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朝那些事儿-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十九)派人催缴赋税,应按规定期限办理。各村逃亡户之赋税负担应予减免。

傅恒,字春和,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傅恒的姐姐为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故而他又是外戚。家族显贵使之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正当傅恒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之时,地处西南边陲的四川金川地区燃起战火,乾隆任命傅恒为经略,前往金川督师,并拟制说:“现在能够奋身致力的大将只有傅恒了。”随之又晋升傅恒为保和殿大学士。同年十一月初三,傅恒出师。临行之际,乾隆帝亲自到场为傅恒行祭告礼,并“亲祭帅旗”,还“一直送到东长安门外,亲赐傅恒壮行酒,命他在御幄前上马”。众皇子和大学士来保还奉命到良乡为傅恒送行。典礼之隆重前所未见。

离开京城后,傅恒率所部日夜兼程奔赴金川。进入四川境内后,山高路险,气候也十分恶劣,行军异常艰难,加之四川地方财力匮乏,军队所需马匹常常不能及时供给。傅恒为了尽早赶到金川前线,常常是“减轻行装,昼夜赶程,自己有时候都要随军队一起步行”。乾隆帝为此特颁旨嘉奖。

乾隆十三年(1748)十二月,傅恒到达卡撒军营后,大力整顿军队纪律,同时亲临两军阵前,仔细观察地形。待傅恒感到他充分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并且想出破敌之策的时候,便把想法上报给了乾隆。谁知,此时的乾隆屡次接到太后旨意,要他“息武宁边”,于是乾隆在十四年(1749)正月十五下令傅恒班师回朝。

但是傅恒却反对中途撤兵。他上奏说:“事态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就这样撤兵,必然会增长贼人的气焰,边境将永无宁日。”于是不顾乾隆的再三催促,纵兵大破金川土司莎罗奔。莎罗奔到傅恒帐上乞降,保证效忠清朝,不再侵犯其他土司,并交纳赋税服徭役,履行职责。乾隆帝闻讯非常高兴,特地颁诏嘉奖,赐给傅恒豹尾枪两杆、亲军两名。同年三月,傅恒班师返京,乾隆帝命皇长子和裕亲王到郊外迎接,又在大殿摆宴为傅恒庆功,并下令按开国元勋的待遇建宗祠,祭祀傅恒的祖父、父亲,还在东安门内赐住宅一所。至此,傅恒备受恩宠,无以复加。

风流乾隆多误人

乾隆的小舅子富察氏傅恒的夫人是皇后的嫂子,所以经常到宫里边去。皇后有一次过生日,就把傅恒的夫人和其他的一些女眷和亲朋请来同乐。在宴会上,大家饮酒赋诗气氛很热烈,乾隆皇帝就命在座的人每人赋诗一首,等传到皇后的嫂子这边时,她自认罚酒,几圈下来,皇后的嫂子已经过量,有点失态,皇后见到这情况就命宫女陪她到另外一个地方休息。乾隆喝完酒就去探望,于是两人情意绵绵,做出了有失礼度的事。后来这件事情被皇后知道了,虽是怒火中烧,但又不敢口吐怨言,只好憋在心里。乾隆东巡的时候,皇后也随驾跟着去了。在船上风流成性的乾隆找来烟花女子,肆无忌惮地在船上打闹调情,忍无可忍的皇后顿觉万念俱灰,一气之下投河自尽。

乾隆的第二位皇后叫那拉氏。那拉氏人很漂亮,也很聪明,而且善于处事,特别讨皇太后的喜欢。乾隆下江南,那拉氏随驾伺候皇上。到了金陵,和陪伴着皇帝来到秦淮河寻欢作乐,秦淮河上的画舫,都已经由当地一些官员、盐商事先准备好了,满载歌妓美女。乾隆一见,笑逐颜开,同她们饮酒作乐,晚上也不回行宫,**乐于画舫中。皇后得知此事,一气之下把自己满头的青丝,剪了个乱七八糟。乾隆龙颜大怒,就命令大臣把皇后押解回北京,打入冷宫。

香妃是回部一个女子,美貌绝伦,倾城倾国,而且身上能发出香味,所以叫“香妃”。乾隆平定回部之乱时,香妃全家被俘虏,押送到京城。一位将军见香妃长得貌美,身上又有一种香味,就投其所好,把她贡献给了朝廷。乾隆一看很是喜欢,就把她留在宫里封为妃子。但是这个香妃为保贞节,誓死不从,怀里揣着利刃,要刺杀乾隆为父兄报仇。皇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情,一日乾隆外出办事,皇太后就趁机把香妃召到她的宫里头,责令香妃自尽了。

