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的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宦官的历史-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钦宗即位后,梁师成又对钦宗大献殷勤,当大多宦官随徽宗南下时,梁师成凭借对钦宗有“援立之功”,留在钦宗身边,宠信日盛。
  金兵南下攻宋时,大臣李纲等人组成了主战派,率先对童贯等人发难的太学生陈东等人也伏阙上书,历数梁师成等宦官的罪行,力主钦宗擒杀梁师成等人,以激发北宋军民精诚团结、抵抗金兵的决心。刚刚就任帝位的钦宗为了取得朝臣的支持,迫于压力贬杀梁师成。梁师成旋即被缢死,家产也全部充公。
  爱情权力宦官
  朴不花,高丽人,又名王不花,生年不详。少年时期的朴不花与同乡奇氏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乡邻都称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双方父母亦默许了这一现实,并准备长大后让二人结为伉俪。不料事出变故,当元顺帝大选天下美女之时,天生丽质的奇氏女被选入宫中,成了宫中的煮茶宫女。朴不花与奇氏女这对小恋人,被迫拆散,天各一方。朴不花悲痛欲绝,为了能与奇氏女朝夕相见,他毅然自阉入宫当了宦官,以便能够每日相伴奇氏左右。
  奇氏女由于天生丽质,受到了顺帝的宠幸。顺帝又惑于奇氏为人聪慧,对其百般奉迎,便忘了宫中后妃,常常让她侍寝。至元四年(公元1333年)奇氏为顺帝生了第一个儿子,皇子虽非后妃所生,乃是顺帝长子,由是顺帝对奇氏宠爱日深。母以子贵,奇氏感念朴不花对其一往情深,便让朴不花专侍于己,顺帝自然允诺,朴不花成了奇氏的近侍宦官。不久,奇氏被封为第二皇后,居兴圣西宫,朴不花的地位在宫中宦官中迅速提高了一大截。更兼皇后奇氏亦不忘旧情,对朴不花“情意甚胶固”,在元顺帝面前不断为其邀官请禄,使朴不花“累迁官至荣禄大夫资正院使”(《元史·宦者》)。朴不花成了奇皇后宫中财物的总管,西宫之事,常常由他一人决断。
  朴不花倚傍皇后奇氏,在宫中有了权势和地位之后,便开始寻找参与外廷事情的机会。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京师大饥疫,时河南、河北、山东郡县皆被兵,民之老幼男女,避居聚京师,以故死者相枕藉”(《元史·宦者》)。当此大灾之年,朴不花为争取朝野对他的赞誉,收买民心,向顺帝请命救济灾民。他要出钱买一墓地,埋葬灾民的尸体,顺帝许之并赐钞七千锭。皇后奇氏亦带头赏赐财物,东宫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也赏赐了财物。朴不花在宫内已久,略有积蓄,他拿出玉带、金带各一条,银二锭,米三十四解、麦六解、青貂、银鼠裘各一袭作为行善费用。在京城外南北两处,各掘一个大深坑,分别作为埋葬男女尸体之地。凡是送来一具尸体的人,赏给一定数额的钱,一时间送尸者接踵而至。掩埋之时,请来僧人做道场。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四月,朴不花前后埋葬灾民尸体二十万,“用钞二万七千九十余锭、米五百六十余石”。“又于大悲寺修水陆大会三昼夜,凡居民病者予药,不能丧者给之棺。”(《元史·宦者》)




权宦之家(10)



