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橇现蠨EHP的剂量是125…1000毫克/千克,远高于台湾民众的摄入剂量。并且,小鼠是以添加了DEHP的饲料为唯一食物的,而人并非如此。

同样,在对心血管系统的研究中发现,通过饮用水给小鼠投加DEHP时,心脏、肝脏、肾脏的脏器系数出现变化的DEHP的浓度是500…2000毫克/千克'2'。对小鼠染色体产生伤害的剂量则是1000…2000毫克/千克'3',而且,这种对染色体的伤害未必会最终发展成肿瘤。

此外,啮齿动物与人类代谢DEHP的路径略有差异,成年人比小老鼠更容易将通过食物摄入的DEHP排出体外,因此,喝下一瓶这样的饮料,在短时间之内也不一定会出现上面论文中提到的那些有害影响。

事实上,毒理学实验用于人体风险评估时一直存在这个难点——如何将动物实验的数据结果转换成适合人类的数值。由于不能进行大规模的人体实验,所以只有回顾性的人群调查是一种更可靠的结果。但这种调查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因此比之动物实验,相关的文献较少。

孕妇和儿童应远离DEHP

对DEHP的研究中,需要特别引起我们重视的,是这样一篇针对孕期母亲体内DEHP浓度和产后婴儿体征的调查'4'。调查发现,如果这位母亲生的是男婴,母体中DEHP的浓度数值和婴儿的阴茎粗细、肛殖距(这两项指标一般被用于评价男性化体征。)之间有负相关关系。就是说,孕期母体中DEHP及其代谢产物较高的人,她所生男婴的阴茎可能会细一点,肛门和生殖器之间的间距可能会短一些。但研究者认为,具体到某个人,这些数值并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这种相关性,未必代表具有因果性。

这个结果主要是提示大家,孕妇摄入DEHP是有风险的,需要注意避免接触。另外,考虑到在儿童体内DEHP的代谢不如成人迅速,可以说DEHP对儿童具有一定威胁。除此以外,并没有太多证据证明成年人接触低剂量DEHP会有心血管损害、肝肾毒性、以及肿瘤方面的风险。

对于这次事件,我们需要呼吁政府惩治黑心生产商的不义行为、加强食品加工的监管,也需要耐心等待相关部门做出回顾研究,评估民众的摄入剂量,而不是一味感到恐慌,做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猜测。

增塑剂:药片导管区别对待

(果壳中名:《药品中的增塑剂,不用怕》,作者窗敲雨)

继饮料增塑剂事件之后,又有新闻爆料,增塑剂在制药业也有广泛使用,这又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事实是,增塑剂主要用于药片的薄膜包衣,剂量很低,对人体并无危害。它也被用在输液包装袋中,但只要不是盛装血液等含脂肪的液体,通常也很安全。

在制药业中使用增塑剂,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来制成片剂的薄膜包衣,二是用于制造输液包装袋和塑料导管。

增塑剂是一类分子较小的物质,将它们加到高分子材料中,可以降低聚合物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使材料变得柔软且容易拉伸塑形。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就是一类常用的增塑剂。它在小剂量时毒性很小,但长期大量接触可带来很多健康问题。

药片包衣很安全

/

许多药片都有薄膜包衣,这是为了保护药片中的有效成分,用一层包衣把片芯与外界的空气、潮湿分隔开。传统的方法是在药片外包糖衣,但这样耗费材料多,保护作用也不是很好。因此,现在更多采用的是用一层高分子材料的薄膜来为药片包衣。

为了让这层薄膜更柔韧,不易开裂,就需要在其中加入一些增塑剂。DEHP本身并不作此用途,但与它同类的几种物质可作为药用增塑剂使用,包括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等。在美国、欧洲和中国,这类材料都被允许作为药用辅料使用,但要严格限制用量。以DMP为例,FDA规定每一剂口服药中DMP含量应低于0。4mg。这个剂量尚不足以产生毒副作用,与治疗的必要性相比,其风险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输液包装袋和导管需区别对待

/

另一个医疗中接触塑化剂的途径主要是输液包装袋和塑料导管。现在,静脉输液的包装基本上都由玻璃瓶换成了塑料软袋包装,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使输液容器与外界完全隔绝,减少输液被污染的可能。这种塑料输液包装多是PVC(聚氯乙烯)材质的,并含有DEHP作为增塑剂。

