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帝国征服史- 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机取消……东海若想继续发展下去,现在的制度必须得改!”

赵瑜摸着下巴沉思不语,而门外突然传来赵文的声音,“陈先生所言正合我意!”他几步走进门来,在赵瑜面前抱拳道:“大当家,现在的制度多是源自旧日,早已不敷使用。我们既然要上表内附,日后就是官身,如今的官制、军制,当是要改一改了。”

那日之后,得了赵文、陈正汇的建言,赵瑜也忙碌起来,一封封书信接连发往外岛。半月之内,赵琦、赵武等几个在外的大头领都被紧急招了回来,这也多亏了军中新近装备的梭子快船,让东海各岛之间联络传信的速度直接提高了五成。

四月二十九日,丁亥。

基隆堡议事厅,厅门紧闭,甲士封门。而厅中,隔了数月,又终于坐满了人。自从斩了李乾德的那一天之后,这间大厅中,还是第一次出现东海军的十几个大头领济济一堂的场面。若在往日,这些人聚在一起,总少不了些高声喧哗。不过今日,却安安静静,只有压得极低的交头接耳声。

赵瑜高坐厅上,看着下面的人悉悉唆梭的议论。方才他让赵文把与童贯的密议向众人通报了一遍,这些事,可以瞒下面,但大头领们却必须都知会到。

交投接耳一阵后,赵武第一个出头:“二郎,你好好的东海王不做,干嘛向赵官家低头,我们又不怕他!日后做了大宋臣子,哪有现在这般快活。”

赵瑜没说话,赵文出言道:“虽然现在要上表内附,但也只是敷衍罢了。也可算是称王前的一步。毕竟交趾李乾德能称王,大当家就更有资格。只不过,现在时机不到。等日后,天下变乱,能有西夏,自然也可以有东海。”

赵武还想再问,赵瑜这时抬起手来,“关于上表内附之事,我已下定决心,不必再多说。今天招各位来聚,并非为了此事,而是更重要的、关系到我东海未来事业的一件事。”

“何事?”

“改制!”

第四十三章 改制(下)

“制治之本,必始乎于官。设官之方,其亦有择……东海提封即广,吏职尤繁,政成受代,理有规程……昔成周以事建官,以爵制禄,大小详要,莫不有叙……”

陈正汇念着用一串典故堆砌起的文章,赵瑜虽是早已看过多遍,但现在听了依然有些茫茫然,不过下面的听众们却一个个摆出了然于胸的表情,就连马林溪那老骨头,都眯着眼捏着胡须不断点头,一副听得心领神会的样子。

赵瑜暗自摇头:‘识得几个字,就想充文人了……’大宋扬文抑武百年,在宋人心目中读书人的地位向来高人一等,而目不识丁的武夫则常受人鄙视,海寇们也不例外。当他们听到高深莫测的文章,宁可不懂装懂,也不会表露出自己的无知。

但赵瑜却并不喜欢陈正汇写得这种拗口艰涩的东西,文章写出来没人看得懂,可就没意义了。不过赵瑜明白,陈正汇之所以费尽心力写出这篇文字来,却只是给赵文一人看的。

虽然东海此次改制,主要原因在于脱胎自旧时海寇时代的东海军制,已经跟不上内部发展的需要。但陈正汇和赵文都把这次改制看成是打压对方的机会。虽然一开始,赵瑜没能即刻醒悟,但随着两人在官制的安排和官职的职权划分上的愈演愈烈的纷争,他早明白了过来。

东海军中,赵瑜以下。名义上以二当家赵琦为首,但实际上却是由赵文秉政。不论军事政事,多经赵文过目后,再送至赵瑜手中。东海上下的一应事务,赵文都可代理,在陈正汇看来,这已经逾越了臣子地本分。必须加以限制。而在赵文的眼中,陈正汇这个外人。其在东海军中的地位已经开始威胁到他的存在。前时,赵瑜率军征伐交趾,赵文随军出征。按常理说,应该招赵琦回来,暂掌权柄。但赵瑜却把台湾岛上的大小事务,交由陈正汇处置,这就不免让他心里升起一种危机感。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取代。

“……故立长史府以统政事,升参谋室为参谋部以佐军事……”

赵瑜瞥眼看了看面无表情的赵文,进士写出来地文章毕竟不同。赵文前日看后,便灰心丧气的放弃与陈正汇争那东海长史之位。宋时百姓多有一个毛病,常常把文章水平与行政能力等同起来,连赵文也不例外。其实要说起处理政务,赵文比陈正汇还稍强一些。

不过陈正汇这么做,也正合赵瑜地心意。虽然赵瑜把赵文当亲兄弟看待。但他也不愿意东海军中有哪个人拥有与他相当的权力。当年东海新兴乍起,人才匮乏,让赵文这个心腹署理军政,也是赵瑜无可奈何下做出的选择。不过现在东海随算不上人才济济,但各个职位也不再缺乏人手,再让赵文得掌全权。赵瑜怎能安心。

