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田仁医傻包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肥田仁医傻包子- 第2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扩建后药庐还在原地址,规模要比先前的大上四五倍,里面最多可以容纳几百号人。除了供病人看诊休息的地方,还会将原先的药房药楼扩建。收纳更多的医书典籍。同时,也要在全村乃至外面,购进更多的药材。以供不时之需。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收徒弟。

川乌跟着赵郎中后面这么长时间,又得到赵郎中和李半夏的诸多指点,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平时李半夏和赵郎中两人不在的时候,他也帮忙看诊。每次诊断都做好记录,写好札记,定期让人回来复诊。然后将所记载的记录和札记交给李半夏或者赵郎中检查,这样锻炼之后。札记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少,他也渐渐有一个大夫该有的信心和沉稳本色。

药庐规模扩大,里面的人员也要适时予以调整。而药庐有那么多病人光顾,收徒弟收药童的事不能再耽搁。

说起药庐扩建。村里几乎家家都支持。

大杨村可有许多年都没这么热闹了,虽然这里是砚台的故乡,每年来买砚台的人也不在少数,但向现在这么大规模几乎每天都有不少陌生面孔进村子状况的,毕竟还在少数。

大杨村很多年。也没有出过一个名人。

李半夏现在在村子里,可以算是很神气了。哪个提到她,不得赞一句医术高绝,神医传人?她嫁到大杨村后,更是救治了不少村里人。做了不少的好事。赵郎中十几年扎根在大杨村,也是医者仁心,对村里人的帮助没断过。随便找一家,也没人敢说,没承过他们俩情、受过他们的恩?这两个人呼吁一声,还是有很多人响应的。

村长听说要扩大药庐的规模,心想这是好事啊,不仅能造福乡里,还能把他们的村子推广出去。

这以后他们这小村子也能出名了,越来越多的人也知道他们大杨村了。想那山上的白云寺,就很有名,每年有不少游客到山上看风景,赚了不知道多少香油钱。要真是如此,以他们村子的山清水秀、风光秀丽,不比那白云寺差。外面人看到了也定会喜欢上,到时候咱们这个村子也能富上一把。

要说这个村长,还真不是白干的,那也是难得的精明人,脑子转得快,一骨碌就想出这么远了。

就前几天,李半夏刚回来那会儿,村子里来了许多人的时候,大伙儿不知道吧,那第一家客店就是村长和他大舅子一块开的。单单几天,比他以前在田里忙活大半年赚的还要多。这也就怪不得他感受这么深,答应得这么爽快了。

李半夏和赵郎中在听到村长的一番说法后,齐齐竖起大拇指,暗道:哎呀妈呀,这村长实在是太有才了!有他老人家带领,咱大杨村何愁不能发家致富,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富村呢?

村长于是乎,大手一挥,批了!赵郎中药庐旁边那几块地,就给你们盖药庐吧,甚至连地租都没好好算算,就直接把两人给送走了。

李半夏和赵郎中可不是那种贪财的主,这药庐要真是盈利丰厚,自然不会少了乡亲们的。更何况,他们建药庐,目的可不在赚钱,挣点有钱人的医药费,为那些条件有困难的提供汤药,才是他们的初衷。

他们希望,有他们的这个药庐在,以后村子里乃至上这个药庐看病的,不会有没钱便看不起病的情况。只要他们力所能及,就会让每个病人在这里得到最好的治疗。

这一点,也是他们这个药庐的精神。

不管以后这个药庐如何发展,哪怕他们故去了,他们的后人接掌这个药庐,这一个精神,他们也决不允许改变。

一个东西存在,总要有它坚守的精神,若没有这种精神,那它们的这个药庐,也必定是无法长久的。

李半夏和赵郎中不知道,他们这个决定以及他们所奉行的这种精神,改变了许许多多患者的命运。就在这一天,就在他们做下这个决定之时起,他们的药庐屹立百年不倒,成为无数医家的楷模和学习的目标——

伟大的事业常常是从小事开始的,那家药庐的起点,不过是乡间泥泞的小道。那时日正当午,家家烟囱上冒着炊烟,农民们扛着锄头回家吃饭。内容很简单,不过是两颗仁心的医者,在某方面达到惊人的一致,就此一拍即合。

于是,一间并不是特别起眼的药庐在大杨村中诞生了!

…………

436 药庐竣工,妙手仁心堂!

