗气清,繁星灿烂,一轮下弦残月送我们的机群东行。地面景物依稀可见,我仿佛进入了一种清醒的梦幻,心中忐忑不安,甚至有阵阵恐惧袭上心头,一种情况有变的预感紧紧抓住我的心。这是我从未有过的心理状态,一进入越境,机群便低空飞行,关闭航行灯,就像进入了鬼蜮魔界。……机舱里沉寂无声,突击队员们都凝神屏息呆坐不动,这种紧张气氛向所未有。
“后来,我们得知,与我们进入越境的同时,我们的海军航空兵的机群向海防和河内实施佯攻,为我们安全抵达目的地提供掩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