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田仁医傻包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肥田仁医傻包子- 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一个月之前就吵着要刘东山给他们买灯笼,马氏不肯花这钱,早前为了刘银杏的嫁妆花尽了家中的银两,过年的钱财都有些拮据。孩子们也不必失望,凭刘东山的手艺,别说是两个灯笼,就是再难的东西,他们爹爹也能给他们做出来。花了一个下午的工夫,刘东山就做出了三只兔儿灯笼。只不过,这灯笼做的早了些,还没等到过年,就给刘灵芝那小鬼给玩破了。刘东山吸取教训,不到过年当天是万万不可给这小鬼做灯笼的。不只如此,这小鬼还把他哥和他姐的都玩破了,刘银翘恨不得打烂这小家伙的屁股。刘当归虽然没说什么,刘灵芝却发现,他哥晚上竟然破天荒和他抢肉吃…刘东山这些日子一直在泡药澡,听李半夏说,再来上个三五日,就能替他接骨了。到时候,等骨头一接上,只待慢慢修养,便可恢复行走。事事顺遂,一家人都笼罩在喜庆之中,日子过得是无忧无虑。李半夏重新回到了药庐之中,她是神医传人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求医之人踏破了赵郎中药庐的门槛。甚至还有许多人,不惜大老远地赶过来找她医治。谁都知道,张荆南张神医行踪飘忽,性格怪异。要找他老人家救人那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李半夏则不同,她在赵郎中的药庐坐堂,白日若无要事都会在那个地方。再加上她性格和善,对病人一视同仁,即使是没钱救治的苦病之人,她都乐于伸出援手。而李半夏医术确实神奇,前来找她治病的人一拨接着一拨,她却从未让人失望过。治病的法子又干脆又有效,药钱又十分合理。短短时日,李半夏这个小神医之名就传遍了许多地方。甚至远在江州之外的人都知晓她这小神医之名。李半夏对这些倒是浑然未觉。每日两点一线。药庐,家中。在药庐是帮病人看病,在家中则是帮刘东山看病。同时思考着为兰花婶医治肿瘤的法子。但凡是有一丝丝的机会,她也会全力以赴。;李半夏这厢忙得是连上厕所的工夫都没有,为了能两头兼顾,早上是一天比一天起得早。每天早晨在去药庐之前,要亲自为刘东山准备泡澡的药水,兑好后等他下了盆,并无不适后才敢匆匆赶去药庐。这天晚上,李半夏在给最后一个病人开过方子后,回到家月亮都已经爬得老高了。李半夏事前打过招呼,若是傍晚时她没有回来。便让家里人先吃,不用等她了。只需要给她炖一碗饭,她随便吃一点就成。眼看就到年关了,若不是真的病痛缠身,谁又愿意在这个时候前来找她看病?她别的也不会,就会给人看病,人家来找她也是看得起她,她又怎忍让他们失望?更不忍让他们受病痛之苦,连年都过不安生。回家之后,端出娘留给她的饭菜,打开一看,还怪丰盛的。可以想见,娘肯定将最好的菜都留给她了。还有一片咸鸭蛋,蛋黄很大,娘果然懂她,知道她爱吃蛋黄。关于这片咸蛋黄,可还是有些来历。端上桌子之后,刘东山二话不说就挑了一块蛋黄最大的放在旁边,不用说马氏也晓得他是要留给他媳妇儿的。;李半夏爱吃蛋黄,刘灵芝也爱吃。在欺负完他哥和他姐,把蛋白留给他们,自个儿吃了蛋黄后,骨碌着小眼珠,瞪向了刘东山给李半夏留下的那一块。不等小家伙开口,甜甜就不答应了,“弟,你刚吃了那么多还没嫌够,这是留给大舌头的,你可别想。”马氏夹了一块肥肉到小家伙的碗里,也道:“你娘回来得完,又那么累,欢子乖,就把这片蛋留给你娘~~”还有几个虽然都没开口,脸上可都是这个意思。小家伙吐吐舌头,缩着脑袋来了一句,“姐,奶奶,我也没想,我就是看看~~”“……”呵呵!这小东西,瞧他无辜的小眼神,一句话说得,其他几个人都笑趴了。李半夏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那片咸蛋黄,这东西在农家虽然常见,却也不是时时能吃到的。