436药庐竣工,妙手仁心堂!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

药庐的建成,村里许多人家都出了不少的力。男人们能出力的出力气,女人能帮忙倒茶的倒茶、做饭的做饭。

每天药庐旁边临时搭建的饭蓬里,都有不少女人奶奶们送菜来。菜都是洗干净的,连洗的工夫都省下了,可见他们的用心。这样一来,最让人担心的吃食问题,一下子就成了最不用担心的问题了。

至于工钱的事,李半夏和赵郎中刚开口提,大伙儿就跟他们急。说要是跟他们提工钱的事,那就是看不起他们,直弄得俩人不知该如何感谢他们的好。

也只有想着法的,让烧饭的婶婶将伙食备得好点,娘和赵家嫂子买了许多的麦粉和糯米,给大家做圆子、发粑,让大家带回去吃。

实在不行,以后他们要是到药庐里拿药,给人家免了也是好的。

不出十日的工夫,药庐便在大家齐心协力下建成了。

药庐竣工那一天,村里许多人都到了,大杨村的爆竹响了整整个把时辰,有大人们在放,孩子们也跟着后面放着玩,那种热闹可是好久都未有过了。

在这之前,还有一件事需要确定。

那便是药庐的名字。

给药庐取一个响亮切合的名字,那可是最振奋人心大伙儿都感兴趣的事了。刘赵两家,每个人纷纷献言献策,几个孩子更是连晚上睡觉做梦都在想着这个事儿,想到一个合意的,第二日一大早就起来跑着告诉李半夏和赵郎中,直希望自己取的名字能被选上。

什么百草堂、千植堂,杏林堂。名字有许多,大家讨论许久,仍然没有定下来。

有的名字不是太普遍了。就是太简单了,显示不出他们药庐的特色来。李半夏和赵郎中同意。几个孩子可不同意。要是这么容易就定下来,而且定的还是这么一个简单千篇一律的名字,不是说明他们几个脑子不灵活吗?

正如许多人对养成这个游戏很感兴趣一般,孩子们对取名这回事,也是十分热衷的。想想以后自己所取的名字每日都出现在别人的口中,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成就的事情啊!

赵郎中家的几个宝贝,也都是聪明伶俐的。什么乐乐堂、扎针堂、呼呼堂。喝药堂,赵郎中把自家孩子取的几个名字说与李半夏听,李半夏笑的打跌,童真显露无疑。

当然。这是说着玩的,倒有几个认真想出来的名,李半夏还是觉得可以考虑的。像是农草堂,回春堂,杏仁堂。

至于这几个名字的由来。孩子们还真有一箩筐的缘由,在这里就不叙说了。

刘家三个孩子也没闲着,取的名字比起赵家的几个,也高明不到哪里去。甜甜琢磨了半天,还是觉得叫巧手堂。说这个比较气派。

但李半夏,认为这个有些不合适。巧手堂,听起来更像一个江湖门派,特别像是鲁班巧手门一支的,而不像一个药庐。最重要的是巧手堂,貌似有吹嘘的嫌疑。天天顶着巧手堂三个字,压力山大的。嗯,回春堂,也有的。

刘灵芝,小屁孩嘴里吐不出什么好话来,挤了半天,就蹦出个红玉。这孩子,想吃红玉都吃呆了。试想想,如果他们的药庐叫上这么个驴头不对马嘴的名字,人家下意识地就会认为他们是卖红玉,而不是卖药的了。

就在大家想着到底要什么名时,一件让药庐人难以忘怀的事情发生了。

知州府的张大管家,带着几个家丁骑着快马到村子里来了,甫一下马,就对着正惊讶于他们到来的李半夏拱拱手:“小李大夫,大人和夫人知道今日是你们药庐开张的日子,特让小的送一份礼物来,还请李大夫笑纳~~”说着,张管家微侧着身,颇有威严地对后面几个家丁拍拍手:“来啊——”

随着他的话,两个家丁抬着一个用大红布绸包裹的类似牌匾一样的东西过了来,张管家上前,“李大夫,您请——”

李半夏也很好奇舞融和张大人送了什么礼物给她,没想到两地相隔这么远,他们也知道这边发生的事情,舞融和张大人真是有心人。

“大哥——”李半夏回头看看赵郎中。

“妹子,去吧,大哥也想看看是什么嘞!”赵郎中眉眼尽是笑意,像这样的大好日子,还有远方的亲朋来捧场,怎么都是值得高兴的事儿。

李半夏慢慢来到牌匾前,站立良久,又看看张管家的面色,希望能从他脸上看出一些端倪来。却不知,这位张管家可是一等一的精明之人,对主子忠心耿耿,对下人很有威信,又当了几十年大府管家,来往招呼的都是贵客,早就练就了脸上的本领。

当他不想让你看出什么的时候,从他的脸上,是决计看不出什么来的。

李半夏定了定,伸出手,一手掀掉了面上的大红布绸。

一块棕色油漆的牌匾闪进众人的视线,在明媚的阳光下,一下子晃得人睁不开眼来。牌匾是上好木料雕刻,绣工雕成,巧手天成,端的是气派辉煌。书法精湛,龙飞凤舞的四个烫金大字,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让人惊叹的,还有送匾之人所花费的心思。牌匾雕刻后,贴上真正的金箔,还镶嵌上了珍贵的兽骨、贝壳,也因此越加的弥足珍贵了。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这块精美大气的牌匾给吸引住了,议论声起,似在赞叹这送匾之人的一番巧思。

然而李半夏,还有赵郎中,眼睛一动不动盯着的,只是匾上的四个烫金大字。

妙手仁心!

