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竟然有那么多的读书人和大族,都参加了这次推翻他的叛乱,几天来秘密报送的审讯公文,让他心里拔凉拔凉的,也越发地压抑不住心中怒火。他完全不用再杀人了,改为罚铜或是流放也就行了,却因内心深处的愤怒,杀人依旧没有停止,人心也久久安定不下来。
“学士,有些事就得放下,这些人不过是家犬而已,只要学士斩了大义,他们还不是摇尾乞怜!”叶知秋的话是明非明,却每每点到关键点上。
放下?李易若有所思,放下对这些人的怨恨,恢复自己的平常心,不被愤怒冲昏头脑。叶知秋说的很有道理,那些大族不过是家犬,自己成为他们的主人,却还存在着名义上更高的主人,当他们的肉骨头被动了,自然要借着另个主人来要你,要和这种狗生气实在不值得。
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他们惟一的主人。
“北方打的颇为顺利啊!”他意味深长地道。
“那是最好。”叶知秋听了李易的话,显然是精神振作,说道:“这场仗就算是预演,先把他们赖以进攻的据点破除,人口粮食仓麤付之一炬,让他们无法短时间反击。”
李易非常清楚叶知秋的意图,剪除蒙古人在蜀川边地的进攻据点,削弱他们的进攻能力,就算是几年后能够大规模南下,面对的也是体系完整的山川堡垒防御体系,就算他们深入到大安又能怎样?面对后方几乎难以攻破的山城,加上剑阁雄关的阻挡,蒙古人几乎没有任何胜算。
这就给了他充裕的时间,想想,双眼闪烁飘忽不定的光芒,脸色也是阴晴转换。
“北方有呼延信镇守,辅佐陈敏、塔喀什、黄桂,足矣应付。”叶知秋摇着泥金扇,语气充满了激情。
北方的进攻本就是防御性质的,看官塘上的意思进入扫尾阶段,各部应该逐渐地收缩。
“不多八都鲁也不是易于之辈,大兄只是把这厮挡住,并没有重创其主力。”李易不放心地道。
战争中,任何的旁枝末节都不能忽视,千里地方溃于蚁穴,八都鲁也是蒙古军名将,未尝没有寻找机会翻盘的本事。
在他眼里,王柏亲自节制的突击,有陈敏还有塔喀什等猛将,又有呼延信等持重的大将,打不好这仗才说不过去。关键是能不能有效转入机动防御。
“那就留下他们,直到消灭八都鲁为止,如何?”叶知秋难得征求李易的意见。
李易心里纠结万分,汪世显是被打败了不假,蒙古军也溃不成军,只是对方的力量犹在,不能有半点掉以轻心,当下谨慎地说道:“就算他们入不了大安,恐怕巩州也是战火纷乱,我们夺取又有何用?”
巩昌地区也算是产马的地方,就算比不得凉州,却也是极为难得,蒙古军固然无法突破汉中外围防御,收拾巩州还不在话下,要真是打起了拉锯战,对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不如退守牛尾道节省人力物力。
“巩州不能让,学士可以依托牛尾道抗战,就算他们敢过来,也应该是年后的事情,我们就以战养战,出关外五州牵制。”叶知秋毫不在意地说道。
这就是利用巩州的平地草场,以马军跟蒙古军周旋,再用外围各关堡力量不断出击陕西缘边,让蒙古军不敢向侧翼巩州投入太多力量。
“只要坚持三年,大事肯定。”叶知秋一阵畅快地大笑,可见他心情不错。
李易深以为然,对叶知秋的谋划更加明了,谨慎地试探道:“先生在夔州运筹得当,给了朝廷一记重拳,下面便看他们怎么办了。”
“不是他们怎么办,而是学士应该怎样做。”叶知秋双目炯炯看着李易,洋溢的兴奋越发不可压抑。
(本章完)
第678章 新的计划()
“先生心意我自然明白,只是我们机会能有多少!”李易想想就不觉得有太大机会,毕竟大宋行朝是庞然大物,在防备蒙古人得利情况下,真心是不好打的。
“赵昀小儿实在不堪,若仍用朝廷那几位,定然和虏人达成妥协,到时候学士境地必然更加困窘。”叶知秋目光中闪过深深地不屑,继而正色道:“我所虑者是史嵩之,此人颇多谋略,若建策采取怀柔,虽无碍大局却也平添诸多麻烦,只要让这厮不作他想,就算是孟珙又能怎样?”
史嵩之?李易对这位历史上重要人物,并不怎么太了解,却不妨碍他的谨慎,孟珙、余阶、吕文德等大批名将,都是史嵩之培养的,能够得到那么多名将尊敬的人,轻视此人纯属找死。
不过,叶知秋轻蔑孟珙就让他想不明白了,那可是正儿八经的机动防御战大师,当下为数不多的大将,哪怕他曾经战胜过对方,却从不曾轻视半分,因为他心里明白,由于蒙古人的压力,孟珙压根没有放手相搏的打算,要真正排兵布阵打仗,他可能真不是人家的对手!
