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风暴之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色风暴之迷-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阶段,双方战略相持(1986年1 月… 1989年2 月)。旷日持久、边打边谈
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承受巨大压力。战场上的屡屡失利,阿
富汗游击队的不断壮大,迫使苏联改变侵阿政策。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
记后,决定逐步从阿富汗脱身。为实现这一目标,苏积极推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
决进程,将战争规模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加紧武装并将“清剿”任务移交给阿政
府军,苏军主要负责防守城市和交通线。阿游击队为了把苏军赶出国土,推翻喀布
尔政权,对城市和交通线频繁发动攻势,先后对喀布尔、昆都士、坎大哈、贾拉拉
巴德、赫拉特等重要城市发起多次进攻。其中对喀布尔的进攻曾出动兵力5 万人,
时间长达几个月,对苏军和阿富汗政府军造成严重威胁。但由于游击队内部政见不
一,缺乏统一指挥,加上武器装备落后,进攻屡屡受挫。阿富汗战场出现了苏军控
制主要城市与交通线、游击队控制广大农村、双方均不可能取胜的僵持状态。在此
情况下,苏联被迫接受1988年4 月14日达成的日内瓦协议,并于同年5 月15日… 1989
年2 月15日分两个阶段撤出全部军队11.5 万人。至此,苏联侵阿战争结束。

    阿富汗战争旷日持久,历时9 年多,给阿、苏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阿富汗
有130 多万人丧生,5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苏联先后有150 多万官兵在阿
富汗作战,累计伤亡5 万余人,耗资450 亿卢布,削弱了国力,从而被迫改变其全
球战略,对国际战略格局影响深远。战争中,苏军使用大量先进武器,采取多种战
略战术,但由于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受到国际社会和苏联人民强烈反对。阿富汗
人民抵抗力量虽然在兵力兵器等方面处于劣势,但由于从事的是正义战争,受到广
大人民拥护和国际社会支持,部队士气高昂,加上成功地开展游击战,使强敌陷人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并最终迫使侵略军撤离国土。

    这次战争的失败,不仅为苏联红军的英名蒙上了莫大的耻辱,而且预示了苏联
的解体已经踏上了不归之路。

           七、破解俄罗斯军事盛衰之谜

    战争是俄罗斯得以兴盛的杠杆,同时,也是它走向衰亡的加速器。纵观俄罗斯
历史上的每一位伟大人物,在他(或她)的背后,都会有一连串的战争。北方战争
奠定了彼得一世的俄国之父的崇高地位;瓜分波兰的战争也使叶卡特琳娜女皇赢得
了巨大的声誉,甚至卫国战争的胜利也把平庸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推上了欧洲霸主
的宝座。与此相反,每一次失败的战争也会加剧俄罗斯国内的矛盾,带来改良或者
革命的副产品,加速俄罗斯帝国的衰亡。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带来了俄国农
奴制的改革;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引起了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1912年俄国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利则激起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最终埋葬了沙皇制度和俄罗
斯帝国。

    俄罗斯不是一个轻易被征服的国家。但很早就有人说过:俄罗斯国家的命运就
像一驾笨重的雪橇,不怕任何坑坑洼洼和摇晃颠簸。在将近二百年的兴衰沉浮中,
俄罗斯也曾面临着许许多多内外的挑战,但它都能顺利地应付,常常还反败为胜。
俄罗斯有着极强的防御性作战能力。但这不是因为它的过于强盛。而是因为它经济
落后,地广人稀,交通极为不便,自然条件恶劣。而且,在它的庞大国土内,没有
一个一旦攻下来就可以迫使它媾和的中心。敌人愈是深入俄国腹地,交通线愈长,
困难就会愈多。再加上俄罗斯人酷爱自由与独立的天性,都会使它的敌人一个个有
去无回。在俄国的历史上,莫斯科曾不止一次的被敌人占领,但都没有解决问题。
17世纪波兰几万军队在俄国的覆灭,18世纪初瑞典几万军队在俄国的失败,19世纪
初法国几十万军队在俄国有去无回,更有20世纪希特勒的铁骑折断在苏联大地,都
反复地证明了这一点。

    无论是在兴盛还是沉沦中,俄罗斯人都始终高扬着他们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
这根红线,穿越俄罗斯的历史,成为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生命线。让我们聆听
古代英雄史诗的叙述吧:

        王爷们,请踏上你们的金橙吧,
        为了今天的耻辱,
        为了俄罗斯的国土,
        为了伊戈尔的,
        那勇猛的斯维雅托斯拉维奇的创伤!
                                  ——《伊戈尔远征记》


