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征伐战中,接连收编了白文选、冯双礼、李定国等各部超过20万降兵,已经超过了扬武军麾下的正规军,需要尽快进行整编。
归降的各方势力也需要整合、安抚,不然稍有不慎就可能再次造成巨大的动乱。
大争三年元月十六日,天色刚蒙蒙亮,麒麟城扬武将军府议事大厅内就聚满了人。
为了处理这些问题,司马宇特地在大年刚过没两天就召开了此次会议,除因领兵在外的秦良玉外,包括整个扬武将军府的一众官员,以及昨日连夜赶来的各地官员和各军主将都纷纷到齐了,几乎囊括了整个扬武军的所有高层。
上百人聚集在不足3000平米的议事厅内倒也显得有几分拥挤。
一众人神色各异,分列四列站立在大厅内,角落里偶尔传来嗡嗡的低声议论。
这是扬武军新年的第一次会议,也是数月以来司马宇所亲自召开的唯一一次会议,意义重大!
再加上整个将军府和军中都有不少新面孔加入,不少人对于此次会议的召开也是有所期待和忐忑。
“扬武将军到!”
门外传来一声高亢的报门声,一身明黄将军服的司马宇在数名侍女和护卫簇拥下踏门而入。
“拜见主公!”
厅内一众人连忙停住了议论声,齐声向司马宇躬身行礼。
“都起来吧!”
司马宇右手虚扶,双眼在厅内一扫而过,将众人脸上的神色全都印入眼底。
“主公,现今我军已经完成了对永州的一统,南起北山诸部,北临泸州白云城,地域达千里之广,治下百姓五百万之众,当称帝建国,以正民心!”众人刚刚站定,位于最左列首位的国渊就出列躬身向司马宇建言道。
作为最先投效司马宇的老人,刚一投入司马宇麾下,国渊几乎就肩负起了扬武军的政务重担,长期在司马宇领兵出战的过程中,位居后方协调大军后勤补给,稳定大本营,推进治下领地发展,为扬武军的快速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在,司马宇麾下虽然也有了王猛、徐庶这样的顶尖人才加入,但国渊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主公,国长史所言有理,名不正,言不顺,现今主公刚刚一统了永州大片区域,这些新加入的地区百姓对我军的认可度并不高,一些新加入的官员将领也都各自心有所异,我军的统治尚未真正进入人心。在这种时刻,若是主公称帝建国,必能使得主公声威大振,治下新附地区百姓归附,麾下一众将官皆有所望,则人心定矣!”
国渊话音刚落,将军府主簿向朗也连忙出列朗声附和道,慷慨的陈词在整个大厅内不断回荡。
“还请主公上进帝位,以安民心!”
厅内其他众人见状也纷纷先后跪伏在地上,躬身向司马宇齐声道。
“不过区区千里之地,治下数百万之众,妄然称帝不过徒惹笑谈,也会使得我军中将士失了进取之心。不过,诸位和麾下众兄弟所望,我司马宇也绝不会亏待,虽不称帝,却可先行称王立府,以安众心。现今永州初定,四方大敌灭的灭,降的降,还有威胁着已经寥寥无几,当务之急当以安定民心,发展地方,整饬军备为要。在这里,我也向大家保证,当我军能够治地万里,囊千万之众之时,就是称帝建国之时,凡有功者皆有重伤。所以,现在大家还是先想想王号吧!”
司马宇慢慢起身,看着厅内跪伏一片的重臣,缓缓向前踱步,低沉的语调,自信的语态不紧不慢地在厅内响起。
“主公,西南之地,地势广博,山林密布,各地蛮夷横行,对于其他势力而言是穷困之地,难有发展。但对我军而言,却是绝佳的兴龙之地。我军背倚长江,有水师之利,可攻可守,周边又无强敌环伺,以我军之实力当能以最快的速度扩张势力,兼之物资充足,人口资源充沛,能够快速的开发各地,立足西南,然后再趁势顺江而下制霸南方,以南方根基,进可与北方和中原诸雄争霸,退可凭地理优势守一国之邦。是以,不若号南方王!”
司马宇的话音落下,厅内稍微沉寂,将军府长史国渊再度出声道,脸上并未有因为司马宇拒绝称帝的失望之情,反而是口中之话乃是早有准备,显然这一幕不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罢了。
大争三年元月,司马宇于麒麟城称王,号为南方王,建立了名震当世的南方王政权。
第一百五十一章 郡县制()
“主公英明!臣等拜见君上!”
“主公英明!臣等拜见君上!”
