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至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儒道至圣-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诗不错,可入选,过。您老看看。”

中年人说完,一张纸页飞到老年人面前,老年人低头一看,道:“过。”说完,纸片飞到那年轻人面前。

那年轻人抬头看了一眼,道:“候补。”那纸页便被闲置。

另外两人继续审阅。

中年人看向门口,和颜悦色问:“可是各地的县试诗词?”

“是。九十州共举荐两千余诗词,经圣选后,只剩六十七,最低出县。”文员道。

老年大学士不满地嘀咕:“这几年县试府试哪里出过合格的诗文?这一代四大才子最后一位也是五年前的进士,真是一蟹不如一蟹。在县试府试里选诗词上《圣道》根本就没道理!我不看了,你们两个决定,我同意。”

中年大学士一招手,两个文员书箱里的纸张立刻依次飞过去,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在半空铺就白纸长桥,最后整齐地落到他的桌上。

两个文员下去后,中年大学士没去管那一叠县试诗文,继续遴选其他的文章。

过了足足半个时辰,中年大学士才一页一页地看县试诗文。

一页,两页,三页……

看到第二十六篇诗文,中年大学士神色一动,不由自主看了第二遍并诵读出来,正是那首《春晓》。

另外两位大学士一开始没有反应,等读完最后“花落知多少”,一老一少两位大学士一起抬头看着中年大学士。

“何人所作?有鸣州之才,难得清新却又能让人回味,可入下月《圣道》。”老年大学士道。

青年大学士点点头,道:“过。”

两个人本以为中年大学士会做出评判,他却又继续读出边塞诗《岁暮》。

“好,一腔正气。一人两诗?此诗亦有鸣州之才,到底是何人?”老年大学士心直口快。

“你们还记得今年唯一一个双甲童生吗?”

一直不动声色的青年大学士微微瞪大眼睛,不敢相信一个童生能做出这么好的诗。

“倒是听说过,那些小辈不服气,都在打听那人,我倒没怎么关注。这都是那个童生所作?”老年大学士伸手一抓,抢过纸页,上面正写着《春晓》和《岁暮》。

那中年大学士则看着下一页,道:“原来那《春晓》是考场所作。那《岁暮》在考场只得半首,后在童生文会上补全。不过,还有一件事令人称奇,他不满去年景国大败,竟然在童生文会上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好!好!只此一句,便可留名史册!是叫方运?我记住了,若能相见,必当秉烛夜谈,大才,大才!这人应该是大器晚成吧?”

那中年大学士却道:“十六岁。”

老年大学士呆住了,青年大学士的眼神突然变得极为锋利。

“那这两首诗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入下月《圣道》?”

“自然。”老年大学士道。

那青年大学士却说:“那《岁暮》并非是县试的甲等诗词,下月上恐怕不好。更何况他如此年轻,一个月同时有两首一句上《圣道》,未免太过惊世骇俗。既然本月可选诗词极多,《岁暮》延后一月为好。”

第26章 三诗同辉

中年大学士笑道:“万一他下月又有新诗词,那怎么办?月月延后?”

老年大学士也看向青年大学士,青年大学士是庆国人,方运是景国人,而景国跟庆国交战多年,要说他没私心,没人相信。

“若他下个月又有新的诗词,自然有多少上多少。”青年大学士平静地说。

两位大学士相视一眼,都有无奈之色,青年大学士名为屈正祥,是半圣弟子,不能为了这件小事得罪。

两人正要答应,外面传来喧哗声。

老年大学士本来不悦,不耐烦地一挥袖,审阅堂的大门被无形的力量撞开。

“何人喧哗!”巨大的声音在圣道编审院中回荡。

就见一个文员举着一页纸兴奋地跑过来,一边跑一边喊叫:“镇国!出镇国诗了!加急的举荐!”

三位大学士全都面露喜色,刚才的不快一扫而空。

任何一首镇国诗都非常难得,若是这等诗人潜心作边塞诗,很有可能作出传世战诗词,对人族大大有利。

如今秀才可以使用的战诗词就那么几首,每增加一首,人族的力量就增强一份。

屈正祥更加高兴,有了这首镇国诗,就没人会在乎那首《岁暮》什么时候上,他的压力会大大减少。

“天佑人族!”老年大学士说完,对准报信的文员遥遥一抓,那页纸就嗖的一声犹如箭矢飞到他面前,他张口就读出那首诗。

等读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时候,三个然的眼神齐齐一变。

三人都是满腹经纶的大学士,只一遍就看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字字列锦之妙,于是下意识把自己写过的列锦诗词比较,发现不是对仗不如,就是景致不如,或者层次不足。

三人又用那些著名诗词比较,这一比同样明显,文字是不差,但那意境却又差了许多。而意境不差的,却达不到字字列锦之绝。

那中年大学士满面兴奋,道:“好!此乃前所未有的绝诗!当得上诗出镇国,用字之妙,当世罕见!”