  皇后奇氏借此时机在顺帝面前颂扬朴不花所做之事美善,顺帝便传旨命翰林学士张翁作文章记载朴不花所做之事,刻于碑上,名曰“善惠之碑”。朴不花由此名声大震,一时享誉大都内外,一跃成为宫中受人尊敬的宦官。朴不花取得了顺帝的信任、骗取宫廷内外臣僚的恭敬后,开始干预朝政。
  朴不花权势日隆之时,正当太平在朝中任左丞相。太平本汉人,姓贺,后来赐蒙古姓氏。面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太平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试图扭转日益腐败的统治,但是他的行为触犯了蒙古权贵的利益。而且,顺帝久居深宫,军国大事多委太子决断。许多政事,太平处理起来很不顺利。皇后奇氏预谋让顺帝禅位给太子,计划由朴不花到太平府中做说客,请太平帮助太子基登。当朴不花将皇后奇氏之意转告给太平宰相时,太平没有当即做出答复。朴不花只好回复奇氏,商议之后,又生一计,请太平入宫,设宴款待,由奇氏当面要求他支持内禅之事。与此同时,奇氏、太子、朴不花都为内禅之事积极准备。太子欲除掉顺帝周围肆为淫乐的幸臣,唆使监察御史弹劾其头目秃鲁帖木儿。谁知这位监察御史的本章还没进奏,就被迁转他职了,奇氏、太子、朴不花三人怀疑太平泄密,决意解除太平的相权。太子设计除掉了太平的两位助手中书左垂成遵和参政赵中,迫使太平自动辞出相位。
  太平罢相后,右丞相溯思监执掌朝廷大权。为保全地位和身家性命,他便转而投靠皇后奇氏和太子。为了取得奇氏和太子的信任,他首先勾结朴不花,正中一心想干预政事朴不花下怀。二人“互为表里,四方警报、将臣功状,皆抑而不闻,内外解体,然根株盘固,气焰熏灼,内外百官趋附之者十九”。(《元史·宦者》)他与溯思监把持朝政、蒙蔽视听、结党营私,形成了盘根错节的政治集团,内外官吏都趋附于他们的势力。朴不花又与宣政院使脱欢同恶相济,把朝廷诏令事宜控制在手中。为进一步巩固自己权势,朴不花与溯思监合谋。不遗余力地打击蒙古权贵世族,诬谤顺帝的舅父老的沙、蛮子及十八功臣子弟有谋反之罪,大肆杀戮王孙子弟。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监察御史也先帖木儿、孟也先不花、傅公让等人先后上书,指出朴不花肆意扰乱朝纲,老的沙也将自己遭冤狱之事察告顺帝。皇太子对朴不花的行为听之任之,而皇后奇氏却更是极力庇护朴不花。结果,朴不花安然无恙,监察御史也先帖木儿等三人却被降职留用。旋即,治书侍御史陈祖仁又上疏太子:“御史纠脱欢、不花奸邪等事,此非御史之私言,乃天下之公论,台臣审问尤悉,故以上启。今殿下未赐详察,辄加阻抑,摒斥御史,诘责台臣,使奸臣蠢政之情,不得达于君父,则亦过矣。”疏上,太子怒,令御史大夫老的沙传谕陈祖仁:“御史弹劫朴不花脱欢的罪责不实。”陈祖仁再次上疏太子:“今此二人,亦皆奸邪,举朝知之,在野知之,天下知之,独殿下未知耳。”(《元史·陈祖仁传》)陈祖仁呈上奏章后,立即辞职,同时,御史以下官吏,直至兵卒差役也都赋闲在家,不上堂听差。太子慑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不得已将朴不花、脱欢二人辞退,暂不参知政事。陈祖仁见太子不深究朴、脱二人之罪,又上疏顺帝:“祖宗以天下传之陛下,今乃坏乱不可救药,虽曰天运使然,亦陛下刑赏不明之所致也。且区区二竖,犹不能除,况于大者乎?愿陛下俯从台谏之言,摒斥此二人,不令其以辞退为名,成其奸计,使海内皆知陛下信赏必罚自二人始,则将士孰不效力,天下可全,而有以还祖宗之旧。