随着司马宇的话音落地,厅内先是一阵沉默,接着纷纷纳头就拜,爆发出一阵山呼海啸般的行礼声。
现在这个世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世界,来自各个时代的英雄豪杰纷纷聚集在一起,上层秩序崩坏,群雄逐鹿。
司马宇也正是在这一片巨大的乱世中崛起,以其治下统领的数百万之众和永州一州之地,足以算得上是一方诸侯了。
君上这个称呼,正是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对各诸侯国君主的称呼。
“诸卿请起!”
一番行礼后,司马宇目视下方,双手轻抬,示意众人起身。
“主公,现今诸县新定,我军已经全据永州,下辖11县之地,治下百姓已逾500万之众,原有的政体制度已经不合时宜,当尽快对现有的政体制度和行政区划进行改革,以促使治下各地尽快步入发展正轨!”
一众人脸泛红光,厅内刚刚安静下来,前列自五间县赶回的王猛突然出列道。
王猛投效司马宇之后,第一时间就得到了他的重用。在先后经过中坝县和五间县两地任职后,王猛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特别是在战时临时出任五间县令的过程中,不仅在张启才调离后迅速稳定了整个五间县的局势,还快速整顿了县内吏治,为10万大军整打造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王猛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司马宇以及其麾下众臣的广泛认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司马宇此番借称王立府之机将其调回是有重用,将一治国良才放在一县之地确实也是浪费。
“哦?景略的意思是?”
司马宇闻言眉头一挑,有些不解地望着王猛道。
这件事之前王猛并未曾向他提起过,来自现代的司马宇也并未意识到将一片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地域划为一县之地有何不妥。
“君上,整个永州拥有麒麟、聚美、陈食等10县之地,加上永州西南面的中坝县,整个南方王府治下已有11县之地,各县境内都拥有数千平方公里之地和数十万之众的百姓。而一座县府内,包括县令、县丞、县尉等在内得一众官员也不过二三十人,加上各镇镇守等官员在内也不足百人,这样一个行政机构却要管辖一县境内数十万百姓所有大小民生事宜,就算所有官员都是干才也绝非易事。再加上五间、来苏、红炉、双石等7县乃是刚定,先前各自统属于不同的势力,相互之间必有隔阂和疑虑。若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将影响各地的发展和地方的稳定,迟滞下去将严重拖延我军的发展”王猛拱手行礼缓缓道。
虽然数千平方公里的地域对古代而言并不算大,但因为随着各地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扩充,其发达的经济和稠密的人口却绝非一县之地能够达到的。
先后履任中坝县令和五间县令的王猛对于这一点有最深的感受,事事都需亲历亲为,且权力过于集中。
曾经仔细研究了司马宇崛起历程的王猛十分明白,其治下势力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在之前的统一战中,拥有国库系统中的充足物资支持,麾下的大多数百姓都沉浸在发展地方和不断取胜的对外战争中,再加上国渊等人的居中调节,这才造就了司马宇的今天。
可仅凭着外部资源的支持和个人强大能力的支撑,绝非是一个成熟稳定的政权所该有的表现,在他的内部应该拥有一种稳定、持续的秩序,不会因为少数人的缺失而丧失继续运转的能力。而这种秩序正式依靠一个政权的政体制度所建立起来的。
“景略所言有理,不知景略心中可有良策?”
