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德战争-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8近卫集团军在华沙以南约二十五英里的马格努舍夫,越过维斯拉河实施了猛烈的进攻;在华沙起义第二天,即8月2日,贝尔林集团军的三个波兰师协同苏军第69集团军的一部奉命渡过了维斯拉河,它们没有进入华沙,而是开到华沙以南约四十英里的普瓦维和丹布林附近。这些波兰将士伤亡很大,然而却坚守了他们的桥头堡。在马格努舍夫的波军和苏军本应在普拉加附近打过维斯拉河。支援起义的波兰人。苏联政府和战场指挥官当时没有这样做,更激起人们对苏联的指责,说克里姆林宫就是想让德军消灭那些爱国者。8月16日,莫斯科通知英国政府,说它不扫算干预波兰起义。但到8月19日,英美两国要求借用苏联领土上的机场设施,以便给起义者空运武器弹药和医疗补给品时,却遭到了拒绝。斯大林在8月22日给丘吉尔和罗斯福的信件中,将波兰国民军说成是一群罪犯。直到9月10日,当时起义已渐趋平息,苏军最高统帅部才假情假意提供援助。9月10日至14日,古谢夫的苏军第47集团军肃清了普拉加的残敌,尔后波兰第1集团军奉命越过维斯拉河进入华沙支援起义。9月16日,贝尔林的波兰第1集团军渡河夺取了桥头堡,但是被强征到该集团军的未经训练的波兰农民,不是德国陆军和党卫军的对手,9月23日,他们又被赶回维斯拉河的东岸。到9月14日,苏联才开始向陷入困境的波兰人空投食物和弹药。在当时,大部分弹药毫无用处,因为苏军的弹药是空投给一支主要用缴获来的德国步枪和机枪作战的军队。苏军两个带着无线电台的联络军官被伞降到华沙市内,充当布尔·科马罗夫斯基与罗科索夫斯基之间的联络官。可是发出的无线电报却得不到回音,因而这两个联络军官没起什么作用。极可能苏联有意派这两个联络军官到这个爱国组织中充当间谍,因为前不久于7月17日在维尔纽斯附近,国民军所有的当地指挥与参谋人员,在苏方多次说了表示友好与感激的话之后,应邀与第3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员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举行参谋会议,却无一人返回。在当时情况下,苏联的态度本来是可以预料到的,当它占领了波兰成立了卢布林政府,它的用意就进一步被证实了。在起义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或者与伦敦流亡政府人员有点联系的人,不是失踪就是被塞进火车运往俄国内地,其中大部分人从此踪影皆无。 
  据说希特勒不愿将镇压波兰起义的任务交给德国陆军,而交给了希姆莱。希姆莱又把这个任务交给巴赫…策勒维斯基。十二个党卫军警察连,迪莱万格指挥的由判罪的德国犯人组成的团,以及卡缅斯基指挥的大部分由苏军战俘组成的白俄旅,在它们的德国长官的指挥下对波兰居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德国部队躲在一群群被赶往波军防线的妇孺后面。波兰伤病员不分男女被逐出医院集体枪杀。强奸和割断喉管的事司空见惯。据古德里安自己说,他坚决要求希特勒撤回这些部队,而且在他尔后的讲话中,他还企图推卸他对陆军和武装党卫军负有的责任。在这期间,爱国的国民军在整个8、9两个月继续在地下室和下水道里进行战斗,其残部直到10月2日才投降。 
  7、8两月,苏军最高统帅部力图改善在喀尔巴阡山脉和波罗的海地区的态势,准备向巴尔干半岛境内发动新的进攻战役。科涅夫的第1乌克兰方面军在维斯拉河西岸的散多梅希…巴拉努夫地区的桥头堡奉命休整,该桥头堡威胁着德国的上西里西亚。但是,沿着喀尔巴阡山脉一线,科涅夫却有个绵长而暴露的左翼。为了保阵该翼侧的安全,使他能集中兵力执行下一个任务,即继续东进,以彼得罗夫和麦赫利斯为首的第4乌克兰方面军司令部奉命从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开到这个地区。彼得罗夫到达斯塔尼斯拉夫指挥由科涅夫的左翼部队(包括格列奇科的第1近卫集团军和茹拉夫列夫的第18集团军)改编而成的第4乌克兰方团军,彼得罗夫的任务将是肃请德罗戈贝奇工业区的残敌,尔后夺取喀尔巴歼山的山口并突入多瑙河平原。 
  在波罗的海地区,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与里加以西的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并未恢复,因为在里加以西,巴格拉米扬的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已经到达波罗的海海岸。新上任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舍尔纳并没有比他的前任弗里斯纳和林德曼取得更大的胜利。象他们一样,他也建议立即撤出爱沙尼亚。希特勒仍坚持波罗的海地区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坚守,尽管芬兰即将退出战争。此时,舍尔纳遭到戈沃罗夫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和马斯连尼科夫的第3波罗的海方面军的猛烈进攻。列宁格勒方面军是越过纳尔瓦河实施进攻的。第3波罗的海方面军是从贝帕斯湖以南向多帕特(塔尔土)和瓦耳加实施进攻的,显然是要进抵里加湾,把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里加以南的巴格拉米扬的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似乎准备攻打德维纳河以南的第16集团军阵地,以扩大那块将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分割开的狭长地区。 