屈正祥赞叹道:“此诗才情,依稀可见陶渊明,我远远不如。不知是哪国名家之作?”

老年大学士继续往下看,看到最后,突然放下诗页,表情略显古怪,不回答屈正祥的话。

中年大学士疑惑地让那诗页飞过来,仔细一看,同样沉默不语,面色一样的古怪。

屈正祥迟疑片刻,也取过那诗,仔细一看,面红耳赤。

景国,济县方运,这六个字无比醒目。

镇国诗必须刊登在下月的《圣道》,而县试诗词第一的《春晓》也必须上,别说一个屈正祥阻挠,就算他的半圣老师亲来,都改变不了方运的双诗上《圣道》。

屈正祥再也坐不住,起身道:“我身有不适,辞掉下月《圣道》编审之职,还请及时换人,两位告辞。”说完离开。

等屈正祥走远了,那老年大学士轻叹道:“屈正祥少年得意,一路青云,又是连中三元,未满三十已经是大学士,仅次于四大才子。现在有个少年奇才当头棒喝,对他或许是好事。”

“可那方运偏偏是景国人,对他未必是好事。”

“哼!已经位居大学士,竟然还在一件小事上为难一个后生,眼中只有庆国没有人族,对他不是好事,对人族就是天大的好事!不过他倒也聪明,若是继续为难方运,文胆动摇,难成大儒。”

中年大学士苦笑一声,道:“不说他了,说说那个方运,那他《岁暮》也在下月上吧。三诗同辉,前所未有啊。哪怕是田园圣手陶渊明陶圣当年也不过是双诗同在,最疯狂时期是六诗连环,连续六期《圣道》都有他的田园诗,堪称诗中无敌手,可这个方运不过区区童生,竟然丝毫不弱于陶圣,简直是个小怪物。”

“此子太过不凡,我反倒怕他锋芒太盛,对他以后成长不利。”

中年大学士却道:“我这里还有一页你没看,上面写着方运在县试前受伤,却因祸得福遇到一位神秘名师,得到指点,第二天带着伤病考童生,当地县令还为他做了一首诗,他为答谢县令也写了一首诗。两首诗不关键,关键的是那位名师的身份。”

“那我就放心了,能教出这等学生的,至少是一位大儒,就算是陈观海陈圣都不足为怪。”

“可惜方运年纪还小,只是童生,若是进士,恐怕足以把四大才子中的那位‘诗君’挤下去。”

“现在还言之过早,诗词不惊圣,文章达天听。自古以来无人靠诗词封圣,哪怕是陶圣也靠其散文和经策。不过,此子若是沉下心,忘却虚名,成就必然在你我之上。”

“无论怎么说,我都想见见他。”

“谁不想见?”

两人相视大笑。

大源府城中,方运与大夫人商量好五日后去方家族学中教学。

下午,方运召集梁远和雇来的伙计员工等,商议书铺的发展方向。

梁远等人的建议都中规中矩,方运没有否定他们,而是在他们建议的基础上做出改善,并且说的非常具体,比如怎么打广告,比如营销,怎么选择目标客户等等。

梁远等人听得一愣一愣的,不过他们都是有经验的人,立刻意识到方运说的可行性极大,甚至可以说有颠覆性,认真记下来,然后根据现有的条件照做。

最后,方运制定了书铺的发展方向,经营通俗小说。

只是现在通俗小说式微,专营通俗小说的书铺大都赚不了太多钱,其他人虽然有顾虑,可都不好反驳这位东家,只能听着。

方运让他们马上赶制一批硬纸书签,至少要五万片,在书签上写上“三味书屋”,并设计一个商标,还要在书签上写上警句格言、经策名句,将来随新书附赠。

这一个明明很普通的设计,却让那梁远和店员目瞪口呆。

“东家,您不会是七巧玲珑心吧?诗做的那么好,经商也这么厉害,您要是不走文位来经商,别的商人非得被您玩死不可。”

“是啊,您说的什么营销,简直太厉害了,仔细一想不是很出奇,可我们就是想不出来。”

方运笑道:“你们先进一些通俗小说,五天内我会拿出一本小说原稿,然后交付印刷,先印一万本。”

一个老先生急忙道:“东家,您没做过这行不知道,出书不可能这么顺利。天下只有一《文报》和一《圣刊》,为什么别人不去做报刊?因为圣院不允许。圣院倒是允许出书,但必须要经过文院的审核。您的书要在江州卖,就要经过江州文院的审核,要在景国卖,就得得到‘景国学宫’的允许,要在十国卖,必须经圣院同意。五天时间远远不够,至少要十五天,印书也需要等,没有一个月,店里拿不到书。”

“这种事应该归州文院的‘文汇院’负责吧?”