PVC材质的包装与药液接触,难免有部分增塑剂会溶解到药液中,并随之进入人体。不过,由于此类增塑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剂量也很小,一般的药物输液按照说明书推荐用量,一个成年人每日每公斤体重只会摄入0。005…0。04毫克的DEHP,尚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增塑剂会渗出的多少还取决于药物性质和溶液中是否含有助溶剂,如果这些包装袋盛装的是含脂肪的液体(比如血液、含脂肪的营养液),DEHP在其中的溶解量就会增加。据FDA公布的研究数字显示,当此类输液袋用于输注含脂肪的营养液时,输液中的DEHP含量可达不含脂肪输液的4倍。这时,人体从中吸收的塑化剂成分就可能超标,造成安全隐患。尤其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患者,比如新生儿或孕妇,这样的风险更大。因此目前的观点是倾向于逐渐用不含DEHP的PVC,或其他材料(如聚丙烯)替代含有增塑剂的PVC输液包装袋。

阿莫西林中的塑化剂从何而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8日在网站上发出通知,称在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检测到了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目前已将相关产品召回。DIDP与此前提到的DEHP为同类物质,毒性和对人体的不良影响都是类似的。

干混悬剂是难溶于水的药物制成的粉末或小颗粒,供加水混合服用。不同于片剂,混悬剂不需要薄膜包衣,自然也就不需要添加增塑剂。根据FDA公布的信息,这种制剂使用的辅料包括二氧化硅、黄原胶、甜味剂等,并没有添加DIDP。检测到的增塑剂较有可能来自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该药品为玻璃瓶包装,但瓶盖为塑料材质,因此增塑剂可能来源于塑料瓶盖。但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总的来说,虽然增塑剂在药品和医疗用品中也被广泛使用,但通常情况下,通过药物进入人体的增塑剂量很小,在安全范围之内,无需过分担心。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增塑剂带来的安全隐患必须得到重视。

食用胶:很常见,别恐慌 (缺)

瓶装水:了解塑料了解水

(果壳中名:《车中的瓶装水,并没那么可怕》,作者何以袖手)

不要喝留放在汽车里的瓶裝水,这是2011年夏季广为流传的忠告。理由是热环境下塑料会产生有害健康的化学物质。某些种类的塑料在极高的温度下确实会发生水解,但是日常的高温还达不到。

/

流言: 【不要喝留放在汽车里的瓶裝水】有位朋友的母亲最近才被诊断出乳腺癌。 医生告诉她︰女性实在不应该喝留放在汽车里的瓶裝水。热能和塑胶瓶子兩者遇在一起就会产生化学物质,而那些将会导致人们罹患乳腺癌。……………… 在此提醒广大女性朋友小心并且千万不要喝留放在车子里头的瓶裝水。

来源: 这则消息其实是翻译自2007年夏天在美国盛传的电子邮件。类似消息的版本很多,有的版本宣称消息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但该校在随后的声明中否认了这一说法。还有的版本提及这是美国流行歌手谢莉?克罗的实例。谢莉?克罗确实在参加一个电视节目是谈到自己和乳腺癌抗争的经历,并提醒人们不要喝加热后的塑料瓶里的水,但是并没有说车中的瓶装水是导致她患上乳腺癌的原因。

真相: 当这类邮件在北美流传的时候,国际瓶装水协会(IBWA)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都发表了相应的声明,解释了瓶装水容器在多种环境条件下都是安全的,至于“放置在高温的汽车中会析出导致乳腺癌或其他疾病的化学物质”的说法并没有根据。

这类谣言的经久不衰代表着大众对塑料水瓶的普遍担心,这可能和大家对塑料的了解有限有关。果壳问答的 《日常塑料用品有哪些种类?》 对常见的塑料种类做了全面的介绍。这里就主要针对会用来盛饮用水的塑料来分析一下车内高温下会产生化学物质的说法。

塑料水瓶有哪些?

翻转超市里卖的塑料水瓶,绝大多数的底部或者靠近底部的侧面能发现如下的图标。

/

1号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回收标志,目前世面上90%的塑料瓶装饮料采用此材料作为瓶体材料。此外,还有部分更大的“瓶子”,比如桶体呈乳白色的4升和类似的桶装水,采用的是2号高密度聚乙烯(HDPE),常见的杯体呈半乳白色水杯杯体使用的是与高密度聚乙烯同为聚烯烃类的5号聚丙烯(PP),而饮水机用桶装水采用的是7号聚碳酸酯(PC)(7号标志是指其他的好几种塑料,PC包括在其中)。

这些标志是为了将回收的塑料准确分类而打上的,标志上的数字不代表这种塑料可以重复使用的次数。不过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个标志来了解这个产品使用的是什么塑料,以便正确的使用。

