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天下最大的割据势力——辽东,已不奉皇命久矣,与其强撑面子,不如直面现实,还能讨好一下辽东。
所谓不破不立,司马绍是真有振兴晋室之志,决心效仿昔日汉高祖刘邦示弱项羽甘屈汉中王、光武帝隐忍兄仇示好于更始帝之旧事,打算引辽东为外援,忍辱负重,韬光养晦,静观天下之变,寻机先铲除内患大将军王敦,而后据江东以抗辽东。
待这份诏命传至天下各地时,各方势力却是有喜有忧。
最欣喜者,莫过于辽东上下。尤其对卫朔而言,从一介流民头子到裂土封王,此间付出的艰辛唯有他自己最清楚,数年来一刻不曾懈怠,不就是为了而今这般么?
虽然目前这一国之王距离君临天下尚有些差距,但至少从今以后在‘燕国’境内行事当无所羁绊,而且依照辽东雄厚的人力、物力,用不了多久就能完成统一天下的重任。
其次最欣喜的竟是河东裴氏,原本裴氏就没想到当初误打误撞之下,裴家竟是与新晋燕国联系最为紧密的世家。
且不说裴嶷贵为辽东文臣巨头之一,还有大批裴氏子弟在辽东各地任职,单单身为王妃的裴颖儿就能让裴家稳居燕国新贵之一。
作为燕王岳父,说实话在裴盾印象中卫朔一直都是那个小小兵曹从事,直到现在他都未料到卫朔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难怪古人常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其他诸如辽东众文武更多的是兴奋,上次朝廷诏封卫朔为燕王还只是以燕国、辽东为封地,而这一次直接将整个北地作为燕国,允许辽东封邦建国,实际上是等于承认了辽东独立地位。
此次封邦建国不同于大晋开国以来的传统,倒是跟周王朝分封诸侯类似。诸侯王的权力很大,有权构建自己的政治体系。可以说走到这一步,辽东除了名义上还是大晋诸侯外,其他基本上与大晋没啥区别了。
卫朔拿着天子诏书,左看右看几下,自言自语道:“没想到天子竟有如此魄力,历史上司马绍若非英年早逝未必没有机会完成北伐大业!”
……
为了尽快完成封邦建国,卫朔于十一月份召集辽东文武近百人进行多轮磋商,终于在月底形成了一个初步方案。
十二月初,辽东上下在大礼堂内举行了一次规模庞大的联席会议,参加者光是文武重臣就有百余人。
包括以裴嶷、高瞻、温峤、莫含四巨头为首的牧府、将军府中高级官员,以及各地刺史、太守等地方官。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来自各大学堂的山长、博士,以及民间乡绅代表、阐教掌教和道长等等辽东各界代表。
加在一起足足有数百人,再加上现场负责维持秩序的侍卫军、记录文字的文吏,将整座大礼堂挤得满满的。
卫朔根据众人讨论的结果,再加上他的一些意见,最终确定了燕国政治体系。
这个方案既借鉴了历史经验,又结合了当前实际,应该算是最符合目前燕国的一个方案。
考虑到三省六部制已有了雏形,卫朔立即将后世唐宋较为成熟的制度拿出来。
封邦建国后尚书省将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基本上是将牧府那一套换个牌子挪到尚书省名下。
原本尚书省主官为尚书令,却被卫朔取消,反而分设尚书左右仆射负责。
尚书省下领户、税、工、农、转运、学、商、吏八部,这里与牧府唯一不同的一点便是少了个计部,计部被卫朔划给了门下省,负责审计、监督尚书省运行。
门下省设左右散骑常侍,下领计部以及数量庞大的议郎,议郎被分成户、学、工等诸曹分别对应尚书省各部,其日常职责便是对尚书省各部进行相对应的审计、监督。
另外,卫朔还把审核预算之权力交由门下省负责,每年尚书省的预算都必须得到门下省批准,不然将不能得到实施。
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代表辽东民意主掌审计之责,尚书省的一切收入、支出都必须接受门下省议郎质询。
每年尚书省左右仆射都必须到门下省进行‘春度秋计’,向门下省解释税收征收以及使用情况。
卫朔把行政权给了尚书省、审计权给了门下省,中书省则被他赋予了立法权。
根据规定只有获得中书省批准的法律、法规,才能被推行至燕国全境。
除此之外,任何部门或者人包括卫朔在内,都无权私自颁布、推行新的律法、更改税率、增收新税。