昏黄的烛光忽然有了一片阴影,刘当归站到了李半夏的旁边,也没做声,也没有离开。看他吞吞吐吐、支支吾吾的样子,似乎是有话要说。李半夏正在狼吞虎咽,忙了一天,可是饿死她了。看到刘当归一直在这里傻站着,李半夏包着满嘴的饭,含糊不清的道:“当归啊,你有什么事吗?”;“我……”刘当归数次想要开口,最后却又把话给收了回去。“嗯?”李半夏挑眉,这小子,啥时候说话这么不干不脆了。“有什么话就说吧,我听着呢。”刘当归几经犹豫,终于下定决心。睇了一眼李半夏,又把头地下,“你明天有没有空?”他的话说得飞快,声音又很低,但李半夏还是隐约听到了他在说什么。“有没有空?当归啊,你问这个干什么,还是你有什么事情?”以刘当归的性子,绝不会平白无故问她有没有空的。这个小子,没必要和她开口的时候,是绝不肯多说话的。不只对她,对别人也是这个样子。小小年纪,就在这里装酷,哎!终于,在李半夏的追问下,刘当归便把事情告诉了她。原来是夫子有话,要这些孩子的父母派个人到学堂去一趟,他有重要的事要说。刘东山现在的状况,自然是没办法去学堂的,刘当归也只好与李半夏说了。但他也知道,李半夏每天都这么忙,药庐每天还有许多人等着她看病,他如何开得了这个口?;“算了,你当我没说。”大不了,让奶奶和他一块去,跟夫子说明情况,夫子一定会理解的。他也不知道夫子有什么重要的事要说,非得要父母过去一个人。只是夫子说了,他自当要按照夫子的话去做。“好啊!”李半夏很爽快地点点头,“我明儿早上和你一块去。”“你……答应了?”刘当归有些难以置信。“……答应了。”李半夏倒是奇怪了,她答应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小子干嘛惊讶成这个样子,好像他刚才说了什么可怕的话似的。“你不是很忙吗?”刘当归不想问这个话的,她答应了就好了,他也就无需说这些。只是他也不想因为他的事,耽搁了她治病救人的大事。“忙是一回事,陪你去学堂又是另外一回事,像这种家长会,家长不去小孩子可是会很难受的。”对于忙这件事,0775看了肿么呢cc还是记下我,李半夏可是看得很开的。治病救人是大事,当然得认真对待,而且必须认真对待。可也不能钻进了死胡同,将其他的事都放在一旁。这天下有救不完的人,也有看不完的病,若为了那下一个未知的病人或者病情,就忽略了身边的人,那可就是她的过错了。;虽然不知道当归他们的夫子让他们这些人前去有何事,但依她所想,应该是类似家长会一类的东西。那个场合,其他的父母都去了,就你家一个人没去,就留个小孩儿在那独自坐着,很惨的。李半夏小的时候也开过无数次的家长会,那个时候爷爷再忙,都会准时赶到。为的就是不想他的小丫头感觉到父母早逝的哀伤,所以在这方面格外的注意。也正是因为爷爷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李半夏的童年并没有别人想象的可怜或者悲惨。现在换一种立场,她也是孩子的长辈,在这方面也会尽可能地去做好,不让孩子的心中留下一点阴影或遗憾——刘当归站在旁边许久没有离去,几次开口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说些什么。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笨蛋,可是他的这一张嘴真的很笨,心里想什么,嘴上却无法将它说出来。说起来,刘家这一房人还真是有趣,刘东山嘴笨,李半夏嘴笨,这聪明的小子也嘴笨,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过,这刘当归可不是真的嘴笨之人,只不过是他懒得多说,或者不知该如何说得出口罢了。李半夏见他在那儿傻站着,嬉笑着对他道:“我说当归啊,你老在这杵着是不是觉着这饭很香,想让我分一点给你?行!去拿个碗来,我匀点给你~~”刘当归受不了地摇摇头,回到自个儿房里去了,她怎么老是这般说个话没个正经的?李半夏看着刘当归那又无奈又不好意思的小样儿偷笑,还是这样好啊,这样不就自在多了?不过明儿个要陪当归去学堂,明日要研究的那些病例,只得今晚再多花点时间了。…………



