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隋- 第2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争中的心腹大患;此人不除;崔氏寝食不安。

    李风云直言不讳;崔孝仁也就不客气了;“将军曾说;越王会留守东都;越国公要坐镇黎阳督办东征粮草;现在事实证明将军的预测非常准确;而将军还曾说过;越国公将在在六月的某一天动兵变;由此推及;将军转战中原;是不是有意参加这场兵变?”

    李风云笑容更甚;目光不禁转向了李安期。当初正是因为李安期的提醒;李风云才突然做出了参加兵变的决定;虽然风险之大难以估量;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所获利益也是大大增加。李安期心有灵犀;与李风云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实际上当初李安期之所以“善意提醒”;也是私心作祟;毕竟与崔氏相比;赵郡李氏从这场兵变中能够牟取的利益十分有限;为此必须把目光放长远一点;让崔氏在兵变中大获其利的同时;欠下赵郡李氏的人情;只要这份人情在;赵郡李氏的利益就不会少。

    “你来的目的;应该不是打探某是否参加这场兵变吧?”

    李风云没有回答;而是语含双关地反问了一句。

    崔孝仁微微颔;“某来的目的;是想知道齐王在这场兵变中的作用。”

    李风云笑了起来;“现在你知道答案了。”

    崔孝仁眉头微皱;略略思索了一下;问道;“将军确定;这就是某要知道的答案?”

    “你怀疑甚?”李风云笑道;“难道你怀疑越国公要篡位自立?当年先帝受禅;不仅因为他是摄政的大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因为他击败了尉迟炯、司马消难和王谦这些强大对手;前进路上再无障碍;而以越国公之才智;他岂会愚蠢到失去理智;盲目仿效先帝?”

    崔孝仁心领神会。以越国公之实力;当然没有篡位自立的可能;所以他若想兵变成功;就必须更迭皇统;就必须要一个新皇帝;而这个新皇帝的最佳人选;无疑就是齐王杨喃。

    “将军有何需求?”

    崔孝仁当机立断;直接提出合作意向。你要什么我满足你;但前提是;你必须维护崔氏的利益。

    =

第三百六十二章 崔孝仁() 
李风云沉默不语。

    崔氏的态度出乎他的预料;很显然;崔氏已有证据证明这场兵变的确存在;并且对这场兵变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已有了悲观预测;毕竟齐王杨喃是嫡皇子;而圣主和改革派与整个中土的保守势力已势成水火;再加上圣主和中枢因第一次东征大败导致权威大损;如此局势下;齐王杨喃与杨玄感联手动军事政变;必将赢得整个中土保守势力的支持。

    圣主和改革派若想击败兵变者;难度相当大;需要的时间也很长;而随着内战的延续;局势对圣主和改革派肯定是越来越不利;大一统改革严重损害门阀士族利益所造成的恶果将在这场兵变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爆和释放;最终就算圣主和改革派打赢了;也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崔氏深陷其中;不死也要脱层皮;其利益损失之惨重完全可以预见。

    崔氏当然不甘“束手就缚”;当然要自我拯救;当然要拿出各种对策;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于是崔氏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李风云;试图从李风云这里获悉更多秘密。但形势变化太快;一转眼;李风云就要转战中原了;甚至有可能参加这场兵变;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李风云很可能一开始就是兵变谋划者之一;去年他西进中原名义上是劫掠通济渠;实际上很可能是帮助齐王杨喃“逃”出东都;以便在兵变动后能够高举起齐王这面“大旗”。由此推及;李风云积极谋求与崔氏之间的合作;就是居心叵测了;就是想在关键时刻把崔氏“拉下水”;逼迫崔氏支持这场兵变;反对圣主和改革派;而以崔氏在山东贵族集团中的崇高地位;一旦它确立了在这场兵变中所采取的政治立场;必将对山东豪门乃至整个山东贵族集团产生难以估量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当这种猜测突然涌入崔孝仁的脑海后;崔孝仁有些措手不及了;遂决意试探。此刻李百药父子都在当面;双方即便拔刀相向;也不会大打出手;安全上没问题;再说以两家荣辱与共的关系;把事情摊开来说更好;如果李风云居心叵测;有利用和陷害崔氏的意图;中止合作反而是一件好事。

    所以崔孝仁也不转弯抹角;直奔主题;如果我们继续合作;你要什么条件?只要你开出了条件;你的目的也就暴露了;想瞒都瞒不住。

    李风云的目光转向了崔九。崔孝仁如此直接;固然可以免去一些虚伪的笑容和费神的试探;节约彼此的时间;但问题是;崔孝仁有没有做主的权力?能不能当场拍板?如果崔孝仁还是一个“传话筒”的角色;那这次密谈就可以结束了。