中书省主官为左右中书侍郎,下领三百六十五名郎中,这些郎中都是辽东各界有勋位者。按照辽东制度,无论平民世家亦或者农户商贾工匠学子,只要有功于辽东者,皆可获封一定勋位,得到勋位便有机会获得郎中之位。
若想获取郎中身份,除了身家清白外,还要为辽东做出贡献。
因此担任郎中的人一般是种地好的农民、打仗勇敢的士兵、教书育人的先生,甚至包括创新技术的工匠等等各行各业的代表。
在三省之外,尚有独立的监察、司法部门——监察总署、大理寺、巡检总署,分别负责调查、审判、抓捕之权。
这三大部门与三省并列,直接向燕王以及内阁负责,其他诸如三省各级官员无权对监察总署、大理寺、巡检总署指手画脚。
虽然三大直属部门权势很重,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随便调查、抓人、判刑,一切都必须讲究证据,否则就是犯了诽谤、构陷之罪,很有可能出现整人不成,却自己落马的情况。
在确定了三省部门外,卫朔又将宋朝枢密院制度拿过来作为辽东最高军事机构,其主官为枢密院左右使。
枢密院的职权非常大,以后在燕国只有它才有调兵权和指挥权。
一旦有战事爆发,枢密院将秉承燕王卫朔授权,抽调厢军府兵参战,并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下达作战命令。
枢密院下设六部一监两署,地位等同于尚书省各部,分别为参谋部(原参军司)、陆军部(原步兵司、骑兵司合并)、内卫部(原侍卫军司)、水师部(原水师司)、府兵部(原府兵司)、联勤部(原联勤司)、军情署(原斥候司)、军器监、军法署。
在完成了文武机构改革后,卫朔以燕王名义设内阁总理军政事务,而内阁成员与唐宋朝政事堂宰相颇为类似,分别由三省主官、枢密院主官以及重要部门尚书、三大直属部门主官构成,人数一般在十三人左右。
首批入阁的人员既有裴嶷、高瞻、温峤、莫含等原四大巨头,又有包括韩寿、鲁昌、邵续等其他部门主官。
同时为了区别众人地位不同,卫朔又给入阁大臣头上加诸不同的大学士头衔,由低到高分别为龙图阁、天章阁、文渊阁、光明殿、武英殿、保和殿等六个等级。
其中获得等级最高大学士位者被尊为内阁首辅,其余诸大学士为次辅或者阁臣。
辽东封邦建国后推出的这一套政治体系与魏晋制度完全不同,这也标志着辽东走上与大晋截然不同的道路。
当所有一切都公之于众后,外界对卫朔搞出来的这一套瞠目结舌之余,又感到分外震惊与钦佩。(。)
第595章 新的时代()
永昌元年,十月天子司马睿去世。
太子司马绍即皇帝位,立庾文君为皇后,并大赦天下,尊生母荀氏为建安郡君,是为历史上的晋明帝。
次年,司马绍改元太宁,公元323年为太宁元年,诏书大将军入朝辅政。
而在这一年,卫朔即燕王位,正式称藩建国,天下进入了新的时代。
太宁元年,正月十五,辽东在原京师洛阳举行盛大庆典,既庆祝新皇登基,又庆祝辽东称藩建国。
这一日天气晴朗,清空万里无云,正是举行大典的最好时机。
一大早来自各个阶层的代表,聚集在广场上等候庆祝大典开始。
在无数侍卫簇拥下,卫朔登上高台宣布正式即位燕王,因为辽东名义上还是大晋藩国因此也不用考虑改元,继续与朝廷保持一致。
大典刚开始,卫朔站在高台上接受万民欢呼,随后他先是回顾了一番辽东艰辛的崛起过程,然后又历数了胡人的残暴,并发誓只要辽东军存在一天,就再也不会让胡人肆虐中原。
同时正式对外宣布立裴颖儿为王妃,司马嫣为侧妃,游薇薇、宋莹莹、高娟为庶妃,算是给了卫朔女人们一个名分。虽说司马嫣也是正妻之一,但因为没有并列的王妃一说,她只好屈尊为侧妃。
“华夏,万胜!”
“华夏,万胜!”所有参加典礼的人全都跟着卫朔一同高呼,声音之宏亮直冲云霄。
看着下方广场上狂热的臣民,让卫朔恍惚间有种天下皆在手中的感觉,他用平静的目光扫过众人。
随即他一摆手,却见新任秘书监主事郭诵站出来朗声道:“大王旨意:任命裴嶷为内阁首辅、尚书左仆射、武英殿大学士。”
“任命高瞻为内阁次辅、光明殿大学士、枢密院左使。”
“任命莫含为内阁次辅、光明殿大学士、尚书右仆射。”
“任命温峤为内阁次辅、光明殿大学士、枢密院右使。”
“任命邵续为中书左侍郎、加文渊阁大学士头衔入内阁辅政。”
……
随着一大串封赏名字出现,在场众人无不兴奋而激动起来,他们出生入死追随卫朔左右不就是为了今日这一天,实现光宗耀祖的梦想,并得享荣华富贵!
