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巡抚大人。”郜永宽等人进入营帐后还有些战战兢兢,毕竟是人家的地盘,两方还不熟悉,摸不到底。
李鸿章并没有流露出很欢喜的表情,而是不冷不热道:“看座。”
双方寒暄了几句后,终于来到了正题。
“各位将军虽然曾背叛朝廷,为发匪效力,但朝廷一向以仁义宽恕为本,只要你们诚心向本巡抚请降,从今而后洗心革面,做朝廷良民。本巡抚可以大开慈悲,给你们一条生路。”李鸿章把话挑明了。
郜永宽八人却突然沉默了,好久没有人接话。
终于为首的郜永宽一跺脚道:“朝廷如果答应封我们总兵之职,我们才能献城投降。”
“对,带上顶戴花翎咱们才能降!”康王汪安均附和道。
李鸿章眉头微微一皱,这八人口气好大,上来就要总兵的职位,八个总兵这可不是自己能答应下来的。
“你们的苏州主将谭绍光同意投降吗?”李鸿章岔开话题道。
“他广西人,和长毛一路从广西打出来的,他是不会投降的。不过不要紧,我们八个手下的兵在苏州已占绝对多数,他同不同意不重要!”郜永宽回答道。
“这可不行,你们得万无一失,你们必须把这谭绍光的人头那来。我淮军才能进城,接受苏州。”李鸿章大声道。
“这个。。。。。。”郜永宽稍微犹豫了一下。谭绍光毕竟和他们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为人正直磊落,他还下不了这个手。
“这有何难,人头给你,总兵的帽子给我们嘛?”一旁的汪安均一口答应道,他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前途和安全。
李鸿章眼珠一转,立刻答应道:“没有问题,本巡抚一定会向朝廷奏请,以各位的地位应该不难。”李鸿章一口答应道,其实这事太难了,但他这个人毫无信义,随口就应承了下来。他明白只要谭绍光这个最强的主战派一死,这八人加在一起也守不住苏州城,到时候他们降不降苏州城落只是时间问题。
郜永宽不放心李鸿章的承诺,他倒不是很在意有没有总兵的职位,他只希望李鸿章别翻脸不认人,自己投降后性命安全得不到保证。
于是他对李鸿章旁边的英国人戈登说:“还请这位先生做一个见证,保证我们兄弟几人投降后的生命安全。”
洋鬼子思维简单,哪里能了解李鸿章这老狐狸心里的弯弯绕,一口应承了下来。在他们西方人眼里,请降不杀是理所应当的事。
有了洋人的见证担保,郜永宽心里稍微放松了一下,接着对李鸿章道:“献城后我们兄弟的队伍胳膊上都会系上白巾,还请大人手下留情,不要误伤。”
“没有问题。”李鸿章一口答应下来,反正主动权在自己手里。
就这样郜永宽等八人与李鸿章达成了初步的一致,返回了苏州城。
慕王谭绍光不是傻子,这些天与清军作战,他明显感觉到其他几个王的懈怠,每每危险时刻都是自己的队伍冲锋在前才把清军逼退。所以他加强了苏州的防卫,当他的一个亲兵告诉他纳王郜永宽昨晚悄悄出城后,谭绍光隐隐觉得不妙,郜永宽是仅次于自己的将领,他私自出城到底是为什么?
谭绍光觉得自己必须掌握苏州各将领的情况,统一思想,防止他们有异心,于是请主要将领来他的府邸开会。
慕王府内,谭绍光用锐利的目光看着郜永宽,一拍桌案大声道:“纳王,你昨晚出城干什么了?”
郜永宽做贼心虚,小声辩解道:“我是出城杀敌去了。”
“到这个时候你还说谎,你老实说,你是不是变妖了,想投降清妖?”谭绍光厉声道。
郜永宽知道自己瞒不过去了,于是摊牌道:“慕王,城外朝廷的大军已把苏州围死了,现在城破在即。做兄弟的奉劝你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如一起投降朝廷算了,还能有个好前程。”
谭绍光听完肺都气炸了,他指着郜永宽道:“姓郜的,天国对你不薄啊,打下苏福省,是忠王为你请功,才封你为纳王。你现在要变妖,对得起忠王嘛?对得起天国嘛?咱们苏州城军民二十万,天兵还有将近十万人,他淮军再厉害,只要我们和他们死磕,就算是一刀一个,也把他们累死。”
谭绍光骂完郜永宽后,扫视了其他众人,发现他们的目光不对劲,似乎根本没跟自己站一条线。他猛然醒悟,又气又急,指着众人道:“你们是不是都变妖了?”
