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扬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锦衣扬明-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林奴儿好笑的看了朱小公爷一眼道:“便说这消费十两银子,返回二两银子的代用券吧。若全然用完,也就是用十两银子的本钱,买了十二两银子的东西,而且都是在店里花掉了,堪堪九折而已,偏就大家以为自己白白的多得了二两银子。”
  朱小公爷恍然大悟,冲杨明竖起了个大拇指道:“贤弟,你实在是厉害。”
  杨明哈哈一笑道:“林小姐,你若是去做生意的话,定然是一个比我还要奸诈的奸商了。”
  林奴儿脸一红,没有说话。
  此时已经有人陆续的进店,开始了那贪便宜的消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真有人拿那优惠券买到了“便宜”的东西,人群便蜂拥而至了。
  那台前却还是围着不少人,看那衣着打扮,大多都是些读书人,性格有些清高,不屑于像别人那般冲进去抢便宜货。
  台上的那个小伙子,是杨明聘请的解说员,口才极其流利,那小伙子一抱拳道:“为了报答各位父老乡亲对本店的厚爱,本店特邀了的江南第一才女林奴儿姑娘,为大家献上锦衣卫千户杨明公子新谱的一曲《木兰辞》。”
  若说别人,这些才子们可能不知道,但说到万花楼和林奴儿,这台下的才子们都是些风流人物,哪能不知道,当下便大声叫起好来了。
  而杨明,刚来南京锦衣卫的第一天就把连应天府知府都不敢惹的朱小公爷给揍了,你说出名不?
  林奴儿和几个婢女一起上台,两个婢女一人看着紫红长裙,另一人淡黄衫子,莲步轻移,缓缓的走上台来。这两个小姑娘虽是年纪小小,却也出落得身是标致,偏还有几分妩媚。两个人手拉手,对台下一鞠躬,便已引来大片的叫好声。
  哗啦一声轻响,琴弦轻拨,这些婢女相当于乐队,专门为这《木兰辞》排练过一段时间,也很是熟练了。两个小姑娘手拉手,在台上边是奏乐,林奴儿则缓缓起音,一展歌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第三十四章 倭寇犯边

  仅仅只是这一下子便将气氛拉向了最高潮,楼下的才子们自诩文采风流,却也从没见过如此清新自然的演唱,让他们无法叫好,只能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的欣赏之情。
  林奴儿却是此中大家,她看准了这小曲一定能引起轰动,又在配乐上做了许多改进,才有了今日这良好的效果。
  杨明见林奴儿微笑望着自己,似乎是在询问自己的感觉,杨明竖起大拇指,林奴儿捂住小嘴轻轻一笑,看他一眼便不说话了。
  才子们的气氛已经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当听说这江南第一楼的五层楼叫做一枝独秀,除达官贵人之外,凡能答对一联者皆可被迎上楼享受贵宾待遇时,这些自负才华的才子们便有些心动。
  可惜的是在场中人没有一个人能对上杨明的对联,这也不奇怪,杨明为了做得神秘,故意出的几幅千古绝对,对得上来的人不是此道奇才,就是穿越人士。
  这个手段一施展出来,江南第一楼的人气更加火爆,不少心高气傲的才子都聚集在这里,试图解开对联。
  连林奴儿和朱小公爷都对着对联有一种无从下手之感,见诸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杨明哈哈一笑道:“好了,咱们这个开业算是大功告成了,今日本老板就请大家吃酒席去,祝我们的酒楼生意红红火火,越来越旺。”
  在这个时代搞这样一场开业典礼,确实有些轰动性,杨明搞的那些促销手段,不几日便已经传遍了全南京城,特别是那第五层的几幅千古绝对,更是吸引了南京城所有才子的目光。还有独特的关扑游戏让一众富家公子趋之若鹜……麻将。
  如此一来,全南京都知道新开了个酒楼叫江南第一楼,格调清新,档次高雅,连国公爷都亲自题字,江南第一才女为之揭幕,更有无数的文人墨客趋之若鹜。
  这酒楼的生意,想不好都不行了。开业三天结算下来,毛利竟然有千两白银之多。
  杨明就乐呵呵的等着收银子了。
  杨明所在的锦衣卫千户所也终于算得上是财源广进,杨明很慷慨,总是将江南第一楼的进项划拨出半成分给手下,别小看这半成,江南第一楼如今可谓是日进斗金。
  如果不出意外,杨明的生活将会是一如既往的惬意,做一个闲散的锦衣卫千户,玩美赚钱,如此而已,但是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这一日杨明正骑着高头大马往千户所行去,不知如何,一上大街杨明就感觉到今日的南京城气氛有些不对劲,只见大街上来往的百姓,脸上竟没了往日的骄傲,仿佛遭受了极重的打击一般,不时还见到有人群汇集在路边,似乎在情绪激动的讨伐着什么。
  在最近的人群处勒住马缰,居高临下听中间那个士子慷慨陈词道:“仅仅百十号倭寇,便在我大明朝的腹地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一直打到南京城下!我大明朝十几万重兵竟然束手无策,屡战屡败,被杀伤人数达四五千人之多!至今仍未将其歼灭!这样无能的军队不要说跟国初相比,就是孱弱不堪的宋朝军队也比它强一万倍!”