在郭诵念完对文官的任命后,接下来轮到对军中将领实施晋升,只听其接着念道:“晋升刘遐、张统、北宫纯、卫雄、孙纬、速丸、段文鸯、张彪为上将军;晋升刘总、邵玉娘、曹宏、毛宝、姬澹、能臣、陈安为中军将军;晋升谢艾、阳鹜、贾坚、姚弋仲、薛涛、李肇、苻洪为下将军……”
除此之外,尚有姚兰、高开、姚益生、索苞、荀灌、冉瞻等人获封不同等级校尉军衔。
随着一连串的任命,卫朔正式确立了燕国文武架构。如果不是考虑到不能给众人敕封爵位,他甚至都想送出不少国公头衔,可即便如此也让众人兴奋不已。
在宣布完任命之后,庆典狂欢正式拉开帷幕,首先举行的是阅兵仪式。
这时一身戎装的陈安走上前,单膝跪在卫朔面前,“启禀大王,将士们已准备完毕,请大王示下。”
“开始阅兵!”
随即一阵悠长的号角声骤然响起,原本闹哄哄的广场瞬间安静下来。卫朔身着鱼鳞甲骑着一匹白色无杂的高头大马,在侍卫军精骑护卫下沿着观礼台大道小步奔了过来。
他先向身后文武弯腰略施一礼,随后又调转马头,立在观礼台正前面,正对着广场上的百姓,而身后侍卫军精骑立即分成两队,整齐地站在他身后。
望着台上的燕王卫朔,广场上百姓们发出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声浪如同波涛一样一层高过一层。无数百姓手中举着各色旗帜、彩带,不断地挥舞着,叫喊着,向高台上的燕王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突然在欢呼声中传来一阵沉闷的战鼓声,鼓声沉重而震撼,整齐而有规律。同样是一声接着一声,一浪接着一浪,从远处不断向广场上空卷来。
与此同时,在隆隆战鼓声中,隐隐有哒哒马蹄声和隆隆的车轮声传来。
众人骤然停止了欢呼声,由于府兵制和民兵制的推行,这里几乎有一多半的人接受过军事训练。他们对战鼓和号角声非常敏感,听到战鼓声后众人立即就肃穆起来,旁边的人也跟着变得安静起来,纷纷举目望向广场的东边。
只见在阳光的照耀下,三十六辆战车排列成一个正方形阵列,由东向西缓缓驰来。每一辆战车上除了驾驭骡马的车夫外,还有一面巨大的战鼓,上面立着一个赤膊擂鼓的军士,他们挥动着鼓槌击打着羊皮大鼓,发出号令一般的鼓声。
当战车驰过观礼台中央,卫朔刷的一声拔出腰间战刀,刀尖朝前斜斜指向天空。其余众人中除了军人以横起右臂对战车行以军礼外,剩下的无不纷纷肃立瞩目。
战车过后,六十名盔甲鲜亮的武备学堂学员,护着一面巨大的辽东军军旗,迈着整齐的步伐缓缓走过广场。
紧随学员方阵后面是厢军刀盾手,他们身穿十分普遍的制式装备——纸甲,左手将圆盾紧靠在身体前面,右手举着雪亮的环首刀,立于身体右侧,迈着整齐步伐从众人面前走过。
刀盾兵、轻骑兵、长矛兵、重骑兵、陌刀手等兵种一一从广场上走过,每一次都引起众人震天般欢呼声,但是最大的欢呼声莫过于弩兵出现之时。
看着寒光闪闪、长如矛枪的弩箭,不少人都是心中一凛。这些大型弓弩可谓是“远近闻名”、“中外驰名”,不少胡虏都是闻之而丧胆、听之而失色。辽东就是靠着如此利器,取得了一个有一个辉煌胜利。
当受阅方阵通过观礼台之后,所有方阵又排成整齐横列,在广场的西侧集结成一个长长的长方阵形。
这个时候卫朔骑着战马下了观礼台,战马迈着雄健的脚步,小跑着奔向广场西侧,一直到了广场尽头才停下。在无数人的注视下,卫朔一拉缰绳调转了马头,开始从由西向东检阅整个方阵。
看到燕王来检阅方阵,厢军将士立即沸腾起来。
战鼓最先擂响,用十二响惊天动地的鼓声来表达对卫朔的欢迎与崇敬。
学员方阵在卫朔驰来之时,用力挥舞了一下旗帜,并纵声高呼:“万胜!万胜!”
而后面的刀盾兵、长弓手、弩兵、陌刀手、轻骑兵、重骑兵不约而同发出高呼:“万胜!”
随着卫朔在阵前驰过,声音一浪接着一浪自西向东接力过来,不一会儿就传到了队伍的最东边,霎时间整个广场立即陷入一片如虹的声势中。
检阅完队伍后,卫朔再次回到了高台上,他的声音非常洪亮,在安静无比的广场上传出去很远。
“在过去的十年里,有无数优秀的华夏儿女,为了今天的胜利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