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德战争-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士在雅尔塔北部和东北部山区中的滋扰活动牵制了罗马尼亚的部队,因此德军被迫把防守刻赤半岛东部的任务交给只有一个德国步兵师的第42军。这样一来,要到12月中旬,强攻塞瓦斯托波尔的准备工作才能就绪。12月17日,占领别耳别克峡谷的德军第22步兵师与第132步兵师向该城北侧西海岸的苏军第388步兵师、第40骑兵师与第7海军陆战旅发起进攻。同时,南部的德军第24与第50步兵师向西运动,准备夺取俯瞰塞瓦斯托波尔城的高地和北湾。 
  德军第22师在克里木冬季的恶劣气象条件下焦急地等待着发动进攻。这里常下暴雨,而且几乎是霪雨连绵。许多部队仍着夏服,没有大衣、手套和棉帽。尽管天气不太寒冷,但是,许多人已精疲力竭,无力抵抗疾病的侵袭,在他们负伤后,也只能坐以待毙。进攻终于开始了。最初遇到的是士气沮丧已极的苏军。他们如惊弓之鸟,一触即溃;不过,几天以后,苏军军官、政治委员与内卫军又恢复了他们的影响。当苏军新锐部队逐渐投入战斗时,战斗打得越来越艰苦。圣诞节时,肖尔蒂茨描述说,苏军的抵抗是拼死的;而他自己的损失也极其惨重。肖尔蒂茨指挥的第16步兵团在北部粉碎了敌人非常顽强的抵抗,进展非常顺利。该步兵团居然突入靠近北湾的第三防区。德军第24步兵师与第50步兵师是在遍布地堡、敌人拼命防守的灌木丛林地带作战的,进展不利。这场艰苦的战斗经过圣诞节,一直打到新年。 
  德军发起进攻几天之后,塞瓦斯托波尔守军的阵地似乎不稳固了,于是苏军最高统帅部又改变初衷,再次改组指挥系统。德军发动攻势时,黑海舰队司令员奥克佳布尔斯基海军中将恰好在三百英里之外的塔曼半岛的诺沃罗西斯克海军基地。斯大林不容分辩地命令他从速返回塞瓦斯托波尔。12月20日,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务转给了配置在库班的科兹洛夫的外高加索方面军。第二天,一个步兵师和一个陆战旅渡海抵达塞瓦斯托波尔。随部队到达的还有黑海舰队的若干舰只,它们的任务是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直到此时,塞瓦斯托波尔守军的命运仍然危险万分。但是,由于远在库班的外高加索方面军的第51集团军(由利沃夫指择)和第44集团军(由契尔尼亚克指挥)前往增援,守军才终于获救。这两个集团军在黑海舰队与亚速海区舰队部分兵力的支援下,从12月26日起,经海路在刻赤半岛登陆。天下着暴雨,登陆场荒凉开阔、无遮无挡,又没有专用登陆艇。条件十分艰苦。刻赤海峡已开始结冰。小股伞兵突击部队被空投到敌后,出乎寻常的是,没有空中支援和炮火支援,因为登陆地点主要是荒无人烟的海岸。第51集团军的一万三千人在邻近刻赤半岛的北海岸与东海岸登陆。第44集团军的三千人则在奥普克角登陆。为了占领菲奥多西亚港和德军后方阿克莫那伊蜂腰部,以切断德军第42军的后方交通线,苏军从12月29日起又有二万三千人在菲奥多西亚湾登陆。暴风雨和德国空军的袭击使苏联船只损失甚多。 
  德军第42军仅统辖配置在刻赤地区的第46步兵师。该军由冯·施波内克中将指挥。他过去在空降兵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而且任过第22下萨克森师的师长。施波内克请求曼施泰因允许他将部队撤离刻赤半岛,在阿克莫那伊蜂腰部后方建立一道防线,以缩短第46师的战线。刻赤海峡已冰封海面,再有几天,苏军就可以从冰上越过海峡。这一事实使他的理由更充分了。但是,他的提议却遭到拒绝。12月29日,即苏军在德军后方的菲奥多西亚附近登陆后,施波内克擅自行事,命令部队撤离刻赤半岛,丢弃了火炮与重型迫击炮。曼施泰因仅派遣一个德国步兵团战斗群和一些罗马尼亚军队驰援第42军。对罗马尼亚军队的进攻能力,连曼施泰因本人也没有抱多大希望。事实上,没有一支部队能与施波内克会合。不出曼施泰因所料,这个罗马尼亚山地旅确不可靠,它没有重新攻占菲奥多西亚,刚一接触苏军就迅速撤了下来。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防御态势迅速恶化。尽管如此,德军却停止了对它的进攻。德军第30军的第132与第170步兵师被派去支援第42军。第42军以一个步兵团战斗群和它建制内的一个步兵师,以及配属的罗马尼亚军队在阿克莫那伊与菲奥多西亚以西建立起一道薄弱的防线。为了坚定罗马尼亚军队的决心,保护他们的重型装备,司令部和后勤单位中凡是能抽出来的德国军官和士兵,都派至罗马尼亚部队。曼施泰因显然是在自我反省之后,于1月15日用三个半师向大约八个苏军师的兵力发动进攻,占领了菲奥多西亚港,俘虏苏军一万人,缴获火炮一百七十门。