“史嵩之乃史弥远史相公侄,颇多谋略更兼颇能用人,当年连蜀川也要受其影响,一旦此人上位,学士却不可不防。”叶知秋的神色少有地凝重,显然对史嵩之有所忌惮。
李易轻轻颔首,连赵彦呐也受到影响,可见史嵩之的才略,此人果真是主政方面的帅才,断不能等闲视之,当下谨慎地道:“无论史嵩之还是其他人,只要能稳住朝廷,给我几年时间,我都要感谢他。”
“学士,难道不怕朝廷拉拢士人?”叶知秋一脸玩味,显然看透李易以退为进的把戏,顺势把他的弱点点出来。
李易颇为颇为尴尬地笑了,固然能吸引部分读书人投奔,也有不少真才实学者,只是对于正统的读书人而言,大宋行朝的确有着绝大的魅力,蜀川绝非他们真正所向,只能轻蔑地笑道:“怕,难道能解决问题?”顿了顿,正色道:“如今,不稳固内部和北方,万事都不能说起。”
叶知秋明白李易下决心的先决条件,不过是担心内外环境,当下不在意地道:“阔端再次上任,不过是老生常谈,利州两路固若金汤。至于内部的那些跳梁小丑,杀都把他们杀怕了,还能有何顾忌?”
“利州两路保持多少力量?”李易问到了关键点,两线用兵的确是兵家大忌,不容他不做好万全准备,要真是他率军在东方打仗,北方被蒙古人破了,那乐子可就大了。
“三万人足够了,不过要留云骑军三千,云翼军全军方可保全。”叶知秋斩钉截铁地道。
李易点了点头表示认可,有呼延信、陈敏等人坐镇,云翼军万人作为主力,有五六千人为预备队,利州两路外围各处关堡据点万余人分散据守,巩州地区以三千云骑军为核心,利用当地资源逐渐马军,能够组成上万人的队伍,相互为依托是可以暂时防御蒙古军猛攻的。陈敏算是个关键性人物,王柏调离战线只能用他守御巩州。
“陈敏算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我打算改利州都统制司前军为马军,让他们进驻巩州,能够尽可能牵制虏人。”
“也好,反正就是个名目罢了!”叶知秋知道李易的打算,不过是不想再增设直属兵马军号,把都统制司的军号改建而已,这些俗务还不放在他心上,不就是把云骑军一分为二嘛!
“就算虏人缓过劲来,就权当为我们练兵所用。”李易得到叶知秋的认可,心神安定了大半。
更重要的是在模糊的印象中,蒙古军被打惨了,年许根本换不过来,就算从北方调兵又能怎样?窝阔台没两年活头了,其蒙古族的主力正在西征,他记忆没错的话,应该在欧罗巴苦战,他们更加闹腾不了大动静,三万人足够了,至少能够坚持到他想要的时间。
叶知秋让他下决心恰逢时机,窝阔台寿命是有限的,应该说生死有利有弊,要是蒙古本族主力回来就不好玩了!
“至于内部险要安抚为上。”叶知秋淡淡地说道。
李易胸中的煞气早就散去大半,认真思考自己的方略,杀人的确太多了,虽说有李慕白坐镇,并不是肆意牵连众人,却造成人心尚未完全平定,是该收敛些了!
“真是不好玩了,竟然还要退让。”
“杀的差不多了,再杀下去恐怕会出乱子,物极必反啊!”叶知秋难得发了回善心,尽管目的并非那么的纯洁,好歹不愿再过多杀戮了。
物极必反,真的连续不断杀人,恐怕还会逼得某些人反扑,强敌环视下显得不明智。哪怕是战争胜利了,李易还是看到危机所在,他可以从战术上击败任何方面,却无法坚持长久的战争,更不可能同时应对两面战争。
更可怕的是,你真把读书人得罪狠了,恐怕丹青史册会有浓重一笔,好的也给你写毛了,似乎有些不值得!
