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梨花枪-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火,火线慢吞吞地烧将上去,自己可不早就……?虽说不能真的把他给剁成十七八段,在屁股上踹上那么一脚,总还是颇有余裕。 
  
  胡不归见他大笑,他性情温和,便也跟着笑了。只是他却不比狄飞龙直性外向,心里其实另有一番想法。想他费尽心力做成梨花筒,对这种不同寻常的兵器自有一份天然直觉,模模糊糊知道,这玩意一出世,便将对传统兵器构成极大冲击。深心里面,自然对它极为宝贵,又怎么可能在大家面前公然亮出?昨儿晚上一番亮相,不过是应了中秋明月的景,略略凑个热闹罢了。谁知那百晓生兵器谱品得多了,硬是眼光独到,一下子便把梨花筒可能的发展前景一语道破。 
  
  胡不归在那时,对百晓生的佩服可又远非昔比了。说实在的,他本来以为,百晓生只不过是因为在兵器谱上对江湖高手点评逾扬,这才暴得大名。本身又不会武功,又有什么稀罕之处?昨日所以请他做了主客,也只不过是照顾着武林规矩。哪知道人家盛名之下,果然不虚,竟一眼就看破了他藏而未露的东西。 
  
  胡不归确实已经实现了百晓生所预言的种种。真正可以临阵使用的梨花筒,他已经做得很小了,连着机括一起藏在袖口里。那机括是一个极小的铁匣子,装在梨花筒尾端,里面装的有钢轮与燧石。到时候只需引动机括,带动钢轮,与燧石摩擦生火,便可以发射火器。所以这一次他与狄飞龙比试,简直就是志在必得。到时候,当狄将军看着他从肩头拔下火器,正肚里大笑时,哪里知道真正的梨花筒却已经在袖子里暗地起动?只是还是应了百晓生的话,火器的那一道光亮,无论如何也隐瞒不住。狄飞龙虽然狼狈,到时候还是会避得开。只是,他避得开火器,却无论如何,总避不开,这时候早就等在一边的鹤嘴锄了吧? 
  
  两人笑嘻嘻地寒暄几句,便进入正题,在十里亭边的开阔地上亮开架子。一来,狄飞龙并不希望胡不归一上来,就手忙脚乱地试验他的新武器,从而让自己轻松得手;二来呢,胡不归也不想立刻放出致胜法宝,倒要先考较考较狄飞龙的武功进境。因此两个人动起手来,还是一惯的招法,鹤嘴锄对霹雳刀,打了个乒乒乓乓。 
  
  两人在兵器谱上排名相若,虽然一南一北,素无瓜葛冤仇,被这个虚名一罩,却各自心头都有了对方。狄飞龙对胡不归颇为忌惮,总是怕他武功进境太快,一个不小心赶了上来,自己未免大失面子。胡不归呢,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自然也是千方百计想把自己在兵器谱上的名次,往前面再挪上那么一挪。因此上这一次比武,虽非什么绝顶高手争天下第一第二的惊天一战,却也是颇有可观。两人翻翻滚滚,刹时间过了三四百招。 
  
  三四百招过后,胡不归就渐渐落了下风。他这人虽说聪明灵巧,毕竟兴趣太过广泛,又习医,又炼药,如果在武功上还占着狄飞龙一头,那也未免显得天理太过不公。虽然如此,狄飞龙要想把胡不归击败,却也不是那么容易。转眼又过了几十招,胡不归看看颓势已成,便照着原计划,往肩膀上去拔那根梨花筒。狄飞龙看在眼里,自然也是喜上眉梢,只等着就是一脚踹过去,平沙落雁,直踢胡不归的屁股了。 
  
  正在此时,忽有一阵马蹄声直从亭南卷地而来。正比武的两个人,个个历练丰富,一听这声音,就知道路道不对。那蹄声爆豆也似,仿佛没一刻不落在地上,显是直催了马,往死里赶路。当朝因为幅员紧缩,大片牧场都落在敌国版图,因此上马价腾贵,除了大富之家,哪里会有人如此不惜马力?看来又是官府的驿差快递、加急文书到了。 
  
  果不其然,那马转瞬奔到眼前,马上人却是个低级军官,背上系着一筒文书,虽是秋高气爽,依然奔了一头热汗,打马过来。无巧无不巧,将近两人身边,那马前蹄落地,踩上一个尖利石子,蓦地里哀鸣一声,跪下地来。那军官身手倒也敏捷,两只脚抢先离了马蹬,一咕噜翻身下鞍。他也不暇查看这匹伤马,左右一看,见十里亭边恰好拴了一黑一白两匹骏马,个个高大雄健。只看了胡、狄二人一眼,便径自上去解下一匹,叫道:“八百里加急,官府征用!” 
  