不过,到那时苏军己不再需要菲奥多西亚港了,因为大批部队是穿越冰封的刻赤海峡抵达该岛的。不幸的是施波内克被撤职查办,后来经军事法庭判处死刑。至于他的罪过的确切性质则很难断定。他本来可以来取较为积极的行动,他也可以根据元首最后几道命令的精神,扼守刻赤半岛东端的地域,但是,面对冰封的海峡,他怎么能一味墨守曼施泰因要把敌人赶下海去的命令呢!调拨给他的援兵数量既少又不适于执行此项任务。即使第46师扼守在刻赤附近三十英里的战线上,它非但不能阻止踏冰而来的第51与第44集团军,还有可能被包围。要阻止苏军西进,大概需要三个德国师或者更多一点。因此,无论如何应停止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进攻。施波内克的命运与赫普纳的下场一样,都是对其他德国将领的警告,不经元首同意,不得放弃一英寸土地。 
  1月28日,科兹洛夫指挥的高加索方面军改称克里木方面军,这时方面军司令部已进入刻赤半岛。斯大林认为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和收复克里木关系重大。他把此举视为苏军从列宁格勒到黑海全线大反攻的组成部分。于是,他把苏军总政治部主任集团军级人民委员麦赫利斯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派往克里木方面军,他是继师级人民委员沙马宁之后为克里木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增加的又一名委员。 
  2月27日,苏军继续向刻赤半岛的北部与塞瓦斯托波尔发动进攻,激战六天,终告结束。3月13日,苏军的八个步兵师、两个坦克旅从刻赤发起又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在头三天中,就损失坦克一百三十辆。3月20日,曼施泰因的坦克已损毁殆尽,只得启用新到达的、毫无经验的第22装甲师实施反击。结果,反击失利。3月26日与4月9日,苏军的克里木方面军又发动两次进攻。最后一次进攻动用了六个步兵师和一百五十多辆坦克。然而,到那时为止,苏军己耗尽了全部进攻能力。 
  这样,苏军在1941年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发动的冬季攻势也终于结束。所有这些攻势所取得的战果与朱可夫在莫斯科以西发动的攻势相比都黯然失色。但是,它们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使德国元首非但不能随意将一个集团军群的部队调往另一个集团军群;而且使他渡过了第一个紧张而又愁苦的冬天,既缺物资,又无后备部队,还要千方百计地守住阵地,堵塞突破口。17第十七章 德军对1942年夏季战局的准备第十七章 德军对1942年夏季战局的准备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 1941…1945》' 
  1941年冬,陆军总部金策尔负责的东线外军处对苏军的兵力及其战斗力有了新的估价。11月4日,金策尔呈送了一份情况分析报告,针对托马斯负责的经济与军备局普遍所持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经济与军备局认为,在1942年的夏季到来之前,苏联的经济无力再装备新的部队。而金策尔认为,到5月为止,苏军能再装备三十个骑兵师和一百五十个步兵师,并“可组建一些新的、使用美式装备或英式装备的坦克部队”。按照12月1日的估计,苏军抗御德军的兵力有二百个步兵师,三十五个骑兵师,四十个坦克旅。总兵力约二百六十五个步兵师。实际上,这个估计仍远低于苏军的实有兵力。1942年初,金策尔发表了德国陆军介绍苏联武装部队的《手册》修订本,内容与整整一年以前发表的大相径庭。这本手册指出,苏军已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它战斗作风顽强,这是在战前不曾发现的。最令人震惊的并非兵力众多,而是它储备有大批可用的武器、装备、被服、坦克和火炮,其储备数量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之,德国情报部门对苏军最高统帅部能如此迅速地认识并克服了自己的弱点感到惊讶。手册承认,德军大大低估了苏联的组织能力和苏联政府、最高统帅部与参战部队随机应变克服困难的能力。 