二十年后再相逢

《清稗类钞•;异禀类》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清世宗(雍正帝)的一个妃子,美貌娇艳。乾隆十来岁的时候,进宫办事,从那妃子身边过,看见妃子对着镜子梳头,少年乾隆心性天真,便上去从后面捂住那妃子的双眼,想与妃子开个玩笑。妃子哪里知道是太子,被乾隆这么一捂,吓了一大跳,顺手把梳子朝后砸了过去,正好砸在乾隆的脸上。乾隆一疼,立刻放手。第二天,世宗发现了乾隆脸上的小伤疤,问他怎么弄的,乾隆不肯说。后来在严厉斥责之下,乾隆才如实说。太后闻听,怀疑妃子调戏太子,立刻把那个美貌妃子赐死了。乾隆大哭,用一根手指蘸了朱砂,在妃子的脖子上点了一下,说:“是我害了你,如果魂灵保佑,那就让你在二十年后和我相聚吧。”

二十年后,乾隆遇到和,见到他的脖子后面竟然有一颗朱砂痣!回想起往事,乾隆认定是那妃子化作臣子来伺候他,所以日后对和万般宠爱,至死犹是。

土尔扈特大回归

公元1771年1月5日,是土尔扈特历史上最光辉的纪念日。这天,首领渥巴锡汗向全体牧民历数沙俄残暴统治的滔天罪行,号召大家:只有奋起抗俄返回祖国才是唯一出路。顿时,伏尔加河辽阔的草原上发出了气壮山河的呼声:“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做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渥巴锡率领三万两千帐十七万人组成的浩荡大军,消灭了数千沙俄官兵,烧掉了帐篷、带不走的东西和木制宫殿,拔营起寨,惊天动地踏上了艰难险阻的万里归途。成千上万的妇孺和老人乘着马车、骆驼和雪橇,在跃马横刀的勇士们的护卫下,离开了白雪皑皑的伏尔加河草原,一队接一队地迤逦前进。俄国女皇闻讯后惊恐万状,大发雷霆,立即派兵数万进行追击和阻截。

踏上征途的土尔扈特人,在前有哥萨克拦截后有俄军尾追的紧急形势下,由一支精锐部队作为开路先锋,接着是妇女、老弱、车辆牲畜等辎重队伍,再次是渥巴锡率领的两万骑兵垫后。他们踏上哈萨克草原不久,一支外翼队伍遭到了哥萨克的突然袭击。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战斗,由于土尔扈特部以分散的队形赶着大批的牲畜前进,在受到袭击时还没来得及集中力量,便展开了白刃搏斗,致使九千名战士壮烈牺牲。

土尔扈特部经过多次激烈战斗,大批人员牺牲,大量牲畜死亡。当到了土尔阶河的时候,又突然遇到俄军两万多人的严密封锁。在这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渥巴锡召集各部首领,动员大家团结抗敌,坚持到底,策伯克多尔济在会上慷慨陈词:“如果走回头路,每一步都会碰到亲人和同伴的尸骨。这里是奴隶的国度,而中国才是理想之邦,让我们奋勇前进,向着东方!向着东方!”土尔扈特人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以一当十,奋不顾身,击退了拦截部队,强渡土尔阶河,机智地摆脱了追击的敌人。

公元1771年7月,他们来到伊犁西南塔木哈卡伦附近,起行时的十七万大军至此只剩下七万多人。他们蓬头垢面,形容枯槁,靴鞋俱无,但却终于实现了回归祖国的夙愿。

回归祖国后,清廷给予了很好的救济和安置。1775年1月,渥巴锡汗不幸死于天花,临去世前给西蒙古人民留下遗言:“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育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祷。”

英使觐见清高宗

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派遣正使伯爵马戛尔尼(macarney)、副使斯当东(staunton)等来到中国,要求和清政府商谈通商条件。自天津赶往北京的时候,中国官吏按照惯例,发给他们新的旗帜,上面写明是英国贡船,强迫他们悬挂。等到了北京,政府又强令他们在觐见时行叩头礼。马戛尔尼考虑再三,由于害怕损害他们推广商业的目的,不敢抗议。八月十日,马戛尔尼、斯当东在万树园幄次觐见了高宗,并随即提出了他们的要求。清政府拟了一道诏书答复他们,说这次之所以诏你们觐见是为了让你们叩祝万寿,能见到皇帝和天朝的威风,已经是蛮荒之地的属臣的大幸了,居然还敢提什么条件。圣上可怜你们身在蛮荒之地,不懂得天朝礼制,也就不责怪你们了。于是一方面赐二使臣筵席和一些赏赐,以尽怀柔之意;一方面则修书给英国国王,说英政府向天朝提的所有条件一律不答应,把诏书交给使臣捎回,就把这两个人打发走了。

乾隆交位不交权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隆重的传位大典在勤政殿举行,乾隆将皇位禅让给琰,翌年改元为嘉庆元年。琰听到自己被宣布为皇太子时,惊喜交加,诚惶诚恐。年号改为“嘉庆”,皇印授予新皇帝,嘉庆钱出炉铸成,老皇帝的告别豪宴也举行了,这一切似乎已经表明了嘉庆时代的到来。

