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皇清秘史-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赶到北海,在王龙亭旁边,自己将袍套脱去,只穿一身白布褂裤,坐在海边钓鱼。皇太后果然领着宫眷来了,仍梳的是扁髫,髫上插着一朵鲜花。从漪澜堂坐船,过了海,到五龙亭旁下船。忽见五爷在海边钓鱼,不穿官服。见了太后,又昂然不动。太后大怒,故意问李莲英:“前边是什么人,敢这样的胆大妄为。”

  李莲英奏道:“那不是五爷吗?”

  太后道:“你去问他,为什么这般放肆,快叫他退下。”

  李莲英便走到海边,见了王,请过安。对王说道:“老佛爷来了,请爷回避。”

  王道:“老佛爷驾到,我得去请安,为什么叫我回避?”

  李莲英道“爷不曾穿官服,怎好去请安呢?”

  王道:“不要紧。”

  说着就站起来,向慈禧太后那边走过去。李莲英那敢阻拦。太后见王不但不回避,反倒走过来,不由气往上撞。立刻止住脚步等候。王走到太后面前,跪见太后。太后怒容满面地问道:“爷这样打扮,是来见我的吗?爷的身份,也不算不高了。为什么不穿官衣,反这样的打扮?不怕被奴才们笑话吗?”

  王即庄颜正色地奏道:“奴才有一言,请示皇太后。皇太后今日临朝,为什么不梳头而挽髫,难道太后不怕群臣笑话?奴才倒反怕别人笑话吗?”

  太后道:“我这几天是有点不爽快,起来的时候稍晚因为忙着上殿办事,所以来不及梳头。”

  王奏道:“奴才今天也以为皇太后没有梳头,便不能出来游览海景,故敢不穿官衣在海边钓鱼。岂知皇太后驾到,一时仓猝不及穿起,请皇太后恕奴才的罪。”

  慈禧太后被王这一来,弄得没有办法,心里虽然气极,又不敢与王争辩。只得忍着气,一言不发就走了。慈禧太后转身回宫,王也离开北海。那慈禧太后回到宫中,自己一想:恭亲王是得罪了,亲王又准其开去差使,如今王屡次渎犯自己。把文宗三个兄弟,满都得罪,万一内外臣工,群起反对,怕自己难以应付。想了好些日子,无法挽救,只得命人将福晋传进宫来。命七福晋常安慰王,并赐他十万两银子,又送了两个美貌宫女,赏给王伺候一切。七福晋已知太后之意,便劝王改变宗旨,王那里肯听,每天只在王府中看戏取乐,仍是不问内廷之事,慈禧太后又对于恭亲王特别赏赐许多宝物,将恭王之女,封为荣寿固伦公主,赏用金顶黄轿,以示优遇只有那亲王一辈子也得不着差使,连赏也没有。这且按下不提。且说京师西直门外,有一个白云观,观中有一个老道,姓高名元峒。因为李莲英的关系,在慈禧面前,时常夸讲高老道的法术高深,能捉妖魔鬼怪。这一年宫中忽然出了妖魔慈禧太后便听了李莲英的话,传高老道进宫,作了一天一夜的法。李莲英便说妖怪被高老道捉住了。慈禧太后也很为相信。从此便把高老道信任起来。下了一道上谕,封高元峒为总道教司,与江西龙虎山的正乙真人,受同等的礼遇;又发库银一万两,替他重建白云观那高老道又仗着皇太后的势力,到各王爷各大臣家中去募捐。京城募足了,又到外省去募上到督抚司道,下到州县佐杂,都要孝敬他。足足捐了六七十万两银子,便将白云观旧址从新翻造。外面阁宽宏,里而亭台曲折,辉煌壮丽,金碧一新。落成那一日,高老道进宫去,恭请皇太后拈香,替菩萨开光。慈禧太后便下谕拣定正月十五日圣驾新临,并着宫眷命妇,随驾前去。那些福晋命妇们便大忙起来。她们是奉旨拈香的人,便大敲丈夫或父母的竹杠。太太们出门,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穿戴,那些年老的福晋命妇们,尚容易对付。只有那班年轻的福晋,格格,太太、小姐们,最难打发。他们都在妙龄,花容月貌,各人逞媚争宠,都向家中百般需索。有的要打首饰,有的要做衣裳。到了正月十五的清早,他们都乘着轿车,赶到白云观去。那文武官员,亲王大臣等,也到西直门口去接驾。远远望见旌旗蔽日,一大队人马,拥护着皇太后的銮驾,香烟缭绕,来到跟前。那些大臣们都爬在地下接驾。待圣驾过去,那大臣们各人上马的上马,登车的登车,从小路里抄上前去。又在白云观门前跪接。皇太后的御车,直进中庭角道上下车。这时两旁跪的尽是臣家命妇,一时钗光发影,春色满庭。皇太后向两面望着,不觉露出笑容来。皇太后进殿,高老道早在殿阶上俯伏着,高呼:“皇太后万岁万万岁!”