“对。”

“那就没问题了。我写完书后就去拜会一下州文院的周主簿,把文稿给他看看,请他写个序,想必五天内应该可以印书。”

“啊?您认识周主簿?还能让他写序?那就没问题了。他正好管文汇院,一点问题都没有了。”那老伙计羡慕地说着,不知不觉挺直了腰板。

其他人双眼发亮,好像看到了希望,既然新东家认识周主簿,那三味书屋没准真能做大。

“我回家写书,明天晚饭前应该写完,然后去拜会周主簿。”

方运站起来要走,梁远吃惊地伸手拦住他:“你说什么?你的书还没写完?你别告诉我你还没动笔。”

“我写中篇通俗小说,大概两三万字左右,五天应该可以写完,大不了今晚不睡了。”

“两天写成的小说?”所有人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方运。

“我有腹稿,内容都在心里,好了,你们快去忙。”

方运和杨玉环一起离开,在路上买了一些纸张香烛,又特意买了一本介绍小说家的书籍,回到家里。

这时候江婆子和方大牛已经先把方运的东厢房收拾好,以后方运和方大牛就住在这里,杨玉环和江婆子就住在西厢房。

方运看了一眼小狐狸,它被安置在一个竹筐里,里面铺了被子,还昏迷着。

屋里弥漫着淡淡的异香,让人心旷神怡,精神饱满。

“难道香狐的香气能让人头脑清醒?”

方运把这个念头抛在脑后,然后仔阅读新买的那本《石炉亭笔记》。

这本书是百家之一的小说家的文人所做,不过小说家式微,从来没有出过半圣,也就渐渐没落。

方运先把这本书收入奇书天地里,然后开始阅读,因为在奇书天地的阅读速度是平常的几十倍。

在研读众圣经典的时候读得太快不好,但查资料还是奇书天地方便。

仅仅半刻钟,方运就理清了这个世界通俗小说的脉络,这里和地球的唐之前一样,目前只有志怪小说,还没出现小说中的第一座丰碑“唐传奇小说”。

后世的元曲、宋明清小说受唐传奇影响极大,可以说唐传奇小说就是明清小说的鼻祖,其中《聊斋志异》和《三言二拍》几乎完全继承了唐传奇的风格形式。

第27章 奴奴

“四大名著等明清小说影响力最大,最能增我文名也最赚钱,不过一是文字太多,二是需要培养市场,三则是里面有些东西我从没接触过,需要买些相关的书籍掩饰。所以,目前最适合出那些中短篇的唐传奇,在时代上属于无缝衔接。等唐传奇培养了一些读者,我再写那些长篇名著。等到以后,可以把后世的历史写成小说,这样用诗词典故就方便了许多。”

方运思来想去,把目标对准唐传奇小说中影响最大的《莺莺传》,而著名的元曲《西厢记》就是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这部小说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地位都极高,一经现世必然在目前的圣元大陆引发轰动。

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评出“六才子书”,把《西厢记》跟《水浒传》《史记》和杜甫的律诗等相提并论。

“不过《莺莺传》原文太短,只有三千多字,不能成书,卖不出好价钱。这部短篇小说结局是悲剧的,故事也不符合现在圣元大陆的读者口味。”

“改编的《西厢记》是最后大团圆收场,既然《西厢记》影响最大,而且故事性强于《莺莺传》,那就应该以《西厢记》为主,不过,其中不适合圣元大陆的东西不能保留。”方运心想。

于是,方运就开始在奇书天地中寻找跟《莺莺传》和《西厢记》有关的小说或元曲,然后自己慢慢拼凑新的小说。

《西厢记》全文五万多字,但毕竟是元曲,写成小说就要删减很多。

这时候的书籍一面只有一百六十个字,一页不过三百二十个字,方运决定把数字压缩到三万字左右,凑一百页,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长篇小说。

经过一个小时的忙碌,方运取《莺莺传》《西厢记》等书中的精华,去掉或改变其中不符合圣元大陆的元素,于是写成了新的《西厢记》。

这个故事和原《西厢记》相似又有所不同,讲的是一个官宦女子崔莺莺为了保住父亲,被迫许给左相的儿子,但在结婚前,认识一个寒门穷书生,然后两个人相爱相恋,之后那个穷书生考中状元,跟左相之子以战诗比斗,最后胜利,迎娶崔莺莺。

“废柴干掉高富帅、推倒白富美的故事果然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啊。要不要写一部古装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