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祖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祖传奇-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擞闷鹄矗砥隽髯⒑隙龋恢蔽捶⑾止谐偎倨χ偷钠屑O螅っ髑氨驳呐惺钦返摹W冉米曰企鹄洗诿芤澹痔踅樯芷洳僮鞣椒ㄈ缦拢�

    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

    韦驮献杵的架子,与第二节三式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三种姿势,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练气的入门。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深得“动中涵静”,“动静两赅”的精义。尤其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单刀宜入直接掌握了“肺为气笥”的关键,控制了全体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比其他各宗派的“起手”架子的确高明得多。细细体会口诀,就可以明白了。第一式韦驮捧杵的口诀如下: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开始练功,第一项的操作,要把身体端正直立,不能偏倚偏斜,不能用劲,全身放松。要想做到这项要求,必须先把“地盘”站好,解决脚下“立”的问题。两脚不可并踵站立着,一经并立,脚下气机发动,就会有劲,反而紧张不会松软了。因此,必须两脚相距约一尺二三寸的距离,最好以本人的脚为标准,两只脚的距离等于一个脚的长度。同时后踵和脚尖必须看齐,两脚的内侧空裆里,立成一个长方形的样子。第二项操作,要把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的“肩€€穴”(即肩的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就会自然笔直,而不带一点强硬的滋味。第三项操作,两眼半睁半闭,平视正前方,这样可以收到澄心和敛神的作用,因为“眼上视则心神上浮,眼下视则心神下降”,不得平衡。第四项操作,两手顺应自然地下垂,轻贴着大腿的外侧。

    第五项操作,运动垂着的两手同时从下向正前方慢杨向胸前抬起,先伸后屈,两掌手心相对,缓缓向胸前收拢,距胸前约一拳停止,把两掌相接“合十当胸”,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相对。这样能使肺脏上下左右“位置适中”,升降开合、呼吸合度,从而达到“气定”的要求。气机能定,则心境澄清,神意内敛了。

    第二式、横担降魔杵的口诀:

    足趾柱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这口诀的意思是说,紧接第一式姿式动作之后,一面把两掌交成“阴掌”(掌心向下),顺着左右的方向,从合十当胸的架子,向左右外开,与肩相平行,开成个一字形,这架子名字叫做“横担降魔杵”,是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因为这时会自觉两肩沉重,如负重担似的,一面把后踵升起,脚尖点地,功夫深了,只用脚大拇趾点地,其余四趾是凭空离地的,这种动作,必须配合两掌左右外开的运行,上下同时动作,不可参前落后。在这个动作当中,心念一定要寄托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气静的境界,心平气静在外面的象征,是目瞪口呆的样子,如果目瞬则视乱,口动则气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脚尖点地,必然站立不稳,东倒西歪,飘摇欲坠了。

    第三式、掌托天门的口诀:

    掌托天门自上视,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胁浑如植,咬紧牙关莫放宽;

    舌下生津将颚抵,鼻中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弛力还将挟重看。

    这口诀的意风是说接连着“横担降魔杵”之后,顺着一字形的架子,两手继续向上作半个圆周的动作,同时两掌随着胳臂向上作半圆的当中,把“阴掌”缓缓翻成“阳掌”(掌心向上),令两掌心朝天,两掌的中指微微接触,宜对“天门”(前额发际内二寸),这时两个胳臂已变成平行笔直,微微偎傍着两耳门,这种架子名叫“掌托天门”。同时用“眼根”的意识向上“内视”,从“天门”观看到两掌。切切注意不可仰头真的用眼去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而且站立不稳了。在这动作的同时,还须用脚尖点地,继续升起后踵,以不能再升高为度。后踵且须微微向两外侧分开些,使“阴跷库”收合,关闭“地户”,使三阴的气脉顺三阳而逆运上升。同时使“会阳”络穴双双松开,以期“督脉”会络三阳气脉,发出都督纲维的均衡作用,使背后三关自然通畅。同时架子会自然站立稳固。这种架子,看似简单,实属细腻,很难做得纯熟。如果练得合度,全身气脉会自然绷张起来,自觉浑身如钢铁一殷的坚强,似树干一般的牢植,尤其以两侧的胁、肋、髀、€€、股等部位,肝脏、胆腑、脾脏所流行的经道,特别感觉明显。

    其次,紧接着上述动作,把右左六个大牙齿微微咬着,缓缓咬紧运气。自觉咬紧牙关之后,耳根震动,上及两鬓为度。同时舌头微微接触上腭,承接津液,含在口内,呼吸由口呼口吸,改为鼻呼鼻吸,把息调匀,调到细而且长,绵绵不断的标难。

