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光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光熹- 第3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在减免税赋的三年里,并不是说刘谦军在三年内就不需要这些粮食了,对于三年内军粮方面的巨大缺口,刘谦会让军队采用屯田和用金钱向百姓购买军粮的方式,让军队保持足够消耗的军粮。

减税三年,政府得不到多少好处,还要为支付三十多万军队吃饭而支付巨额金钱,政府肯定会减少很多收入,让政府财政陷入不利境地。可是刘谦认为,为了百姓日子过得更好,为了百姓更加发自内心的支持政府,刘谦觉得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刘谦认为这样的付出值得,但是贾诩却认为很不值得。贾诩的意思是,百姓必须遵循向政府纳税服徭役的义务,不能让百姓养成一种不向政府执行义务的习惯,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不良风气。

不提道德方面的问题,单单就经济发展问题而言,长久减免赋税也不利于刘谦势力的壮大,更为刘谦势力崛起制造了没必要的障碍,可能使三年之后就可以向东出兵的刘谦军,为此还得向后拖延一到两年。

在刘谦以手中储备金丰厚为由,可以支付起军粮的贸易后,贾诩更是毫无留情的批评去短视。

贾诩详细列举了刘谦计划中三十五万大军每年消耗的军饷,以及战死负伤者丰厚的抚恤,以及刘谦必须给各级地方官员支付的俸禄,以及刘谦还想大举改善官道路况等情况后,贾诩毫不留情的批评刘谦,以刘谦这样挥霍下去,刘谦抢劫来的巨额财富短短五年就会挥霍一空,五年之后刘谦又该怎么办?

听到贾诩这番话之后,刘谦认真进行了一番反思。

在这个年代,根本没有多少金融经济方面的知识,即使有,刘谦属下也没有这样的人才,所以刘谦就缺乏一种有效的长远规划和资金合理运用方式。刘谦军一切的经济规划,都是以刘谦个人喜好为出发点的盲目经济投资行为,眼下刘谦手中的金钱过多,显不出什么来,但是等刘谦这比钱用完后,问题必然就会暴露出来,不过到了那时候一切都太晚了。

好在刘谦这个人从不自傲,有错就会承认错误,而且承认错误态度良好,就让贾诩同志轻易的原谅了刘谦。

而后,两人经过一番探讨,并展开很繁复的计算之后,由于刘谦为治下百姓力争权益,贾诩同意第一年赋税减免一半,从第二年开始就全面恢复汉代现行的三十税一。

说句良心话,刘谦研究过三十税一之后,发自内心赞扬这种税率极低的税收方式。当然,刘谦也必须承认汉代调赋这个税种极其操蛋,他已经准备着手改变这个随意向百姓索要的税种,要么干脆把它废除掉。

贾诩见刘谦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心情更好,听到刘谦有意改良赋税形式,也发表了一些看法。可惜,由于贾诩的眼光受到了时代限制,一时间也找不出特别有效的方式。

这时候,刘谦不由得想到了自明代张居正提出后,而后执行了数百年的一条鞭法。刘谦清楚记得,在新中国没有免除农业税之前,新中国实施的其实也是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彻底取消了实行一千多年的按人头征税制度,改为以实际田亩数征税,这样就等于照顾了没田没地的佃农,由于他们实际上没有占有土地,也就不用向国家纳税。而兼并了很多土地的大地主,他们就失去了隐瞒人口偷税漏税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国家税收情况。

贾诩是这个时代超级智者,像一条鞭法这样后世出现的东西,限于时代性他想不出来,可是当刘谦大概说明了一条鞭法的内容之后,他立刻赞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东汉建立之后,因为光武帝刘秀不愿意再起波澜,实际上给世家崛起创造了有力条件,很多世家随后都兼并了很多田地。就像刘谦所在的西鄂刘家,一个只是在南阳郡数得着的家族,还没有获得世家称谓,就拥有私田四十多万。

由于各地世家豪门手中兼并了大量土地,很多自耕农逐渐破产,逐渐导致国家财政收入萎缩。以前刘谦的做法是打击这些世家豪强,用武力特权迫使世家豪强只能保留养家糊口的土地,其余的土地都要卖给国家。

贾诩以前认为刘谦实施的方案很有建设性,但是打击豪强收买土地的方案和一条鞭法相比起来,实际效果和现实意义就差别很大了。

贾诩是个智者,智者往往都看的毕竟较长远,贾诩清楚看到打击土地兼并只能是一时之效,也许刘谦用武力建立了新政权,在他这个时代没人敢违反他的权威,不会闹出土地兼并的事情来。可是随着刘谦时代的过去,随着国家法纪逐渐松弛,土地兼并的事情必然还会再次发生。

