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社会功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科学的社会功能-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平局面无法维持。所以科学由于致力于一个不适当的目标,最后可能会自掘坟墓。就这个问题而言,对于有人滥用科学来达到个人或国家的扩张目的,我们也不能不表示遗憾,因为,其结果只能是弱小种族灭亡,强大的种族占有其废墟。我这番话是指一般战争。我并不想毁谤人们为保卫大不列颠的完整和自由所作的努力。我们是迫不得已而这样做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对目前欧洲军事形势毫无责任。”——根据克劳瑟著《十九世纪的英国科学家》,第140页。

世界大战中的科学 尽管从技术上和科学上来说大战的准备工作规模极大,人们却发现随着战争实际局面的发展,这些准备工作完全不足以应付需要。在战争期间,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自己成为各自政府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了。的确在一开头,对这些人才的使用,存在严重浪费现象。本来可能成为本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的莫斯利竟被派前往加里波里并在那里阵亡了。英国的一位主要物理学家建议为陆军组织一个气象机构,人们却告诉他说:英国士兵能在任何气候中作战。只是在英军在弗兰德泥泞地带发动几次攻势遭到重大伤亡之后,才设立了这个机构。

不过随着战争拖延下去,政府就把科学家们留在国内,以便改进现有的毁灭性武器、发展新武器和应付敌国新发展的武器。空中战争和化学战争是大战期间科学事业的两项福音。不过在战争条件下进行科研浪费惊人。往往要在物资和准备工作都不充分的情况下,在短短几星期中设计出新方法并投入生产。这自然造成物资的极度浪费和生命的重大损失。

协约国为了应付德国人制造的毒气,不顾化学家和工人的死亡或伤残,加紧发展毒气生产。同样,飞机制造有长足进步,然而在物资和生命方面却付出了重大代价。尽管这样,很显然,在战争的刺激下,科研成果付诸应用的速度仍然比和平时期活动表面上具有的限度快好几倍。这表明:在和平时期,科学的进步并不是受到内在因素的限制,而是受到外在的经济和政治因素的限制。

战争促成了国家组织的科研工作 大战爆发后不久,在德国境外就可以看出,各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的人数完全不足以应付军事形势的需要。德国人的自然资源要少得多,在战争的大部分歧间,他们却能够在技术上和军事上掌握主动权。德国和协约国士兵阵亡的比例为一比二,德国人每丧失一架飞机就要打下六架对方的飞机,这一点是意味深长的。因此,战争、而且只有战争才能使各国政府痛感到科学研究在现代经济中的极大重要性。英国通过成立科学和工业研究部而公开承认了这一点。这个部主要是为满足平时备战需要而设立的。例如,我们在1934年的报告书中看到这段话:“人们过去一直要求英国工业和科学更加密切地并肩前进,战争的环境使他们的呼吁更显得有力,因为战争环境空前有力地说明:有了可以在工业中利用的科学发现却不再继续采取措施,那会产生什么后果。例如,我们很快就发觉:我国不幸主要得依赖国外来供应某些作战上极为需要的物资。当时我国的头号敌人通过科学成果的应用,已经掌握了某些工业产品,按其程度和性质来说,都足以危及我国的利益。大家普遍认识到:为了在平时和战时都能取得成功,就应充分利用科学资源,战争的危险为和平时期提供了教训。”在订立和平条约时,获得胜利的协约国企图把德国人的科学事业据为己有,以便永远确保自己的势力。可是由于政府官员和工业家把科学看作是配方的总和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作用遍及整个经济结构的一种活动,他们仅是取得一些制造染料和炸药的秘方,免得自己的科学家再去探索,而让德国科学家们通过自己专心致志的工作,把协约国用武力所推翻了的军事均势重新扭转过来。

当前的军事科研工作在战后年代中,人们愈来愈把从科学上为近在眼前的未来战争作好准备当做当急之务。在一切国家里,政府都把科学看作是有用的军事附属物,在某些国家中,这实际变成了科学的唯一职能。这不仅反映在政府的比较巨大的军事研究预算拨款上,而且也反映在工业企业的类似支出上。只有三种工业规模较大、垄断程度较高,足以进行充分规模的科学研究。它们是重金属、化学和电气制造工业。前两种工业主要地而且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从事军火生产。可以公正地说,英国约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科研经费是直接或间接用于军事科研的。其他国家的科研经费可能也不下于此,或甚至更多,虽然其数字更不容易收集。而且这只是平时的情况。十分显然,在战时,一切科研实际上都要为作战目的服务。