    越是到了近代,俄罗斯人民爱国主义的声音就越激越、越昂扬。“为了俄罗斯
的国土,自由和荣誉”,成了蕴藏在俄罗斯人民内心深处一股强大暖流。在这种爱
国主义精神的感召和凝聚下,俄罗斯的衰弱不会是长久的沉沦,而是痛苦的抉择和
超越,是凤凰涅磐式的新生。

 第八章  隧道尽头是曙光吗:俄罗斯道路之谜

    为什么我的耳边总能听到你那飘荡在辽阔国上上的凄婉歌声“在这歌声里蕴涵
着什么意义,是什么在召唤,在悲泣,在令人忧心如焚‘是一些什么声音痛苦地在
耳边回荡;钻到我们心灵深处,在我的心头萦绕。——俄国作家果戈理。

    数百年来,俄罗斯如同一个迷途的孩子,迈着不算坚定的步子疾步快行,天真
般地追逐着远方那一闪即逝的光亮。尽管屡屡跌倒,但却无怨无悔,仍然是执著前
行。俄国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普列汉诺夫解释为:“在俄国历史过程中,有些特点使
它显然有别于所有西欧各国的历史过程,而与东方伟大专制国家发展过程相类似。
此外,使问题变得非常复杂的是,这些特点本身也都有其极为特殊的发展过程。它
们时增时减,因而俄国仿佛是动摇于西方和东方之间。在俄国历史的莫斯科时期,
这些特点的范围要比在基辅时期大得多。但在彼得一世改革以后,这些特点又减少
了——最初减少得很慢,后来却越来越快。俄国社会发展这一新阶段——最初既迟
缓又表面,后来则越来越迅速和深化的俄国欧化阶段——就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远未
结束。这一切对于全面阐明我国的历史过程,是再重要也没有了。”

    那么,什么是俄罗斯道路,隧道尽头是曙光吗?

            一、彼得大帝盛世的背后

    几百年来对彼得一世评价众说纷纭。恩格斯说“彼得是真正的伟人”;彼得一
世时代的农奴说“彼得是制造孤儿寡妇的沙皇”;现在史学界的一些学者则称他为
“俄国现代化的奠基人”。

    不管如何,无法否认的事实是:1689年,年仅17岁的彼得一世放眼看世界,以
过人的胆识和气魄,推行“欧化”改革,建工场,办教育,迁新都,搞扩张,把封
闭落后的俄罗斯,变成了欧洲大陆的强国。俄国的强盛是从彼得一世开始的,从那
时起,俄国开始走向世界。彼得一世小的时候,随母亲住在莫斯科郊外普列奥布拉
任斯基村。周围有许多来自各国的侨民。他常常与他们来往,向他们学习航海知识
和造船技术,因此深受西欧文化影响。1697年 3月2 日,一个2000人的俄国“大使
团”正式出发前往欧洲。其中有一位下士,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这是沙皇的化
名。这次他隐姓埋名随同俄国使团一起出国旅行,考察西欧,学习西欧先进的科学
技术。

    荷兰是当时以工业和商业闻名于世的欧洲富国。1967年8 月初,荷兰造船业的
中心一萨尔丹城的造船厂出现了一位身材高大、神情威猛的工人。虽然他穿着萨尔
丹人的服装一厚绒布短上衣和粗布灯笼裤,手里还拿着一套工具,混在装束像他一
样的工人群里似乎并无不同。但到过莫斯科的荷兰人很快就把他认出来了,他就是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他手里的工具是从一个寡妇那里买来的。好奇的萨尔丹人注视
沙皇的一举一动,而且还有外地的一些人,专程赶来一饱眼福,看俄国沙皇如何熟
练地驾驶快艇,或者打制石磨,或者到有亲戚住在莫斯科的萨尔丹人家去做客。一
位同时代的荷兰人写道:“他处处都表现出不寻常的求知欲,他经常寻访那些知识
渊博的人,不耻下问。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不同一般的理解能力,以及非同寻常
的记忆力,对于他熟练的技巧不少人叹为观止、有时他甚至超过那些较有经验的工
匠。据说,有一次,他到了一家造纸厂,参观了他感兴趣的所有地方之后,从工匠
手里拿过来一个舀纸浆的模子,用它舀起做样品的纸浆,任何人也没有像他做得那
样在行。”他学会了“一个好木工应该知道的一切”。

    1698年8 月25日,彼得一世返回莫斯科,沙皇返驾的消息次日才在首都传开。
领主们来到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祝贺他平安归来。一见面,沙皇命令侍从递给他
剪刀,二话不说,动手便去剪领主们的胡须。曾指挥忠于政府的军队击溃了射击军
的舍英,此时却成了沙皇注目的第一个牺牲者。罗莫达诺夫斯基那一把“恺撒大公”
式的大胡子也未能幸免,然后沙皇依次剪掉其余领主的胡子。