众人里最狠毒的汪氏兄弟,康王汪安均和天将军汪怀武、汪有为三人拔出佩刀,围住谭绍光。
谭绍光知道不妙,一把推开前面拔刀向他砍来的汪安均,却躲不过他背后的歹毒的两刀,被后面的汪怀武和汪有为砍翻在地,倒在血泊中。
汪氏三人残忍地割下谭绍光的人头,并向外发出信号。他们带来的人马也随之冲进了谭绍光的慕王府,残忍杀光慕王府上下几百号人,接着又在军营内寻找并杀死慕王旧部一千多人。
自此苏州彻底沦落到了这些叛徒的手里。
第323章 苏州杀降()
收到汪有为送来的谭绍光的人头,李鸿章大喜过望,久攻不下的苏州城终于可以兵不血刃的拿下了。
“哥,发匪狡猾,咱们可不能中了他的诈降之计啊。”被杨小山摆了一刀的李鹤章捂着大腿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李鸿章看着弟弟李鹤章一瘸一拐地样子,心中一凛,点点头道:“你说的对,咱们还得多一个心眼,不要着急进苏州城。”
于是李鸿章召来总兵郑国魁先带两个营的人马进去探探情况。
郑国魁进城后,又找出鬓发稍长的“两广老贼”一千多人将之杀害,回来向李鸿章报告情况。
“苏州城里现在什么情况?”李鸿章非常关心郜永宽等人是不是真心想投降。
郑国魁立刻回禀道:“这个不太好说,他们把两广老贼都交了出来,应该是想投降的,但他们又借口巡抚大人你没进城,据不剃发,还把士兵集中在城区,街道上设有路障,似乎并不信任我们。他们说要见到朝廷的顶戴花翎后才能放下武器。”
“贼性难改!他们要顶戴花翎就给他们,明天就在苏州设庆功宴,把他们八人都请过来封赏。”李鸿章怒目圆瞪,大声道。
“可朝廷的封赏还下来啊。”郑国魁疑问道。
“明天你多带些人作陪,让他们吃饱喝足就送他们上路。”李鸿章动了杀心。
“大人,杀俘不祥啊。”郑国魁脑筋还没转过弯来,劝道。
“嗯?”李鸿章恨恨盯住郑国魁的眼睛,目光甚是凌厉。
郑国魁冷汗顿时下来了,这巡抚大人是啥都不信,连忙道:“属下知道了,属下这就去准备。”
第二天,李鸿章把郜永宽等八人召来,借口给他们主持庆功宴,并对他们进行封赏。
庆功宴甚是隆重,八个大桌,每个桌子都有淮军将领作陪,菜肴酒水非常丰盛。
李鸿章盛装出席,穿着新蟒袍,颈项挂着朝珠亲自主持宴会。他对着八名太平军降将一拱手道:“感谢列位高情厚谊,此次收复苏州全凭列位鼎力相助,特备一点薄酒犒劳一下,朝廷的赏赐等会就到。大家先吃菜喝酒,一定要吃饱喝足。”
郜永宽等人见李鸿章亲自出席了,心里安定了。这段日子在苏州的伙食一直不好,这一席好酒好菜看得他们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旁边淮军将领非常人情,频频猜拳劝酒,八个人最后的戒心也放下了,胡喝海吃起来。
等他们酒喝得差不多了,人走起路来都有些摇晃。李鸿章见时候差不多了,向外一招手,八名礼仪官各自手里托着一身官服走了进来。
“朝廷的赏赐到了,你们都过来跪下准备接赏吧。”李鸿章招呼郜永宽等八人道。
看到红顶子上炫目的珠子,紫黑的朝服绚丽花纹,八人欣喜如狂,从此以后他们也是朝廷大员了,能不开心嘛?