铁画银钩,笔走龙蛇,每一笔下笔似有千金重,苍劲挺拔,出自张凤无亲笔所提的妙手仁心,彰显着任凭时间荏苒也抹灭不了的厚重!

李半夏心中暗赞,张大人不愧为文武双全,一时无二的当朝俊杰。单是这一手字,就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直追文坛大家了。

村里读书人虽不多,能写一手好毛笔字的人更少,但大家还是看得出来,牌匾上提的字是极好的。

不过,比起那崇高的赞誉比起来,还有什么能更加让人激动人心的呢?

李半夏自诩不是爱慕名利之人,然而当她看到“妙手仁心”几个字样时,心头也是触动不已。

那是因为她知道,舞融和张大人这一次不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送她这块匾,而是因为张大人曾经是她的病人。

她也知道,以舞融的性子,是不愿意说一些违心的话的。不但是违心的话,连谢谢的话,她都不愿常挂口中。这样的话,她可能当着她的面也说不出,却赶在这个时候,和张大人送了一块匾来。

她要是不懂她的意思,那她就不配做她的朋友了。

李半夏平息着心中激荡的气息,慢慢伸出手,如玉的手指依次从“妙手仁心”四个字上一一抚过。古人送匾,除了那些存心溜须拍马、捧官老爷臭脚的,意义不可谓不大。

她是第一次收到这个东西,她激动的并不是别人对她的夸赞,而是朋友或者说病人的这一番心意。

她终于明白,为何古人会如此地珍视匾额,甚至几代人都为此努力不休,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的确代表着你奋斗的意义——

“李大夫妙手仁心,这块牌匾当之无愧!”张管家双手作揖,朝着李半夏深深鞠了一躬。

他永远也会记得,是这位年轻的姑娘,救了他家的少爷。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他一辈子记着她的恩。

“张管家言重了,我怎敢承你如此大礼,真是折煞我也,快快请起——”张管家这一出,直把李半夏急得连古文都拽出来了。这要是平时,可真不习惯得很。

“李大夫救了大人,就等于是救了张某,救命大恩,一拜是怎么都承得起的。”

“张管家,日头大,你们一路赶来辛苦,你还是和这几位大哥到里面歇会儿,喝点儿茶~~”

“不了,谢过李大夫好意,礼物既已送到,我们也该告辞了。大人和夫人,还等着我们回去复命呢。”

“劳烦你们跑一趟,都到家门口了,可不能就这么让你们回去,复命不急一时,还是到里面稍作歇息,用过午饭再走不迟。”李半夏赶紧挽留,人家快马赶路,从江州到这儿,至少也要天把工夫。让他们就这样空着肚子回去,是万万要不得的。

“这……”

“你们大人和夫人向来体恤属下,要是知道你们空腹赶路,也是不答应的。若就让你们这般回去,我下回可没脸再见你们大人和夫人了~~”

“李家妹子说得不错,张管家,还有这几位小哥,咱们大杨村虽然是乡野之地,可一口粗茶淡饭还有。到了咱们这个村子,就没有让客人饿着回去的道理。更何况,马上就晌午了,晌午日头炙热,不便赶路,还是在这里歇歇脚再走。”

村里其他人也帮着挽留,张管家一众盛情难却,被人拥着进了屋里。

…………

437 妙手仁心堂(2)高徒满座

437妙手仁心堂(2)高徒满座

妙手仁心堂招徒!

不出半日,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方圆百里十几个村子。

自从知州府的人送来妙手仁心的牌匾之后,赵郎中拍了板,干脆也别想着这个药庐名那个药庐名了,直接就叫做妙手仁心堂!

那一块牌匾,当场赵郎中就指挥着人,把它挂在药庐的最上方。远远的,就能看见这块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辉的牌匾。

以至于后来,这块牌匾渐渐地就成了一个标志。这块妙手仁心的牌匾,仿佛是为海上迷失方向人提供指引的灯塔,又好似万里黄沙的大沙漠上让旅者生存活命的绿洲。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翻山涉水跋涉而来,只要看到那块牌匾,就看到了生的希望。他们相信,不管多么严重的病症,这个药庐的主人,都能为他们带来希望。

这块牌匾,俨然又成了希望的象征。

以至这位牌匾历经风雨,几经动荡,依然矗立在那山清水秀的大杨村中,高挂在人们的心间。

妙手仁心堂,自今日起,开始书写属于它的光辉传奇。

而这妙手仁心堂,因为有一位妙手神医的常驻,已经成为了村中一景。那些远方的客人游子,哪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