  人们的怒火被煽动起来,大明国民的自尊受到严重的侮辱,青筋在额头暴起,脏话喷涌而出,但没有骂倭寇如何如何的,所有的矛头都指向荒唐之极的大明东南军队,以及地方军队腐败。
  听明白事情的大概之后,杨明完全难以置信,他对明朝的军情倭情十分了解。他知道卫所军队乃是一群完全不堪重用的废柴,但对于‘一百多倭寇干掉四千多官兵、还险些攻进南京城’这种耸人听闻的故事,却绝对不会相信。
  因为就是四千手无寸铁的农民,也足以把一百个郭靖,杨过,张无忌那样的高手,打得妈妈都不认识了……除非,那一百倭寇是集体穿越来的小鬼子,人手一挺歪把子机枪!
  杨明正在考虑要不要提醒应天府衙门一下,处理一下这些散布谣言之人时,便见街口处一阵喧腾,应天府的官兵出现了。一看到凶神恶煞的官兵,人群便四散开去。
  在先一步抵达地便衣巡捕的指引下,官兵们将一个又一个活跃分子捉了起来。杨明便见方才在自己附近慷慨陈词的士子,偷偷混进人群里想溜,却被捕快从背后掼在地上,二话不说先捶上两拳,然后五花大绑了。
  杨明便悄悄离开了人仰马翻,鸡飞狗跳的大街上。
  回到千户所,杨明就见到自家未来岳父郭重阳正在大堂焦急的等待着自己,杨明轻声问道:“不知伯父找我何事?”
  郭重阳也不像平日那般与杨明怄气,面色忧虑道:“这下麻烦大了。”
  杨明道:“我在外面听了些传闻……”
  “虽不中,亦不远矣。”郭重阳叹息道:“我大明遭受此等奇耻大辱,陛下肯定会雷霆震怒地。”
  “倭寇在很早以前就出现在了东南沿海一带,一般都是小股作案,烧杀沿海渔民,当地的卫所官兵作战不利,畏惧倭寇,好在倭寇一般抢劫一番财务也就回去了,地方官员通过自己的手段也能将倭寇进犯的事情压下来,但是此次不同,我沿海屡屡出现多股倭寇同时作案,每股倭寇人数不多,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但是卫所官兵却一触即溃,不堪一击,倭寇在沿海数省灵活活动,前日竟然有一股倭寇出现在了我南京城下,虽然倭寇只是望一眼就撤离了,但是我大明的脸面着实被丢得精光,朝廷动怒,必然会有大动作。”郭重阳毕竟在官场上混了许久,知道不比杨明在街头听到的几句谣言。
  “这一段时间你就不要离开千户所了,咱们锦衣卫这一次也被涉及其中,安心等候上峰命令吧。”郭重阳匆匆交代了一句之后就离开了千户所。
  杨明目光呆滞,仰天长叹了一声:“我怎么这么倒霉啊……”
  南京城应天知府衙门,四个大人物正坐在一起,成国公朱仪,南京锦衣卫同知袁彬,南京东厂当头胡公公,成国公朱仪高踞主座,还有其他的大小众官员按尊卑分列左右就座。
  应天府知府刘铭疲惫而忧虑道:“国公,以下官愚见,这件事瞒是肯定瞒不住的,咱们还是尽快如实上报吧。”
  成国公朱仪不耐烦道:“那些倭寇把东南重镇基本转了一圈,我还不知道瞒不住?”顿一顿又道:“这件事肯定是要震动天颜的,到时候钦差下来,你们可都给我看好嘴巴,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不用我教吧?”
  众人赶紧摇头道:“不用大人费神,我等晓得。”
  “晓得就好。”朱仪沉声道:“你们也不用太担心,只要你们不捅娄子,一切都有我在。”说着包含威胁道:“要是传出什么风声去,老子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众官员赶紧保证,一定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朱仪这才稍稍放心,又问道:“此次倭寇虽然犯边,卫所官兵不堪一击是早就既定的事实,但是居然有有心之人煽动百姓,闹得人心惶惶,那些煽动民心的奸细抓起来没有?”