然而,历史尚未真正进入嘉庆时代。老皇帝紧紧抓着官吏任免权,牢牢抓着军权。老皇帝将归政时的所有承诺都抛置脑后。一是仍住在养心殿。早在秘密确定琰为皇太子的前一年,即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帝就下令修葺宁寿宫,准备将来自己退下来后居住。但皇位授受大典举行后,他却闭口不谈迁居宁寿宫之事。于是,业已即位的儿皇帝只好住在毓庆宫。

另外,确定纪元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新皇帝即位改用新纪元,理应包括内廷在内的全国上下同时实行。可当有的大臣呈请内廷仍用乾隆纪年时,他却美滋滋地同意了,直到他去世,宫中都沿用乾隆纪年。因而,出现了外廷用嘉庆纪年,内廷却用乾隆纪年的怪现象。

三是铜钱上仍保留着乾隆年号。乾隆帝归政之后,还令“宝泉、宝源二局钱文,乾隆、嘉庆年号各半分铸”。这么一位太上皇压在头上,嘉庆帝只好老老实实当“见习”皇帝,乾隆时代也仍在继续。

“饶了我侄子”

康熙出宫闲步,乾清门一名太监在旁边殷勤伺候。康熙忽然记起这老太监应该待在宫里当了三十多年的差了,也算有功于朝廷。就问道:“家里还有什么人呀?”太监说还有哥哥和侄子。康熙一听,哥哥肯定已经年老了,就说:“你也算有功于朝廷,好了,朕安排你的侄子去荆州做个小官吧。”谁知老太监一听竟然号啕大哭,说:“皇上,奴才可是没犯什么错呀,咋让老奴的侄子送死去呢!”康熙愕然,老太监接着说:“这不明摆着吗,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连关公都守不住,我那侄子哪顶得住呢?东吴大将早晚得拿了他的脑袋去!”

“天下第一菜”

清朝到乾隆时期,政权稳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号称“盛世”。乾隆在长治久安后便开始六下江南。乾隆当年很讲口腹享受,特别喜爱吃南方菜。南巡途中,那些总督、巡抚等高层地方官员,以及豪富商贾,隆重接驾,无不精制美馔,邀宠求荣,博得皇上欢心。各地官员为了巴结讨好,这其实等于将江南烹饪事业检阅了一番,从而促进了江浙菜系的发展,造就出许多名菜,苏扬名菜名点,差不多都是在此时定型的。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代内务府“御茶膳房”的档案中,有一份《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就记载着乾隆三十年(1765)南巡期间所经路线、行宫和饮膳底单。在一大堆“龙凤菜点”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达官显贵们进献的当地的风味菜,如二月十五日到崇家湾大营码头,总督尹继善进燕笋火熏白菜、腌菜花、炒面筋、火腿等。正月二十七日到晏子祠行宫,总管马国用进炒野鸭子、丸子炖豆腐等等。

乾隆第三次到江南时,在无锡某小吃店吃到锅巴上浇虾仁、熟鸡丝、鸡汤熬制的浓汁,发出吱吱响声,很感兴趣,称赞说:“此菜可称天下第一。”从此,这道菜身价百倍,称为“天下第一菜”。

《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乾隆南巡时吃素餐:乾隆曾到扬州天宁寺,主持让他吃素肴,乾隆吃得很满意,对主僧说:“蔬菜竟然如此可口,胜过那些鹿脯、熊掌千万倍呀!”另有资料记载,扬州某古寺有一名叫文思的和尚,善制各种豆腐素肴,特别是他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做成的豆腐汤,味道鲜美,受到乾隆赞赏,一度把“文思豆腐”列入宫廷菜单之中。

乾隆来到了永丰镇,有人献上自家制的香干。乾隆一见,一块巴掌大的香干,可切出薄如蝉翼的片块,又可搓成卷筒,还能折叠如纸,夹一块送到嘴里,咸、辣、香、甜、鲜五味俱全。乾隆赞不绝口,并嘱咐多带些回京城。自此以后,“永丰五味香干”不仅成了平民百姓家的桌上佳肴和馈赠珍品,还成了贡品。

《清朝野史大观》写到一位名叫张东官的苏州人,原为苏州知皂府的官厨。有一次乾隆南巡吃了他做的冬笋炒鸡,赞不绝口,当场赏了他一个银锞,后来还把他带入宫中当了御厨,荣及九族。

扬州名菜扬州干丝的成名,据说也与乾隆南巡有关。当时,扬州官员和盐商为了备办“接驾盛典”,聘请了许多名厨高手,争新斗丽,都想推出压众的佳肴。其中有一道“九丝汤”,用豆腐干、火腿、鸡肉等九种美味切成细丝,再用鸡汤煨煮,让各种鲜味都吸入豆腐干丝之中。乾隆连用两盘,交口称赞,几次南巡都来扬州点此菜,从此“九丝汤”改名“扬州干丝”,闻名全国。

十全老人“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