  慈禧太后走到佛座前,见正中塑着一座丈二金身的大像,认识是玉皇大帝李莲英递过御香,皇太后跪在黄缎绣龙的拜垫上,大礼参拜。后面二三百位官眷,殿廊下二三百位大臣,都一齐跟着跪在蒲团上,满院子鸦鹊无声只听得钟鼓之声,东西相应。那些官眷的环佩铿锵声,大臣们的朝珠钉铛声,微微的内外相应。拈香已毕,大臣们退回。慈禧太后将高老道宣进来。高老道谢恩已毕,太后吩咐他领导随喜,参观庙内景致。高老道全身披挂,精神抖擞在前面斜着肩儿,弯着腰儿走着。慈禧太后走过几重佛殿,见塑的尽是天神天将。绕过后面月洞门,便露出一座小花园来,盖造得精致曲折,花园内随处养着鹤鹿孔雀之类,点缀美景,慈禧太后十分欢喜。走过几处迥廊,才见正屋盖的是九间正厅,五明四暗,厅上已排列着茶桌,厅对面建着一座金碧辉煌的戏台。这时满屋子结着灯彩,戏台上预备下场面,两边暗房是慈禧太后的更衣室。慈禧太后入更衣室,略略休息一会。外面茶桌摆齐,戏台上锣鼓一响,开台唱戏。高老道早已把内廷供奉的几位名角请来,听候太后点戏。慈禧太后出来用茶果,果然点了一混元盒,一珠帘寨,一文昭关,一安天会一鸿鸾禧。各名角都打起精神,大卖气力,唱得十分精采。慈禧太后大喜,一屋子官眷们都陪坐着听戏。剧台上竹歌嘹亮,台下珠围翠绕。文武官员一律回避着,独有高老道在脂粉队中,如穿花蝴蝶一般,跑来跑去的,承迎着慈禧太后的色笑。这一场戏,直听到日落西山,慈禧太后才摆驾回宫。那班官眷命妇们,也各自上车进城而去。这里高老道将那班亲王大臣让进正厅内坐。那班亲王大臣们都向高老道问好。谈了一会,高老道又摆酒席,请大家畅饮。便有许多戏子,上来请安。那班亲王大臣原是与戏子认识的,便叫戏子们坐在身后。有说有笑,有唱有歌,越发乐得忘形。这一场酒席,直吃到黄昏方散,各人坐车回府。隔了三天,高老道又进宫来谢恩,皇太后留他在宫中赐宴。高老道又教慈禧太后练八段锦和练气打坐的工夫。说每天在起床之前,练一套八段锦,可以延年益寿。慈禧太后信高老道的话,就每天认真练习,直到临死也不间断。因此太后的身体,更日见丰满。高老道更为太后所重视,有许多王公大臣,因为慈禧太后重视高老道,便与高老道时常往来,巴结高老道。后来王府的福晋格格,大臣们的夫人小姐,也都拜高老道为师父。这一风气一开,京城里许多官眷,都抢着拜在高老道门下,做一个女弟子,方算是一件荣耀的事。那些女弟子们,都送大宗贽敬,多则上万,少则数千,还有送绣货的,送珠宝的。又有许多亲王贝勒贝子们,要求着和老道换帖拜把子。老道还推三阻四的不肯。那李莲英却与老道换了帖。高老道又有一个特别的脾气,他所见的人,一见面若是投缘,他便与他要好;若一见面不能投缘,便不与他契合。任你送多少钱,他也不要。这时高老道在男子当中,只赏识了一个端方,收他为徒弟。那端方甚得老道的欢心,又由老道介绍与李莲英往来。后来端方竟升到督抚,这是后话,暂且不表。且说这一年正月十五日,太后亲自到白云观拈香之后,从此每逢正月十五日,便有京城里文武官员,到观中来拈香。皇太后也要下一道上谕,派一位王爷代行拈香。这一天高老道必备下戏酒,邀王公大臣们在观中热闹一天。从十五日起,将庙门开放,任人进庙烧香,直开放天二十五日为止。在这十天之内,红男绿女,进庙烧香的,也不知有几千几万人,排得水泄不通。京城里的人,都叫做会神仙。说是这十天以内,到白云观去,有福气的人,便会得神仙。于是上至王公大臣们的福晋格格,命妇小姐,下至贩夫走卒的妻子儿女,都打扮得如花朵儿似的到白云观里来会神仙。他们又必定要在庙内借宿一夜,名叫宿山。这白云观的名声,因此就轰动了全国。这一年也是正月十五日那一天,有一位吴侍郎的太太郁氏,生得花容月貌,娇艳异常真算得是头等美人。郁氏这日到八王爷中去拜年,八福晋正打扮着,要到白云观去会神仙硬要邀郁氏同去。郁氏也一时高兴,便跟着八福晋去了。他们到了白云观,拜见高老道。高老道忙问八福晋:“这位是谁家的太太?”