故而,贾诩认为刘谦以前提出的方案属于治标不治本,一条鞭法虽然什么也治不了,可是只要刘谦能将全国土地丈量清楚,数百年之后大汉的财政情况还是会有所保证。在这一点上,贾诩认为将一条鞭法称作千年之计也不会错。

刘谦听到贾诩如此推崇一条鞭法,心中不禁暗自发笑,笑贾诩的目光也只能集中在土地上,为何不能将长远目光放到商业上?历史证明,只有商业大力发展起来之后,大家的眼光才渐渐从土地上挪开,然后加入了商业大军的行列,从而进入了资本主义世代。

让刘谦没有想到,他满以为抛出大汉以后将以商业为本的理念后,贾诩一定又会好好的赞扬一番,却没料到,贾诩非但没有赞扬他,而且还重重的责备了他好久。

贾诩教训刘谦初期,刘谦很不为然,因为他毕竟知道历史发展规矩,可是当贾诩提到过分发展商业将会彻底摧毁农业,而且还会摧毁大汉百姓心中道德底线使人变得奸诈之后,刘谦就不得不反思一番了。

如果此刻的刘谦还是刚刚穿越而来的刘谦,当贾诩这样教训他的话,他一定不会服气,反而会和贾诩好好地争辩一场。但是刘谦眼下已经是半个大汉实际领导人,很多问题让他对这个时代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南征北战中各地现实见闻,更是引起了他不断的反思。

为此,他必须承认贾诩在一些方面说的很对。

大汉眼下尽管有偌大的领土,偌大领土中很多地方都适合耕作,可以保证养活大汉数千万百姓。但是,有一点刘谦必须得承认,大汉由于地域庞大,每年遭受各种洪涝灾害的情况也非常严重,据算是土地最为肥沃的土地,一旦遭受了自然灾害,还是会发生流离失所的事情发生。

大汉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没有化肥出现而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之前,近五千万人口吃法就是一个大问题。要想让大汉稳定下来,当务之急是必须让百姓吃饱饭,如果让很多人都去经商,就算是他们赚了很多钱,如果因此而荒废了土地,或者他们在良田上过分种植经济作物,那么一旦出现自然灾害,灾情的后果一定会比没有商业化之前严重。

严重自然灾害下,如果百姓填不饱肚子,必然就会为吃饱饭而有所行动,那么以中国大陆所处的季风性气候带,几乎年年都要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百姓暴动估计就成为了家常便饭。如果碰巧在遇到小冰河时期,其后果那绝对是相当相当严重。

除了商业可能荒废农业这个问题之外,道德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时下大汉尽管是个农业国,商业化水平很低,可是国民的道德水平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好时代,二十四孝中的孝子们很多都是出自这个年代。

刘谦再回忆穿越之前,大家普遍的价值观就是一个钱字,很多人为了金钱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很多人毫无廉耻宛如行尸走肉生活在世上。刘谦不希望由于他的错误引导,而让大汉进入一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所以决定就商业这个问题在慎重思考一番,没有完全的把握决不提前让大汉进入资本主义。

很多年后,刘谦也没有大力提倡全民族进入商业时代,他只是改善了这个时代商人的一点地位,废除一些没必要的关卡。而是大力提倡商人出资为地方修建道路桥梁,只要这样做的商人刘谦会给予他们爵位,引导商人们不要做奸商,而是做义商,让他们顺理成章被国民接受。

很多年后的刘谦,思想更加雀跃,他暗自思量,为什么人类历史一定要进入资本主义?为何人类就不能走另外一条道路?

于是,他制定下大汉一步步吞并全球的道路,他相信,以汉民族时下正处于扩张末期的形势,以他加强灌输给大汉不断扩张的思想,以大汉世界第一的国力和纯粹汉民族人口,吞并全球只是一个时间过程罢了。

等到大汉占据了整个亚洲之后,就算汉民族没有在继续扩张下去,汉民族思想形态一定会让欧洲人奉为圭臬,成为全世界价值观的唯一标准。

这件事说白了,就是谁的拳头大说有道理。

当初美利坚建国伊始,美利坚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不还在高调号召美国人灭亡印第安人吗?然后硬是用屠刀逼着让印第安人把他们祖辈生息的土地变成了美国国土。两百年之后,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奠定基础之后,美国人忘记了当初他们是如何对待包含血泪的印第安人,反而毫无廉耻的反复向世界灌输他们根本没有的人权制度。

由于美利坚出奇强大,很多人忘记了当初他们先辈沾满鲜血的双手,反而因为美利坚的强大而纷纷为他粉饰,不管是多么糟糕有毒的思想糟粕,也被一些闭着眼睛盲目崇拜强者的人当做了精华。