  元首还进一步调整了许多高级司令官的职务。德军在法国的战线崩溃后,莫德尔就被调往西线,他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于8月16日由赖因哈特接任。赖因哈特在第3装甲集团军的职务由劳斯接任,劳斯的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的位置则由原属第1集团军的海因里希填补。9月初正式批准哈佩担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司令。 
  希特勒这时发动了一场新的反突击。这场反突击由希特勒亲自计划并由第3装甲集团军的两个装甲军负责实施。这两个装甲军共有一个装甲护卫师和四个装甲师,其中有两个师正在从罗马尼亚开来。在那里,这两个师曾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提供了最后可供使用的预备队。这支反突击部队将从其立陶宛西部的集结地域向东北发动进攻,以用恢复中央集团军群与北方集团军群之间的陆上联系。尔后,它将协同北方集团军群的几个步兵师穿过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和第3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后方地域向东南方向的考纳斯实施进攻。这次反突击于8月16日开始,可是取得一点初步胜利之后不久就停滞在施亚乌利亚伊地区。不过这次反突击仍起了点小小的作用,它制止了第1波罗的海方面军对德维纳河以南的德军的进攻,因为该方面军不得不转向西对付突入其后方的劳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8月21日,德军在海军协助之下,设法沿着海岸打开一条通往北方集团军群的狭窄走廊。这便为北方集团军群从陆路撤出波罗的海北部各国提供了最后的机会。然而,希特勒强调撤退会对瑞典人的态度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时,早已发现另一个芬兰式的国家了。于是他从中央集团军群又抽了两个师给北方集团军群。 
  当时,苏军进攻力量的同义词就是坦克集团军以及坦克与机械化军。只要将坦克与摩托化部队集中在一起,并保障它们的供给,苏军最高统帅部就有取得一定胜利的把握。苏军步兵部队伤亡极其惨重而且步兵还往往缺乏训练,因此他们的进攻能力极为有限。德国驻东线的部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德国装甲师和装甲护卫师是对付苏联坦克部队最强有力的部队,但是德国步兵师却越来越弱小。大量的伤亡使德国步兵师的人数减少到不及步兵团的规模。它们的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虽然可能超过苏军的步兵师,但已不能与1941、1942这两年的德国步兵师相提并论了。施佩尔改组了军事工业,增加了武器装备的产量。这些武器装备却大半断送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法国等几次大包围战中。然而,德国的工业与经济力量以及德军的潜力依然很强大。只要有时间进行改组,只要在战略与高级战术方面指挥高明,德军是能继续长期打下去的。 
  在1943年冬季和1944年冬季,德国东线的兵力由于向西线和地中海战区调动部队和进行增援而削弱。1944年6月1日,即诺曼底登陆和罗马陷落之际,德军在东线的陆军师、空军野战师和党卫队野战师共一百六十四个,其中有些师几乎不超过团的编制,而德军在西线和地中海战区却有一百二十一个师。1943年12月德军在法国和荷兰的坦克仅有六百五十辆,强击炮仅有二百二十门,但到1944年6月坦克增加到一千五百五十辆,强击炮增加到三百门。 
  朱可夫评论德军1943年和1944年的失败时,认为德军最高统帅部和各集团军群的司令官应负一定的责任,因为在他看来他们的指挥越来越不得力。与战争开始阶段相比,德军统帅部此时已智穷才尽,特别是陷入困境时更是如此。它还明显地忽视了对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实事求是的估价。那些委过于希特勒的德国将领们受到朱可夫某些批评。朱可夫不得不承认希特勒对失败应负部分责任,但他总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德军不了解苏联武装部队在作战能力方面有哪些真正的提高。上述这一切无疑都是对的。 
  在另一方面,朱可夫声称他对德军在白俄罗斯的战役实施方法感到惊奇。他认为,布施一感到有失败的危陆就应该象苏军可能干的那样去干,迅速迟到后方防线,同时使用机动部队攻打敌进攻部队的翼侧,缩短战线,竭力扼守明斯克以东的地区,而不应该象他那样处置。朱可夫的批评是中肯的。但是这并不足以大惊小怪,朱可夫应当明白布施为何那样处置。他也应当记得苏军在1941年和1942年也曾遵照过一位威严的独裁者的命令坚守阵地,结果遭到惨败。 