最常见的瓶装水——PET

盛传的PET有害的说法似乎来自于大家对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的恐惧(详见果壳专题 《“塑化剂”再掀食品安全疑云》 )。PET及其原料的结构与DEHP很类似,只不过苯环上两个取代基团的位置不同。虽然在工业生产中,合成的原料可能掺杂少量邻苯二甲酸或者间苯二甲酸杂质,但反应后得到的PET是分子量大很多的高分子。制品中的这些分子链缠绕在一起,常温下不流动,更不要提向水中扩散了,并不会带来健康方面的危害。

/

PET聚合物,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为原料

/

塑化剂DEHP

那么高温下PET是不是会发生反应呢?确实有可能,但需要的温度远高于夏天车里所能达到的温度。PET的合成反应是个高温减压脱水的酯化缩聚过程。这个酯化反应是个平衡反应,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条件下酯化的产物可以和水发生水解反应回到最初的单体,所以PET制品在从塑料粒子加工成产品时要经过严格干燥以避免加工中的分解。用PET瓶来装水满足了有水的条件,但是温度的条件就没那么容易实现了。研究发现,PET吸水之后随温度升高要经历如下过程:1、结晶和结晶结构转变(130℃左右);2、脱水(120…140℃);3、水解反应(120℃左右);4、氧化分解(150…470℃左右);5、汽化分解(470…600℃)。其中水解反应在120℃就会发生,但此时的水解率不足0。01%。夏天车里的气温确实很高,某些区域甚至可能达到70℃的高温,但是显然这样的温度还不足以让PET产生明显的分解。

尽管在日常使用的温度下,PET不可能分解,不过其中含有的小分子杂质还是有可能溶出的,这些物质可能带来潜在的危害。例如,未能充分反应的少量小分子、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我们称为齐聚物)。此外,由于合成工艺要尽量避免对苯二甲酸的残余,会保持另一组分乙二醇稍微过量。高温下两个乙二醇分子可能会发生副反应,生成二甘醇。二甘醇在PET的合成、切粒和吹瓶等热加工过程中还可能会发生热降解产生乙醛。二甘醇和乙醛是有一定毒性的。针对这些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国家推出了专门的强制性行业标准——国家标准《GB 13113…1991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成型品卫生标准》规定。该强制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瓶用PET材料在水环境下60℃浸泡0。5小时,蒸发残渣小于30mg/L,高锰酸钾用量(用以检测浸出的有机物含量)小于10mg/L。同时《GB 17931…2003 瓶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中给出了更详细的食品瓶用PET组分标准。该标准规定食品包装用瓶PET原料中比较敏感的几项指标,如乙醛含量≤1。0微克/克,水环境下60℃浸泡0。5小时,蒸发残渣小于0。5%。

这些标准都是为了将材料中可能存在的小分子物质限定在很低的水平。对于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上述标准的PET瓶制品来说,即使是在夏天高温的汽车中也不会有分解反应的发生,同时可溶出物的量是很少的,使用是安全的。

桶装水——PC

PC是聚碳酸酯类的统称,其链结构中含有碳酸酯基,最常用的是双酚A型聚碳酸酯。提到双酚A大家都不陌生,今年3月,欧盟正式宣布全面禁止销售含双酚A(BPA)的奶瓶。关于双酚A的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论,但直到现在也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它对婴儿有害。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出于对婴幼儿食品安全的谨慎。(更详细内容,参见 《欧盟为何禁止双酚A》 )

在PC的合成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双酚A或者双酚A盐。除了双酚A,还可能会用到另外一种令人闻之丧胆的剧毒物质:光气(碳酰氯)。这些物质和小分子齐聚物的存在不仅会危害使用者的健康而且会导致材料性能的下降,所以在PC合成反应后期要经过洗涤、脱盐和脱溶的工序。经过这些工序后可以使PC中的有害物质降低到一个比较安全的水平。

此外,PC也是一种聚酯,在有水的情况下也会有水解的可能。虽然PC制品大多标明可以在120℃下长期使用,但并不建议长时间盛放高温水。有研究发现,在100℃的水中浸泡200小时的PC表面由于应力变化和水解产生了大量微缺陷。虽然水单独作用下PC的降解并不明显,但当水中存在一定量得有机溶剂或盐类离子时会加速PC的分解。国家亦有针对PC的标准出台,《GB 14942…1994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成型品卫生标准》模拟使用环境,对PC制品做出了规定,水环境下95±5℃浸泡6小时,酚含量小于等于0。05mg/L,高锰酸钾消耗量(有机物含量)小于等于10mg/L,蒸发残渣小于等于30mg/L。

一如PET的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PC制品不会对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