    再次,把掌托天门的两掌,就原势捏成拳头,仍分左右,依照原来上举时的老路子,往回下降,好似去挟腋下的东西,返还“横担降魔杵”的架子,同时双脚也一齐动作,上下配合,不可参差,缓缓落平后踵,还原站立着。

    第四式、摘星换斗的口诀:

    只手擎天掌复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吸口呼频调息,两手轮回左右侔。

    这口诀的意思,是就连接着第三式的动作而说的,就横担降魔杵的架子,把右手单掌缓缓向右上方举直,在上举的过程中,把掌向前方转变到左面而内向着头顶,仍旧保持阴掌(掌心仍向下)。同时掉头向右偏视、注视右阴掌的掌心。在右掌运动的同时,左掌则相反地向下降落,€€边下落,一边向背后转移,用手背贴着“腰眼”(在脊柱十四椎的两旁,横开约三寸的宛宛中)o这时内里气机的吐纳,须用“鼻吸口呼”的方法,把息调匀。最吃紧的关键,是一面用眼注视掌心,一面则把心念集中在左手背贴着的腰眼,随着呼吸的吐纳,腰眼必会自然发生一凸一凹的作用,心念和手背,随着这种凸凹开合的动作,也随顺着它微撤运动着。呼吸的次数可以随便,三次五次,不必拘执。

    其次,照着上述的操作相反地把左手上举,掉头左视,右手下落,贴着腰眼,又照右手的呼吸方法,同样地体会运动。这样地交替轮回操作三五次,但必须两手的次数相等。

    有些人练这一手功夫,把掌心向上朝天“袖底劲”向外,是错误的,应该纠正过来。因为这种架子是掌托天门的方法,它是练三阴气脉外开的法子,所以用掌外托。而摘星换斗的架子,是把三阴气脉收回内敛,变换成回阳的架子,去练三阳气脉的方法,所谓摘星换斗的含义,从外向内才谓之摘,等于说摘花摘叶,有收摘的意思。又把北斗南斗的天星形状,形容比喻这个架子的精神。

    第五式、倒曳九牛尾的口诀:

    两腿前弓后箭,小腹运气空松,

    用意存于两膀,擒拿内视双瞳。

    这口诀的意思,是接着摘星换斗而运动的架子。分析它的操作次第,条举如下:

    第一动作,就摘星换斗的架子,必须在左手向上,右手贴腰眼的姿势开始,顺着“左阴右阳”气脉的自然规律,以右手右腿领先,千万不可操作反了。

    把右手从右腰眼离开,微向下垂,倾势向右前方变成阳掌,向前抄去,缓缓抄到与肩相平,肘臂微屈,有似仰月,同时把掌变成阴掌的“擒拿手”(腕部与手掌成直角,五指撮拢,如鸡头形。气机集在掌心的劳宫穴),心念集中在掌中,有如挽着牛尾巴向后倒拉的滋味。

    第二动作,在右手运动的问时,右脚一齐开始,向右前方上进一步,把右腿变成弯弓的形式,而左脚则顺着右脚上步的姿势,伸成箭一般的笔直,这叫做前弓后箭。

    第三动作,在右手向前抄,变换“擒拿手”的同时,左手也须同时动作,就原势的阴掌顺势向下降落,一边下落,一边也同样变换成阳掌的“擒拿手”,反向左背的后面抄去,与左脚的箭形成同方向的两条线,手比腿部约高十五度。

    第四动作,右弓左箭,右手擒拿于前,左手擒拿于后,心念集中在两掌,随着呼吸的吐纳,与小腹丹田的气运开合,相应着运动,在吸气的时候,两眼内视观注,右掌向后倒拽,在呼气的时候,两眼内视,观注左掌,向前顺牵。两腿和腰、背、肩、肘的身段,都要随着倒拽和前牵的韵味,微微相应而战动着。

    把这四项动作,紧密地操作完毕,随即依照这种方法,变换成左脚上前的左弓步,左手反抄向前,变成阴掌的擒拿手,右手则反向背后抄去,变成阳掌的擒拿手,右脚则变成右箭步。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左右仍要平均。

    第六式、出爪亮翅的口诀:

    挺身兼胬目,推窗望月来,

    排山还海汐,随息七徘徊。

    这口诀的意思,是连接第五式而来的,仍就前弓后箭的架子,倒拽顺牵的韵味,顺势变换成出爪亮翅。首先借着前面的弓步,和前手擒拿向后倒拽的“内劲”势子,把后面的箭步随势前收,两脚看齐站立,后面的手同时也顺势抄向前面,与先在前面的掌看齐,两掌变成“排山掌”(掌指翘立笔直,掌心向外),肘、臂与两肩等齐平行,向前伸直,朝前方推去,开始前推,轻如推窗,继而前推到极点的时候,则重如排山。这时身架直立,两目张开,不可瞬动眨眼,平直地望着前面,集中心念,观看两掌的中间,“观想”明月的滋味(功夫深了,这种韵味,自然发现,不可追求)。