  胡、狄二人这时早停了打斗,知道八百里加急通常都是战报,见那军官牵马欲走,一起上前问道:“请问将军,战事如何?”那军官充其量只是个指挥使,离将军的级别还差得远了,见两人这样恭维,倒也不好意思不答。只是要答,却也答不出来。一边踩蹬上马,一边只叹了口气。这军官从南边而来,两人便知道,对广南西路广源州蛮侬智高的战事,这次又失利了。 
  
  狄飞龙怒道:“年年开仗,年年大败!只不知道这前方的将领,拿着朝廷俸禄,都干什么吃的?” 
  
  那军官嘿嘿两声,道:“那可也不能全怪将军们。”他说了这一句,已属多嘴,当下再不说话,扬鞭一击,纵马去了。剩下狄、胡二人面面相觑,对他这一句话揣摩不已。 
  
  原来历代为政之道,往往会从前代兴衰中吸取教训。秦以暴虐而亡,到了汉初,便大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到了汉末曹魏一朝,文帝曹丕因与兄弟曹植有储君之争,从此便心有芥蒂,大抑宗室。结果不到几代,权臣司马懿当道,竟无一个宗室子弟有力抗衡。那司马家见曹氏败于宗室寡弱,立朝之后,便大封皇族,竟至于人人有土、个个拥兵。结果不到几年,就酿成引起中华三百年战祸的“八王之乱”。这三百年乱后,隋炀帝又以滥用民力而失国,唐太宗便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个贞观之治,从此奠下盛唐基业。可见每朝每代,对于前代兴亡的应变,总是有得有失。 
  
  到了本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原不过是北周的殿前都点检,一介将领,却只因为陈桥兵变,这就黄袍加身。便从此对于将领拥兵,如芒刺在背。虽说杯酒释兵权一举,做得漂亮洒脱,从此结束晚唐五代以来将领拥兵的乱局,将兵权收归了中央。却不幸在施政上,终于埋下重文轻武的苗头,以及对带兵将领的重重猜忌。北宋是个文雅的朝代,虽然猜忌,由太祖带了个好头,倒也不见其他朝代对于大将们的血腥清洗。倒是挖空了心思,另想出些其它馊不可言的主意来,对可能由将领发起的兵变进行制约。 
  
  比如其一,在中央与地方上建立军事平衡。边防上有多少军队,中央便依样画葫芦也建多少。这样,地方中央相互牵制,如果地方叛变,中央便有足够军力平叛;中央发生政变,地方也有相应的勤王之师。所以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豹子头林冲,竟成为京师八十万禁军教头,可见当朝军制之庞大。只是问题在于,打仗又不是打架,军队再多,也未必便把对手给吓死了。而且有兵就得吃粮要饷,所以当朝虽然经济发达,赋税收入远过盛唐,也仍然因为冗兵冗费,弄得国库不堪负荷,积贫积弱。最终,竟成为十几年之后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的一个导因。 
  
  其二,流水的将领流水的兵。不仅将领不得在一地常驻,连部队也是三年一调。等到打起仗来,自然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却又如何可以收到如臂使指、得心应手的效果?更有甚者,虽然上场搏杀的都是正规武将,那统帅,却尽是文官充任。譬如当朝名臣范仲淹、韩琦,便都指挥过对西夏的战争。想二人名臣虽是名臣,书生典兵,也就没什么好结果可以见到了。再加之朝廷上也是离谱,往往还制作了作战阵图,千里迢迢地遥控战事。如此而能赢了战争,也真能教古来名将从棺材里跳将出来,重新呕血而亡。 
  
  正因如此,当朝虽然文治鼎盛,名臣济济,单是仁宗治下,便先有王曾、王钦若、吕夷简,后有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富弼,群星璀灿,数都数不过来,就连在后世极其知名的包拯包龙图,也只好屈居二流角色。这也罢了,十几年之后,更有两宋期间最具争议,却也最是光芒璀灿的伟大政治家王安石登上历史舞台。可是若论到武功,除了开国诸役,北宋朝廷却又只能用上一句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且不要说象汉唐那样开疆辟土了,就是连中华的传统疆域,也居然争他不来。被后晋石敬塘割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自太宗朝碰了一鼻子灰,便从此属了异姓。这也罢了,那辽国好歹国盛兵强,连历史也悠久过本朝,便让他一马,却又如何?至于那河湟一带的李元昊,地瘠民贫,却凭什么也敢号称天子,另立一国?谁知道本以为手到擒来的一场讨伐,竟也是连连失利。一败于三川口,再败于好水川,再后来定川砦之战,终于搞得双方两败俱伤。元昊取消帝号,宋廷“岁赐”西夏帛茶若干,无数将士的尸骨,便这样和了稀泥。如今,连南方蛮族侬智高居然也举起了反旗,纵横两广,所向无敌。自四月份以来,这近半年的战争,也不知道在朝廷这样的政策之下,又白白赔了多少官兵的性命进去? 
  