  要想准确无误地说出哈尔德在这段时间的立场是困难的。他与蔡兹勒、古德里安一样,在战后谴责希特勒的军事指挥,指责希特勒不肯承认事实,未能正确估计敌人的兵力。德国元首还因不相信情报判断,未能制订与德军能力相适应的计划而遭到严厉的抨击。可是,1942年1月17日,哈尔德签署了一份下达至军的函令,其中部分内容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他在函令中提请人们注意,大批新参战的苏军部队已使德军指挥官产生沮丧情绪。哈尔德还说,领导被数字牵着走的现象是令人不能容忍的。他提醒情报军官在这方面应切实负起责任。他最后说,“勇敢顽强的德国士兵使那些只知累计数字的参谋自惭形秽”。 
  3月31日,哈尔德断定金策尔己不再符合他的要求。4月初,由格伦接替金策尔任东线外军处处长。格伦是参谋总部的参谋,早先是哈尔德的私人副官。他是个能干的军官,战争初期曾任第213步兵师的作战科长。但他同金策尔一样,是个参谋人员,而不是情报专家。4月10日的情报判断提出的看法是,苏军已动员了所有的人力资源,再不能组建新的坦克部队了。哈尔德将这个文件转呈给希特勒。 
  此时,元首的自信心又骤然增强。他认为,是他,即他自己阻挡了苏军的反攻,使德军安全地渡过冬天。以前,德军习惯以对抗军事演习的形式对大规模进攻计划进行预先演练。自从勃劳希契被撤职以后,这种制定作战计划的方法被废弃了。各种计划,从大政方针到细枝末节,都出自元首聪明的头脑。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签署了第41号指令。这是又一篇冗长而又杂乱无章的说教。它规定了今后东线作战的方针。指令规定的总任务不再是一举打败苏联,而是消灭苏联武装部队,使敌人离开他们最重要的军事工业中心,而且“越远越好”。至于何时达成这项目标,也没有作出规定。希特勒对攻占莫斯科己不感兴趣。他又拣起了一年前的想法:为了消灭顿河以西的敌人,并夺取高加索的油田与通道,主战场应转到南方。列宁格勒已成为次要方向,如果能从其它战场抽调足够的兵力,就继续围困。然而,清除刻赤半岛的守敌,夺取塞瓦斯托波尔,消灭哈尔科夫以南伊久姆突出部上威胁德军之敌,则是当务之急。 
  夏季来到了,元首与哈尔德之间又在原来的问题上争论起来。哈尔德对德军能否实施深入敌战略纵深的大规模作战表示怀疑。他希望德军在恢复全面攻势之前最好保存实力。据他看来,在此期间可以采取进攻行动,但目标应该是有限的。他再次表示赞成在中央集团军群地段上发动有限的进攻。与此相反,希特勒把去年的所有论据又都翻了出来,说人们过高地估计了敌人,不管怎样,苏军毕竟在冬季大反攻中消耗了力量;高加索石油在苏联的战争努力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敌人会不惜代价地保护这些石油资源;德国若无所作为,可能影响法西斯盟国的态度,土耳其也不例外等等。除了这些陈词滥调,元首还提出了新的其它论据。盎格鲁撤克逊人将于1943年入侵欧洲大陆,这大概是在所难免了,为此,在东线,一定要在1942年决定胜负。希特勒对要求把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撤离迭米扬斯克与尔热夫…维亚兹马两大突出部的建议置若罔闻,仍然坚持他的看法,说拉平这些地区的战线便会放跑更多的敌人。 
  曼施泰因的第11集团军用罗马尼亚人把围困塞瓦斯托波尔的德军第54军的许多部队替换了下来,让罗马尼亚人负责守卫整个海岸,从而调集了一支由六个德国师和三个罗马尼亚师组成的力量,准备攻打刻赤。里希特霍芬指挥的第8航空军从中央集团军群调往克里木,加强配属第11集团军的特别航空司令部和空军部队。原空军部队共有十一个轰炸机大队,三个斯图卡轰炸机大队和七个战斗机大队。这是一支很有份量的空中力量。曼施泰因的计划很大胆,其中包括用工兵的强击舟在敌后方登陆,并用摩托化部队快速突入刻赤半岛纵深。刻赤半岛的苏军在兵力上超过德军进攻部队数倍。苏军方面是科兹洛夫指挥的克里木方面军,它有三个集团军,即契尔尼亚克指挥的第44集团军、科尔干诺夫指挥的第47集团军和利沃夫指挥的第51集团军。但是,它们的防御缺乏纵深。5月8日,在德国空军进行的火力准备之后,曼施泰因突破长达三英里的防线。5月12日,战斗已成定局。5月15日,德军进入刻赤城。苏军丢下全部装备,弃城而逃。德军伤亡仅七千五百人;而克里木方面军竟有十七万人被俘,损失火炮一千一百门,坦克二百五十辆,摩托车辆三千八百辆,飞机三百架。能横渡刻赤海峡逃往塔曼半岛者为数极少。与此同时,塞尔斯托波尔的守军也陷于被动。 
  德军的这次闪击战的成功与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再次证实了空中力量的作用,只要有良好的气象条件可供施展其机动能力,德军的武器依然是首屈一指的。苏方有关这次战斗的记载承认,克里木方面军全军覆灭,损失了所有的重型装备。历史学家还指出,其中大部分重型装备后来被德军用于对付塞瓦斯托波尔的守军。苏联对被俘的人数则闭口不谈。按苏军惯例,为了追查高级指挥官个人对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