  八福晋便对他说:“这是吴侍郎的夫人。”

  高老道笑道:“吴太太,贫道见你的相貌,生得天庭饱满,地角方圆,是大富大贵之相,而且将来修道成仙,也是有分的,贫道想收你为徒弟,不知你意下如何。”

  郁氏嘻嘻地笑道:“我没有带贽敬,怎能拜师父呢?”

  高老道说道:“吴太太,贫道并不重在贽敬,那些送贽敬的人都是凡夫俗子,可知贫道是重缘份,不重金钱的。”

  郁氏听老道不要钱,就收她为徒弟,这是何等荣耀的事。那八福晋也在旁怂恿着,叫郁氏答应。八福晋又从腰里掏出一张二千两银子的银票来,交给郁氏,叫郁氏转交高老道,作为贽敬。高老道连忙摇手说:“贫道有言在先,不收吴太太的贽敬,贫道是决不收的。”

  吴太太便趴在地下,对高老道磕头,拜过师父。高老道又请八福晋与吴太太到正厅上与那些福晋命妇们坐着看戏吃酒,直到会过神仙方才告别,高老道反送郁氏一万两银票作为见面礼。正是:神通广大多弟子,金钱踊跃羡真人。欲知后来情形如何,且听下回解。
第九十二回 光绪大婚归国政 庆王筹款建名园
话说吴侍郎闻高老道不要贽敬,反送他一万两银子,自然是满心欢喜。从此与高老道往来,更是亲密。高老道又乘机向皇太后奏明,说吴侍郎才堪大用,如何投闲置散,受尽清苦,求老佛爷赏他一个差使。慈禧太后便听了高老道的话,放吴侍郎做了广东学台。那广东学台一缺,在中国各省学差中,要算第一个美缺了。吴侍郎奉了上谕,亲自跑到白云观,叩谢高老道的恩德。郁氏又去见高老道,磕头谢师父,便兴高采烈地上任去了。按下白云观的事不说,再说光阴迅速,不觉又过了几年。光绪皇帝已经十七岁了,按清朝制度十六岁为及岁之年,凡是大员子弟,到了十七岁都要出外当差。皇帝已有十七岁,当然要亲裁大政。慈禧太后心中虽然不愿意抛却她的政权,但因祖例有关,也不得不撤帘归政。就颁了一道上谕,请皇帝亲裁大政。当时有几位后党大臣,又奏请皇太后延长垂帘期限,最后决定,候皇帝大婚之后,再行归政。太后正中下怀,自然欣悦,就下谕照准,慢慢地办起皇帝大婚的事来,慈禧太后便传王、恭王、亲王三人进宫,面议此事。慈禧太后先已选定她自己的内侄女,承恩公桂祥的女儿,为光绪帝皇帝皇后。又选侍郎常叙的两个女儿为贵妃。这两贵妃是亲姐妹,乃志赞希的姊妹,文廷式的女学生,都是很有才学的。这一天便是选择后妃的日期。