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长的话刚一落地就有人说话了:“军长,我有意见,你这么说话不公平,我们几个团全都是徒步行军,据我了解,独立旅是机械化行军,他们有大量汽车,速度当然要比我们快。”
张国华军长要的就是这句话,要的就是手下的指挥员对独立旅有质疑,他才可以接下去继续阐述他的思想。
独立旅在类乌齐的战斗打的很漂亮,以很小的代价把敌人全歼,这一场战斗对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的震撼也很大,十八军的部队为什么跑的慢,徒步行军是一条,粮食不够更是主要原因。
点燃了手里的一根香烟,张国华军长轻轻的说道:“我是一军之长,情况怎么会不了解,你们几个团每天徒步行军的距离都超过了五十公里,粮食又不足,蔬菜更是难得看到的紧俏货,高原地区的氧气含量不够,饭还吃不饱,部队完全是靠一股意志在坚持,战士们有很多都得了夜盲症吧?”
一个问题问下来,会议室里静了下来,一席话让很多人都低下了头,特别是十八军有几个指挥员还在用袖子悄悄抹眼角上的泪水。
十八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也是一支战功赫赫的部队,可是和所有解放军的部队一样,后勤保障不得力是部队战斗力发挥的一个瓶颈。
一段时间以来,十八军不停的在行军打仗,部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对气候的不适应,粮食不够,蔬菜就更加不用提了,而在高原地区,看似很平常的蔬菜问题就很致命了。
战士们吃不到蔬菜就会因为身体里维生素摄取不足得夜盲症,而夜盲症是部队的大患。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问题,张国华军长和谭政委才想到了独立旅,独立旅是从大西北一路跋涉过来的,行军的距离和险恶程度并不比十八军差,可是人家独立旅为什么没有这些问题,为什么能迅速投入战斗,这里面有学问啊。
看到众人都不吭声,张国华军长拍了一下桌子:
“吵架都吵了一会了,互相还不熟悉吧,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勇、王成德。”
正在低头反思的李勇和王成德猛的听到军长在点他们俩的名字,马上站起来喊道:“有。”
张军长的声音又响了起来:“这两位就是你们久仰大名的独立旅的旅长和政委,也是西北战场上一野王牌部队的旅长和政委,都认识一下。”
至打进入会场以来,李勇和王成德一直都很低调,加上独立旅来了二十多口人,还都是二十几岁的小年轻,又乱哄哄的挤坐在一起,谁也不知道旅长和政委是哪一位。
李勇和王成德两人起身立正敬礼,向对面的十八军指挥员做自我介绍:“我叫李勇(王成德)是独立旅的旅长(政委)请老大哥部队多指教。”
独立旅人堆里年纪最大的是坦克营的营长蒋铁雄和辎重营的营长孙全厚,这俩人都是三十多岁,事前人们还以为独立旅的旅长和政委一定是他们俩,可是等李勇和王成德一站起来大家都有点傻眼,独立旅里年龄最大的并不是什么旅长和政委,最小的才是。
独立旅来开会的人员年纪最小的有三个,一个是辎重营的教导员何翠花,二是坦克营的教导员李玉明,最后一个就是李勇李大旅长了,三个人都是二十二三岁的年纪。
二十几岁当连长当营长都有可能,但要说是当团长就有点扯淡了(不包括红军时期,红军时期有五六百人就可以叫一个团)二十二三岁当旅长?一野里仅此一份,估计二野里也没有。
大家看着李勇的眼神都不对了,但不管你怎么想,李勇就活生生的站在那里,还是军长介绍的,假是假不了的。
张国华军长知道他手下的这帮师团长和政委是怎么想的,当初他刚见到李大旅长的时候也是这个模样。
第741章 另类的作战会议()
李勇的年纪让许多人都很惊讶,这还是李大旅长看着比真实的年龄大了几岁的缘故。
看着独立旅众人青葱的面孔,十八军的老前辈们都有一种晃如隔世的感觉,仿佛他们又回到了十几年以前热血沸腾的时代。
张国华军长的声音又很和时宜的响了起来:“怎么样?都看傻了吧!我告诉你们,独立旅的李勇旅长今年只有二十二岁,是一野响当当的旅长,是彭老总都知道的英雄旅的旅长。”
提起李勇的年纪,不用说十八军的老前辈们了,独立旅来开会的这些人也忽然想了起来,可不是吗,咱旅长只有二十二岁呀。
李勇的所作所为让经常和他接触的人很容易忽视他的真实年龄,今天,包括政委王成德在内,大家又一次想起了旅长和何翠花一样,都是只有二十岁刚出头的年纪。
战争年代锻炼人,铁血的生涯让这些年轻人过早的成熟了,年轻的面孔上浮现的是与他们年纪不想称的刚毅和坚韧。
在军长张国华的示意下,一个参谋模样的人员手里拿着一叠材料,把独立旅从西北一路行军与战斗的过程简单的复述了一遍,基本上都是独立旅每一次战斗过后向军部的汇报内容。
独立旅向十八军汇报的内容其实并不太详尽,其中有些还打了埋伏,比如说了为了筹集粮食而向当地各路土司和财主下手的经过,但是这并不能掩饰独立旅势如破竹一样的战斗历程。
谭冠三政委在参谋合上材料的那一刻也说道:“你们都听到了,独立旅走的路不比咱们少,路况的险恶程度也不比咱们差,可是独立旅为什么就能提前到达并能及时投入战斗?我们军的情况你们都了解,为了能筹集到足够的粮食,上级把战役的发起时间都向后推迟了。即使是这样,部队也是经常在饿着肚子打仗,战士们挖地老鼠充饥的事情大家还记得吧?”