  应天府知府道:“按察司、杭州府的兵丁衙役全部出动,应该已经捉拿归案了。”
  “你们俩赶快去审。”朱仪下令道:“不管用什么法子,给我把唯恐天下不乱地主谋揪出来,妈了个巴子的,这种时候出来蛊惑人心,读书都读到臭水沟里去了。”朱仪是天之骄子,这个时候也被逼出了粗口,可见情形恶劣到了什么程度。
  一直沉默不语地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恕这时出声道:“就算审出来,也不要乱抓人,一切以弹压形势为重,千万不能再出什么乱子了。”
  王恕,字宗贯,英宗正统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后为大理寺左评事,迁左寺副,又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等,为人刚正不阿,颇有一代名臣风范。
  成国公点了点头:“宗贯所言甚是,当务之急是等候朝廷命令,一面监察沿海卫所官兵作战,务必将倭寇彻彻底底的驱逐出境。”
  当八百里加急传到北京,成化帝震怒了,他感到面颊上火辣辣的,仿佛被人狠狠打了耳光,噼里啪啦砸碎了精舍中所有可砸的东西,然后去奉先殿向太祖皇帝请罪,在老朱的画像前,足足跪了一个时辰,可见其痛心疾首的程度。
  当成化皇帝朱见深从奉先殿出来,便见彭时,商辂等一干内阁大学士重臣,在御阶下跪了一地,目光冷冷的扫过众人,皇帝哼一声便打道回府,“哼,尔等若不处理好此事,何以面对先皇?”
  此时的内阁大学士有三人,分别是彭时,商辂,万安,内阁是朝堂的中流砥柱,目前的三位阁老就是翻云覆雨的存在,除了万安无为治世以外,彭时和商辂倒是兢兢业业,三人惶恐不安的退了下去,立刻着手办理此事。

  ☆、第三十五章 开赴前线

  这等国朝大事自然是摆在第一位的,数日后朝廷八百里加急传到了南京,由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的诏令就下达到了南京城,朝廷决定成立东南总督府,由成国公朱仪任总督大臣,统领东南抗倭战事,特令南京锦衣卫,东厂,都察院督查抗倭事宜。
  为什么抗倭总督府设在南京城呢?连督战的锦衣卫,东厂,科道言官都是南京班底呢?这里就涉及到明朝一项潜规则了,由于南京特殊的政治位置和地理位置,几乎大明疆域以南的战事的总指挥部都是设在南京,而北边抵抗鞑靼,瓦刺,女真等少数民族的中心就是北京了。
  这也算北京被称之为北直隶,南京被称之为南直隶的原因了。
  成化五年十一月,南京锦衣卫同知突然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紧急召见麾下六名千户,昏暗的灯光下,同知阴沉着脸下了一道命令。
  奉南京兵部衙门调令,调动南直隶和各大卫所官军,紧急开赴东南各大沿海与敌作战,职责是督战。
  而这次作战要面对的敌人,是……倭寇!
  杨明脑子轰然炸响,脸色顿时变得苍白。
  打仗,战争,一直以为身处繁华京都,这些东西离他很遥远,他杨明只是一个活在太平盛世里,安然享受生活快乐的小小千户,何曾想过有一天,战争突然降临到头上,无法反抗,无从逃脱。
  倭寇登陆,地方官军不敌而逃,百姓死伤无数,财物女子夺掠无数,东南告急!
  成化皇帝朱见深接到军情之后,天子龙颜大怒,内阁调动南直隶和各大卫所,包括海宁卫,临山卫,绍兴卫,观海卫等共计三万余官军齐赴东南,誓将倭寇赶回大海。
  南京锦衣卫所便是一支以督战为目的的官军。
  因为督战本就属于锦衣卫的职责,与敌交锋的战阵中,左臂绑着红巾,手执大刀威风凛凛站在己方阵型两侧,但有怯战或逃跑的军士,上前二话不说一刀劈倒,以定军心。
  锦衣卫他们即将要做的,便是这件事。
  锦衣卫同知府内,南京的一众中上层指挥官兵济济一堂,坐在首位的是锦衣卫同知袁彬,下首是各大千户以及,同知府直属官员,每个人的面前都摆着一张诏令,杨明就在其中,以他千户的身份,自然是有资格涉入其中了。
  杨明打开那纸质优良的诏令抄本一看,乃是内阁诏令,内阁首辅彭时,内阁大学士商辂,万安等人,以倭寇猖獗,逼近南京,上疏‘请设总督大臣,督理南直隶、浙江、山东、两广、福建等六省军务,使其调兵筹饷,得以便宜从事’的奏章。
  将这份抄件逐字逐句的看完,杨明的面色已经有些发白,他将这张重逾千斤的信纸搁下,难以置信道:“局势……已经若斯了吗?”
  锦衣卫同知袁彬沉重的点点头道:“前些年倭寇还不成气候,地方官员都能讲倭寇犯边之事压下来,所以朝廷大臣都以为倭寇偃旗息鼓,土崩瓦解,谁知此次其卷土重来之时,倭寇大小部队共百余支,总共人数竟有近万人之多。”
  一说到此处,这老同知便须发皆张的拍案道:“更可恨的是,还有些我国的海盗流氓、不第士子、越狱囚犯,穿倭服,挂倭旗,四出杀掠,气焰嚣张,数目竟有真倭的三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