按前清的礼节,先由宗人府行文八旗满蒙汉各固山,凡属文职五品以上,武职四品以上的官员的女儿,年及十六岁的,一律造册呈送宗人府。由宗人府造具黄册,进呈御览。再由皇太后选择日期挑选。挑选的那一天,将被选的女孩子,传到大内乾清宫。各宫眷及福晋命妇们,一律身穿吉服参观大典。被选的女孩子,按名传唤,到皇太后面前行礼。礼毕,稍有姿色的,太后必要详细问话。查看一遍,然后再选出十余人来,其余暂退。再由这十余人中,选为后妃首先选出的,就为皇后。其次选出的,便是两贵妃。这皇太后本是胸有成见的。便选定桂祥之女及常叙二女。这三个女子之中,以相貌论,要算常叙的次女,生得最为端庄秀丽。光绪皇帝一见大喜,便按照先朝祖例,将如意递到常叙次女的手中,慈禧太后忙夺过来,递在桂祥的女儿手内。光绪皇帝心中大不痛快,但是皇太后的威严,也不能说什么话,只得闷在肚里,郁郁不乐。光绪定婚之后,转眼又是一年,便是光绪十五年了。大婚典礼,在正月二十日举行。这一天,宫中挂灯结彩,皇后家在东城方家园。一路上黄土铺地,夜间吉时,皇后宝轿从大清门抬进宫去。次日群臣朝贺,慈禧太后便下了一道上谕,撤帘归政。光绪皇帝亲裁大政了。那皇帝的师傅翁同、孙家鼐、夏同善、孙贻经等,都重用起来。皇帝下朝之后,仍在上书房与几位师傅研究文字和一切的学问。皇太后便退居瀛秀园中,不问政事。每日带领宫眷命妇们,在各处游玩,或下棋打牌倒也安闲自在。只有那些左右亲信的人,都失了权势,便甚为恐慌。那李莲英、荣禄二人更为着急。便与庆亲王奕匡商议,谈起苦情。庆亲王叹道:“皇帝真是厉害,什么事不容说话,所有关差道府,都由皇帝独断独行,军机处的权,都削完了,也是没有进项,比老佛爷的时候,差得远了。”

  李莲英道:“这样的弄下去,咱们岂不糟了呀!”

  庆王道:“你可以奏明太后,就说上书房几位师傅,怎样的不好,各省督抚,都有怨言。将来一定要弄出事来,不如乘此时机,请老佛爷对于朝中大事,加以监督。凡是要紧的奏摺,及三品以上大员放缺,皆须由老佛爷审查过了,然后再办。每天由军机处将那平常的事件也抄录一份清单,进呈皇太后御览。无形之中,又将大权弄回老佛爷手中,咱们也不致于这样倒运,你瞧我这计策,好是不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