什么是军事科研? 要精细确定什么算是军事科研、什么不算军事科研现在几乎不可能了。在一些还允许人们发表和平主义意见的国家里,当局自然设法缩小军事科研费用数字。通常的办法是,指出在有些情况下,为军事目的而进行的科研怎样地变得具有商业价值,结果还是有利于社会。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指出了从前的一些例子。现在人们列举的例子是炸药研究对于爆破矿山和石坑的用处和毒气在消灭害虫中的用途。然而宝剑可以改成犁头,而且有时也的确被铁匠打成犁头,这只不过是事实的一半而已。同样正确的是:表面看来属于民用的科研也可以用于军事。事实上,我们正在脱离战争仅仅是社会一小部分人的专门任务的时代,而且已回到社会、部落、或者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首先都是一个战士的时代去。在现代工业化条件下,战争不再单是由战场上的士兵来进行,而是由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来进行。工业体系参加战争的间接性是一个十分方便的烟幕,因为这样就可以使和平主义者的攻击矛头指向战争中大概最不重要的部分——实际的前线作战。不过把科学成果在现代战争中的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区别开来还不失为一个方便的办法。

战争趋向于机械化 在世界大战中出现而且在此后又大大强化的特征之一,便是一切类型的作战的机械化。结果,假如人们要进行战争,人们就不但象在旧式战争中那样,需要步枪和大炮之类的装备,还需要机关枪、坦克和飞机。这些武器又相应地需要更多的炸药、气油和毒气。制造这些武器所必需的资本支出要比以前任何战争都多得多,而为了要在战争条件下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使这些武起源源不断而来,就必须有一个有活力的和有效率的工业来供应,这个工业所雇用的职工人数要比作战部队的人数多得多。因此,人们立即可以得出结论说:只有高度工业化的国家才能有效地进行现代化战争。通过代理人去进行战争的一些国家可以把这个事实掩盖起来。它们雇用外籍人去作战,并且不断向他们供应现代化武器弹药。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之间的战争就是一个例子,这两个国家本身都制造不出任何有效的武器。这场战争部分地是作为英美两国的敌对经济集团夺取经济利益的一种斗争而进行的、部分地是为了向军火厂提供利润、部分地也是为了在作战条件下实地试验现代武器的效率。西班牙内战是另一个方法的例证:这个方法就是向难于驾驭的少数集团提供武器,试图推翻一个国家的政府。当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同一个既缺乏工业又得不到另一个工业国支持的国家进行战争的时候,会产生什么结果,已经见于可悲的阿比西尼亚战争。所以,一个国家在战争中能否取胜取决于其平时工业的规模和效率。实际上,世界上仅有七个强国可以说在这方面是真正有力量的,不过其力量大小是不等的,即,美国、苏联、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凡是能够加强本国工业、提高其生产方法的效率及其经济效果的一切办法都会增强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就这一点来说,一切国家的工业科研都是潜在的军事科研。人们已经在德国清楚看到了这一点。在那里只需稍作变动,就能把民用工业研究的整个机构转为公开为军事目的服务的机构。

科学和军备重工业 各工业部门自然并不都是同等地参预备战活动的,但是参预备战的主要部门却是国家的关键性工业——重金属、机械和化学工业。这些也是科研活动最多的部门。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已经看到,欧洲的重金属工业几乎完全是靠了军事订货才从萧条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制造大炮、战舰和坦克都需要大量钢铁,生产这种武器的需要已经证明是促使人们研究金属特性的最大动力。除了各个企业开展的科研之外,英国钢铁联合会用于合作研究的费用从1932年的5,000镑一跃而上升到1936年的22,500镑。

飞机生产 在机械工业中、特别是制造运输工具的工业中,人们可以同样清楚地感到军事需要的压力。某些种类的重型运输工具、卡车、拖拉机等,实际上可以无区别地用于战争或和平的目的,很难估计出研制这些东西的费用中有多少可以归入军事支出。不过对飞机来说,情况却是完全不同的。几乎从一开始,发展和扶助飞机生产就主要是为了军用。甚至在这次重整军备景气时期来到之前,英国全部飞机中,就有五分之四是军用飞机,在德国等国家里,由于禁止拥有军用飞机,人们就有意识地发展民用航空事业,以便在适当时刻把民用航空事业转到军用航空轨道上去。因此,在几乎一切国家中,航空科研都具有直接的军事重要性。征候之一就是,各国之间越来越难以在航空研究上进行任何合作。

