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兄弟们,跟我冲啊!”韦俊拔出马刀,率众人一起冲了过去。

    苗沛霖一死,他的苗家军大乱,如鸟兽散,韦俊手起刀落,利用马的速度,让他们又丢下了数百具尸体、

    而战场中心,李昭寿的队伍已经是在苦苦支撑了,双方其实都发现北面的清军走了过来,但都以为是援军,没有跑。

    当王总兵带着队伍对他们一起进行无差别屠戮的时候,苗李的队伍才大乱了起来。他们已经杀得筋疲力尽了,清军这个时候来太占便宜了。

    王总兵因为胜保被带走,靠山没了,所以这次分外卖力气,想要在杨小山面前表现一下,所以攻得特别急。

    苗李的队伍看到清军似乎并不想放自己一马,跑又跑不动,只好转身死磕。原本是对头的苗李军队转眼间似乎迅速达成了默契,一西一东分头抵抗北面来的清军。

    杨小山这个时候已经绕到了李昭寿的身后,准备阻挡住他退回滁州的退路。

    想不到这李昭寿贼得很,似乎察觉到了有些不对劲,因为他平日罪孽太重,太多人想杀他,他就要比苗沛霖多一份小心。

    眼看苗沛霖的队伍就要击败自己,而清军他又感觉靠不住,于是他就自己丢下队伍先跑路了,而且他没有回滁州,而是带着亲信直接朝江浦跑。

    李昭寿叛逃太多次了,这方面很有经验,他搜刮来的财富都化成金子随身携带。只要自己的命保住,有这些金子再找个地方东山再起也不难。

    杨小山没想到这李昭寿这么贼,也这么狠,直接丢下队伍自己带着亲信跑了,连滁州都不要了。于是带着韦俊的一千五百多弟兄在后面紧紧追赶,誓要拿下李昭寿的人头。

    李昭寿看清兵追自己而来,就知道自己完了。他并不知道来追自己的是杨小山,以为是胜保不容自己,要把自己斩杀,毕竟李昭寿也曾叛变清廷,手上还有不少清廷官员的血债。

    李昭寿为人反复无常,他的手下自然也明白他的秉性,这样的关头也没多少人肯替他卖命。所以李昭寿的队伍人是越来越少,不断有人开小差,抛弃了他。

    杨小山不管其他人,就盯着李昭寿一个劲地死追。

    李昭寿跑到最后,终于来到了一条河边,于是他大喜过望,这下终于有救了。

    他带队穿过这条河面上的木桥后,然后让手下破坏了此桥。

    面对这对面刚刚赶到河边的杨小山的队伍,李昭寿哈哈大笑,“看来天不绝我,我的命真够硬的。”

    杨小山一脸无奈,就差了一点,就能手刃李昭寿这个大叛徒,想不到还是棋差一招让他跑了。而此刻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杨小山心情糟糕到了极点。

    李昭寿故意向杨小山的队伍挥挥手,然后就想带着最后这一百多名亲信,再找个地方祸害。这兵荒马乱的年头,只要手上有钱,不怕招不来一大帮饥民,他还琢磨着怎么东山再起。

    让他万没想到的是,河边灌木林中突然出现了另一股清兵,看到李昭寿太平军的装束,不由分说,万箭齐发,李昭寿还没回过神来,迎接他的就是一阵箭雨。

    突如其来的乱箭把李昭寿打蒙了,他还没回过神来,身上就连中数箭。为了逃跑,他们这些人都把笨重的盔甲脱了,根本没什么防护能力。几轮箭雨后,李昭寿这剩下的一百多人全都成了刺猬,倒在了乱箭之下。

    灌木丛里不断涌出大量的清兵,大约有三四千人之多,虽然看上去装备比较老旧,但士气却很高,看得出领头的将领是个会带兵的高手。

    对岸的杨小山也惊讶于这一幕,李昭寿这兔子虽然逃得快,但还是逃不走死亡的命运。他好奇地注意着这支清军的旗帜,旗子上是一个“左”字大旗。

    “原来是左宗棠的队伍,他不是去援助浙江了吗?怎么跑到安徽这里来了?”杨小山心里有些疑惑。

    很快,在两边人的努力下,河上的木桥被修复。杨小山接受左宗棠的邀请前去他的营帐一聚。

    杨小山带着十几名卫兵,来到对岸左宗棠的临时营地,感谢他的支援,替自己杀了李昭寿。

    此时的左宗棠已经是浙江巡抚,本该在浙江的。

    “常郡王,想不到在这里见到你。”左宗棠拱手道。

    “左巡抚,你怎么跑到安徽来了?”杨小山心里也有疑问。

    “你们先下去,我要和常郡王叙叙旧。”左宗棠让手下来出了营帐。

    杨小山有些奇怪,但没有动声色,但左宗棠下面一句话让他大惊失色。

    “我是该称你为郡王,还是东王好呢?杨小山。”左宗棠突然悠悠道。

    杨小山一下站了起来,他没想到这左宗棠竟然发现了自己的身份,这次来就是冲着自己来的。

第316章 左宗棠的要求() 
杨小山一下血上头,差点拔出剑来就要和左宗棠拼命,但他很快就回过神来,这左宗棠屏蔽了左右后才揭自己的老底,肯定不是要抓自己。

    于是杨小山又慢慢自顾自地坐了下来。

    左宗棠看到他这样从容地神色,不由赞道:“不亏是东王,就凭着你这份镇定,左某果然没有看错人。”