于是他们老老实实跪在酒桌前,等待李鸿章发放对他们的封赏,而他们身后的礼仪官迅速拔出腰刀,手起刀落,砍下了八人的人头,庆功宴成了鸿门宴,最后的美酒佳肴其实是他们的断头饭。
郜永宽等人临死前恐怕都没想到李鸿章会对他们下毒手,之前信誓旦旦保证他们的安全,还折箭为誓,还请了洋人做担保,但这一切李鸿章都是骗他们的。
李鸿章不以为意,但英国人戈登却怒了。得知李鸿章杀了郜永宽等人,这名英国人竟要和李鸿章决斗,认为他出尔反尔,使得自己的信誉受损。西方人比较重视契约精神,戈登觉得自己的信誉比生命还重要。
而李鸿章却认为戈登是神经病,在他看来叛匪根本不是人,没必要讲什么信用,自己非但没有信誉的问题,反而是一种机智,智取了苏州。杀完郜永宽等人后,李鸿章的屠刀还没有放下,骗剩下的太平军放下武器后,在苏州城搞大屠杀,凡是不会讲当地苏州话的人一概杀掉,又继续杀害了数万太平军。
苏州城内血流成河,如果郜永宽等人知道是这个下场他们还会轻易投降嘛?历史上接受招安大多没有好下场。
苏州李鸿章的大开杀戒,让其攻打无锡和常州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击。
无锡守将是潮王黄子隆,他是李秀成的女婿,虽然手上的士兵不多,但还是展示了太平军的英勇,战至最后一刻,兵败被俘后凌迟处死。
常州的护王陈坤书是陈玉成的宗兄,也是广西的老兄弟,作战能力比黄子隆强很多,在常州一带率领两万太平军抵抗十万多淮军五个月,可以说是已经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最后李鸿章还是利用常胜军的重炮炸开了常州南北城墙十余丈,数万淮军蜂拥而入,护王陈坤书率人用旧木棺材封堵城墙,面对淮军密集的洋枪子弹,抵死不退,但清军炮火猛烈,手下志王中炮身亡后,陈坤书在常州破城后与敌人展开巷战,后率领太平军余下将士自小北门转战撤退至护王府,然后安扎石卡,筑垒抗击,用枪炮继续死战。
当炮火停竭时,护王陈坤书麾下之太平军全部战死,清军开始涌入殿上,护王陈坤书裹住刀伤依然执着利刃在与清军酣斗,往来冲突十几个回合后,在肉搏战中力竭受伤后被俘。
当护王陈坤书被押解到李鸿章面前时,他昂然直立,拒绝投降,愤然指出:“要不是洋人的军队协助你作战,我定叫你毫无办法从我手中夺取这城池。”
陈坤书遇害后,清军将其头首悬于旗杆以威慑众人,但第二天天亮,悬首不翼而飞,有人说,此为陈坤书旧部盗取将其埋葬了。
李鸿章夺取了苏锡常后,太平军在苏南的领地尽失,而此时天京还没有被曾国藩打下,杨小山扛着太平天国最后一口气在天京苦苦支撑。好在李鸿章知道曾国藩想独自拿下天京的心思,他一方面让淮军固守苏南各城,然后派主力南下攻打浙江的太平军,不与曾国藩争功。
虽然淮军没有来天京,但天京的湘军已经够杨小山喝一壶的了,他还能力挽狂澜吗?
第324章 入天京()
另一方面,杨小山设计阴了一把淮军离开常熟后,一边往天京赶,一边沿途征集粮草。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清军又坚壁清野。杨小山虽然竭尽全力,但也只能勉强凑够两百万斤粮食,听起来虽多,却只够天京二十万军民一个月的口粮。
一轮明月挂在树梢,杨小山和吴如孝坐在树下的大青石下讨论着下一步行动。夜风刮在身上有些冷,但比起让人担忧的战事这些都算不得什么了。
“老吴,过了这座小山,前面就是句容了。咱们俩分兵吧,我带一万人去天京,你带一万人在句容。”杨小山望着月亮,说出了自己琢磨了很久的想法。
“东王,嫌我老吴年纪大,不带我了?天京危在旦夕,我老吴不是贪生怕死之人。”吴如孝有些激动,他虽然前额已经布满了皱纹,但精神还很矍铄。
“天京已经被围很长时间了,粮食估计早就供应不上了。此次我们征粮不多,咱们两个如果都去,粮食压力更大。天京外各地都陷入苦战,遵王赖文光和侍王李世贤的队伍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增援过来,你留在句容这块丘陵地带,说不定在适当的时机能增援到我们。”杨小山脸色平静,声音沉着坚定。
“好吧。”吴如孝望着杨小山清矍的面容,知道他肩上的担子很重,他既然能说出这个计划,必定是思索了很久,于是点点头道:“不过,你得答应我两件事。”
“哦?你说吧。”杨小山有些意外,老吴这个人平时都闷闷的,很少说话,从来不抱怨也不提什么要求,自己交代的事他总是一声不吭坚决完成,这次还是第一次向自己开口。
“第一:咱们分开后,粮食你全带走,我们躲在山里,山里不愁没吃的,第二:我得送你到天京门口,我带人吸引清妖离开,然后你再送粮食进天京。”吴如孝沉着道。
“老哥!”杨小山有些动容,这才是真正的太平天国的老兄弟。
“兄弟,这一别不知道能不能再见面,这也许是我老吴能为天国出的最后一份力。”吴如孝说得很坚定,很难想象再几年前,他还是一个只会打算盘,算账记账,管理仓库的大叔。战争能锻炼人,让一个文弱的人变得刚强起来。
“拿水来,我们以水代酒。我们都要活下来,一直到再相聚的时刻。”杨小山招呼卫兵道。
“东王,你此次去天京要比我危险的多,一定要珍惜生命,天国没有谁都行,但不能没有你,你是我们所有人的希望。”吴如孝接过水杯一饮而尽。
杨小山走到老吴面前伸出有力的双臂把他紧紧抱住,低声道:“老哥,天京如果失陷,三天找不到我人你就立刻离开这里。千万别为了我,让大家都牺牲!”
“东王。。。。。。”吴如孝激动道。
杨小山没有再说话,转身离开了。
按照两人的约定,吴如孝率一万人吸引天京东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