当然还是有一些表面上的合作;还有些国家对新飞机的设计进行了一些宣传,借以提高自己的威信,可是最好的设计都要等到实际上过时以后才予以公布。就这样,所有国家都希望在战争爆发时能比别国领先几年。飞机工业是上述意义上的几乎完全科学化的工业,而且正在迅速发展中。它需要的科研工作比任何比较老的工业都多得多。实际上,我们发现,在大多数国家中,航空研究是一切工业科研中最优先发展的、接受津贴最多的项目。所以在英国除了一些军事航空研究站之外,国立物理实验室也有很大一个部门专门从事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上述这些军事航空研究站在1937年共花了727,500镑之多。甚至在大学里,空气动力学研究也占有重要地位。

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在现代战争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占着日益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化学工业中特别难以区别有多少科研工作属于民用性质,有多少属于军用性质。化学工业供应的或者化学工业可以供应的军事物资是炸药、毒气、橡胶、汽油和其他马达用油。如果不能以大大超过平时的数量来供应这些物资,战争就无法长期进行下去。所有这些物资在平时和战时都有用处,只有毒气主要用于战时,所以在平时生产得比较少。人们经常需要用炸药来爆破矿山和石坑,并用于许多土木工程用途。粗看起来,橡胶和汽油似乎不能列入化学工业范围。它们是资源分布得很不均匀的天然产品。在大国之中,美国和苏联都缺乏橡胶资源。英法则缺乏汽油,而德、意、日则二者俱缺。因此大战以后,科学界就拚命研究这两种物质的人工合成方法。在一个组织得合理的世界中,由于人们可以方便地在大庄园中生产生橡胶,生产合成橡胶是不经济的,从煤中提炼汽油也是这样。当然,在花了几百万镑款项来进行研究和建立实验车间以后,人们也许有可能找出一些新方法,以相当于天然产品的成本来生产这些人工合成产品。或者甚至有可能生产出优于天然产品的新材料和燃料。我们的目的仅仅是要指出有多少科学研究力量转移到表面上属于商用性质,而实际上几乎完全是为了适应军事需要而产生的项目上去。

炸药和毒气 制造更为直接的军用化学品——炸药和毒气——的方法和原料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炸药的主要成分是硝酸、硫酸、甲苯等煤焦油衍生物和各种纤维素物质。所有这些东西在平时都有很广的用途。不过各国都希望把这类物资准备得足足的,以供军用。这一直是推动人们研究用其他办法生产这类物资的一个十分自觉的动力。制造硫酸所必需的硫本来都是从高级硫矿石、黄铁矿或者天然硫沉积层中提取的,不过这些资源受到地点限制不能成为万无一失的战时物资来源。大部分的直接硫矿石都是由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提供的。因此,各国都纷纷研究怎样从分布很广的石膏之类的低级资源中提取硫。用了目前使用的方法来生产硫酸,再没有一个大工业国会感到缺乏硫酸了。硝酸供应曾经一度成为极其尖锐的问题。由于硝石几乎完全来自智利,在战时只有拥有制海权的国家才能取得它。可是由于哈柏在上次大战中发明了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制造硝酸的方法,情况就完全改观了。利用这个方法,不仅在战时,而且在战后都生产了大量硝酸盐,以致使天然硝石一度在竞争下被迫完全停产。当然,硝酸盐除了在战时有用处之外,在平时也有极为有价值的用途——作肥料用。不过由于农业生产者买不起,硝酸盐作为肥料是供过于求的。必须有一次真正的大战才能使合成硝酸盐工业复苏。

毒气的生产情况与此相似;所需的天然原料,除了已经指出的以外,还有氯气。氯气可以从盐或海水以及砷中提炼。

这些原料是到处都有的。毒气制造过程中的中间产品都是常见的商品,所以只要使科学研究的最后几个阶段转到军用轨道上去就可以生产出毒起来;毒气制造厂尽可以依靠普通的化学生产经验来处理其他阶段。另一个使化学工业比其他工业更带有直接军事性质的特征是:它可以比较容易比较迅速地从平时生产转入战时生产。制造大炮和战舰的机器无法很快地装好。甚至用来制造大量飞机的机器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准备必需的工具、夹具等等。但是化学工业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