    “你是怎么看出我就是杨小山的?”杨小山缓缓道。

    “不是我看出的。”左宗棠不向在审问犯人,倒像是和朋友聊天。

    “哦?是谁?”杨小山有些好奇,按理说自己的易容还是非常完美的,一般人应该是看不出的。

    “程学启,你们天国内叛逃出来的,原来在杨秀清手下做事,知道的东西不少。湘军能这么快打穿安徽,他也立功不少。”左宗棠摸了一下胡须回答道。

    “原来是他!”杨小山回想起来,以前的东殿的确是有这么一号人物,看来自己还是小瞧了此人,想不到他能揭开自己的真面目。

    “他是发现你在杭州在城楼上吟诵地一首词,找出了你的破绽。”左宗棠倒也痛快,合盘托出事情的原因。

    “原来是这里,倒是杨某疏忽了,本以为天衣无缝,没想到还是被有心人发现了。”杨小山感慨道,不能小瞧古人,这年头聪明人也是大有人在。

    “你怎么不问现在程学启在哪?”左宗棠似笑非笑道。

    “还用问吗,既然现在不是曾国藩来找我,那程学启肯定是落在了你手里。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程学启怕是也发现了你多年前曾和我见过一面的情况。”杨小山显得很放松,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也想通了左宗棠其中的玄妙。(第151章杨小山曾经招募过左宗棠进太平军。)

    “哈哈哈,和聪明人说话就是这么简单。人家都说我左某向来眼高于顶,我唯一佩服的就是你杨小山。”左宗棠真的是被杨小山猜准了,这个程学启发现常山就是杨小山后,还在查找清廷里有谁和杨小山有过联系。杨小山的身份太特殊了,是太后和恭亲王的红人,直接告他,万一不成自己就倒霉了,所以他还想找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还真被他找到了,一个叫季高的人曾来投太平军,就是杨小山找来的,但后来就走了,季高不就是左宗棠的字嘛。

    “别夸我,你是不是现在要动手杀我,毕竟我现在是唯一知道你曾经投靠过太平军的人。杀了我,就再也没人知道这个秘密了。”杨小山拿过桌边的茶杯,从容地抿了一口茶。

    “如果你只是一般人,左某早就灭口了,但我非常欣赏你,你干得事件件都让左某佩服之至,整个清廷都被你玩弄于鼓掌之间,想想就刺激。所以左某是想和你做个交易。”左宗棠微微一笑,也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

    “交易?是要钱还是要人?总不会是想投我太平天国嘛?”杨小山轻松道。

    “太平天国?你可是聪明人,现在太平天国气数已尽是人人皆知,破灭是早晚的事。左某此次来要人也要钱,胜保的几万人和你手下胡雪岩的财力支持。”左宗棠终于说出了来找杨小山的目的。

    曾国藩当年打发左宗棠去浙江没有给一两银子和一个兵,只是给了他一顶浙江巡抚的帽子。看得出曾国藩并不喜欢左宗棠,因为他持才傲物,不肯屈居人下,总想冒头不安心做自己的助手。打发李鸿章去上海也一样,李鸿章是彻彻底底的实用主义者,干什么事都是效益第一位,曾国藩也不喜欢他,因为他做事喜欢至少要站在道义的制高点,怎么也得装一装。

    但左宗棠没有李鸿章幸运,李鸿章到了上海,上海是处在太平军的包围之中,那些上海的有钱人肯拿出钱来支持他办淮军,而且还有洋人的帮助,洋枪洋炮立刻就能武装全军。

    而左宗棠在浙江是孤家寡人,他作为一个外来的巡抚并没有得到当地士绅的信任,好不容易凑齐一支数千人的队伍,洋枪洋炮肯定是买不起,还经常因为军饷不够闹心。所以他始终无法发展壮大,而此时李秀成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让他在浙江吃了几个败仗,朝廷的训斥让他很有压力。

    程学启在浙江查自己让他无意中发现,进而得到了常山就是杨小山的秘密。于是左宗棠找了个机会,处理掉了程学启,把锅甩给了太平军,这兵荒马乱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死去,程学启这样的小官员死了也很正常。