司马宇闻言目光微不可查地扫向国渊、向朗二人,见他们都微微颔首后,才望向王猛郑重道。
作为一名君主,司马宇虽然对于王猛的能力一万个放心,但在这种事关国家大计的方针大政上,却也不会轻信一人,也需考虑国渊、向朗等老人的意见。
“回君上,当推行郡县制,将各地划分为州、郡、县三级,不过眼下我军虽已拥有百姓五百万之中,但从地域上讲仍不过一州之地,目前仅需划分郡、县二级即可,郡户三万以上为上郡,郡户两万以上为中郡,郡户一万以上为下郡,郡下为县,县户五千以上为上县,县户三千以上为中县,县户两千以上则为下县,由王府统一筛选人才派往地方任职,依据各郡县的百姓户数的不同配备不同品级和数量的官员。如此一来,随着统辖区域的缩小,行政级别和区划也进一步明确,各郡县官员方可各司其职,尽展所能,快速稳定地方和发展经济”
王猛闻言躬身一礼,语气平和地缓缓朗声道。
郡县制,起于春秋时期,县制起源于楚国,郡制起源于秦国,秦国一统后,经过秦始皇的改革,郡县制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地方政治体制的起源,在称呼和区域划分上虽有所不同,但道理却是一样的。
而王猛口中所说的这一郡县划分制度与秦汉时期却又有所不同,正是他根据十六国时期的郡县制以及扬武军自身的特点演变而来的。
根据这一时代平均每户6人计算,一个上郡的总人口也不过在15万到20万之间,上县的人口在3万到5万之间,整个司马宇治下超过五百万人口总计可划分出30…40个郡和数百个县。
缩小后的行政区划必然有利于提高地方的办事效率,有助于各地的战后恢复和经济发展。
同时,还有一点王猛并未言明,将原有的县制打散重组也就意味着原有的地方权力结构的崩溃,所有的郡守、县令均有司马宇直接任命,其他各郡县官员也由南方王王府统一选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地方门阀势力的坐大。
失去了赖以生根的土壤,所有原本还心有异念的人心中的野心自然也无法生长壮大,只能依附在司马宇这颗参天大树旁,寻求庇护。
大争三年元月,经过一番仔细的商论,南方王司马宇正式宣布在其治下推行郡县制,由王猛牵头,国渊、向朗等一众人等协助其对原本的11县之地重新进行区域划分。
89181
第一百五十二章 立府和招贤令()
大争三年的第一个月,对于司马宇麾下的一众文武而言,既是丰收的一个月,也是繁忙的一个月。
大争三年元月十六日,大年夜的烟火气息尚未完全散去,司马宇就召集了麾下的一众文武大臣召开了一统永州后的第一次会议。
在会议上,司马宇驳回了众臣劝其称帝的呼声,缓称帝,先称王,自号南方王。
这也是经过两年时间的奋战后,司马宇第一次正式作为一方诸侯向其他势力发出了自己的呼声。
确定了称王建府的方针以后,原五间县令王猛向司马宇提出了推行郡县制的建议。经过一番商讨,南方王司马宇及其麾下一众文武大臣一致认同了王猛的建议,正式在司马宇治下原11县之地推行郡县制改革。
在王猛的主导和国渊、向朗等文臣的配合下,经过近十天时间的商议划分,将整个南方王王府治下划分为36郡和318县,其中大郡16个,中郡14个,下郡6个。
由于原麒麟县、聚美县、陈食县、中坝县四县境内的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也更加稠密,大郡主要就集中在这四个片区,后来收降的五间、来苏、红炉、双石、吉安、何梗、金竹七县则因为频繁战乱的原因,地方经济遭到破坏,人口密度也无法同麒麟四县相比,多以中郡、下郡为主。
麒麟城作为司马宇的大本营所在,经过两年的时间发展已经成长成为了一座占地80平方公里,拥有超过40万人口的巨大城市,并未纳入郡县的划分范围,而是连同周边方圆20里的区域单独划分为了京畿要地。
根据上郡、中郡、下郡的大小不一样,所配备的官员也不一样。
不过,每郡均会置郡守一人,都尉一人,郡丞一人,此三人为郡官,郡守由司马宇直接选派,其余两人则由王府议定,报呈司马宇阅览即可。
郡守主掌一郡民生政事,推动郡内属县的农业和经济发展,赈灾救急,拥有选贤任能,铲除奸猾的权力和义务,上郡郡守为从三品官职,中郡和下郡太守为正四品官职。
都尉治郡兵,负责统领和整训郡兵,日常主要负责防备贼盗和维持一郡治安。上郡都尉为正四品官职,掌2000郡兵,中郡都尉为从四品官职,掌1500郡兵,下郡都尉为从四品官职,掌1000郡兵。
郡丞主掌治民,负责协助郡守处理一郡政务,上郡郡丞为正四品官职,中郡郡丞则为从四品官职,下郡郡丞为正五品官职。
除了这三名固定的郡官以外,每郡还设有郡守府,府下设有诸曹、掾、史等属官,直接负责各项具体工作,各郡郡守府属官并无定数,由郡守、郡丞等根据各县的经济和民生发展状况自行上报,七品以上由王府选派,七品以下由郡守自行选募。
不过,一般上郡郡守府配置属官一般不超过150,中郡郡守府配置属官不超过120人,下郡郡守府配置属官不得超过100人。
在县级一般就配备有县令、县尉、县丞、主簿、廷掾、门下贼曹等官员,由县令主掌县内所有政务,县尉掌县内军事,县丞、主簿、廷掾等则负责协助县令处理政务,门下贼曹则主掌兵卫和治安,归县尉统辖。
县官中除县令为正七品,县尉为从七品官员外,其余皆为从八品和九品官员,不管上县、中县、下县,每县县府均配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