若犹优柔不断,则臣宁有饿死于家,誓不与之同朝,牵联及祸,以待后世正人同罪。”(《元史·陈祖仁传》)顺帝览阅奏章后,见其中语言尖刻,勃然大怒。恰在此时,侍御史李国凤亦上疏要求顺帝摒斥朴、脱二人。而奇氏见顺帝阅奏章而怒,趁机进言,污蔑陈祖仁目无君主。顺帝盛怒之下,将老的沙以下奏事官员统统降职,陈祖仁被贬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此时,顺帝与太子之间的权力斗争已明朗化。顺帝无心问政,却不愿禅位,而奇氏和朴不花却急于把太子拥上皇位。顺帝的军事支柱是在大同的李罗帖木儿;太子依靠的则是扩廓帖木儿所掌握的军事力量。顺帝为维护帝位,想把舅父老的沙留在朝中参政,可是皇后奇氏和朴不花却百般阻挠,顺帝无奈,只好封老的沙为雍王,遣其回封国。老的沙离京后,按照顺帝旨意投奔到大同的李罗帖木儿父子的川军中。皇后奇氏和太子为消灭顺帝依靠的川军,便指使溯思监和朴不花联系扩廓帖木儿父子的汝宁军为外援,诬馅李罗帖木儿与老的沙图谋不轨。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太子暗中下诏罢去李罗帖木儿的兵权,令其交出老的沙。李罗帖木儿自知诏书并非顺帝之意,乃是溯思监、朴不花所为,拒不奉诏。宗王不颜帖木儿等知李罗帖木儿冤枉,上表顺帝,为其辩白。顺帝知是太子所为,便下诏历数溯思监、朴不花互相勾结,蒙弊君主视听之罪,把溯思监发配到岭北,朴不花发配到甘肃,永不叙用(《元史·宦者》)。不过此时顺帝在京中已被驾空,诏书虽下,溯思监、朴不花均在皇后奇氏的庇护下,依旧留在京中,不久,李罗帖木儿得知溯思监、朴不花仍然遗留大都,便于至正二十四年四月令秃坚铁木儿统兵围攻京师,声言只有得到溯思监和朴不花二人,方可撤兵。顺帝见势不可解,不顾皇后奇氏的阻挠,令人将溯思监、朴不花擒获,交与秃坚铁木儿。溯思监和朴不花,均被李罗帖木儿斩首。




权宦之家(11)



  大权阉魏忠贤
  作为一个宦官,能被称为仅次于皇帝的九千岁,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只有明代权阉魏忠贤一人曾经做到了。
  魏忠贤年轻时嗜赌成性,后为逃脱赌债而自阉入宫。魏忠贤大字不识一个,是彻头彻尾的文盲,但是记忆力好,尤善逢迎拍马,为人更是猜忌残忍、阴险毒辣。皇长孙朱由校的乳母客氏荒淫而狠毒,客氏深知朱由校是未来的皇帝,因此在带养朱由校时很是下了一番工夫,以致朱由校自小对客氏就很依赖。当时明宫中盛行宦官与宫中女子结成假夫妻的行为,称“对食”,魏忠贤即与客氏结成了对食。朱由校即位后,是为熹宗。客氏备受宠信,被封为奉圣夫人,其家中子弟被任命为锦衣千户。客氏得势后,魏忠贤也摇身一变而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魏忠贤的专权与熹宗疏于朝政密切相关。明熹宗生性好动,喜好骑马、泛舟、演练。魏忠贤投其所好,从各地挑选了大批上好的马匹供皇帝骑乘,把偌大一个皇宫变成了跑马场。魏忠贤还时常奏请圣驾到北海泛舟,由他与客氏亲自充当船夫。魏忠贤还挑选甲士万余人在宫中列阵,宫女与宦官也都加入阵中,早晚操练,皇帝如同将军指挥宦官、宫女习武,忙得不亦乐乎。明熹宗还擅长木工制作和土木工程,经常在宫中亲自动手操作这类工作。秉性狡黠的魏忠贤专挑皇帝专注于木工活时请示奏表,皇帝总是不耐烦地把决定权交给魏忠贤,这便给魏忠贤提供了干预朝政良机。在皇帝的放纵下,窃夺大权的魏忠贤逐渐飞扬跋扈起来,每次出宫都浩浩荡荡,声势浩大,官绅士人则须跪在道路两旁,高呼九千岁。