  此时十里亭边,狄飞龙、胡不归两人,虽然性情不同,能在武林中混到今日这样的地位,也都算是百里挑一的聪明人了。如今被这军官一句提点,不消多想,便也明白了其中关窍。两人对视一眼,想到极远之处的广南地区,此时恐怕正在叫喊厮杀,无数将士都已血流成河,自己两个却在这里不疼不痒地比划武功,却也够是无聊。 
  
  狄飞龙道:“他奶奶的!早知如此,咱们有这个打架的力气,还不如报效国家,去杀几个蛮子来得过瘾!” 
  
  胡不归苦笑一声,道:“便杀他几个蛮子,于大局又有何用?” 
  
  两人此时再无打架的兴致,空有一腔郁气,却也不知该如何出掉。换在其他朝代,胆子小的,还有奸臣可骂;胆子大些,便顺便骂骂昏君。只是到了当朝,却实在连骂都找不着对象。既无臭名昭著的大臣,那仁宗皇帝呢,也实在是本分到了家,虽说有那么一点优柔寡断,但温柔敦厚那也是有目共睹的。要鼓起劲来骂他昏庸无道,确实也还需要一点抹杀良心的勇气。然则虽然骂无可骂,前线如此,总归是有什么事,是不大对劲的吧?那么到底该怪谁呢? 
  
  两人叹气半晌,再没什么话说,眼见着只剩下狄飞龙的一匹马,也就骑不成了,信手牵着,一道回城。狄飞龙住在外城,两人过了太学,便分手各自去了。胡不归怏怏地进了朱雀门,见那汴河周围的景象,犹是一片热闹,店铺酒楼,临时摊贩,算命卜卦,都各自在扯大了嗓门招徕生意。汴河上船来船往,也正不知有多少货运,千里迢迢,南来北上。而往来行者,或者青衣小帽,或者科头短打,言谈之中,嘻笑有声。 
  
  胡不归本非多愁文士,见这一番情景,联想到南方战事流血千里,却仍然不由得打脑海中冒出几句伤感的韵文来:月儿团团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如果只是飘零在外,那也还罢了。这一次朝廷战败,少不得又要征发兵马,派往前线。到时候,可又要有多少无定河边之骨,做了春闺梦中之人!? 
  
  一番感慨,走到一座彩楼前,忽有一物飘飘扬扬,带着一股香风,落入怀中。抓起来一看,却是一块绣花手绢,里面包了几粒松子。抬头看时,却见那楼上站了个艳装打扮的年轻官妓,杏黄短襦,淡蓝长裙,正眉眼含笑,看将过来。想是见他路过,一时之间不及招呼,便把手上的一把松子,匆忙间包在手绢里,扔将下来,吸引注意。 
  
  换在平时,胡不归原也是知情识趣的人,只是现在却无论如何没这个心思了。只把那手绢往怀里一掖,朝楼上笑笑,径自回家。 
  
  回到家里,家里人见他没精打彩的,只道是比武输了,谁也不敢上前噜苏。有得宠的妻妾偷闲查看他带去的两件梨花筒,竟都没有发射过,不免心里诧异,难道是还没出手,便被人家打败了? 
  
  这样在家闲居了几天。一日,却有客人来了,家人飞跑着递上来一张拜贴。胡不归微觉诧异,还没接过,便问:“是谁?”那家人急急道:“是狄将军。”胡不归想大约是狄飞龙事情办完,要回江南了,特来告辞一声。哼一声,道:“你未免也太不懂事,狄将军远来是客,现下左右无事,让他进来便是,还通禀什么?便通禀了,跑成这个样子,成何体统?”那家人更急了,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只用一只手牢牢指着左脸,吃吃道:“不是那个狄将军,是这个……” 
  胡不归一把扯过那张贴子,一打开,便有两个极熟悉的字,直惊心动魄地跳入眼帘—— 
  
  狄、青。 
  
  
  狄青在本朝却是个传奇人物。 
  
  传说他在对西夏作战的时候,脸上戴一狰狞可怖的铜制面具,披头散发,一马当先,冲在阵前,把那西夏人吓得魂飞魄散,直把叫他做“狄天使”。单论这一种过瘾,也就足够汴京的市井百姓们在茶余饭后,使劲儿嚼上一嚼了。 
  
  再说狄青行伍出身,一介军士,居然也能一路攀升,凭军功做到枢密副使,也就让人艳羡不已。前面说过,本朝为了防止将领拥兵,着实费了不少脑筋,那军制也就复杂得不大象话。枢密副使这个官职,急切间不好解释,勉强打个比方,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吧。可是因为当朝重文轻武,狄青行伍起家,而能有目前这番成就,其奇迹的程度,也就不亚于白日见鬼了。 
  
  问题在于,虽然白日里见到的鬼比较稀奇,那鬼毕竟也还是鬼。狄青既做过兵士,脸上刺过字,那身份就一直高贵不上去。开封俗语,称呼兵士叫作“赤老”。狄青虽然好歹挤进了国家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成为民间的一个神话,不幸在同僚中,却倍受排挤。干脆就有人,直接称呼他为“赤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