时下,大汉还没有彻底烂掉,大汉还有许多振作起来成为世界霸主的机会。

刘谦时常默默的念叨着一句话:由于大汉处于世界第一大洲亚洲的有利位置和世界第一的强大国力,历史将统一全球的重任交给了大汉,交给了汉民族。

刘谦多么期待后世教科书中,庄重的写下这么重重的一笔。

言归正传,刘谦虚心接受贾诩对于商业化的批评之后,兴致颇高的贾诩又为刘谦完善了攻略完益州后,输送粮食的几点意见。

其实刘谦也知道,益州通往汉中三辅的道路非常难走,很多地方必须在悬岩峭壁上修筑栈道才能通行,不然后世唐代李白也不会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了。可是,刘谦放眼四周,发现只有益州的实力最弱,而天府之国的巨大粮食产量却一点也不比中原低,故而才制定了攻略益州的计划。

益州属于何进的地盘,刘谦知道何进已经派手下得力小弟刘焉去了益州。益州时下有数股流寇作乱,不过根据历史上刘焉很快平定益州的经历分析,刘谦还是不准备给刘焉统和益州的时间,他必须趁刘焉还没有完全控制益州之前而出兵益州,尽快将益州控制在他的手中。

贾诩提出的建议是,他认为刘谦在攻略益州的同时,或在攻略益州之后,驻扎在汉州的军队也应该向南部的荆州运动,然后一口气将荆州控制在手。这样刘谦就有了一条从益州通往汉水的水道,益州出产的粮食就可以顺着长江转入汉水,然后直接运送到襄阳或者宛城。

水运的好处大家都知道,运载数量大而节省人力,这条路线相对从益州北部通往三辅远了不少,但是从节省人力蓄力和运输中消耗粮食方面,无异是水路更加优越。

与此同时,贾诩提出,事情要做两手准备,为了预防战争期间袁术兴起水军对运输粮队破坏,益州通往汉中的栈道还是必须修建的,不是简单修建而是修建出一条比原来更加便于运输的道路,这条路对于刘谦对西南控制有着重要作用。

不得不说,贾诩考虑的问题看似很小,没有郭嘉大战略构思那样耀眼,但是每一个细节处都有其独到之处。刘谦从中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让原来预定的大方针更加的完整完善。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谦认为,他在贾诩面前做出的低姿态很值。

俗话说,良师益友,郭嘉和刘晔就像他的好友,不过一些话这些好友不好意思说出来,这个时候身为长辈的贾诩就显示出更大的价值,可以保证刘谦少犯错误。。。。

五百七十五章 弯弓射雕

光熹元年七月十七日,晨。

红彤彤的太阳从阴山山坳中缓缓升起,照耀得大草原上一片生机盎然。早早起来觅食的各色鸟儿鸣叫声交鸣成一首欢快的协奏曲。随着气温上升形成了热气流,阴山山麓缓缓滑翔出来一只只大雕,盘旋间伺机捕食地上的猎物。

夏日大草原的早晨非常凉爽,气温和中原相差很大,使许多中原来到这里的汉子心情大爽,操练起来更是卖力了几分。

演武场旁边,一支骑兵正在陆续聚集,操练的士兵从这些骑兵全副武装的模样分析,猜测这些骑兵马上就要去执行战斗任务,操练之余,纷纷用羡慕的目光望着有功劳可捞的骑兵们。

“都给老子迅速一点,你们这副磨磨蹭蹭的样子如果要是让骠骑将军看到,老子扒了你们的皮”

格隆索望着手下三千多人明显士气不高的样子,不由气得对着这些贵族兵骂了起来。

当初乌桓全族依附了刘谦,总人数足有一百多万,这一百多万人口中,约有一万多名乌桓贵族。

贵族,不管在任何民族都标志着他们属于精英阶级,无论是在文化方面还是军事方面贵族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这一点上,普通的民众远远不如他们。特别是在游牧民族中,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资源更是集中在贵族身上,普通部族根本没有受教育的资格,故而这一点显得更加明显。

上次在针对三辅匈奴人的战斗中,格隆索要求刘谦让他把原乌桓贵族集中起来编制成军,别有居心的刘谦立刻同意了。于是格隆索把贵族精英集中到一起,一共有六千五百多人。

在针对匈奴人战斗中,可能是刘谦一直和他们战斗在一起的原因,让他们更想证明他们的价值,他们作战勇猛战战斗素质表现得也很高,确实立下了不小的军功。可是,由于他们表现的太过激烈,牺牲也很大,眼下只剩下三千多人。

只要表现良好立下确实战功,刘谦从不吝啬赏赐,鉴于格隆索骑兵的优良表现,战后三千多人几乎人人升了两级,更是获得了十分丰厚的赏赐。至于战死的三千多人,刘谦也追封了他们的官职,并用追封的官职对他们进行了抚恤。

刘谦此举说起来只是平常执行军规制度,可是在这些受到实惠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