  8月25日,英美军队抵达巴黎,并迅速向德国西部边境推进。此时元首所得的结论是,主要兵力应在西线作战,而且还决定在德国境内集结一支突击部队以便给德国边境以西的西方盟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尔后,他可能转而向东对付逼近的苏军。这期间,他拒不理睬古德里安提出的撤出巴尔干各国、挪威和意大利部分领土的建议。这些战区其实都是由约德尔负责的。古德里安自己则转而致力于组建本土防御部队以保卫德国东部边境地区。他开始在柯尼斯堡、但泽、格罗高和布雷斯劳等周围构筑防御工事,这些工事主要是土木结构,由志愿人员以及妇女、儿童与老人(能找到的劳动力的唯一来源)参加修建。古德里安下令从休养员和轻伤病员中组建一百个步兵营和同样数目的炮兵连去保卫东部边境。但是古德里安抱怨说,其中大部分被约德尔弄到西线去了。接着,那些参谋总长想配置在东线的备用的火炮和重装备也被他弄走了。甚至连希姆莱的后备军培训出来的最后几批作战部队也肯定不会用于保卫东线,而是送到西线去作战。元首还把组建地方民兵队伍的任务交给了纳粹党,而不让政府和军队承办,就象他三年前募集冬装时的做法一样。这件事情办得拖拖拉拉,极欠考虑,但是最后还是建成了人民冲锋队。这个新组织经过一番宣传和征募之后,并未能罗致足够数目的指挥官、教官或武器,使它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27第二十七章 芬兰退出战争第二十七章 芬兰退出战争艾伯特·西顿 '英国''出自《苏德战争 1941…1945》' 
  芬兰早在1941年11月就已经对这场战争失去了热情。12月,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受到严重挫折,美国已经参战,赫尔辛基再也不能指望苏联会在一场短暂的战争中被征服。第二年春天,海因里希斯在东普鲁士访问哈尔德将军时,注意到这位德军参谋总长精疲力竭、意气沮丧,由此而想到德国人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但是,芬兰人对于苏联1941年年底通过瑞典外交部作出的和平试探未予理睬。1942年期间德国压芬兰再发动一次战役以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而同芬兰并不处于战争状态的美国,又压芬兰不要如此行事。德国的战争处境从1942年下半年便急剧恶化。赫尔辛基忧心忡忡地注视着英、美军在非洲多处登陆并取得节节胜利,意大利投降,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惨败,以及盟军的空中攻势,并从中得出正确结论,即德国已经打输了这场战争。芬兰政府决定尽早求和。七十五岁的曼纳海姆总司令十分信赖象海因里希斯、奥许和西拉斯沃这样能干的副手,但是他仍然一手掌握着芬兰武装部队的全部控制权,并在国务活动中享有很大的发言权。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亲德的,与希特勒的关系也很好,但他首先是个爱国主义者。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竭力笼络和讨好这位上了年纪的元帅,以期使芬兰继续作战;虽然他们都成功地给他留下了很好的私人印象,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够促进德国的事业。曼纳海姆在1941年中期完全有理由感到乐观,但到那年12月,他已经疑虑重重了。派给曼纳海姆的德国军事代表埃尔富特认为,曼纳海姆的参谋班子中任何人都左右不了这位元帅。首先,在曼纳海姆心目中,芬兰的利益高于一切,所以他决定采取拖延和观望政策。至1943年秋,芬兰仍有三十五万武装人员,但与他们对峙的是十八万苏联军队,而拥有十八万以上战斗兵员的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却以二比一的优势超过与之对峙的苏军。尽管德国对曼纳海姆迟迟不作决断十分恼火,可是,他们在没有芬兰的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又不能发动进攻。埃尔富特和第20山地集团军的司令官迪特尔报告说,赫尔辛基不愿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和歼灭其当面的苏军,是由于芬兰害怕得罪美国。部分原因确是如此。可是,还应该看到摩尔曼斯克铁路对苏联的战争努力来说,并非性命攸关的,即使苏联第7和第23集团军被歼,芬兰也得为此付出极大伤亡,而对战争的最终结局也毫无影响,因为德国已经注定要失败了。不过按苏联的旨意开列出来的和平条件似乎又是难以接受的,1943年7月芬兰拒绝了莫斯科的另一项建议。另一方面.迪特尔的德军第20集团军驻在芬兰也可能是个难题。 
  1943年9月28日,希特勒命令第20山地集团军作好准备,一旦芬兰退出战争即进驻芬兰北部和佩萨莫镍矿。迪特尔徒然无益地反驳约德尔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