    左宗棠此次前来就是想抓住这个机会,来和杨小山要人要钱,发展壮大自己的楚军。他向来心高气傲,不甘于人后,决意要让自己的楚军变得和湘军淮军一样强大。

    “我给你人和钱让你去打太平天国,你觉得我杨小山是这样卖国求荣的人嘛?”杨小山摇摇头,一口否决道。

    “左某就知道你会有这一说,左某的楚军这次来不是为了对付你们太平天国的,此次北上我是去陕甘平叛回乱的,湘军要剿长毛不肯去,淮军不能离开上海,只有我楚军接了这活。这也是我左某能一战成名的机会,只要你同意把胜保的几万人借我,让胡雪岩借我军费,此次我去陕甘必定能马到成功。”左宗棠说着两眼冒光,看来是非常重视这次去陕甘平叛回乱的机会。

    陕甘回乱杨小山是有印象的,这场浩劫让二百八十多万汉人和一百八十多万回民死去,起因就是陕西的回民见清廷不稳,他们也起来造反,和太平天国驱逐鞑虏相反,他们的目标就是汉人,他们要杀光汉人,建立纯粹的绿教政权。

    杨小山看着左宗棠,他知道这位名人的事迹,他就是以平叛回乱和收复新疆而为后世人所敬仰的,所以在后世提起左宗棠的名声要远远高于李鸿章。

    “人和钱都给你,我能有什么好处呢?”杨小山反问了一句,自己给别人做嫁衣,怎么也得回点本啊,不能白做了。

第317章 淮军() 
再说太平天国的苏福省已经是一地稀泥,李秀成带着大军在天京和曾国荃的铁桶阵死磕,而李鸿章的淮军开始从上海反攻太平天国。

    李鸿章刚开始组建淮军的时候还被讥笑为叫花子军,六千多人穿得破破烂烂,根本谈不上什么军容。但李鸿章这人非常油滑,极其擅长交际,他在曾国藩那边有些混不开,湘军多是不苟言笑的书生,不怎么喜欢他的油腔滑调。

    但上海成就了李鸿章,就凭着他一张嘴,左忽悠右恐吓,生生从上海官绅那边“骗”得白银几十万两充作保护费武装淮军。《北京条约》签完后,洋人极力支持清政府。

    这一下在上海的李鸿章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混壮了。淮军是今非昔比,清一色洋枪洋炮,各营还有洋人作为教习指挥作战,训练改用洋操,人数也从十三个营迅猛扩充到一百多个营五万多人。

    此次李鸿章是精锐尽出,直插苏州北面与无锡的交界处,妄图隔断苏州与天京的联系,对苏州进行合围。

    太平天国这边也动用了主力,苏州守将慕王谭绍光和从天京赶过来的侍王李世贤合兵一处共六万多人,共同抵抗淮军的这次包围苏州的行动。

    慕王谭绍光,侍王李世贤一南一北隔着一条西塘河决心在这里阻击李鸿章的淮军。

    让他们意外的是淮军竟然大摇大摆地当着他们的面渡河,似乎全然不怕太平军半渡而击。

    李世贤和谭绍光都是猛将,最见不得淮军这样公然的蔑视,立刻让前锋对淮军进行进攻。

    淮军渡河的队伍是最精锐的刘铭传部,他脸上有点麻子,在家排行第六,人称刘六麻子。他是李鸿章从安徽老家招募过来的一支地主团练,因为作战勇敢,打仗有头脑而深得李鸿章的信赖。他辖有左、中、右3 军,每军6 营,共18 营,另有炮营1 营,加上亲兵营及幕僚人员,铭部拥有9000多人,洋枪4000多支,成为淮军中的劲旅。

    刘铭传看到太平军呼啸而来,连忙指挥炮营对其进行炮击。

    此时的淮军的炮营用的不是以前的清廷老旧的开山炮了,而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开花炮。炮弹落地开花,一炸一大片,杀伤力比老的开山炮大很多。

    “不能让他们过河。”李世贤看到前锋被炮弹所伤,不少人被打退了回来,心里发狠,带着主力就往上冲。

    谭绍光和李世贤想法一样,也是带着主力往上冲。

    太平军孤注一掷,数万人杀喊声如滚滚惊雷,大举杀来。太平军速度很快,离已经渡过河刚刚列阵的刘铭传部只有两百多米了,这个距离淮军是不敢开炮的,没有那么精准,会打到自己人。

    “不要怕,用洋枪打他们的大旗手。”刘铭传面对太平军的全力一击,虽然脸色煞白,但他很能克制自己,拔出腰刀,向上一举,强装镇定地指挥道。

    淮军的洋枪队虽然组建时间不长,但还是有了近代化军队的雏形,三段射击已经像模像样了。

    刘铭传很坏,与太平军多次交手他总结出的经验就是对着旗手打,太平军能打的都是旗手,旗手一死整个小队就会溃散。

    太平军伤亡很大,要是换到其他将领,恐怕队伍就会崩溃了,但李世贤和谭绍光都是亲自带兵向上冲,也只有他们的队伍面对这样的逆境还能继续作战。

    如果不是遇到淮军,其实太平军也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