谭政委的几个问题让十八军来开会的人沉默无语。部队所发生的事情都是他们亲身所经历,怎么能忘得了。就算是现在,情况虽然得到了改善,可还是有一部分战士患上了夜盲症,从这一点上来讲,十八军的战斗力已经在下降,特别是夜战能力。
在解放军的队伍里,不管是在哪个野战军。夜战都是部队的看家本事之一,十八军更是如此,可是现在如何?喜欢夜战的部队里有好多战士得了夜盲症,一到夜间就两眼一片漆黑。面对这种情况,各级指挥员更是一筹莫展无法可想,真是应了那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看大家都在想问题,张国华军长又说了一句:“我再提醒你们一点。独立旅的非战斗减员很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十八军减员严重,其中战斗减员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非战斗减员。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十八军的伤病员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患病才进了伤病员的名单,而并不是在战斗中负伤或者牺牲。
“同志们,妄自尊大要不得,我们虽然是老大哥部队,可是也有很多地方比不过独立旅这样的后起之秀,我有个提议,请独立旅的李勇旅长为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的经验,你们看好不好?”说话的是老成持重的谭政委。
话说到这个程度上,十八军来开会的人也都转变了观念,没捞着仗打虽然很不爽但也没什么,不管怎么样,敌人还是被消灭了,用政委的话来说就是,都是解放军的部队,谁打还不是一样。
一片鼓掌声响了起来,二十几号老资格都在用这种方式来证明他们此时的心情,可是这通掌声也把李勇逼到了非站起来不可了。
论战斗经验,李勇比不上这些老前辈,论把握战场的能力,李勇可能也不是对手,但要说如何保持和提高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李勇凭借后来人的身份,还是能说出个一二三。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和别人分享一下也不是什么坏事,李勇也早已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了,在以前的西北野战军老二纵队和一兵团的会议上,李勇就经常被王司令员点名发言,所以这样的场合也算习惯了,在张军长和谭政委的授意下,李勇娓娓道来:
“同志们,我们旅一路穿插过来,基本上没有非战斗演员,在高原缺氧粮食蔬菜稀缺和气候环境多变的条件下做起来殊为不易,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我们旅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我们旅每一个战斗营里都有一个专门为补给而设置的辎重排,旅里是更是有辎重营,正如我们何翠花教导员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辎重营有近三千人马,是我们旅最大的一个营,加上各自营里的辎重人员,全旅负责后勤的人员超过了四千人,我们旅的总兵力为一万四千多人,实际上的战斗兵一万刚出头,近三分之一的人员都是辅助人员,当然了,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能打仗,而是让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补给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后勤保障能力,我们旅才能做出一点点的成绩来。”
李大旅长的一通发言让十八军的老前辈们惊愕不己,惊愕的不是独立旅一万四千多人的规模,而是一万几千人的部队里后勤人员所占的比例,这也太多了一点吧,有人心里在暗自嘀咕。
就算他们没有表示反对,李勇也能猜出有些人在想什么,李大旅长用简单的语言给大家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
“这就好比是一支炮兵部队,虽然说火炮的数量越多越好,但还要有相当的,能让它们消耗得起的炮弹供应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反之,火炮的数量再多也没有用。”
看到与会的各位都在仔细聆听,李勇又接下去说道:
“一支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靠的就是它的后勤,重视后勤在某种程度上比重视战斗还要重要,这是好不夸张的说法,咱们打个简单的比方,就比如说淮海战役吧,我们中野(二野)和华野(三野)加起来的总兵力是六十万,国民党的兵力是八十万,这八十万部队不是杂牌,而是国民党军队中的精锐作战力量,敌人是飞机坦克加大炮,更是有大量的汽车可以进行快速机动,我们的华野和中野虽然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跟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一比还是差远了,可是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打赢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固然是我们的指战员英勇战斗取得的胜利,但是我们的后勤供应能力比国民党的军队好很多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我们的总兵力是比敌人少了二十万,但我们有几百万的民工在支援,这样的力量是国民党的军队所没有的。”
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是淮海战役的亲历者,听到李勇说起淮海战役也不禁是频频点头,六十万战胜八十万固然是前线将士英勇杀敌的结果,可是平均每一个战士有四五个民工在后方支援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这两点缺一不可,此外,淮海战役还有一个细节不为大多数人所知道,二野的参谋长李达上将在战役发起前被刘邓首长特意从作战位置上拿下来,让他专门做后勤工作,正是因为有了李达参谋长带领几百万民工给前线提供了巨大的支援,才能使淮海战役顺利打赢,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事实。
李达参谋长在刘邓首长身边多年,间接或者直接指挥了中野所有的大小战役,用这样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去搞后勤,也能看出刘邓首长对后勤的重视程度。
十八军的作战会议开到这里的时候仿佛变成了一个怎么加强部队后勤工作的会议,与会的几十位参与者都在李勇的发言中仔细思考着,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会场上的两拨人马也熟悉起来,老前辈和年轻的独立旅指挥员们还在笑嘻嘻的交换各自的纪念品。
刚刚还象斗鸡眼一样的两拨人马坐到了一起,互相之间也不看对方不顺眼了,脾气很大的何翠花这回成了香饽饽,因为都在互相交换纪念品吗,而手里希奇古怪的小玩意最多的当然是何翠花这个独立旅的管家。
一个老资格的十八军指挥员不无感慨的说道:“可不是吗,当时我们吃的是白面馒头加炖肉,对面国民党军队吃的是啥?吃的是他娘的发霉的饼子,这还是用飞机给他们空投下来的。”
另一个指挥员接道:“发霉的饼子?那还是好的,在我们团对面的国民党阵地上,他们连发霉的饼子都吃不到,每一次飞机空投的时候,我们就用火力对空投地点进行封锁,为了能枪到一袋发霉的饼子,他们不付出十几条人命是办不到的,到后来不用我们喊什么交枪不杀,一到晚上,只要把蒸好的大馒头摆上,对面的国民党军队就成排成连的过来投降。”
第742章 挺进大藏区()
李勇提到了淮海战役和李达参谋长,这让十八军的指挥员都很兴奋,因为李达参谋长就是二野的人,他们很熟悉自己的参谋长,也知道李勇说的都是实话,就是不明白这个小年轻是从什么渠道了解到的事实真相。
不用说是他们,独立旅的人也很纳闷,淮海战役他们当然都清楚,战役胜利结束以后也通报过,但具体的高层指挥人员怎么运做的就是野战军的头等机密了,地处偏远大西北的一个旅长是怎么知道的。
不明白归不明白,在李大旅长身上经常发生点让战士们不太明白的事情,独立旅的人都习惯了,所以也没把这当成一件事。
张国华军长和谭政委把李勇和王成德叫到了自己的身前,这两位十八军的主要领导心里搁不下的还有一件事情,部队里有好多战士都得了夜盲症,他们想问问李勇和王成德是否有什么好办法。
王成德把眼睛看向了李勇,意思很明白,在独立旅这一万多人里,要说乱七八糟主意最多的肯定是旅长李勇了,如果李勇没辙他更是没办法。
问题是明摆着的,想解决战士们的夜盲症就要增加维生素的摄取量,在西藏高原地区,因为生产和运输的成本太高,蔬菜要比肉食还要贵重,有那么一句熟话,有钱的人吃菜,穷人才吃肉。
交通的极为不便利给大军出行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十八军部队的规模很大,对任何一项物资的需求都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想让上级从后方调拨大量蔬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