    过了几天,剪胡子手术又重复一次。这一次操剪刀的不是沙皇自己,而是他的
侍从。在舍英家的宴会上,他一会儿跑到一个领主跟前,一会又跑到另一个领主跟
前,剪光他们的胡子,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这种改变俄罗斯外观的做法看来微不足
道,但对彼得一世未来的统治,却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对胡须的崇拜是从东正教开始的。教会认为这种“上帝赐予的饰物”是俄罗斯
人自豪的标志。彼得一世的同时代人阿德里安大主教把不留胡须的人比做公猫、公
狗和猴子,他宣称剪胡子的作法是大逆不道的。尽管剪胡子遭到指责,某些大胆的
和追求时髦的人仍然冒险在彼得采取强硬措施之前把胡须剃了。但是宽阔密实而且
完整的一部大胡子被认为是威严和端庄的表征。罗莫达诺夫斯基公爵在得知领主戈
洛文在维也纳身穿德国服并剃了胡须时,愤怒地喊道:“我不相信,戈洛文竟敢如
此胆大妄为!”罗莫达诺夫斯基的胡须后来是沙皇亲自剪掉的。剃须一举在宫廷实
行起来毕竟要容易些。彼得把胡须上的变革视为政府政策的象征,并宣布剪胡子是
全体居民的义务。

    就这样彼得一世的改革就从剪胡须开始了,之后的历项改革都充满了沙皇的意
志,雷厉风行、坚决果断。革新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但不难看出,目的只有一
个,那便是使俄国欧化,把俄国提高到现代化国家的水平。彼得有一个极为明确的
目标,就是要使古老落后愚昧的俄罗斯与先进发达的世界连接起来,与蓬勃兴起的
欧洲工商业沟通血脉。他大力发展工商业,奖励出口,废除臃肿庞大的衙门,组建
技术学校,规定贵族子弟必须学会数学和一门外语,否则不得结婚,也不得保留贵
族身份,建起了现代意义上的印刷所。图书馆、剧院、博物馆,创办了规模庞大的
科学院。

    从两座冬宫的建造可以看出,彼得一世对西方文化的推崇。1710年…1711 年彼
得一世下令在涅瓦河边,仿照荷兰的建筑风格建立了一座皇宫——冬宫。1719年—
—1721年.根据彼得一世的指令,在距原皇宫不远、今天艾尔米塔什剧院的地方修
建了第二座冬宫,其形式明显受北欧建筑的影响。当年,彼得一世决定在荒蛮的涅
瓦河口建城,只考虑到了战略意义而忽略了周围满是森林沼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不仅难抵敌人的炮火,而且已落后于欧洲的先进国家。于是他在1714年颁旨:禁止
俄国其他城市用石头建房;从全国各地征募石匠到彼得堡;城市每个新移民必须带
来100 块石头;每辆大车进城要缴 3块石头抵税,每只船则须缴 10 —30块。到18
世纪末,彼得一世的宏图得以实现:市中心完全用石头建成,石头建筑的数量在俄
国首屈一指。

    彼得一世性格粗扩,甚至凶残无情.他处死了反对改革的“太子帮”头头、自
己的亲生儿子阿列克塞。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然而,即使是伟大的君王,也难以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彼得一世的梦想是尽可
能地通过仿效欧洲的政治和社会上层建设,而不是通过对俄国进行基本的改造来实
现的。

    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未曾触动农奴制度,反而使它得到了加强。彼得一世大
力发展工业,由于俄国自由劳动力缺乏,为解决劳动力问题,他于1721年下令准许
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让农奴一边种田一边做工。但是农奴和土地不
得分开,以维护农奴制度不可侵犯。改革后,千百万俄国农奴仍然一贫如洗,处于
水深火热之中。直到一个半世纪以后,俄国又历经两次变革,才废除了农奴制度,
走上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二、农奴制:俄罗斯大地上的悲歌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这样写道:“谁看到这一片荒凉的、至今尚无人烟
的、落寞的旷野而不感到忧伤,谁在我国大土地的凄婉歌声中听不出对他本人,正
是对他本人的痛苦责难,谁要么是很好地履行于自己的义务,要么就不是一个具有
俄罗斯心灵的人。”‘索绕在果戈理心头的“凄婉歌声”是什么?是那俄罗斯广阔
大地到处可见的、农奴的悲惨命运。

    当俄罗斯人走出那片大森林,在周边空地上开荒种地起,农民的自由也开始渐
渐地失去。1497年对俄罗斯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俄罗斯制定了一部法典,
这是俄罗斯国家第一部全国统一的法典,是俄罗斯统一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这部法典中,对农民的地位作了严格的规定。法典限制农民从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