    其次,再把徘山掌缓缓向胸胁内收,有如海水还潮,落汐归海的韵昧,一直把掌、腕、肘、臂内收,贴拢左右两侧胸胁的部位。

    再次,就收回的架子,重向前方平直推去。如此往复来回操作七次,每次向前推,必配合呼气,决不可参前落后,更不可把呼吸作反了。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的口诀:

    侧首屈肱,抱头拔耳,

    右腋开阳,左阴闭死,

    右撼昆仑,左贴胛膂,

    左右抡回,直身攀举。

    这口诀的意思,是接连第六式出爪亮翅的练功架子。在剑术里面与拔剑式是相同的。兹分述操作的次序如下:

    第一种操作,先就排山掌的架子,右手向上举提,朝脑后作圆周运动,一面作圆,一面随着作圆周向后的进度,把掌变成半阴半阳拿(手心向左,手背向右,大指向上,小指在下)。一直向后进行,直抵后脑,用掌心抱着“玉枕关”,用手指轻轻拉着左耳朵的“天城穴”(即耳朵的尖端,把耳轮折卷,有骑缝处)。

    第二种操作,在右手作圆的同时,整个头和颈项,随同动作,掉头扭项,面颊向左正方旋转,后脑转向右方,迎接右掌相抱。

    第三种操作,右掌已经把头抱着,把耳攀着,这时的右肩与臂、€€,必须相平,右腋张开,不可倾倚收闭。

    第四种操作,右掌抱头攀耳之后,微微拔牵,头颈同时与掌相应着运动。这时心念随着气脉的运行,集中在右手的肘尖。这样一拔一攀,头肘张弛相应,运动三五次。

    第五种操作,左掌在右手运动的同时,配合运动,不可落后参前,先就原来排山掌的架子,顺式向下降落,由阴掌变为半阴半阳掌,反手向背后作圆周的运动。在下降到与左腿平行相对的时候,即当再变为阳掌,掌心正向背后,于是用手背循着左腿,偎傍着髀枢、从盆骨向上,反掌贴着背心,掌行贴在两个胛骨的

    中间,约当脊柱第五六七椎之间。隐约仿佛有被背心吸着的韵味,把左腋下牢牢闭着,同时与右手抱头、拨耳的运动,顺应它激微响应着。另外在头手的运动中,身子既要放松而又要笔直,不能随着动摇。

    第六种操作,把呼吸配合着上述五项运动,从第一种动作开始,即须“气沉丹田”,不可升、降气机,微微略带闭气的意思,轻轻呼吸。头、颈、胸、肩才能特别放松,全身才能笔直,气机也才能沉静下来。

    第八式、三盘落地的口诀:

    上腭抵尖舌,张眸又咬牙,

    开裆骑马式,双手按兼拿,

    两掌翻阳起,千斤仿佛加,

    口呼鼻吸气,蹲足莫稍斜。

    这口诀的意思,是连接第七式而练上盘、中盘、下盘的方法,所以名叫三盘落地。把它分析成几个动作,条述如下:

    一、先就九鬼拔马刀的姿势,身子笔直地立着不动,两手分别从后脑和背心,各顺左右的方向,各自向左右平伸,使左右两手,与肩相平,成为一字形,掌心向下。

    二、次在两手乎伸之后,随即把左脚顺着左侧的正方向,分开胯裆,两脚的距离,大约以二尺五寸为标准,但高长的人可以跨大些,矮小的人,可以跨小些,总以不大不小,两腿不觉蹩扭为原则。

    三、两腿下弯,变做“骑马裆”,骑马裆的标准,以大腿缓缓下弯,其弯的程度与膝膑骨成水平线为度。同时腰背脊柱,不能弯腰驼背,须求笔直,与大腿的骑马裆成九十度的角。

    四、在两腿下弯,变化骑马裆的同时,上面的两掌也一同动作,配合两腿下弯的速度,不可参前落后,都用阴掌(掌心向下),缓缓往下按,好象按压一种东西似的,缩绵不断往下沉压按去。两掌下按的程度,以掌与膝膑骨相平为标准,即当停止下按的势子。以待变化第五项动作。

    五、将下按的双掌,一齐翻转,变成阳掌(掌心向上),仿佛两掌心里拿着很重的东西一样。

    六、变好阳掌,双双如象拿东西的姿势之后,随即两腿上升,慢慢还原成站立的姿势,而两掌也一齐随着上升,这时觉着掌中很沉重。上升的标准,以双腿立起竖直,双掌上拿与胸部相平为度。这时左脚仍沿外开的动作,向内收回,与右脚看齐,两脚相距一尺二三寸平直站立,两掌保持上拿的姿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