    崔九心领神会;犹豫了半天;终究没有做出肯定的答复。崔孝仁依旧平静;既不羞恼;也不尴尬;反而微微一笑;拱手说道;“十二娘子就在津口外。”言下之意;目前局势下;十二娘子肯定不能以身犯险;而李风云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不能玩“失踪”;所以这场密谈还得继续;如果当真有崔孝仁不能决断之事;那就只有去请示十二娘子了;但好在只有十几里水路;耽误不了太长时间。

    李风云再次望向崔九。这次崔九没有犹豫;崔孝仁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如果他还是拿崔孝仁不当回事;认为崔孝仁做不了崔氏的主;那就是崔九的不对了。“临行前明公一再嘱咐过;此行以公子马是瞻。”

    李风云微笑颔;然后正色问道;“你对南北关系有何预见?”

    崔孝仁愣了一下;疑惑不解。东都兵变和南北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

    “东都爆了兵变;二次东征功亏一篑;对南北关系的影响显而易见。”李风云不待崔孝仁回答;继续说道;“若这场兵变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内战;对南北关系的影响就更为巨大了。”

    崔孝仁点点头;同意李风云所说;并且敏锐意识到东都兵变不但会改变东都政局;还会改变南北关系;并影响到中外大势;而东都政局的动荡给家族利益所带来的损失;与南北关系恶化给中土利益所带来的损失;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这一瞬间;崔孝仁突然有一种异样感觉;感觉李风云越了自己;凌驾于自己之上;这让他平静的心绪不禁起了几丝涟漪。

    李风云从南北关系的恶化说到南北战争;从南北战争爆后;中土若想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所必需的中土局势和东都政局;说到了当前形势。

    当前大一统改革背后所郁积的重重矛盾和冲突;第一次东征大败所造成的军政两界的对立;新一轮皇统之争加剧了中土各大政治集团的分裂和对抗;等等众多不利因素;汇聚到一起导致了东都兵变的爆;而这场兵变不论成败与否;都将把中土局势和东都政局推向极为恶劣的方向;也就是说;当南北战争爆时;无论是中土局势还是东都政局;都无法帮助中土人赢得南北战争;而中土人一旦被北虏人击败;其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

    “你现在是否知道某需要什么?”李风云询问凝神沉思的崔孝仁。

    崔孝仁已被李风云这番分析和推演震撼了。怎么形容?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精辟绝伦?似乎都不足以形容李风云的睿智。这就是差距;他与李风云之间的差距;李风云所看到的;他也看到了;但李风云所想到的;他却没有想到;这让崔孝仁在震撼之余不免有些沮丧和失落。

    实际上李百药父子、崔九和徐世鼽都被李风云的这番分析和推演震惊了。徐世鼽太年轻了;阅历有限;对政治的理解十分肤浅;突然听到这番精辟言论;当然吃惊;只是收获也很大;而李百药父子和崔九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曾听到过李风云对南北战争的预测;并且对这一预测持怀疑态度;但今天东都兵变即将成为事实;再在此基础上听到李风云对东都政局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辟分析和推演;他们不得不相信南北战争很快就要爆的预测;而更严重的是;他们对赢得这场战争的信心已不复存在。

    东都兵变已不可阻止;而兵变爆后;中土局势和东都政局的走向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控;结果面对呼啸而来的南北战争;中土人当然无力应对。

    所以李风云需要什么;答案很简单;他需要把兵变对中土所造成的伤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这样兵变结束后;中土局势和东都政局尚可控制;等到南北战争爆;中土人尚可应对;即便赢不了战争;也要把北虏入侵的步伐坚决阻挡住;不让五胡乱华的悲剧在中土大地上重演。

    但这个条件太大;崔氏做不到;以崔氏之力根本就满足不了李风云的需求

    “这不现实。”崔孝仁摇头说道;“这一切都是基于你对未来的分析和推演;而未来未必有你想像的那般悲观。”

    李风云笑了;“那我们就来谈谈现实。”

    现实是兵变肯定要爆;兵变不论成功与否都将对中土造成伤害;而为了把伤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这场兵变;想方设法控制这场兵变;为此;李风云决定参加这场兵变;但以他的实力;根本控制不了这场兵变;所以;必须在兵变中加入另外一股力量;一股既不愿与兵变者合作;却又能威胁到圣主的第三方力量。如此一来;关键时刻;这股第三方力量的倒向;必将决定这场兵变的胜负;也就是说;只要控制了这股第三方力量;也就等于控制了这场兵变;控制了这场兵变对中土的伤害程度。

    崔孝仁豁然顿悟;“齐王?你是说齐王要在东都战场上做第三方力量;他要乘火打劫;要从中牟利?”