所以当两人相争的时候,赵瑜便看似公允的做出调解。陈正汇出掌长史府,统管政务,而赵文则出任参军一职,署理军务,从此军政分立,政不干军,军不干政。长史府与政事堂相对,而参谋部名称虽来自于后世,但职权却远高于总参。实质上就是东海的枢密院。按照赵瑜的说法。由于东海以军事立国,参谋部地地位要在长史府之上。也就是说,尽管不能再兼管政事,但赵文依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虽说这种说辞有些可笑,但至少保全了赵文的自尊心,让他不至于心生怨怼。

不过,陈正汇虽升任长史,但其权力也未增长多少。长史府下设户、工、兵、刑等六曹,对应六部;台湾岛上分置三县——桃园、新竹、苗栗——,连同衢山、湄屿、琉球、昌化等外岛政务也统归长史府管辖。同时赵瑜还另设商贸司来管理东海商税,在没有征收田赋和人头税的情况下,长史府下的商贸司其实便掌管着东海财政大权。

但依照赵瑜的命令,这些财税收取后必须直接存入他名下的东海钱庄,需要取用时,再从钱庄支取。虽然这种做法不像大宋早期的三司使制那样,直接剥夺政事堂宰相地财权,但长史府的一切收入支出,却都将在东海钱庄的监督下进行。这么做,虽无收权之名,却有收权之实。财务活动受到监视,长史府想做些什么事,也很难瞒过赵瑜的耳目,除此之外,铸币之权也归属东海钱庄,其赚取的利润划进内库,长史府无权置喙。东海发行的面值不同地五种钱币,其中面值最小的夹锡铁钱和青铜钱,都是由宋钱改铸,钱息微薄,属于平价发行,只在岛内流通,发行量不算大。而当十贯的如意金钱和价值一贯的银叶钱,虽然都可算是逾价发行,但东海所有的金银,大部分都留作封桩之用,所以也没有出产多少。

唯有用三七黄铜锻造,面值标为二十文的金花钱,由于制作精美,难以仿制,已经在东海沿海一带开始流通——这主要还是蔡京的功劳,若非他铸造大钱、铁钱,币制三年一改,毁了宋钱的信誉,东海的钱币也不至于扩散得如此之快——而这金花钱的制造成本就只有三文,对东海来说有着百分之六百地利润。铸币局地水利锻床因此开足马力,日夜赶工。按赵瑜预计,单单铸币一项,每年至少也有三十万贯的收入,相当于东海商贸收入地三分之一强。这笔钱,赵瑜打算投入到东海的各级学校之中,由于用处光明正大,陈正汇也无法说三道四。

“那军器监怎么办?”前日,在赵瑜书房中,赵文这么问道。

军器监是东海人数最多的机构,船坊、甲具营、弓弩院、兵器坊、火器坊都在军器监名下。也是东海最重要地几根支柱之一,早前由参谋室管理。但长史府一立,有了工曹,按常理军器监便该转交过去——在大宋,御前军器所便属于工部——同时,出产的军器由兵曹点验入库,这也是陈正汇的意见。

不过赵瑜却是摇头。原因很简单。这些军器作坊的股份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各个头领所有。比如船坊,单单马林溪一家就占了两成股份。其余工匠分享三成。而火器坊,邓肯也有两成干股。其余如弓弩院、几个大匠作也都有股份。一直以来,东海军的军械战船,也都是用真金白银向军器坊平价购买,而军器监的工作,仅仅是检验质量。而陈正汇的意见,一旦军器监改属工曹。下属地军器作坊就要收归长史府,工匠们的股份不可能再保留——国之重器留在工匠们地手上,陈正汇总觉得不放心——但以赵瑜对国营企业的认识,还有这些年听过一些关于大宋官营作坊的传言,他还是觉得这些工坊还是暂时维持公私合营比较好——日后改为私营其实也可以——而且军器监这些年的工作也做得不错,根本没必要加以变动。

“还是保持原状好了!”赵瑜这么对陈正汇和赵文说道,“东海兵甲精良甲于天下,这里面多是马大工、邓大工他们的功劳。如果把他们股份都夺了,哪个还会为我东海卖命?”