思绪又回到外部环境上,叶知秋的策划就是利用时间差,以突然袭击的方式长驱直入,战略相当危险却富有幻想,因为能得到他的认同。
不过,现在他还是有些犹豫不决,并非叶知秋没有说服他,而是自己没有考虑全面,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了。
“哎,前路坎坷不清啊!”李易叹了口气道。
“毕竟还有一线生机,坐困蜀川只能束手待毙。”叶知秋毫不客气地刺激李易。
“能否用蚕食策略,先拿下荆湖两路。。。。。。”毕竟是关系到生死的大事,哪怕李易心中有所倾向,也不能不犹豫再三,把某些可行道路说出来参考。
以时下局势来看,蒙古人不可能从各条战线大规模南下,至少数年内不可能,拿下荆湖就能吞并荆湖,就能实质上形成三足鼎立,再现汉末曹刘吴三家的态势。
应该说这种战略属于四平八稳的中策,承担的压力并非太大,进可攻退可守。
第679章 合计()
眼看叶知秋沉吟不语,他谨慎地道:“时下四川各军州依然在恢复,需要三五年的稳定,发展农桑工商,开山采矿,囤积粮械。只要能取得战略缓冲区,我们就能够厚积薄发,伺机夺取整个陇右和陕西南部。届时,向北可以经略两河和中原,向东也能顺水而下。”
不能不说这厮绝对的大手笔,其实相当的磅礴,也算是时下最稳妥的战略,看是蜀川大军连连告捷,却依旧存在莫大的隐患,先不说人心不稳,就拿农桑来说就支撑不了长久战争,打仗是对财富尤其是粮食的消耗,不要看只有几万人,光是供养他们的民夫就有十几万。
“不行,天下局势瞬息万变,持重稳妥固然是好,却会陷学士故步自封的死地,东进才是唯一出路。”叶知秋并不认可李易的持重方略,非常不客气地否决。
李易脸色并不纠结,反而是波澜不惊。
当然,他也非常明白持重的弊端,正所谓天下局势瞬息万变,就算你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时间对大家是平等的。哪怕拿下陇右和关中,那就要面临蒙古人的全力打压,因为你已经接近蒙古本土的边缘,他们从西域调兵也非常便利。夺取中原更要承受巨大的压力,需要在两河和关中承受蒙古人的猛烈打击。
反观大宋行朝就能得到发展的屏障,还能伺机把握主动权,给予他致命的打击。数年后的东进战略,恐怕蒙古人也恢复过来,无论是坐山观虎斗还是伺机而动,都会让战争主动权易手,对他造成莫大的威胁。
叶知秋神色凝重,沉声道:“放在十年前,学士策略固然是上策,现在不过是中策而已。”
李易并没有反驳,因为他也认可叶知秋的话,更对奇袭有着浓厚的兴趣,沉吟半响说道:“大军从蜀川仓猝出发,怎样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要多久才能抵达临安?难不成要数千里征战不成?”
从蜀川进军必须要水陆并进,先不说史嵩之、孟珙等人的阻挡,就是沿途的城池关防就够他受了,那可是朝廷的大江防线啊!素来受到重视的存在,想从西打到东没那么容易。
“嗯,这才是关键所在,必须要有充足的粮草,还要策划周密的方略。”叶知秋正色道。
“首先是内部,如何?”李易提出了首要,内部不稳定下来,要是大军在外家里出了蛾子,那全都完蛋了。
稳定,内部的稳定至关重要,老百姓安居乐业,读书人不再反抗,才能真正的得到发展,才能让他没有后顾之忧。李易轻轻叹息,看是容易要做到很难啊!这关过不了任何事都无法谈起。
“学士推出各项法度,虽有些损害士人利益,会遭遇他们的阻力,但我却认为从长远来看,他们未必不会支持,只是我们没有时间等待,只能主动创造时间,站在制高点上来推动。”叶知秋淡淡地道。
李易眉头动了动,露牙笑道:“诸法改良,最艰难的是起始,若能挺过去,让这些人尝到甜头,傻子才会反对。不过,先生说的很对,的确没有时间等待他们的支持。”
“哈哈。。。”叶知秋不屑地笑了,诙谐地道:“以武力维持,循序渐进,待水到渠成,大事可期。”
李易点了点头,扫了扫袖子说道:“关键他们是否闹腾。”
“杀的也破胆了,这个时候停下恰当好处,至少让他们消停不少时日,关键看选用谁坐镇蜀川。”
“哦,那先生看是谁?”李易敏锐地捕捉到亮点,叶知秋算说到点子上了,那些反抗势力元气大伤,短期内根本无法再动,利用时间差出征,只要选择能够信任又有能力的人,应该可以镇压后方,心有了人选却要看看叶知秋。
叶知秋看了眼李易,无奈地道:“学士早就有了人选。”
李易摆了摆手,正色道:“李慕白可以总领庶务。”
“关键,还要能够镇压全局人物。”叶知秋很不满李易的藏私,隐隐地瞪了眼这厮。
李易再看叶知秋,正色道:“先生运筹帷幄,可否?”
“我不过是谋士之才,哪有居中坐镇的能耐!”叶知秋眼角深处,抹过些许欣慰,李易要是采纳他的意见,就必然长期领军在外,蜀川将会是他身家所在,必须要慎之又慎,能够想到他说明信任。
“先生不用过谦,你可是镇守蜀川最佳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