    “我们都是乘火打劫者。”李风云笑道;“某参加兵变;你戡乱平叛;齐王坐山观虎斗;虽然大家乘火打劫的方式不一样;但最终目的却是一样。”

    “齐王不会参加兵变?你是否有确切证据?”崔孝仁很冷静;如此大事;必须有确切证据;仅凭李风云一个人空口说白话毫无意义。

    “你需要怎样的证据?”李风云反问道。

    “你必须给崔氏一个信得过的证据。”崔孝仁实话实说;“否则某无法给你所需要的承诺。”

    李风云想了片刻;转目望向了李百药;“你既然来了;是否就顺道去一趟历城?”

    “去历城?”李百药犹豫不决;虽然他知道李风云与齐王之间肯定有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如果仅仅是李风云的个人要求;他去一趟也无所谓;但现在此事不但关系到了崔氏;还关系到了一系列与兵变有关的政治运作;牵扯到了几大势力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他就不得不慎重了。

    =

第三百六十三章 去历城() 
李风云不再隐瞒;把自己与齐王之间的秘密关系、秘密谋划做了一番详细的述说。

    在未来几个月的谋划当中;河北人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不论是齐王还是李风云;从这场兵变中牟利之后都要渡河北上;都要进入河北;虽然最终的目标是太行山以北的边疆地区;是代恒燕;但若没有河北的强有力支撑;没有河北这个坚固的大后方;就很难在北疆展;将来若要称霸天下;河北就是逐鹿中原的前线;而能否赢得河北人的支持同样至关重要;所以;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齐王和李风云都迫切需要把河北人拉进来;拉到同一条船上;以便同舟共济;如果两大势力继续“闭门造车”;把河北人扔到一边;那就纯粹是异想天开了。

    这是一个庞大的谋划;这个谋划的目标是拯救中土;是建立在对中土未来十分悲观的预测上;而利用即将爆的东都兵变牟取利益;不过是这个谋划中的“一小环”而已。

    李百药父子、崔孝仁和崔九;还有徐世鼽;再一次被震撼了。

    这个谋划绝对不会出自李风云;李风云的背后肯定有一个庞大的政治势力;正是这个政治势力对中土的未来有了悲观的预测;于是便拟制了这样一个庞大的拯救中土之策;而李风云不过是这个策略的执行者之一。

    现在回头看看;李风云突然出现在白马;突然在芒砀山举旗;突然杀进中原;正好可以解释为拯救齐王;而等到齐王“逃”出东都后;这个谋划便开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接下来齐王就要利用东都兵变;与圣主在政治上达成一些妥协;为自己北上边疆抗击北虏做好前期准备。等到南北战争爆了;齐王恰好就在边疆;正好可以建功立业;正好可以为自己镇戍北疆打下基础。之后齐王才算有了自保的实力;有了与圣主和东都抗衡的本钱;到那时假若中土局势持续恶化;不可阻止地走向了分裂和战乱;齐王便可以挥师南下;挽狂澜于即倒;反之;若中土局势渐趋稳定;齐王亦可割据一方;据北疆而自守;即便做不了皇帝;亦可做一个土霸王。

    从这个谋划出;齐王和李风云现在都迫切需要河北人的加入;需要与河北人建立一个三方合作盟约;而河北人的代表无疑就是豪门世家;就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和赵郡李氏。考虑到将来齐王和李风云都将在北疆展;那么距离北疆最近;就在太行山下的博陵崔氏和赵郡李氏;无疑便是最佳的合作对象

    李百药没有选择;赵郡李氏正在衰落当中;而若想重振赵郡李氏;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说过去他对李风云可能没有信心;但听到李风云的这个庞大谋划之后;他可以确定李风云的背后有一股庞大的政治势力;而赵郡李氏若能与这股政治势力结盟合作;对赵郡李氏的未来必定有着难以估量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这个谋划若是成功了;齐王最终问鼎了;那么赵郡李氏的辅佐之功;足以帮助赵郡李氏重振辉煌。

    而李风云在李百药出现后;的确有了把他安置在齐王身边的私心。这先可以解决李百药的个人问题;历史上李百药在东都兵变后就被调任江南会稽郡;名义上是因为江南叛乱太多;需要充实江南诸鹰扬;实际上就是把李百药这个前太子党“流放”了。这场兵变中诸如李密等一大帮前太子党都是兵变的主要甚至是核心成员;圣主一怒之下;就把尚存的前太子党余孽统统“流放”了;李百药当然不能幸免。李百药到了江南后;在动乱中几次易主;最终把杜伏威和辅公怙送上了“断头台”;让李唐捡了一个大便宜;不费吹灰之力拿到了江南。现在李风云有心改变历史;理所当然不会让李百药再去江南;但如何说服他;如何安置他;始终是一个难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