  熹宗执政初期,朝中一部分正直大臣联合在野的士大夫组成了东林党人,在朝廷与社会中都有很高的地位,诸如叶向高、杨琏、左光斗等朝廷的重臣就是其代表人物。东林党人以江南士大夫为主,他们反对矿监、税监对地方的残酷掠夺,主张广开言路,实行改良。魏忠贤为了操纵政局,首先就是清除东林党人这个障碍。他最初指使亲信制造了汪文言案,并借此罗织罪名,陷害东林党人。时任御史的东林党人杨琏上奏,疏参魏忠贤为害朝廷的二十四条大罪,其书奏言出有据、条理清晰,读来大快人心。但是熹宗深受魏忠贤迷惑,不仅未谴责魏忠贤,反而喝斥杨琏捕风捉影,大胆妄言。
  皇帝的纵容助长了魏忠贤的气焰,他先迫三朝元老叶向高离朝。接着,杨琏、左光斗及给事中魏大中等都先后被捕入狱,惨遭酷刑而死。魏忠贤的爪牙们炮制出了《东林同志录》、《东林点将录》,把反对者都列入东林党人的名单,肆意逮捕迫害,贬官在外或罢官在家的东林党人同样难逃魔掌,东林党人在魏忠贤擅权时受到沉重打击。
  魏忠贤权倾朝野,一时无赖投机之人纷纷投其门下,争当其干儿义孙。礼部尚书顾秉谦,年龄远长于魏忠贤,带着儿子叩见魏忠贤,连称自己的胡子花白,无缘成为魏忠贤之义子,平生引以为憾,但惟一值得庆幸的是可以让他的儿子拜在魏忠贤门下。
  围绕在魏忠贤周围的无耻之徒,为讨好魏忠贤,别出心裁为其立生祠、塑雕像。浙江巡抚潘汝桢在杭州西湖边为魏忠贤建立生祠,其规模超过了岳飞庙与关公庙,各地督抚大吏,甚至一般商人、无赖都纷起效尤,还请熹宗为他们所立的魏忠贤生祠赐名。这些人对魏忠贤的泥胎五拜三稽首,口呼九千岁,大江南北,一片乌烟瘴气。
  魏忠贤还贪天之功为己功。当时后金努尔哈赤崛起于东北,辽东经略使袁崇焕率军取得了宁远大捷后,魏忠贤与满朝文武虚报战况而得以加官晋爵。
  公元1627年,碌碌无为的明熹宗因长期纵情声色而死去,年仅23岁。魏忠贤深知熹宗对自己的重要性,他曾想尽各种方法救皇帝的命,但终归无济于事。信王朱由俭即位,即明崇祯帝。崇祯早就不满于魏忠贤、客氏的专权,因而上台后便伺机除掉这两个奸邪之人。御史、谏官们也一哄而上,上书谴责魏忠贤的罪恶行径。崇祯帝顺水推舟,首先把魏忠贤贬谪到凤阳,随之下诏赐死。魏忠贤眼见大势已去,便在旅舍内畏罪上吊自杀。崇祯帝下令将其碎尸万段。与其一同作威作福的客氏先被赶到浣衣局服役,后被乱棒打死。魏忠贤与客氏的亲族也大多被杀,依附他们的无耻之徒大多被逐出朝廷。
  垂帘听政帮凶
  1644年,清军入关,随着清廷对全国统治的开始,宦官制度随之建立起来。康、雍、乾三朝,汲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对宦官的约束非常严格。
  鸦片战争后,清廷在内外危机四伏的同时亦出现了母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在慈禧擅权的近半个世纪中,出现了像安德海、李莲英、张兰德之类的大宦官,虽然没有如前朝一样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但这些大宦官们也曾经威风一时,进一步加深了晚清的混乱政局。
  安德海是清咸丰帝时的太监总管。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安德海与权力欲极为旺盛的懿贵妃即后来的慈禧相互勾结。适逢咸丰帝病死在热河,遗诏载垣、肃顺等人为顾命八大臣,辅佐皇子载淳。已晋升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