“那兵曹的工作呢?”陈正汇急问道:“参谋部有职方房,兵曹也不需再多建一个职方司;掌军情递送的驾部司,参谋部也有相应职司;军器监既然也留在参谋部,那再设个库部司掌管武库也属多余;难道就只剩本部地职司了?(注1)”

“掌军籍,理乡兵。同时核对军功封赏,工作也不算少了。啊……对了,还有那个蹴鞠联赛也可以归属兵曹管辖。蹴鞠也算是军训的一种嘛!”赵瑜笑道。这就是他的意见。在大宋,地方官兼任武职,都是常理,绝大部分情况下,各地帅司都是文臣,武将只能任副职。但赵瑜却不喜文臣插足军事,大部分军中事务,他都准备留给武臣。关于这一点。他并不打算给陈正汇面子。

所以到最后。陈正汇得到的就是缩水后的政事堂,他所能掌管的就只有地方民政。军中之事却很难再插嘴。虽然他有着与赵文平起平坐的权力,与其对掌大政。若有对外战事,他也可以以长史的身份进行建言。不过一旦决定出战,剩下地就没他的事了。具体的作战计划有参谋部作战房,军事情报有职方房,军械整备有军器监,这些工作都是在参谋部的内部完成,长史府无权干预,最多也只是在战斗后,核对报上来的军功,并下发封赏。至于掌管军籍,也只是监察有无吃空饷喝兵血的情况,但以东海兵制地严格,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军头能够在军籍上玩出花样。这种工作,在现阶段,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不过陈正汇也不用再担心赵文会侵占他的权力,地方政事,军方也一样无权再插手。再也不会出现乡村里的官司,由当地驻军断案。若是再有军头敢对地方指手画脚,官司打到赵瑜面前,陈正汇照样有权利把他按律处罚。相对早前军政不分的情况,已经好了许多。而且陈正汇有信心,只要东海继续发展下去,他手上的权柄迟早会扩张,人口越多,治理地方的文臣的权力就会越大。所有国家,一开始总是武将占优,但随着时光变迁,文臣总归会一步步取得大权。

这也是赵文与陈正汇博弈的结果,虽然对于手上的权力变动都不是很满意,但在两人看来,对手地权力却缩减得更多,自己地权柄看似缩小,却更加稳固,说起来也过得去了。对这个结果,赵瑜也很满意,陈、赵二人相争,得利最多的就是他这个渔翁。不过东海现在只有军、政两个机构,其实还不算完备,在大宋,作为与政事堂、枢密院鼎足而三地权力机关,还有一个绳纠百官的御史台。但赵瑜现在还没有合适的人手来担任,只能暂时由手上地飞鱼卫来监察内外。做着锦衣卫工作。等外来的人才再多一点,他便会把御史台也立起来。

在一片嘈杂声中回过神来,赵瑜才发现陈正汇终于把一篇万言书读完。各大头领们纷纷出言相询,都想把自己的官职问个清楚。赵瑜看着厅中一片纷乱,笑着微微摇了摇头。堂下的这些头领,除了马林溪外,其他人都将是武官。为了给他们定下合适的职位。赵瑜可没少花心思。

“二当家为大当家之副,官位由朝中所定。”陈正汇在嘈杂声中大声念着初步定下的各人的官职:“文头领为参知军事。掌参谋部,军师将军;武头领为同参知军事,湄屿总督,兼第二舰队提督,伏波中将;陈头领为同参知军事,衢山总督,兼第三舰队提督。宁远将军;朱聪朱头领为参谋部作战房主事,中郎将,马大工为行工曹郎中,中散大夫……”

宋代地官制最为繁复,有职事、爵、勋、寄禄、差遣等区别。如赵瑜,如果宋廷来封,官职便是东海节度使,品级为从二品。同时照常理,也会有个开国县公的封爵,说不定还会有个银青光禄大夫地称号——虽然这是文官官阶,但入贡的外藩,常常会得到这一寄禄官——至于差遣,多半是权知东海军州事。说起来实在很麻烦。所以赵瑜与陈正汇商量着,把东海的官制简并,勋、爵可以不封,而把职事、差遣合并,只分为官职和阶衔。

武官的官制很好解决。各部职官早有定制,不须更动,而军衔则同时借鉴了前朝、大宋和后世的军衔制度,分为将军、校尉、士三极。其中将军分四等,大将军、名为‘征镇平安’的正号将军、杂号将军和没有称号的中郎将。但东海初兴,为了给日后地军功留下晋升的空间。一品的大将军和二、三品的正号将军的两级军衔。赵瑜就刻意空了下来,而地位最高的赵文也就是一个从四品的军师将军——不过与诸葛亮同一个封号。赵文也是很满意了。至于校尉和士,就直接从宋制武散官中选取,各选出四个听起来顺耳的名号,如征威校尉,守阙毅士等等。再配上学自后世地肩章、领章,就已经足够了。

而文官官制,则有些麻烦。东海早前没有文臣,从长史府到各曹郎中,再到下面的各县,都要从头新立。为了定下官职的名称、品级,陈正汇没少花脑筋。而这些新设立的官职,要么从义学的毕业生里挑人来担任,要么就是使用投奔东海的外来士子。不过他们都是新人,为了维护武将们地尊严,这些官职的品级就不能太高。

如陈正汇为文官之首,东海长史,却也只有正六品,从六品也只有一人,为刚刚来投东海,被赵瑜任命为东海学政的卢明德,他是太宗朝宰相卢多逊之后,当年卢多逊被贬朱崖,在水南村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