319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319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当归,起来啦,咱们去学堂了~~”翌日,早早的,李半夏就把刘当归给喊起来了。

这头一次以孩子她娘的身份去参加家长会,心里头还真有些个紧张。

刘当归起来一看,发现天还才刚亮,又看李半夏已经准备完毕,真真有些哭笑不得。

似乎她做其他的事,可没这么急性子。

“别站着了,还不快去换衣服,换完衣服咱赶紧吃点饭,吃完饭就去学堂了,迟到了可是会挨夫子板子的哟~~”

李半夏边说着,边往自己嘴里塞了一个玉米饼,又从锅里拿了一个,塞给刘当归。

“不用这么急,时间还早着呢。”刘当归接过玉米,好意提醒道。

“不早了不早了,快吃,去早了总比去迟了的好,总之咱们不得做最后一个,晓得了吗?”

“……”刘当归看她这么积极,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摇摇头,手上的动作却快了不少。

马氏也是刚起来,想给两人煮点饭,别一会儿在外面饿了。李半夏直说不用了,这么会儿的工夫,她可啃了好几块玉米饼了,嘿嘿!

等刘当归吃饱,李半夏帮他提好背包,母女俩人直往学堂奔去。

“你猜夫子要你们去是为了什么?”路上,刘当归问李半夏。

“这个嘛,应该是开家长会吧。马上就要过年了。你们这阶段的学习也快结束了,你们夫子一定是想对你们的成绩做个总结。喊我们过去,只是为了也让我们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好法子能帮助你们学习。”应该是这样。除了这一点,李半夏实在是想不出别的什么理由了。

刘当归摇摇头。

“不是?”不是这个,又会是哪个?

“几天前,我们学堂的那栋老房子塌了。幸好那个时候是休息的时候,我们正在外面玩,才逃过一劫。这些日子,我们都不敢进去那栋房子,夫子带着我们在前面祠堂里上学的。”

“竟然有这事,当归,你那天回来为何不和我们说?”这让孩子在那种情况下学习也真是太危险了。如果那天要不是他们正在外面玩。而是在里面认真的上课。李半夏真的不敢想象。

她之前带着当归去学堂报名的时候,也去过那栋房子,也知道那房子破损得严重。万万想不到房子居然会榻。

“前些日子下了一场冬雨,屋后的山石冲刷下来,把房子给推倒了。我跟奶奶说过,你白天不在,就不晓得这个事了。”

“那当归啊,你们现在呆的房子安不安全哪,不会也像……”祠堂地方挺大,一部分摆放祖宗和先人牌位,一部分就挪作了他用,譬如孩子们读书的学堂。就是祠堂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出了事,被后面的山石所推倒,那他们现在呆的地方别遇到同一样的问题。

而且,那个祠堂年代久远,又年久失修,之前还不觉得,现在要夫子和孩子们在那个地方学习,李半夏这心里还真是七上八下,放不下来心。

“夫子这些天一直都在头疼这个问题,这次叫你们去,不只是夫子的意思,也是村长的意思。他们希望我们这些人家,每一户都出一点银两,作为修缮学堂的费用。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就没有地方读书了——”

最后一句话,透露了刘当归真正的心思。

这个小子,其实心里也在害怕吧?

一旦学堂不复存在,那他们这些人的确失去了学习的地方。此时正值深冬,天气严寒,自然不能让孩子在野外学习,这样他们的小身体会受不住。那祠堂,已经成为了险地,不加以修缮的话是不敢在里面久呆的。但凡有个打雷下雨的,就人心惶惶,这样还如何学习?

最重要的是,他们现在学习的地方是祠堂,是供奉祖先排位的地方,哪里能长期给他们上课?

夫子和村长商量了许久,最终也只能靠大家的力量了。但是自古掏钱这种事儿,谁都不愿意,也只有试上一试,与大家好好商量商量了。

刘当归说得没错,夫子请他们这些家长过去,就是为了商量修缮学堂的事儿。修缮学堂,不只是要将破旧的祠堂整修一番,还要在祠堂与大山之间堆砌一座石坝,这样即使从山上滚下的山石,有石坝的阻挡,也不会危急下面的房舍。

至于石坝,石头有现成的,到山上便可以采。黄泥也是现成的,祠堂后山便能弄到这种黄泥。但堆砌这座大坝,还得耗费一些人力,也只有靠大家自动出工了。

一说要出银子,家家都不乐意,而且这修缮祠堂,银子出的还不是一点半点儿,讨论了半天,也没讨论出个结果来。

回来的时候,李半夏和刘当归都没怎么吱声。虽然李半夏很想出钱修缮祠堂,但大家伙儿不同意,她也是没有法子。在那种场合,她要是刚说一句:还是交了吧,其他人一定群起而攻之,让她自个儿有钱就自个儿交去,不要让别人交。再那个一点儿的,直接会说她有钱就让她把他们的一块儿都交了。

当出头鸟,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把局面弄得更糟,所以李半夏只得选了沉默。

刘当归的小脸上有着闷闷不乐,眼看着他们连学都没得上了,又怎么高兴得起来?

还有一点,刘当归慢慢抬头,看了看走在前方的李半夏。

她也是不想出银子的吧?

奶奶说,家里这段日子并不好过,弟弟先前找奶奶要个灯笼奶奶都没答应,这回一次要拿出那么多的银两,家里也拿不出来啊~~

走到前面三岔路口的时候,李半夏让刘当归先回去,自己则走了另外一条小道。刘当归问她要去干什么,李半夏没有多说,只是让他乖乖先回家,她很快就回来。

等中午李半夏回来的时候,她的手上已经多出了一百两银子——

她去了什么地方,又去见了什么人,为何能一下子就得到这么多的银两?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笔钱,孩子们就能继续在学堂里学习了。

第二天,前一天还闷闷不乐的刘当归,很反常地大跑着回来。回到家中,在杂货房里找到了李半夏。

“你……你……夫子说,是你……”

“怎么了,小结巴?”李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